《千與千尋》的成人秘密,其實我們都沒看懂

2021-02-07 灼見

灼見(微信號:penetratingview)

《千與千尋》,也許真的是一部偉大的電影。

作者 | 書單君

來源 | 書單(BookSelection)


距離首映18年後,《千與千尋》終於在中國上映了!


這部喚起無數中國觀眾青春記憶的動畫電影,是宮崎駿的集大成之作,曾以304億日元的驕人成績,位列有史以來日本電影票房冠軍,並榮獲第75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第5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可謂蔚為大觀。


今天,在《千與千尋》熱映之際,我為大家推薦一本書——《捕風者宮崎駿:動畫電影的深度》


提前預警一下,這本書可能會徹底顛覆18年來大家對《千與千尋》的認知。


本書作者秦剛,是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副教授,東京大學日本文學專業博士,他認為,《千與千尋》不只是一闕關於成長與疼痛的青春輓歌,更是一則關於歷史與記憶的國家寓言。


01

20號國道


從表面上看,《千與千尋》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搬家途中,少女荻野千尋一家誤打誤撞,來到隧道另一端的奇異世界。千尋的父母,因為貪吃只有神才能享用的食物,變成了兩頭嗷嗷待宰的豬。


千尋在神秘人物小白的提示下,在魔女湯婆婆的「油屋」裡辛苦勞作,最後終於將父母解救出來,重返現實世界。


看似荒誕不經的劇情設置,並非是宮崎駿個人天花亂墜般的狂想,而是世紀交替中,整個日本社會的縮影。



在電影片頭,千尋一家駕駛著私家車,在公路上徜徉。


這個公路景觀,是以日本國鐵JR線的「四方津」站為原型的。《千與千尋》的美術指導及主創人員,事先對原景地做過周密的實地調查。


之所以用「四方津」作為故事開始的舞臺,是因為它位於日本「20號國道」甲州街道。


在宮崎駿繪製的分鏡頭劇本中,明確表示這個場景,需要再現「20號國道」的印象。


從電影畫面上,可以清楚地看見,公路上聳立的藍色路標顯示,20號國道的前方是「21號國道」。


然而,在現實中,日本的20號國道和21號國道,相距甚遠,根本沒有任何一處銜接或交叉。


電影裡的虛擬世界,之所以讓20號國道和21號國道首尾相連,無疑是對20世紀和21世紀更迭的一個有意暗示。而「國道」這個詞的內涵,也恰如其分地揭示出,整個影片的故事,是關於日本的「國家寓言」。



2001年,《千與千尋》製作完成。電影裡的千尋,芳齡十歲,照此推算,千尋應該出生於日本泡沫經濟崩潰的1991年。


也就是說,千尋的年齡,與日本經濟的停滯期相吻合,這個停滯期在日本歷史上,被稱作「失去的十年」。


在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低靡時期,走出校園的那一代人,被叫做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


電影中的千尋,暫時失去了社會屬性,無家可歸,無書可讀,在這個10歲少女身上,投射出成長於經濟蕭條期的年輕人不安定的精神狀態。


這個不安定的精神狀態,是一種對自我身份的懷疑與焦慮。


在異境中,白衣少年小白提醒妙齡少女千尋,一定要把自己的本名藏好,一旦名字被剝奪,就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面對變成巨型怪獸的無臉男,從容端坐的千尋,也說了類似的話:你是從哪兒來的?你也有父母吧?你找不到家了嗎?我必須要去一個地方,你也回到你來的地方去吧。


