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日本拉麵的爺爺竟然是陽春麵

2020-10-12 Mr. Food

▲《蒲公英》日本版電影海報

春暖花開,雖無心吃喝,但對擼片兒卻興趣盎然。

今兒看了一部島國1985年的影片《蒲公英 タンポポ》,這是日本著名導演伊丹十三的早年作品,說的是一群愛管閒事兒的路人,幫助一位拉麵館女老闆重振家業的事兒。

▲日本名導伊丹十三說:「一切從醬油拉麵開始!」

故事挺簡單,沒啥跌宕起伏。但作為當年懷揣各種夢想的伊丹十三,在這片子裡夾帶大量私貨,各種與主線毫不相干的橋段穿插往返在影片各處,但卻絲毫沒有影響整片的觀影體驗,反而增色不少。如果伊丹十三能再重拍此片,相信一定會拍出一部反應日本社會百態的生活流經典。

1

大師習作

手把手教你開麵館

▲《蒲公英》歐版的電影海報,側重表達電影中筆墨不多的另一條線,總之,食色不分家,觀眾各取所愛。

影片一上來:雨夜中,大貨車的副駕Gun正在認真學習拉麵的正確打開方式,司機黑郎聽著非常生氣,你小子,深夜發痴!報復社會!我不幹了,停車,吃麵。

▲影片一開始就是講述一碗拉麵的正確打開方式

他們來到單身媽媽蒲公英開的名叫做「來來軒」的拉麵館,但深夜食堂,可不一定都是美味。此店拉麵實在難以下咽。仔細打聽才知,老闆娘半路出家,手藝不精,小店舉步維艱。

▲」來來軒「拉麵館拉拉隊

▲影片拍攝於80年代,吃拉麵還常用中式的面碗,與其說那時的島國依然把拉麵看做舶來品,不如說是導演對於與影片中同名的日本第一家拉麵專門店「來來軒」的致敬。

萬萬沒想到,貨車司機黑郎還是個做拉麵的老司機。經蒲公英一番神操作,黑郎決定收蒲公英為徒,於是,魔鬼式訓練開始了!

▲老闆娘在學習如何吊湯

▲影片開始的第一場約架,是從一塊魚板開始的。拉麵中的魚板,也叫鳴門卷,是把魚糜攤成薄片,一面染上粉紅色後捲起來再切成薄片做成。每片魚板都有螺旋狀花紋。

經過不懈努力,這間小館終於成了當地網紅,店名也改成了「蒲公英」。

▲裝修一新的」蒲公英「拉麵館

影片不但敘述了故事,還毀人不倦的教給觀眾如何煲湯、如何煮麵、如何接待客人、以及如何向競爭對手學習,甚至還有偷配方的手法,不厭其煩,娓娓道來。

此片!真是開店的雲教材!

▲除了拉麵,影片中還有法餐、意面、北京烤鴨、廣東點心的橋段

2

日式拉麵

來自中國的日本名片

像影片中「來來軒」這樣的小麵館,在日本隨處可見。日本拉麵館目前大部分仍是像夫妻店這樣的私營獨立小店模式,連鎖品牌只佔20%。小店林立,帶來最大好處是,幾乎每一家拉麵館,都有自己家傳了幾代的獨特特色。

▲現如今,吃日式拉麵是全球的風尚,好萊塢電影《拉麵女孩》,講述了一個美國女孩去日本學習日料的事兒

「拉麵」的英文raman來自日文音譯,而日文假名的「ラーメン」,是來自漢語的「拉麵」發音,日語中也可以直接用漢字的「拉麵」。

而中國真正的拉麵,是必須有抻拉麵條這個動作的。不知道當年傳到日本的,是否是真正的中式拉麵。但從現在日本手工或機制的拉麵來看,日本拉麵的爸爸不是中國拉麵,而更像中國的切面。叫做拉麵,更有可能是人傳人中產生了錯變,有以訛傳訛之嫌。

不過,不管怎樣,拉麵來自中國,一點不假。

3

拉麵進化史

從南京面到東京面

▲朱舜水和水戶黃門

據載拉麵最早在明朝,由流亡的南明儒家大學士朱舜水傳入日本,而當時幕府德川家的水戶黃門,則是全日本第一個吃上拉麵的人。

▲吃蕎麥麵的日本少女

但這只是個段子,到了日本資本主義萌芽的江戶時代,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當時的日本餐飲業也初見現代日本料理的雛形。

