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跨省團隊旅遊恢復、景區接待遊客量提升至承載量的50%,旅遊業呈現出種種「回血」跡象。告別被「待業」的焦灼,旅遊從業者信心逐漸回升。回顧上半年的歷程,在這次全行業遭遇挑戰的情況下,一些反應迅速的年輕人走進了新領域、做起了「雲旅遊」,不僅為個人職業發展找到了新方向,也為行業的創新發展添柴加火——
心態不崩,在崖邊站穩
講述人
■ 馬甜甜
■「90後」 山西侯馬三皇旅行社計調人員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旅遊業的境況為我帶來很大的心理衝擊。這兩年,外界都認為旅遊業迎來發展的好時機,大眾旅遊消費需求高漲,從事旅遊行業的人員都深有同感,疫情發生前,那是忙都忙不過來,很少去思考未來,工作層面的設想和計劃都排得很滿。2019年底,我們旅行社開策劃會的時候,還對2020年做了很多規劃。可就在今年大年初一,整個工作全面停止了。
當時,我整個人都是懵的,一下子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了。日子在前所未有的困惑和焦慮中一天天過去。沒有收入,沒有明確的復工安排,我越來越心慌。看看身邊的同事、同行,沒有誰能置身事外,迷茫是普遍的,有人在微信朋友圈做起了微商,說白了就是轉行。但即便是離開旅行社創業或者再就業,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工作重新開始?這個問題也很難回答。有一段時間,我一直在反反覆覆地問自己。
疫情發生後一個多月的時候,我偶然發現了某短視頻平臺發起「文旅短視頻訓練營」公益培訓計劃,邀請行業專家、短視頻製作達人和平臺運營人員,為文旅從業者講授行業趨勢和短視頻創作技能,希望為疫情結束後的文旅行業復甦打下基礎。我心想,與其著急,不如學習。我就報名參加了培訓。這次線上培訓一共有4600多人參加,學員有像我一樣來自旅行社的,也有來自景區、酒店民宿、旅遊商品、餐飲行業的。
就是在這次學習中,我職業生涯的另一扇門打開了。10天的系統培訓,我從一個之前只關注有趣短視頻內容的「旁觀者」,成為一個開始「專業」製作短視頻內容的「創作者」。
我甚至想以短視頻內容製作來再次定位我的職業方向,能不能通過短視頻為自己的家鄉代言?能否為大家介紹山西秀美的景色,帶大家玩轉景區,把有趣的豐富的旅遊路線推薦給大家?
儘管線下旅行受限,但我感覺到人們對旅遊的熱情並沒有減弱,尤其對於陌生的城市、景區等旅遊目的地,宅在家裡的人們其實想了解更多。這種需求的增強也是各種「雲服務」在疫情期間湧現的根本邏輯。我開始嘗試結合音樂、文字,將景區特色、旅遊攻略、當地美食等內容,用變化多樣的剪輯風格呈現出來,讓更多願意了解山西文化、歷史、旅遊資源的人能夠有內容可看。我想,也許因為看到這些視頻,有一天他們真的願意來玩呢。
我知道,運用新媒體做營銷不是新鮮事,其實是疫情把我們逼到了「全面上線」的境地。以前旅遊社也會在網上發一些景區的視頻,但僅僅是「擺」在網上而已。有沒有人看?到底有沒有為旅行社或者景區吸引來遊客?轉化率幾何?這些重要的問題沒有人去問。現在,我們整個旅行社達成了發展方向上的共識:要學著用有趣的講述方式,線上傳播與線下營銷相結合,吸引大眾對景區產生興趣,為旅行社帶來更多人氣。這要求我們把自己「擺」到線上。
說來容易,實踐過程中要克服很多困難。首先拍攝、剪輯需要專業化,其次要有主題內容,最後要形成風格。我開始嘗試寫腳本,策劃主題、內容,學習拍攝手法,一次次嘗試,一次次調整:比如,了解到人們更希望看到「旅遊攻略」性質的內容,我就總結了山西當地適合自駕遊、適合拍攝照片、適合親子遊等景點集合,配上景色視頻和自己的講解。把資料剪輯在一起很容易,但要形成特定的風格,這就要不斷摸索了。我選擇每次由自己作為「山西侯馬小妮」,笑著跑進鏡頭,為大家帶來一期期不同的旅遊主題。有時候這樣的「跑」進鏡頭、「笑」起來,需要反覆拍攝五六次,才感覺呈現出了自己想要的那種風格。我是出鏡的,同事幫忙拍攝,他本來是一個攝影「小白」,現在也「挑剔」起來,開始喊「停」「再來一遍」。其實,我們都愛上了短視頻。
這些事情,看起來一點也不像是旅行社從業者的工作,但現在它們是了。
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旅行社的傳統工作正在漸漸恢復。在旅行社裡,我是一名計調人員,負責統籌旅行團、散客的運行、安排等服務內容。我發現,即使目前恢復了跨省團隊旅遊,但行業和遊客都需要一段時間、一個過程去逐步適應,所以目前省內遊客對周邊遊的消費意願仍佔最大比重,同時,山西省內有非常豐富的景區資源,並且人們更願意嘗試自駕遊。因此,我們旅行社仍然把工作重點放在省內遊和自駕遊方面,這也是疫情防控常態化的需要。省內跟團遊的話,我們要求上車有20%的空座率,各輛車都會做好防控消殺工作,配有體溫檢測設備。
