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錦衣衛,為何設有南北鎮撫司?他們的職權分工有何不同

2020-12-25 歷史鑑賞者

朱元璋設立了錦衣衛,也就是他的特務機關。他能夠通過錦衣衛,知道任何一位大臣的所有瑣碎事務,顯然是為了加強皇權才設立的。

錦衣衛旗下,又設立了鎮撫司。鎮撫司的主要工作,那就是負責各種見不得人的勾當,比如說暗查官員的私事,逮捕、審問一些有疑點的官員。

他們辦案,不需要金國三堂會審,全部都在私底下進行,所以說他們見不得光。鎮撫司還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南北鎮撫司。

南鎮撫司主要負責錦衣衛的紀律問題,是管理自己人的,相當於錦衣衛紀檢委。而北鎮撫司則是對外的,專門負責皇帝下達的各種命令,相當於天津站的行動處。

北鎮撫司是直接行動機關。

老朱家的皇帝,所下達的命令,基本上都是由北鎮撫司來完成。他們分布在全國各地,所以屬於出差比較多的差事。

由於是皇帝派出來的,手裡的權力又比較大,所以他們到了地方上往往都能夠受到各地官員們的奉承,即使地方官職位比他們高,一般也要稱呼他們為上差。

洪武三年,改為親軍都尉府,管左、右、中、前、後五衛軍士,而設儀鸞司隸焉。四年,定儀鸞司為正五品,設大使一人,副使二人。十五年,罷儀鸞司,改置錦衣衛,秩從三品,其屬有等七員,皆正六品。設經歷司,掌文移出入;鎮撫司,掌本衛刑名,兼理軍匠。---《明史》

時間長了,這幫人可就無法無天了,在朱元璋的支持下,他們辦案子不需要經過刑部,所以不少官員都擔心惹上錦衣衛。

錦衣衛也因此不守法紀,最終被人告發,朱元璋索性就把這幫錦衣衛給廢掉了。等到朱棣上臺以後,還是需要監視手下官員,所以再次啟用錦衣衛。

朱棣時期,錦衣衛的最高長官就是他自己,到了朱見深時期,北鎮撫司的權力進一步得到加強,可以越過錦衣衛長官,直接向皇帝復命。

由此可見,錦衣衛中的實權派,其實就是這幫北鎮撫司的人。他們直接處理所有皇帝下達的案子,不需要向皇帝以外的任何人負責。

這種職業實在是太可怕了,為此明朝初年的官場,其實一直都處於戰戰兢兢的狀態。尤其是朱元璋和朱棣這兩個人在位的時候,官員們人人自危,還不如回家種地來得實在。

南鎮撫司就是錦衣衛裡的紀檢委。

跟北鎮撫司完全不同的是,南鎮撫司不負責到全國各地處理皇帝的案子,他們最重要的職能,那就是管理錦衣衛內部的紀律問題。

因為錦衣衛一家獨大以後,朝中所有官員都管不了他們。這個時候如果沒有權力機構約束這幫人,那他們非要上天不可。

十七年,改錦衣衛指揮使為正三品。二十年,以治錦衣衛者多非法凌虐,乃焚刑具,出繫囚,送刑部審錄,詔內外獄鹹歸三法司,罷錦衣獄。成祖時復置。尋增北鎮撫司,專治詔獄。成化間,刻印畀之,獄成得專達,不關白錦衣,錦衣官亦不得幹預。而以舊所設為南鎮撫司,專理軍匠。---《明史》

