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阿牛的感謝 無聲勝有聲丨冊亨縣高洛街道黨工委...

2020-12-27 天眼新聞

我叫黃永和,是冊亨縣高洛街道黨工委書記。

說起扶貧故事,我腦海裡就呈現出我對高洛這片熱土最初的記憶:有常年生活在大山中,終其一生未進過縣城的老人;有早出夜歸,步行幾十裡求學的莘莘學子。

但讓我終生難忘的,還是秧坪村的王阿牛家。

秧坪村位於高洛街道西北面,距離縣城15公裡,是一個典型的喀斯特石山區,全村下轄4個村民小組3個自然村寨,共307戶1445人,屬深度貧困村。

黃永和正在動員群眾搬遷

在這大山深處,王阿牛家是一個特殊的家庭,夫妻倆都是殘疾人,不會說話,更沒有上過學,在外尋求工作時屢屢被拒,只能待在家裡靠著「一畝三分地」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家裡一貧如洗,還要撫養3個孩子,完全入不敷出。

我剛來到王阿牛家中時,一家人住在一間不足八十平米的矮房子裡,家徒四壁,只有一個臥室,光線黑暗,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也沒有自來水管。衛生間、廚房是在大門邊用磚木簡易搭起、用膠布蓋著的小棚子,漏光、漏風、漏雨,每逢下雨,他們吃飯都很困難。

看到王阿牛家的居住環境,我想這並非村裡的個例,還有很多家庭,估計也好不到哪裡去。於是,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啃下搬遷這塊「硬骨頭」,帶著群眾過上好日子。

搬遷群眾住進了新家

在我與王阿牛夫婦溝通時,我們用手勢比劃著,都在互相猜測著對方的意思,這讓搬遷動員工作更加吃力。經過多次交流以後,王阿牛夫婦終於聽明白了搬遷的目的,但是他們擔心無法融入新的環境,還是拒絕了搬遷。

他們的擔憂我非常理解,於是我開始轉變幫扶方式,隔三差五就到他家吃「同心餐」,帶他們走出大山,去看義龍新區、納福新區、高洛新區各個安置區。

短短時間內,高洛新區一座座樓宇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王阿牛夫婦被這翻天覆地的變化驚到了,他們原來堅定不搬的想法開始有了改變。

但當王阿牛知道一家5口能分到100平米四室一廳一廚一衛的房子時,他又皺起了眉,用手勢在房間每個角落都比劃了一下。我知道,他擔心沒有錢置辦家具、家電。我擺了下手,示意不用擔心,國家有搬遷補助,可以置辦所需,搬進新房後我幫他們家添置了沙發、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等家具。

高洛街道新市民居住區航拍圖劉朝富 攝

我們還幫助他大女兒王小梅轉學到高洛小學,並為她爭取到每年兩千元的助學金。在2019 年春季學期全縣統測中,王小梅還取得了三年級總分第一名,給我們寫了很多的感謝信。信裡的內容都是孩子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她由衷地感謝黨的好政策和所有幫助過她家的人。

為了解決王阿牛夫婦的就業問題,我又幫助他們申請了公益性崗位,現在,他們家每人年收入近一萬元。平時在社區王阿牛家看到鄰居有紅白喜事時,都積極主動幫忙,與大家打成了一片。

我還記得有一次去看望王阿牛時,他向我豎了豎大拇指,我微笑回應著,體會到了人與人之間的暖意,我知道,此時無聲勝有聲。

【人物小傳】

黃永和,男,布依族,1978年6月出生,1998年9月參加工作,大學本科學歷,現任冊亨縣高洛街道黨工委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匡奇燃 整理