電影裡的許多角色,似乎都喪失了記憶,忘記了自己的來處。如千尋,小白,無臉男,青蛙男,千尋父母,湯鳥(湯婆婆的鳥形化身),腐爛神(被汙染的河神)等。


這些角色,都經歷了一個失去自我、尋找自我、最終回歸的過程。


《捕風者宮崎駿》認為,人類的記憶,連接著過去與未來,這是《千與千尋》傳遞出的核心主題。


02

湯婆婆和錢婆婆


《千與千尋》裡有兩個性情迥然、大異其趣的魔女姐妹花,一個是湯婆婆,一個是錢婆婆。


這兩個人物的內涵,可謂相當豐富。


先說湯婆婆。


湯婆婆是「油屋」的主人。所謂油屋,是一個各方神靈前來洗滌汙穢、緩解疲勞的日式大浴場,而這座藏汙納垢的澡堂子,其實是塵世的縮影。


千尋在小玲的引領下,穿行於油屋內部,見識了各種奇葩,並乘坐電梯,抵達標有「天」字的頂層,來到湯婆婆的房間。


這彰顯出湯婆婆位於油屋權力結構的頂層。


在湯婆婆的閨房入口,懸掛著一個鷹狀金箔徽紋,徽紋中央標有一個「油」字。



此外,湯婆婆身邊,還有一隻跟她面貌雷同的鷹狀「湯鳥」,只要湯婆婆披上黑色披肩,湯鳥便能如老鷹般在空中飛行。


這一切都說明,鷹是油屋最高統治者湯婆婆的超級符號。


那枚鷹狀徽標,讓人忍不住聯想到美國的國徽圖案。因為鷹(準確說是白頭鷲)是美國的國鳥,也是美利堅的象徵符號。


不難看出,以鷹為超級符號的湯婆婆,實際是影射二戰後,將日本作為傀儡,並從幕後對其操控的美國。


金碧輝煌的油屋,象徵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支撐浴場運轉的,則是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營業方針,這無疑是消費時代的真實反映。


正如宮崎駿本人所說,千尋誤入的異界,其實就是日本社會。



說完湯婆婆,再來說錢婆婆。


在影片中,錢婆婆是湯婆婆的孿生姐姐,幾乎長得一模一樣。


其實,在最初的設計方案裡,這對魔女姐妹花的形象是有區別的。從宮崎駿繪製的設計草稿中,可以看出,姐姐錢婆婆身材高瘦、溫文爾雅,妹妹湯婆婆則矮胖頭大、身材尷尬。


湯婆婆是貪婪的經營者,也是位於權力頂端的統治者;錢婆婆則充滿慈愛,住在大海彼岸的古樸農家,她所在的地方,名為「沼之底」。


按照《捕風者宮崎駿》的說法,湯婆婆象徵以美國為代表的歐美工業文明,錢婆婆則代表了亞洲傳統的農耕文明。


1999年,宮崎駿寫過一篇名為《異境中的千尋》的導演自述,強調過去和歷史,對於一個民族和國家的重要性。


宮崎駿說,在一個無國界的時代,無立足之地的人是最受人鄙視的。而所謂的立足之地,就是過去,就是歷史。在我看來,沒有歷史的人和忘記了過去的民族,只能如蜉蝣一般消失。


03

小白和無臉男


《千與千尋》中有一個不易察覺的怪異之處。


按理說,千尋對於變成豬的父母的救助,才應該是影片的敘事主線。但是,在整個影片中,千尋幾乎從未做過拯救父母的具體舉動。


《捕風者宮崎駿》認為,小白和無臉男,共同充當了千尋父母的替身。也就是說,千尋救助小白和無臉男,與她救助自己的父母,具有同等的意義。


能夠變身為龍的小白,是一個「隱」起來的神靈。


當小白還是琥珀川河神時,曾救過溺水的千尋,對於千尋來說,小白是給予她第二次生命的自然之神。


在電影結尾,受千尋追溯幼年記憶的觸發,小白想起了自己本來的名字——饒速水琥珀主。



饒速水琥珀主這個名字,脫胎自《日本書紀》中記載的一位神靈饒速日。饒速日是天照大神之孫,他手持十種神器,從天上降臨到大和,成為統治大和地區的王者。


由此來看,承襲饒速日名字的小白,無疑被賦予了象徵意義,從某種層面講,小白這個角色所隱喻的,正是喪失主體意識的日本。


電影裡,鍋爐爺爺說,自從小白成為湯婆婆的弟子,臉色變得越來越難看,眼神也越來越兇狠,他經常行蹤詭秘,據說湯婆婆在讓他幹壞事。


小白在湯婆婆指使下,幹了哪些壞事?從電影的情節來看,便是小白盜取了錢婆婆的魔女之印。


盜取印章後,小白幻化的白龍,被錢婆婆用魔法變出的無數人形紙片追擊,遍體鱗傷地逃回油屋。


接著,緊追不捨的錢婆婆也趕了過來,小白趁錢婆婆瞬間的疏忽大意,突然揮舞龍尾,將錢婆婆從上至下斬為兩半。



兇戾的小白幹的壞事,可視作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對亞洲乃至世界所犯下的累累罪行。


1853年,美國以炮艦威逼日本打開國門,日本以美國為師,進行明治維新,然後開拓北海道,出兵臺灣,發動中日甲午戰爭,吞併韓國,製造盧溝橋事變,妄圖建立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