南鎮撫司所需要做的,那就是加強錦衣衛的紀律管理工作。可以說這份工作任重道遠,而且容易得罪人。

因為他們要管的人,個個都是手握重權的錦衣衛。尤其是北鎮撫司那幫人,更是直接行動單位,稍有差池,南鎮撫司的這幫人就要吃不了兜著走。

為此南鎮撫司在管理紀律方面,基本就是個擺設。除非某些錦衣衛的領袖要倒臺了,這幫人才會站出來說明他的各種罪狀,否則他們一般只敢欺負一些小嘍囉。

後來他們估計是太無聊了,只好去開拓一些其他的項目。比如說他們也會去搜集一些情報,有時候還要搞軍事武器的研發工作。

錦衣衛和東西廠是有本質區別的。

很多人在了解錦衣衛的時候,對他們有著很深的誤解。認為錦衣衛就是東西廠那幫特務,完全沒有區別。

其實這兩者之間的差別還是很大的,因為東西廠是純粹的特務機關,而錦衣衛卻跟他們不同,錦衣衛的地位比東西廠的人要低。

東西廠往往會從錦衣衛中挑選一些能幹的,加入東西廠,以此組成特務機關。所以說東西廠是錦衣衛的成員組成的,地位比錦衣衛要高。

東廠成立於朱棣時期,為了加強特務工作,在錦衣衛之外,特別設立了東廠。西廠成立於朱見深時期,權力高於東廠,地位也在錦衣衛之上。

不過後來由於西廠的名聲太臭,被皇帝給撤銷了。他們的成員主要也是來自於錦衣衛,不過他們的領袖一般都是太監,這也就是明朝宦官弄權的由來。

跟東西廠比起來,錦衣衛就顯得沒有那麼壞了。因為東西廠沒有所謂的南鎮撫司負責監督他們的紀律,連個擺設都不設立,自然是權傾朝野了。

總結:誰掌握了北鎮撫司,誰就是錦衣衛裡的老大。

從職權上來說,南北鎮撫司,看起來地位是平等的,而且上頭都有平級的老大。可是真正意義上的實權人物,其實就是北鎮撫司的老大。

因為北鎮撫司手裡的權力過大,誰掌握了這地方,誰就掌握了整個錦衣衛。為此南鎮撫司也只能成為一個擺設了。

參考資料:《明史》

相關焦點

  • 錦衣衛到底有多厲害?終於明白,明朝為什麼會滅亡
    錦衣衛,明朝著名的特務機構,前身為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改稱「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 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改置錦衣衛。
  • 明朝的官員為何怕錦衣衛?看看錦衣衛的手段就知道他們有多恐怖了
    有關明朝的影視劇中,往往少不了錦衣衛的身影。錦衣衛處在暗處,十分神秘,他們是皇帝最信任的耳目,明朝官吏大抵不敢隨便發牢騷,更不敢妄議朝政。因為他們深知那無所不在的「竊聽門」,會隨時記錄你的一言一行。錦衣衛進行著監視大臣的任務,其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宋濂的故事了。宋濂是開國元勳、朝廷重臣,他出身貧寒,性格非常質樸,朱元璋問他的事情他都如實回答,即使是家事也從不隱瞞。他曾經對別人說:「君猶父也,天也,其可欺耶?」有一天,朱元璋問他:「昨天飲酒沒飲酒,客人是誰,上的些什麼好菜?」
  • 明朝滅亡時,號稱明朝最強的15萬錦衣衛做了什麼,怎麼沒有救國?
    但身為皇帝親自管理的得力下屬,在明崇禎年間為何不和皇帝拼死抵抗外敵,最終落個亡國的結局? 職責如下:特令它掌管刑獄,賦予巡察緝捕之權,下設鎮撫司,從事偵察、逮捕、審問活動,且不經司法部門。 變化中的錦衣衛: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設大內親軍都督府,十五年設錦衣衛。自此這一機構一直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基本上貫徹於整個明皇朝的始終。 明之自創,不衷古制。
  • 明朝令人毛骨悚然的特務——錦衣衛
    令人毛骨悚然的特務——錦衣衛。什麼是錦衣衛?錦衣衛是一群什麼樣的人?他們是不是各個武功高強?他們的武器是不是真的出神入化?為何能逍遙法外明目張胆?我們一起來解密。錦衣衛其實就是明朝的軍報搜集情報機構,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為了監察身邊大臣,以達到駕馭不法群臣目的的一個機構。我們知道朱元璋打下天下可不是全靠他的智慧能力,甚至可以說大部分都是他身邊的得力幹將。這大明天下打下來,朱元璋的心裡並不踏實,那些和他一起打下天下的功臣可都是有能耐的人,他們知道如何打仗如何掌權,也知道如何犯上作亂。所以說這個錦衣衛的建立其實就是朱元璋收拾身邊大臣的法子。