對了,有人說自駕遊會火起來,這對旅行社的業務也是一個衝擊。我不這麼看,國家提出要高質量發展,我認為自駕遊對旅行社來說並不意味著訂單減少、遊客減少,而恰恰是對個性化旅遊提出了更高要求。自駕遊遊客往往需要旅行社提供定製的旅遊路線安排和更優惠的景區票價。
疫情都不怕,還怕別的什麼呢!我慶幸自己沒有離開旅遊業!希望疫情曾帶來的焦灼,成為我以後堅持不斷學習、不斷思考的行動力,讓我可以在行業內不斷創新、不斷深入下去。
觀眾體驗:
沒法「說走就走」,就先「想看就看」
講述人
■ 佟安安
■ 山西遊客
對我這個土生土長的山西人來說,家鄉好玩好吃的太多了,但說實話很多地方我也沒去過。剛剛走入職場,生活和工作的壓力不算大,疫情發生前,我總是喜歡四處旅遊。去年計劃著今年要去西藏、雲南、桂林,但疫情來了,「說走就走」是沒戲了。
有句話說得好,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這就是「詩和遠方」的魅力吧。我幾乎一有空閒時間就刷短視頻、看直播,就這樣「去」了好多地方。很多平臺的旅遊直播內容有國內外上百個景點,真是看得我眼饞心痒痒。
以前,我就看過一些關於景區的短視頻內容,那時候更多關注去過的地方,會有一種回味的感覺。當視頻介紹到遊玩時沒留心的細節,還會產生再去一次的衝動。疫情期間,我關注了很多和旅遊相關的短視頻以及直播內容。我有時候甚至覺得,這種「雲旅遊」的方式甚至比實地旅遊更讓人專注,因為實際上人們在旅行途中,常常因為要拍照就錯過了導遊對景點歷史、文化等內容的介紹。而且,有的直播、短視頻真的很有親和力,內容也有一定主題,甚至比導遊講的還要有趣、生動,真是激發了我很多去遠方的興趣。
不過,現在的旅遊直播也好,短視頻內容也好,集中展示的還是特色風景,兼顧介紹下當地特產帶帶貨,照顧的還是大眾需求。我建議,如果能針對不同遊客的需求,在直播中更注重內容的精準策劃、設計更多互動環節,比如介紹不同人群偏好的不同旅遊路線,或者結合吃、住、行、遊、娛、購一條龍服務提供可選擇方案,對於很多潛在的旅行愛好者來說,可能更有吸引力。
專家點評
期待旅遊業出現現象級線上線下融合產品
陳少峰 (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 )
疫情期間,因為缺乏資金、消費的「流動性」和「流通性」,線下的文化產業和旅遊業遭受嚴重損失,但網際網路相關業態的發展勢頭更好了。
近年來,我們一直說,文旅融合不僅是文化、旅遊的融合,還包括科技、網際網路等的全方位融合。融合的最大優點之一就體現在產業鏈的延長,而新媒體包括短視頻、直播等形式與旅遊的結合,有利於促進這種全方位融合。這次疫情為行業帶來的更多是反思和整合,我認為尤其是對注重線下業務的旅遊行業來說,未來更需要在網際網路上做業務拓展,比如傳統線下業務與線上機構加強合作,如果是旅遊公司、旅行社的話,去推出一些更專業化的內容和服務。期待旅遊業出現一些現象級的線上線下融合產品。
最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向社會發布了一批新職業,其中最引人關注的莫過於「網際網路營銷師」下新增的「直播銷售員」這一工種。這意味著直播將步入正規化、職業化。對於加入直播「帶貨」的主播們來說,專業性是需要具備的基礎素質。未來,出現「旅遊直播銷售員」是很有可能的。這需要旅遊從業者換位思考,需要具備在短時間內為消費者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內容、產品和服務的專業能力。
記者手記
最初「見到」馬甜甜,是在抖音上無意中看到了@甜小妮兒丫的一則短視頻,內容是介紹山西侯馬特色小吃。第一次聽說侯馬這個地方,記者很快就被短視頻內容吸引,不斷翻看。「侯馬小妮兒」是馬甜甜在視頻裡對自己的稱呼,她總是笑著跑進鏡頭,每個視頻都會帶大家打卡好吃、好玩、好逛的地方。在這樣的「雲旅遊」過程中,燦爛的笑容、誘人的美食和如畫的景色,讓人忘記了疫情期間憋悶在家的單調,備感輕鬆舒爽。
在和馬甜甜聊開了之後,記者才知道這些如詩如畫的短視頻內容,是她作為一個「待業青年」在滿心焦慮的情況下嘗試製作的。她用學習、嘗試、改變,克服了「沒有收入、沒有明天」的恐懼。當周圍環境發生改變的時候,我們也要直面改變、擁抱改變,要迎難而上、「危」中尋「機」,而不能怨天尤人、沉淪不前。這是馬甜甜的精神面貌和所作所為帶給記者的最大感受。
記者:於帆
責編:勾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