這一系列歷史,都可視作日本竊取亞洲各國的「權力之印」,所犯下的國家罪行,這與《千與千尋》中,小白竊取錢婆婆的印章有著恰如其分的對應。


同樣,無臉男也是如此。在日文中,無臉男的名字,意味著「沒有顏面」,隱喻日本無顏以對的自我缺失狀態。


無臉男闖入油屋後,變成無限膨脹的怪獸,張開血盆大口,吞噬眼前的一切,這與二戰期間,日本狼子野心,妄想吞噬亞洲乃至世界的版圖如出一轍。



電影中,小白化身為白龍,被大批紙片人圍剿,身負重傷,奄奄一息,如宮崎駿所說,失去記憶、忘掉歷史的小白,已然逃不脫如蜉蝣一般消失的命運。


關鍵時刻,千尋是如何拯救小白的呢?


千尋讓白龍吞下半粒苦丸子,白龍吐出盜取來的印章,恢復了白衣少年的外貌。但此時,他已失去意識,命垂一線。


千尋非常清楚,拯救小白的唯一方法,就是前往錢婆婆的住處,送還小白盜來的印章,並且誠懇地向對方道歉。


04

一部偉大的電影


宮崎駿說,千尋乘坐電車、跨海道歉的環節,是整個電影的高潮。


跨海道歉仿佛一把神奇的鑰匙,讓每個人物的困境迎刃而解。


小白向千尋保證,他將離開油屋,不再做湯婆婆的爪牙;無臉男則留在錢婆婆家裡,找到了自己的歸屬;千尋的父母,也從豬樣變回人身。


宮崎駿將跨海道歉,設置為電影的最高潮,實在是用心良苦,它所反映的,正是日本應該對自己的惡行,進行反省,進行道歉。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曾發表過一篇名為《棄貓,提起父親時我要講述的往事》的文章。在這篇文章裡,70多歲的村上春樹,第一次對外公布其父親是侵華日軍。


< 村上春樹 >


村上春樹在文章裡表示,這段往事,沉重地印刻在自己幼小的心上。日本應就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對中國、朝鮮半島以及他國的侵略歷史反覆道歉,直至受害方認為,道歉已經足夠。


如《捕風者宮崎駿》所說,《千與千尋》強調記憶的重要性,運用電影敘事手法,展現出在「真誠道歉」的基礎上,告別過去,找回自我的主題,非常難能可貴。


雖然距離影片第一次公映已有18年,但《千與千尋》所傳達的信息和思想,卻絲毫沒有失去現實意義。


法國畫家高更,曾在1898年,創作過一幅震驚世界的名畫,這幅畫名為《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是人類對於自身的終極追問。


創作這幅畫期間,50歲的高更貧困交加,企圖自殺,這幅畫凝聚了他對人生和世界的全部思考。


電影《千與千尋》的核心主題「人類的記憶,連接著過去與未來」與高更名作《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有異曲同工之處。


正因為具有縱深的內核,《千與千尋》才能成為一部經典之作,才能在世界範圍內,獲得廣泛認同,常看常新。



最近,在一個國內影向標的打分活動中,有不少專業影評人,對《千與千尋》給出了滿分,但也有人提出異議,認為《千與千尋》雖然製作得美輪美奐,但本質上,它還是部兒童片。


看完今天的文章,相信大家都會對這部電影作品有一個更透徹的認識。那些原本給《千與千尋》打90分的人,現在可能果斷要打95分,甚至98分。


《千與千尋》絕不只是一部製作精良、畫風細膩的兒童電影,它的深刻程度,遠遠超過絕大多數人對它的認知。


宮崎駿將傳統的意蘊,植入到一個與現代相通的故事裡,就像將一枚彩石鑲入色彩斑斕的鑲嵌畫一樣,讓影片散發出經久不衰的鮮活感染力,這種感染力,不被時間磨損,是屬於整個人類的瑰寶。