  • 明朝的大理寺,司禮監,東廠,西廠和錦衣衛都是幹什麼的
    但大理寺正卿與刑部尚書和御史臺大夫職責各有不同。職能和權力都是最低的。明朝最為後世詬病的就是特務統治,而管理和統轄明朝特務機構的就是太監組成的東西二廠,這又延伸出明朝又一個弊病宦官幹政。而司禮監則是宦官群體裡面最高機構,明朝一個太監如果做到司禮監那真是太幸福了,最高峰了。
  • 明朝滅亡後,威風八面的錦衣衛都去了哪裡?他們都去了哪裡?
    在明朝洪武15年時,太祖朱元璋為了鞏固皇權、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 於是,將錦衣衛的職責分工表述為「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簡單來說就是對內:對明朝官員進行監視、抓捕和審訊;對外:搜集各種軍事情報。在後來的歷史中,有不盡其數的明朝官員被他們「繩之以法」,因此,很多人稱錦衣衛為史上最恐怖的特務機構。  隨著錦衣衛的勢力不斷膨脹,到了洪武20年,朱元璋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錦衣衛現在太過嬌寵。
  • 明朝的東廠、西廠、內行廠、錦衣衛、六扇門,哪個最厲害?
    東廠、西廠、錦衣衛、六扇門,其實還有個內行廠,受文學和影視作品的影響,這些無疑是明朝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幾個衙門,那麼這些個衙門都是幹什麼的,他們中又是哪個最為厲害呢?這個則要分兩方面來說,權力最大者無疑是存在最短的內行廠,而為禍時間最長的則毫無疑問是東廠,我們分別來說。
  • 明朝最厲害的錦衣衛竟然是他
    在明朝,提到錦衣衛,朝中的大臣簡直聞風喪膽。那你知道在明朝最厲害的錦衣衛是誰嗎?錦衣衛在錦衣衛中,曾有一人權威比明朝首輔更盛,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小時期常常跟著母親進宮,成為了嘉靖帝的髮小,長大後世襲了他父親在錦衣衛中的官職。即便這樣,他也憑著本身的勤奮考上了武舉人,年事輕輕便拿有一手好牌。後來,隨著嘉靖帝坐上皇位職權越來越安定,陸炳也從指揮僉事升任代理指揮使,管理南鎮撫司事宜。要說這個時候的陸炳在嘉靖心裡大概不過從小的玩伴,還沒到情感和實力上的肯定,那麼從陸炳救了嘉靖一命後,這種干係就出現了扭轉。
  • 《錦衣之下》中展示出的明朝錦衣衛制度
    雖然現代有不少描寫錦衣衛的影視劇,但是僅憑這些還不足以讓我們對錦衣衛有充分的了解,因此,本文將為大家介紹明朝錦衣衛制度的由來,錦衣衛的職能以及錦衣衛的權力演變。錦衣衛制度在明朝之前並不存在,它的出現經歷了一個較為複雜的過程。一方面,錦衣衛制度並不是明朝開國以來就有的,根據《實錄》記載:洪武十五年四月,「改儀鸞司為錦衣衛」。《大明會典》中也提到:「錦衣衛,本儀鸞司。」晚明名士王世貞在其《錦衣志》一文中也記載:「高皇帝初即位,置司曰儀鸞……十五年罷置司,改設錦衣衛。」
  • 明朝恐怖的錦衣衛:將犯人油煎(圖)
    這些人雖名為「將軍」,其實只負責在殿中侍立,傳遞皇帝的命令,兼做保衛工作,說白了,就是皇宮大殿上的樁子。   當然,這些「樁子」也非等閒之輩,一般都是牛高馬大,虎背熊腰,而且中氣十足,聲音洪亮,從外表上看頗有威嚴,對不了解明廷底細的人有一定的震懾作用。至於「巡查緝捕」,則是錦衣衛區別於其他各朝禁衛軍的特殊之處,也是它為什麼能被人們牢牢記住的原因。
  • 明朝最讓人生畏的東廠、西廠和錦衣衛到底有多神秘?
    加上錦衣衛屈打成招、驕橫不法指事時有發生,讓戒備心很重的朱元璋有些忌憚,因此便下令廢除錦衣衛,將尚未處理完畢的案件移交國家有司。明成祖朱棣在「靖難之役」登上了皇位,為了監視和打擊朝中的反對政治力量,他又將錦衣衛重新恢復。此後錦衣衛的職能和影響不斷擴大,不但可以逮捕皇親國戚和文武大臣,還介入軍中,參與搜集軍事情報、策反敵對將領等工作。
  • 明朝滅亡後,錦衣衛都去哪裡了?
    錦衣衛在明朝時,讓朝臣聞風喪膽,手握廷杖和詔獄兩大法寶,手下血債纍纍。但是,明朝滅亡之後,錦衣衛的結局令人唏噓。當李自成的大軍猛攻北京城時,已經年屆七旬的錦衣衛南堂指揮同知李若璉,死守崇文門。他率領忠於崇禎皇帝的錦衣衛,與大順軍的精銳們展開了激烈的肉搏戰。一時間,崇文門口屍枕狼藉,血流成河。但錦衣衛兵力太少,而且並不是專業的作戰部隊,最終無法抵擋源源不斷湧進來的大順軍,無奈失了城門,李若璉等忠於明朝的錦衣衛自殺殉國。