當年有兩款土生土長的日本面(日文是そば)正風生水起:一種是蕎麥麵,一種是烏龍麵。

▲函館的中餐廳「養和軒」售賣中式麵條

隨著明治時代的到來,日本全面學習西方,肉食逐漸成了風尚。同時,對其它外族的食物也更加開放。

1873年,自日本與滿清籤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後,大批浙江、福建、廣東的勞工來到長崎、橫濱等埠口,同時,中國也開始向西方學習,一批又一批的留學生東渡日本,來到了橫濱、東京、神戶、札幌、以及長崎等地,這些人裡,有孫中山,也有魯迅。

華人聚居的地方,形成了日本的唐人街——中華街,中國人愛吃麵條,日式拉麵的最初形態正是從中華街的中式麵條中孕育而來。

▲橫濱中華街,日式拉麵從這裡誕生

日本刊物中最早出現「南京面」三個字是在1884年函館洋食餐廳「養和軒」的廣告上,當年"養和軒"賣的面,是以雞湯為底,再撒上小香蔥的江浙陽春麵,之所以冠以「南京」,只是泛指來自中國江南;「南京面」裡的「面」,當時用的是日文中的そば,是日式麵條的意思。如今雄霸一方的「函館鹽味拉麵系」的清冽風格,正式來自於"養和軒"碗陽春麵。

日本第一家日本人經營,且專門面向日本人的拉麵館叫「來來軒」,地處東京淺草,於1910年開業,老闆尾崎貫一曾是橫濱的海關官員,當時「來來軒」的一碗「支那面」僅售6錢,價廉物美,成為了勞工最愛,盛極一時。

尾崎貫一調整了湯頭,把日本傳統的昆布與柴魚為底的日式高湯,配上雞骨做湯底,再用醬油調味,輔料有叉燒、魚板、海苔,後又加入了滷筍乾,形成了現在醬油拉麵的雛形。

▲東京醬油拉麵

滷筍乾:日語Menma發音竟然是「面碼」,。是把嫩竹筍經乳酸菌發酵製成。製作方式很像浙江的天目山筍乾。滷筍乾也稱為shinachiku (支竹)。現在日式拉麵中的滷筍乾主要從中國南方和臺灣進口。

現在中國人見的最多的是日式豚骨拉麵,它源自福岡的博多。這種湯汁濃厚的豬骨湯麵,融合了九州的小面檔(屋臺)「南京千兩」,橫濱中華街的「南京面」,以及長崎雜錦面(ちゃんぽん)的做法。後來的傳遍全球的品牌「一風堂」、「一蘭拉麵」、「博多一幸舍」都屬於博多豚骨拉麵。

▲九州「一蘭拉麵」總店

1887年長崎中餐館「四海樓」老闆,福建華僑陳平順,用多餘的食材,配上湯頭做出了大雜燴的湯式雜碎料理「長崎雜錦面」,並成為日後的長崎特色料理。「長崎雜錦面」與如今福建「特色滷麵」的相似度很高。

▲長崎雜錦面

拉麵儘管在明治、大正時期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在二戰前,日本的主食依然是白米為主,陽春白雪吃得起白米飯,而下裡巴人吃不上精米,也吃糙米飯。

▲無論是溏心蛋,還是溫泉蛋,作為拉麵中的蛋,蛋黃不允許煮熟

昭和時期,隨著二戰的持續,大米被運往前線支持戰爭機器,麵食逐步成為了百姓的日常。二戰結束後,戰敗的日本糧食更加短缺,1946 年,美國人把美國產的廉價小麥麵粉用於日本賑災,麵包和麵條成為當時廣泛接受的主食。