正是思想內涵的深邃,讓《千與千尋》與那些同類優秀動畫作品拉開了距離,正所謂強中更有強中手,好電影和好電影之間,也是有高下之分的。


有的電影能說得上優秀,但不能說卓越,有的電影達到了卓越,但還夠不上偉大。


《千與千尋》,也許真的是一部偉大的電影。



相關焦點

  • 《千與千尋》的成人秘密,你看懂了沒?
    電影裡的許多角色,似乎都喪失了記憶,忘記了自己的來處。如千尋,小白,無臉男,青蛙男,千尋父母,湯鳥(湯婆婆的鳥形化身),腐爛神(被汙染的河神)等。這些角色,都經歷了一個失去自我、尋找自我、最終回歸的過程。《捕風者宮崎駿》認為,人類的記憶,連接著過去與未來,這是《千與千尋》傳遞出的核心主題。
  • 長大以後,我才看懂了《千與千尋》,我們都活成了面目全非的樣子
    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長大了,當我長大後再去影院看《千與千尋》,我才看懂了這部電影,也發現自己活成了像電影中那些配角一樣,都是面目全非的樣子。
  • 宮崎駿的《千與千尋》,有些情節,長大後才能看懂
    宮崎駿的《千與千尋》,有些情節,長大後才能看懂第一次看《千與千尋》是在小學時,大概是在動畫頻道看到的。已經不記得當時是什麼樣的感覺,也不記得劇情,只是特別的喜歡白龍。後來再一次觀看,已經上高中了,當時終於理順了全部的劇情,也有了一定的感觸。
  • 《千與千尋》,一部治癒繫心靈雞湯
    宮崎駿的《千與千尋》,很多人都看過,但不一定所有人都看懂了。《千與千尋》並不僅僅是一位少女跟隨父母闖入異鄉的奇異夢幻,它還代表了一代日本長輩囑託年輕人的警示之夢。它好像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一個童話故事裡折射出的是對整個人生和社會的反思,幾乎每個年輕人都可以在這個故事裡讀出自己的理解。隨著生產力的進步,人類社會也在發生著變化,就像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說的,「社會的整個產業發展壯大,人卻永久性的失落了。」整個電影主要要表達的我理解為:勿忘初心。
  • 《千與千尋》就是一部成人世界的電影.
    1    成人的世界每天都面臨著「成為豬」的誘惑   《千與千尋》裡面有一幕,相信很多人都印象深刻。 其實想想我們生活中的成人世界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排隊免費領雞蛋和聽講座,最終卻因為自己的這點貪念,買了對方高價的虛假保健品。 看到高薪又輕鬆的工作職位介紹,屁顛屁顛跑過去面試上班,最後都不知自己已深陷傳銷的組織。
  • 《千與千尋》:這些深刻寓意,你絕對沒看懂
    神作並非偶然, 背後都是嘔心瀝血。 《千與千尋》背後的秘密 5月9日,宮崎駿的經典力作《千與千尋》確認引進中國內地,中文海報隨之曝光。
  • 《千與千尋》那些隱藏的「玄機」,你真的看懂了嗎?
    君君經常回顧的經典動畫,非《千與千尋》莫屬
  • 《千與千尋》 一部成人世界的電影
    《千與千尋》整部電影,相信很多人都有印象深刻的點。「湯屋」的人,像流水線上那一顆顆的螺絲釘,每天加班加點努力工作,這像不像我們現在員工們的工作狀態?湯婆婆奪走每個人的名字,只剩下一個字,這像不像我們融入社會之後,只剩下趙書記、錢經理、孫老師,只記得姓了?
  • 你有沒有看懂《千與千尋》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部電影,名字是《千與千尋》。相信大家都看過,這部電影是宮崎駿的代表作,是一部頗受好評的作品。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是高中的時候,看完只覺得講了一個成長系的勵志故事,除此之外沒有太多感覺。上大學之後,宿舍的幾個小夥伴特別喜歡這部電影,還把千尋的照片拿來做頭像。這讓我特別好奇,我很想知道她們為什麼這麼喜歡這部電影。
  • 《千與千尋》:看懂了,也就長大了
    宮崎駿導演的動畫電影《千與千尋》以前從電腦上看過,現在僅僅有些模糊的映像。6月21日該動畫電影又重新上映。《千與千尋》應該是我們80後很多童年記憶的經典電影,它也是全球唯一同獲奧斯卡獎、金熊獎的動畫電影。影片講述了少女千尋意外進入靈異世界所經歷的冒險故事。