  • 明朝的北鎮撫司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構,為何它的權力會那麼大?
    這其實與趙王所在的工作地方,北鎮撫司有很大關係,那麼明朝政府機構中的北鎮撫司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構?為何他的權力會如此的大?明朝皇帝又為何要設立北鎮撫司?這是明朝政治體制與前面幾朝的不同之處,其餘的也有增設,但是基本框架不變。中央政府機構依舊是六部,吏部,禮部,戶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主要掌管官員的考核以及四品以下官員的任免。戶部,掌管國家財政,國庫。禮部,負責重要節日以及活動,例如貢舉、祭祀、典禮等。兵部,負責軍事上面的問題。刑部,主管刑法,工部負責工程建設。
  • 明朝滅亡時,為什麼沒看到錦衣衛的身影?
    明朝末期,以戰力最強著稱的錦衣衛究竟做了什麼?錦衣衛這個在明朝所誕生,而且是明朝獨有的機構,可以說貫穿了整個明朝歷史發展的始終,到明朝滅亡之時,為何錦衣衛沒能夠為國而戰?專門設置了鎮撫司這樣一個機構,其中掌管鎮撫司的官職便叫做錦衣衛指揮使,這個官職的人選,朱元璋以及後世的明朝皇帝都會選擇他們十分信任的武將來擔任。
  • 神秘組織 「六扇門」在明朝是怎樣的真實存在?
    《錦衣之下》中的六扇門女捕快袁今夏明朝在京的刑獄衙門分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統稱三法司,此外,還有一個游離於法律體系之外的錦衣衛。而為何明朝的刑獄衙門會被稱為「六扇門」?這與古代衙門為了顯示威嚴、氣派有關。
  • 明朝的六扇門是幹什麼的?有了武功高強的錦衣衛,六扇門何用之有
    但是不知道其確切的建立年代,其實在唐,明,宋朝時期都有六扇門這個機構,其中在宋朝時期六扇門多是黑道,而且在朝廷的地位並不是太突出,可以當作現在政府的特殊機構對待。他們遇到的事情千奇百怪,處理事情靈活多變。可以說他們是衙門中的江湖人物,是江湖中的衙門掌門。他們代表衙門統管江湖一方,在江湖上擁有極大的權力,卻同時也被不為朝廷效命的江湖豪傑所不齒。
  • 明朝特務機構之可怕錦衣衛以及詔獄
    上兩篇文章我們了解了明朝的特務機構東、西廠以內行廠,接下來我們講講伴隨明朝整個時期的特務機構——錦衣衛。錦衣衛,朱元璋建立,是明朝皇帝私人衛隊上十二衛中的一衛,也是最受皇帝信賴的衛隊。《明史》中已經把錦衣衛的所有職能都記載清楚了,又由於錦衣衛直屬於皇帝,他們逮捕任何人都不會有任何的部門過問,不用任何的手續直接去逮捕就行,而且他們還有自己的監獄——詔獄。錦衣衛與東廠並稱為「廠衛」,成為了讓明朝百姓聞風喪膽的機構。
  • 明朝的四大特務機構,誰最厲害?都以為是東、西兩廠,其實並不是
    明朝的錦衣衛作為特務機構,想必很多人已經了解。但鮮有人知的是,除了錦衣衛之外,明朝還曾出現過三大特務機構。每當緹騎出動時,天下必會因此騷動。四大特務機構掌權時期,上至藩王宰相,下至普通百姓,幾乎都處於其監視之下。若是有人稍稍拂逆了他們的命令,就會面臨家破人亡的悲慘下場。
  • 飛魚服和繡春刀,明朝最帥的服飾之一,為何會成為錦衣衛的標配
    每逢大型節日,錦衣衛作為皇家儀仗隊,就會身著飛魚服,手持繡春刀,緊隨皇帝身邊。俗話說人靠衣裝馬靠鞍,錦衣衛的這身打扮,可以說是明朝最帥的服飾之一了。那這麼有型的飛魚服和帥氣的繡春刀到底長什麼樣呢?
  • 清朝入關後,曾令人聞風喪膽的明朝錦衣衛,到底去了哪裡?
    在明朝,錦衣衛的權力至高無上,由皇帝親自管轄,可以無理由逮捕任何民眾和百姓,就算是官場官員,見了他也會膽戰心驚。因為他們不會顧及囚犯的個人身份,只會儘可能的行殘忍之事,從犯人口中逼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同時,很多人也很好奇,清朝入關以後,這個殘忍且出名的組織,為何忽然消失,錦衣衛這個恐怖的組織,到底去了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