但當年的拉麵和現在不可同日而語,一碗普通的拉麵,清湯寡水,只放一點點醬油。能有個雞蛋就算過節了,什麼叉燒肉和豚骨湯,連想都不敢想。

直到快進入1960年代,日本糧食短缺的窘境仍未徹底改善,挨餓對於島國百姓來說仍司空見慣。

4

速食拉麵

變身徵服全世界

1958 年,一個家在池田市的破產商人,卻改變了這一切。

這個人叫安藤百福,是後來日清的老闆,他發明的御宅必備——速食拉麵(日文:インスタントラーメン),方便麵的誕生,不僅讓拉麵逆襲成為日本的主食,同時也為地球人的吃飯方式推開了一扇窗。

▲安藤百福:改變地球人吃飯方式的麵條先生。

為表達對中國與日本的敬重,安藤百福為自己的拉麵公司取名「日清」(清即清朝),日清食品株式會社是日本最大的方便麵公司。

隨著戰後日本巨大的社會變革,拉麵逐漸隱去了「中式麵條」身份。日本60年代開始,經濟騰飛,拉麵不僅被本國民眾當做了「國民美食」,更是成為全球認識日本飲食的窗口。

▲日清杯麵博物館

▲辛拉麵,也屬拉麵系。韓國藉助亞運會和奧運會,把辛拉麵推向了全世界,也讓韓國成為人均消費方便麵第一大國。

相關焦點

  • 《蒲公英》:拉麵館開店雲教程
    今兒看了一部島國1985年的影片《蒲公英 タンポポ》,這是日本著名導演伊丹十三的早年作品,說的是一群愛管閒事兒的路人,幫助一位拉麵館女老闆重振家業的事兒。▲橫濱中華街,日式拉麵從這裡誕生日本刊物中最早出現「南京面」三個字是在1884年函館洋食餐廳「養和軒」的廣告上,當年"養和軒"賣的面,是以雞湯為底,再撒上小香蔥的江浙陽春麵,之所以冠以「南京」,只是泛指來自中國江南
  • 《蒲公英》這只不過是一碗有靈魂的拉麵而已
    當然,這與沒人開解,以及日本這個島國特有的民族悲情,多少也有點關係。可能有些東西是與生俱來的,非一個好壞所能界定。,年輕時,曾在大島諸《日本春歌考》、市川昆《細雪》等片中擔任配角。他留給妻子的自殺遺言:「日本最好的妻子、母親和演員。」我所要說的這部《蒲公英》(1985),是伊丹十三創作的第二部電影,也讓他妻子的演技發揮到一個極致。
  • 《蒲公英》一碗拉麵中的人生味道
    情感上破碎的縫隙,被某種實體的食物所縫合,在稍縱即逝的短瞬,人們竟然迎來了一種完整感的降臨。不管是中世紀牢房裡享用最後一餐的死刑犯,還是半夜加班後流連路邊攤的小職員,食物帶給人的滿足感似乎穿越了時空,從來就沒有變化過。
  • 《蒲公英》強行囈語老電影 | 用一場拉麵洗心革面
    真是充滿了各種奇趣的電影,令本對電影消沉的我重新打開了新的眼界和腦洞,裡面的趣味帶點諷刺,題材辛辣,理念直白,有趣易懂,還不缺乏想像空間,最最重要的是創作風格完全沒受到各種已有模式、框架的影響,所以看的過程特別耐人尋味,伊丹十三完全用自己的睹世視角把想要表達的理念講得妙趣橫生~ 如果硬要講《蒲公英》的話,可以說是仗義走天涯的日本牛仔幫助喪夫失意的主婦走上拉麵巔峰之路的勵志故事,但開頭結尾包括中間卻混入了一些奇怪的東西
  • 日本「奇葩」導演,親赴「殯儀館」給死人化妝——《蒲公英》
    這部電影的名稱為《蒲公英》,由日本著名的大師級導演伊丹十三執導。電影的內容主要是講述了一位廚藝平平的拉麵店老闆娘如何在眾人的幫助下成為拉麵大廚的過程。《蒲公英》丨1985導演 / 編劇:伊丹十三主演:山崎努 / 宮本信子 / 役所廣司 / 大瀧秀治 / 渡邊謙 /津川雅彥 / 岡田茉莉子 / 井川比佐志 / 橋爪功說到伊丹十,國內的年輕影迷可能不太熟悉,但他是日本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導演之一,對電影藝術的追求又「古怪」為了拍葬禮,他放下身份到殯儀館打工,做起了給死者化妝的工作;