  • 你真的看懂了《千與千尋》?
    如果大柚子我說,其實最後的結局是千尋失憶了,白龍死了呢?悲不悲呢!!一、千尋失憶——不是成長初次看《千與千尋》的時候,確實覺得它是個喜聞樂見的大團圓結局。可是當我把《千與千尋》當成聽力材料反覆練習的時候,震驚了!!!影片的開頭,在通往湯屋的黑洞洞的隧道中,千尋怯懦地緊緊拉住她媽媽的胳膊。
  • 《千與千尋》——大千世界裡的我們終會相遇
    這場關於解救父母、尋找回家路的千尋,關於尋找朋友與友誼的無臉男,關於尋找自己名字的白龍,大家都在尋找的冒險。時隔18年,《千與千尋》重映。 它不再是一場簡單的冒險,讀懂的更多是人性。它從來都不是一部「兒童向」的作品,隱射的更是成人的世界。
  • 終於補上這張電影票,我們都不曾看懂的千與千尋!
    截至6月22日,同樣在內地已經上映到第二天的《千與千尋》票房輕鬆突破1.25億元,而《玩具總動員4》僅為4500萬,不到前者的一半。《千與千尋》中文版海報作為世界電影史殿堂的經典之作,《千與千尋》可以說是宮崎駿最著名的作品——沒有之一。因為無論是藝術水準還是獎項票房,這部電影都擁有難以超越的成就。
  • 在線免費看《千與千尋》
    作為首部同獲奧斯卡&金熊獎、豆瓣9.3分的動畫電影,《千與千尋》的獎項、漂亮數據,都是錦上添花,其中情懷、其中隱藏於丟失的自我,是我們時隔十幾年之後,依然覺得熱淚盈眶所在。由黃海操刀發布的海報,戳中了許多人脆弱不堪的淚腺:守.望 黃海
  • 18歲的《千與千尋》,看笑了孩子看哭了家長
    四幅海報根據人物配對著不同文案,每一句都傳達著「夏天要和最愛的人一起看千與千尋」的含義。官方發布「別丟了自己」主題短片後,不少觀眾看後表示原來從前沒有看懂《千與千尋》,引發了關於去影院觀看的熱烈討論。
  • 《企鵝公路》沒看懂的,讓我悵然若失
    電影《企鵝公路》講了很多,我並沒完全看懂。但也許正因為沒有看懂,這部電影給了我一種久違的純真和感動。《企鵝公路》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反倒措不及防,擊中了我心裡柔軟的地方。故事如同很多日本電影一樣,發生在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夏天。講述了一個希望長大的理性小男孩喜歡一個會變出企鵝、胸很大的感性大姐姐的故事。故事的內核是成長,而故事的講述方式是錯位。
  • 《千與千尋》,送給成人世界的警示書
    《千與千尋》是好電影中的上乘之作。題目原是《千與千尋的神隱》,指的是日本「迷失的一代」。迷失的人都有誰?湯婆婆——物慾橫流的資本社會掌管者九十年代初期,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引發社會劇烈動蕩,大量民眾失業,整個日本社會陷入長達十年之久的經濟蕭條。而在此之前的輝煌時期,金融市場投機者大量湧現,股市虛假繁榮,樓市無限膨脹。
  • 【第1810期】《千與千尋》背後隱藏的悲劇:我們以為成長了,其實還在原地打轉
    最近,被《千與千尋》的「千人哈姆雷特」模式所影響,感覺每個人對於電影的評價都很有道理,所以我也不知道翻看了多少遍,從最初的成長故事,看到最後發現是個很現實的悲劇。所以說,宮崎駿的動畫電影,每一部都值得反覆推敲,就像《千與千尋》最後的結局,其實是千尋失憶,白龍消失,如果是這樣,那不是很可悲嗎?
  • 《千與千尋》經典臺詞,好看又治癒,每一句都很有意義!
    電影的靈感來自於我童真的朋友們,所以如果看完千尋,大孩子和小孩子都能高興的話,那麼爺爺就贏了,我是想要認真地一決勝負。———— 宮崎駿多年後又看了《千與千尋》,除了好看又治癒的畫面外,還是喜歡裡面的臺詞,每一句都很有意義,長大了仿佛讀懂了一些,才發現這不僅僅是一部動漫,更是用動漫在訴說人生、解讀靈魂,或許可以換個角度重新思考。
  • 千與千尋的神隱《One Summer's Day》
    《千與千尋》是宮崎駿執導、編劇,柊瑠美、入野自由、中村彰男、夏木真理等配音,吉卜力工作室製作的動畫電影。該片講述了10歲的少女千尋與父母一起從都市搬家到了鄉下。沒想到在搬家的途中,一家人發生了意外。他們進入了湯屋老闆魔女控制的奇特世界——在那裡不勞動的人將會被變成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