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黃永和,是冊亨縣高洛街道黨工委書記。
說起扶貧故事,我腦海裡就呈現出我對高洛這片熱土最初的記憶:有常年生活在大山中,終其一生未進過縣城的老人;有早出夜歸,步行幾十裡求學的莘莘學子。
但讓我終生難忘的,還是秧坪村的王阿牛家。
秧坪村位於高洛街道西北面,距離縣城15公裡,是一個典型的喀斯特石山區,全村下轄4個村民小組3個自然村寨,共307戶1445人,屬深度貧困村。
黃永和正在動員群眾搬遷
在這大山深處,王阿牛家是一個特殊的家庭,夫妻倆都是殘疾人,不會說話,更沒有上過學,在外尋求工作時屢屢被拒,只能待在家裡靠著「一畝三分地」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家裡一貧如洗,還要撫養3個孩子,完全入不敷出。
我剛來到王阿牛家中時,一家人住在一間不足八十平米的矮房子裡,家徒四壁,只有一個臥室,光線黑暗,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也沒有自來水管。衛生間、廚房是在大門邊用磚木簡易搭起、用膠布蓋著的小棚子,漏光、漏風、漏雨,每逢下雨,他們吃飯都很困難。
看到王阿牛家的居住環境,我想這並非村裡的個例,還有很多家庭,估計也好不到哪裡去。於是,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啃下搬遷這塊「硬骨頭」,帶著群眾過上好日子。
搬遷群眾住進了新家
在我與王阿牛夫婦溝通時,我們用手勢比劃著,都在互相猜測著對方的意思,這讓搬遷動員工作更加吃力。經過多次交流以後,王阿牛夫婦終於聽明白了搬遷的目的,但是他們擔心無法融入新的環境,還是拒絕了搬遷。
他們的擔憂我非常理解,於是我開始轉變幫扶方式,隔三差五就到他家吃「同心餐」,帶他們走出大山,去看義龍新區、納福新區、高洛新區各個安置區。
短短時間內,高洛新區一座座樓宇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王阿牛夫婦被這翻天覆地的變化驚到了,他們原來堅定不搬的想法開始有了改變。
但當王阿牛知道一家5口能分到100平米四室一廳一廚一衛的房子時,他又皺起了眉,用手勢在房間每個角落都比劃了一下。我知道,他擔心沒有錢置辦家具、家電。我擺了下手,示意不用擔心,國家有搬遷補助,可以置辦所需,搬進新房後我幫他們家添置了沙發、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等家具。
高洛街道新市民居住區航拍圖(劉朝富 攝)
我們還幫助他大女兒王小梅轉學到高洛小學,並為她爭取到每年兩千元的助學金。在2019 年春季學期全縣統測中,王小梅還取得了三年級總分第一名,給我們寫了很多的感謝信。信裡的內容都是孩子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她由衷地感謝黨的好政策和所有幫助過她家的人。
為了解決王阿牛夫婦的就業問題,我又幫助他們申請了公益性崗位,現在,他們家每人年收入近一萬元。平時在社區王阿牛家看到鄰居有紅白喜事時,都積極主動幫忙,與大家打成了一片。
我還記得有一次去看望王阿牛時,他向我豎了豎大拇指,我微笑回應著,體會到了人與人之間的暖意,我知道,此時無聲勝有聲。
【人物小傳】
黃永和,男,布依族,1978年6月出生,1998年9月參加工作,大學本科學歷,現任冊亨縣高洛街道黨工委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匡奇燃 整理
編輯 趙雨思
編審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