  • 侃電影| 日本人的食與性—《蒲公英》
    日本人在80年代的這部電影《蒲公英》裡,就講出了深度和特色。還有人說這是日本版的《飲食男女》。 電影主線是女主人公Tampopo(蒲公英)經營拉麵小店,鑽研拉麵做法,最終做出了讓食客盈門的成功拉麵。一條副線是黑幫白衣男的食色生活。在這兩條線間,還穿插了多個關於吃的小故事,趣味十足。這也是這部電影被稱為喜劇的原因吧。
  • 《蒲公英》食色
    尤其是春天的冷雨中,走進三裡屯美嘉電影院的天時地利契機——此時可以腦補下山崎努帶小弟,第一次走進拉麵店的畫面。回到電影院的集體參與感,電影、食物、人群和拉麵館空間的慰藉,令我難忘。作為日本電影大神級導演伊丹萬作之子,從演員跨界到導演的伊丹十三,他的導演生涯起點,非常之高。處子作《葬禮》,還有這部《蒲公英》都有轟動反應(儘管不太對日本觀眾的口味)。
  • 《蒲公英》:季節的勇氣
    那年,一紙美利堅「廣場協議」預演了日本泡沫危機,致使民心紊亂,大林宣彥、森田芳光等人便紛紛將創作目光投向了小說改編,拒不涉世;唯伊丹十三毅然一鼓作氣,又一次堅定地投身於市井倫常,以日本餐飲文化為佐,續演了一出活色生香的社會諷刺喜劇。[蒲公英],就此誕生於窮途末路的日本影壇,後又為世人喻為「日本版[飲食男女]」。
  • 這家拉麵店,啟蒙了不少拉麵老闆
    日本鬼才導演伊丹十三的電影講的是一碗網紅拉麵的發家史囊括了城市吃貨的人生百態是不少外國人的拉麵啟蒙片
  • 《不為人知的中國面類之路——探索日本拉麵之源》(五・醬油拉麵和札幌拉麵)
    )一書中的記述,中國廣東省出身的廚師1910年從橫濱南京町前往淺草的來來軒飯店,並在那裡創作出了如今日本關東地區流行的醬油拉麵。(這種面)是一種手拉麵。雖然使用豬骨和雞架熬製湯頭,但是口感更清爽,同時使用關東地區傳統的醬油調味。除了原本僅有的蔥花之外,再將叉燒、醃筍作為面碼。這種一碗十錢(0.1日元)的拉麵正合日本人的口味。    雖然醬油拉麵誕生於來來軒這一點毫無疑問,但是創作這種面的廚師真的中國人真的是廣東出身嗎?雖然創作出一種全新的湯頭,甚至說創作出一種全新的面類不是沒有可能,但至少也要受到什麼啟發吧?
  • 午夜陽春麵.
    「小夥子,要來碗陽春麵嗎?」突然,一個中年婦女的聲音想起。趙明回過頭,看到一個中年婦女站在自己面前,那位婦女神情看上去很是和藹,只是臉色看上去很蒼白,穿著也有些奇怪,是民國時期的那種對襟襖。「是的,阿姨,給我來一碗陽春麵吧。」「好的,小夥子,請稍等,你先坐一會,馬上就好。」說完中年婦女就轉身進屋忙碌了。
  • 食色,性也--觀《蒲公英》
    初看到蒲公英的封面,完全沒有想到這會是跟美食有關的電影,粗樸的封面彷佛是講述日本農民工們的生活,在我的印象裡,似乎美食只能用精緻纖細來形容。這自然是錯誤的感覺。許多美食,形式簡單,比如小店裡的一碗紅燒肉,大排擋上一份大腸面,都可以讓人吃的盪氣迴腸。蒲公英裡的拉麵,就追求了這樣的一種境界,把最簡單最普通的食品做出最不簡單的味道,這其實是最難達到的境界。
  • 《蒲公英》有感
    昨天看了 日本的電影《蒲公英》 一個講述一個女人成功開拉麵店的故事 中間打醬油的小哥都是之後大名鼎鼎的渡邊謙這是看完影片後看豆瓣介紹才知道的當時的他多麼青澀😁接下來的內容似乎和電影《蒲公英》沒什麼關係...