編輯 趙雨思

編審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孩子明白了我工作的意義丨冊亨縣高洛街道坪秧村...
    我叫李興雲,是冊亨縣實驗小學一名普通教師,也是冊亨縣高洛街道坪秧村的幫扶幹部。2018年,根據上級的工作安排,我來到坪秧村當了包保幹部,包了3戶貧困戶。當時,我的母親身體不好,孩子又還小,家裡充斥著無休止的抱怨聲。  「你已經有好久沒有送我去上學了。」
  • 「我的扶貧故事」參與脫貧攻堅是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財富丨冊亨縣...
    自脫貧攻堅序幕拉開以來,我主動學習脫貧攻堅政策,尤其是惠民惠農及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在脫貧攻堅工作任務分配中,我服從局黨組安排,認領雙江鎮壩布村壩布組4戶貧困戶為自己的幫扶對象。幫扶過程中,我詳細了解其家庭人口數、就業、入學、水田、耕地、林地、種養殖等基本情況,並熟記於心,隨時做好動態更新。
  • 「我的扶貧故事」將青春和汗水灑滿了這片土地丨冊亨縣雙江鎮八望...
    2017年3月,我被派到冊亨縣雙江鎮八望村駐村幫扶。八望村距離鎮政府36公裡,有7個自然村寨,總戶數260戶1071人,靠北盤江沿岸而居,村民居住雖然較為集中,但交通十分不便。走訪包保貧困戶王海江宣傳教育扶貧、醫療扶貧和就業扶貧有關政策「大娘,昨天給您申請的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今天咱們把字一籤,明天我上報獲批准後就會給您打款。」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的路上我一直都在丨冊亨縣弼佑鎮秧兵村...
    2015年7月,我騎著我心愛的小摩託,兜兜轉轉,從蜿蜒而下、塵土飛揚的泥巴路進入了秧兵村。秧兵村是弼佑鎮三個非貧困村之一,典型的布依族村寨,依山而建、傍水而居。而我此行的工作任務就是走訪21戶貧困戶、13戶非貧困戶,了解和核實他們的基本生產、生活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山那邊聽到了水的聲音丨惠水縣濛江街道黨工委...
    我叫程華,是黔南自治州惠水縣濛江街道黨工委書記。在工作中,一份努力、一份收穫,一份耕耘、一份答卷,扶貧路上我收穫了成功喜悅,更飽受了坎坷無奈的淚和汗。翻開筆記本,本冊、兩冊、三冊,裡面滿載著扶貧工作的學習、安排、走訪,既要當好一名基層一線的施工員,更要履行好前線指揮長設計師的職責,從一點一滴收集信息、到一步一步的布置實施。  從一戶一戶的上門宣傳到一處一處的踏勘,從太陽升起到披星入戶,帶著組織的信任和群眾的期待,我們堅決堅持以脫貧攻堅統籌工作全局。定期研判分析、入戶走訪調查、項目建設規劃推進等已成為家常便飯。
  • ...故事」「燃燒」的青春扶貧路丨冊亨縣巧馬鎮巧馬村幫扶幹部李煥秀
    我叫李煥秀,2016年加入到教師隊伍當中,成為一名90後的年輕英語教師,在巧馬鎮中心學校小學部任教。2019年8月,我成為冊亨縣巧馬鎮巧馬村的一名幫扶幹部,從此走上了我的扶貧道路。我幫扶的是巧馬鎮巧馬村巖毛組,一共有4戶,有3戶貧困戶。因病致貧的周仕兵,讓我最難忘。
  • 「我的扶貧故事」幹部思想齊 群眾貧困移丨安龍縣錢相街道黨工委...
    錢相街道與其他鎮辦一樣,有667名幹部參與脫貧攻堅,分布到街道轄區15個村居162村民小組,對所有村民組和貧困戶實行網格化管理,如何組織發動,讓每位幹部都行動起來,讓群眾做脫貧攻堅的支持者和參與者,這是當時要跨出的第一步。「我今年70歲,當村幹部30餘年,從沒見這麼多幹部到村到戶,沒白天黑夜的開展工作。」錢相街道沈洪居委會黨支部書記陳乾秀如是說。
  • 姐在高洛抓生產,妹在義烏接訂單|冊亨「姐妹花」返鄉創業帶領上百...
    ,而是選擇將自己在外學到的飾品加工技術帶回家鄉,投資近20萬元,在冊亨縣高洛街道新市民居住區開辦起花彩飾品加工廠,為上百名易地搬遷群眾提供了家門口就業和居家就業的機會。高洛街道新市民創業就業驛站 「姐,家那邊這個顏色的做得有嗎?你看清楚,這個現在有一萬多的單,下星期就要,你多安排點人做嘛!」 「好的,我儘量安排趕出來,車間人手不夠我就讓他們拿到家裡去做。」 「那款做完了,我再把這款發過去。這一款有2萬多,有6個顏色,到時候我會把樣品也發給你。」
  • 「我的扶貧故事」為民排憂解難丨冊亨縣弼佑鎮落江村脫貧攻堅指揮...
    2019年8月,我被調到落江村擔任指揮長。 到落江村駐村一段時間,我在工作中發現,落江村的群眾總是存在生活垃圾到處扔、房前屋後柴草亂堆現象。我召集村「兩委」幹部和相關包保責任人走訪整治環境衛生,通過帶頭示範,我包保的農戶環境衛生逐漸好轉。2019年,落江村被弼佑鎮評為環境整治模範村。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貧困戶的不解之緣丨普定縣玉秀街道紅新社區...
    「叮鈴鈴……」聽到手機鈴聲響,我放下手中的筷子,拿起放在一旁的手機,顯示的是駱同志家的電話號碼,這個點給我打電話應該是有什麼事情。我連忙接通電話說:「小駱,有什麼事情嗎?」我儘量放緩語氣問道。「楊哥你快來,我家的豬跑了。」