  • 《蒲公英》TANPOPO
    並不曾了解作為大江健三郎朋友的伊丹十三,只看過伊丹十三的兩部電影——《葬禮》和《蒲公英》,但是必須繼續看下去,為了那種對於生活的戲謔和向死而生的堅持。看到這個篇名的時候就在想,「蒲公英」指的究竟是什麼呢?影片開場就打破了觀眾與銀幕的界限,仿佛旨在進行對話,猛然想到布萊希特對於打破虛幻的努力,伊丹十三也是嗎?
  • 《蒲公英》自助者,貴人自來
    日本的《蒲公英》是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看的第一場電影,好像是八幾年的電影,之前看了簡介,知道是關於美食的故事,自己還是非常期待的。因為此前看日本的動漫,如宮崎駿的動畫片,裡面每次看到煮方便麵都覺得好好吃啊,所以覺得一定是溫暖歡樂的片子。結果開場沒多久,來了一段大尺度,而且沒有刪減,絕對的勁爆哦。
  • 《蒲公英》用吃來串起人間百態 ,可為啥叫蒲公英呢?
    主線勵志,很日本,但有點無趣,太套路 支線反而更有意味 用吃來建立人際關係 生老病死,友情愛情親情,事業,偷騙,性覺醒,社交,職場上下級,吃才能活下來,臨死也惦記著吃吃吃 真真的「民以食為天」啊,「飲食男女 人之大欲」,用吃來串起人間百態 飲食男女:儒家的觀點,泛指人的本性。
  • 《蒲公英》All you can eat
    《蒲公英》(Tampopo) 於1985年上映。日本八十年代初經歷了經濟向電子行業的轉型後正值騰飛,電影方面,新興的情色片由此至九十年代為全盛時期。《蒲公英》就是一部在這樣背景下拍攝的「拉麵西部片」。片中人物服飾皆西化。只有冷清老土的Tampopo(蒲公英)身著和服,做著難吃的拉麵;經過各種偷師,最終帶上了大廚白帽,做著給「普通人的普通拉麵」,贏得一片叫好。
  • 《蒲公英》慾念斷想—牡蠣 蛋黃 拉麵 油腸
    蒲公英,多麼樸素的名字。正如這花兒的秉性,肆意地開在路邊,平凡而堅韌。大正打敗了欺負自己的同學,媽媽做的拉麵也終於過關了。陽光灑入,音樂響起,看著男人們將麵湯喝得一乾二淨,蒲公英滿意地笑著,從此,她可以獨自支撐店面,迎接生活了。為了學習拉麵的湯底製作,被唐裝老闆推搡著,蒲公英走入那似乎像是迷宮般的店面深處,配合著音樂,觀眾以為蒲公英將要遭遇危險。
  • 《蒲公英》人生百味
    關於美食,日本人的理解可謂是另類而獨到。從這部影片中可以看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日本特色「美食」。 首先是「窮盡人事的講究」,這部分內容通過長途貨運司機黑郎幫助單親媽媽蒲公英學做拉麵而展開。這條主線是典型的日本美食電影風格。為了做出一碗「讓顧客連一滴湯都不剩下」的拉麵,蒲公英在黑郎的督促下進行了魔鬼式訓練。
  • 《蒲公英》蒲公英的堅持
    雜草袁的🎬觀後感Day90:蒲公英每個人都有他的梯子,有的人爬橫木到頂端,但有的人甚至不知道有梯子。當對一碗平凡的拉麵都抱有這般虔誠時,生活頓時顯得無比重要。單親媽媽蒲公英一開始經營的小店生意慘澹,被大雨天前來吃麵的黑郎指出面的缺點,蒲公英懇求黑郎教她做面,在黑郎不斷的魔鬼式訓練中,以及帶她走訪附近拉麵館,吸取同行經驗,並吸引了名師和熱心好友的加入,最終取得了成功,做出了一碗讓人慾罷不能喝到一滴湯都不剩的特製蒲公英面。或許這就是吸引力法則,當你優秀了,你就會吸引周圍的人關注。當你努力了,你就會遇到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