  • 「我的扶貧故事」播下科技扶貧的種子 收穫蕉農致富的喜悅|貴州省...
    2014年10月,貴州省農科院熱作所科技人員的我,作為貴州省「三區」人才支持計劃的科技特派員來到黔西南冊亨縣開展科技幫扶工作。冊亨縣南、北盤江流域河畔的巖架鎮、雙江鎮、百口鄉,晝夜溫差較大,土地資源豐富,自然生態良好,特別適合發展優質粉蕉種植。
  • 「我的扶貧故事」從「指揮官」到「包包大人」丨冊亨縣丫他鎮洛省...
    我是冊亨縣丫他鎮洛省村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包德彪。洛省村位於丫他鎮南面,距鎮政府所在地13千米,距縣城35公裡,13.5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居住著467戶1900人,其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36戶563人,致貧原因主要是缺資金、缺技術等。
  • 「我的脫貧故事」精準扶貧拯救了我們家|黔西縣杜鵑街道金鐘社區張...
    我叫張加光,家住黔西縣杜鵑街道金鐘社區六組,原本家中經濟還算寬裕,日子過得平平淡淡。不料,在2017年時查出直腸癌,一家人的生活被打亂,經濟情況也發生了大轉變。2017年識別貧困戶時,張加光家家徒四壁2017年12月,我做了手術,家中存款因此一掃而光,還欠了很多債務。兩個孩子一個讀大一,一個在職校,一家人的生活就靠妻子黃永仙撐著。一邊照顧我,一邊幹農活、打零工維持生計。面臨上學難的問題,兩個兒子有輟學打工的念頭,康復期的我仍然經常上貴陽省醫複查,進行康復治療。
  • ...的扶貧故事」拄拐丈量扶貧路丨冊亨縣雙江鎮央繞村第一書記陳大業
    「書記,冰箱裡有肉,米在放電磁爐下面的柜子裡,我在工地上班招呼不了你了,你自家做飯吃吧!」這句話,冊亨縣雙江鎮央繞村偉細組村民羅元安對我說過很多遍。  從易地扶貧搬遷之初幹部進門不買帳,到如今把我當作自家人,是羅元安態度的轉變,也是我兩年多來「軟磨硬泡」,用心用情「打入」群眾「內部」取得信任的結果。  我是羅元安的包保責任人,剛到村裡時,我就聽說他及家人對搬遷都非常牴觸。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更多的是收穫丨晴隆縣三寶街道新寶社區...
    2019年9月,我被調整到晴隆縣三寶街道新寶社區參與扶貧工作,主要負責幫扶社區的兩戶貧困戶。新寶街道一角有一戶叫楊文畢,家有5口人,屬於國家兜底扶貧對象。楊文畢老人身體不好,常年需要人照顧,家裡年輕人要外出務工增加收入,所以經常是老人自己在家。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易青松: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岑...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易青松: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岑建達:「搬」出來的幸福生活 2020-12-18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一路奔跑的「女漢子」|仁懷市蒼龍街道扶貧站負責...
    2017年的我,24歲,那時大學剛畢業沒多久,就被分到蒼龍街道扶貧站工作。剛進去時,老前輩們就告訴我,扶貧工作要當家事來做,當事業來做,而不是完成任務,你還小,如果承受不住壓力,可以馬上寫申請調其他部門。我毫不猶豫地說:「我可以。」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龐幫雲:讓村民生活甜起來|李美珍...
    讓村民生活甜起來冊亨縣巖架鎮納碰村村主任 龐幫雲納碰村一直以來都是種傳統農作物,一年下來,村民除去種子、肥料等成本,根本賺不了多少錢,農民收入普遍不高。2010年,冊亨縣因地制宜,發展甘蔗、糯米蕉等高效、短平快的產業。
  • 「我的扶貧故事」帶著真情抓扶貧丨興義市豐都街道永安社區第一...
    我是許莉,2018年8月,我被組織委派到興義市豐都街道永安社區任第一書記,永安社區是一個較為特殊的社區,這裡既有易地扶貧搬遷的新市民,也有當地拆遷安置的群眾。用心觀察了幾天發現,她經常把鞋子穿反,還經常端著一盆洗過的衣物往小區外跑,一會又回來了;一到飯點就端著一碗飯到社區的院子裡轉悠……經過走訪,我了解到,她是從興義市則戎鎮花郎村搬遷過來的易地扶貧搬遷戶龍仁秀,家裡還有兩個兒子。
  • ...故事」我見證了家鄉的變遷丨冊亨縣坡妹鎮大路村駐村幹部趙立勝
    2018年初,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的號召,同縣直各單位許多幹部一樣,下沉到村裡開展脫貧工作。所幸的是,我下沉的村正是生我養我的地方——冊亨縣坡妹鎮大路村。在家鄉駐村,看著家鄉在這個幸福時代裡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