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雖無心吃喝,但對擼片兒卻興趣盎然。
今兒看了一部島國1985年的影片《蒲公英 タンポポ》,這是日本著名導演伊丹十三的早年作品,說的是一群愛管閒事兒的路人,幫助一位拉麵館女老闆重振家業的事兒。
故事挺簡單,沒啥跌宕起伏。但作為當年懷揣各種夢想的伊丹十三,在這片子裡夾帶大量私貨,各種與主線毫不相干的橋段穿插往返在影片各處,但卻絲毫沒有影響整片的觀影體驗,反而增色不少。如果伊丹十三能再重拍此片,相信一定會拍出一部反應日本社會百態的生活流經典。
1
大師習作
手把手教你開麵館
影片一上來:雨夜中,大貨車的副駕Gun正在認真學習拉麵的正確打開方式,司機黑郎聽著非常生氣,你小子,深夜發痴!報復社會!我不幹了,停車,吃麵。
他們來到單身媽媽蒲公英開的名叫做「來來軒」的拉麵館,但深夜食堂,可不一定都是美味。此店拉麵實在難以下咽。仔細打聽才知,老闆娘半路出家,手藝不精,小店舉步維艱。
萬萬沒想到,貨車司機黑郎還是個做拉麵的老司機。經蒲公英一番神操作,黑郎決定收蒲公英為徒,於是,魔鬼式訓練開始了!
經過不懈努力,這間小館終於成了當地網紅,店名也改成了「蒲公英」。
影片不但敘述了故事,還毀人不倦的教給觀眾如何煲湯、如何煮麵、如何接待客人、以及如何向競爭對手學習,甚至還有偷配方的手法,不厭其煩,娓娓道來。
此片!真是開店的雲教材!
2
日式拉麵
來自中國的日本名片
像影片中「來來軒」這樣的小麵館,在日本隨處可見。日本拉麵館目前大部分仍是像夫妻店這樣的私營獨立小店模式,連鎖品牌只佔20%。小店林立,帶來最大好處是,幾乎每一家拉麵館,都有自己家傳了幾代的獨特特色。
「拉麵」的英文raman來自日文音譯,而日文假名的「ラーメン」,是來自漢語的「拉麵」發音,日語中也可以直接用漢字的「拉麵」。
而中國真正的拉麵,是必須有抻拉麵條這個動作的。不知道當年傳到日本的,是否是真正的中式拉麵。但從現在日本手工或機制的拉麵來看,日本拉麵的爸爸不是中國拉麵,而更像中國的切面。叫做拉麵,更有可能是人傳人中產生了錯變,有以訛傳訛之嫌。
不過,不管怎樣,拉麵來自中國,一點不假。
3
拉麵進化史
從南京面到東京面
據載拉麵最早在明朝,由流亡的南明儒家大學士朱舜水傳入日本,而當時幕府德川家的水戶黃門,則是全日本第一個吃上拉麵的人。
但這只是個段子,到了日本資本主義萌芽的江戶時代,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當時的日本餐飲業也初見現代日本料理的雛形。
當年有兩款土生土長的日本面(日文是そば)正風生水起:一種是蕎麥麵,一種是烏龍麵。
隨著明治時代的到來,日本全面學習西方,肉食逐漸成了風尚。同時,對其它外族的食物也更加開放。
1873年,自日本與滿清籤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後,大批浙江、福建、廣東的勞工來到長崎、橫濱等埠口,同時,中國也開始向西方學習,一批又一批的留學生東渡日本,來到了橫濱、東京、神戶、札幌、以及長崎等地,這些人裡,有孫中山,也有魯迅。
華人聚居的地方,形成了日本的唐人街——中華街,中國人愛吃麵條,日式拉麵的最初形態正是從中華街的中式麵條中孕育而來。
日本刊物中最早出現「南京面」三個字是在1884年函館洋食餐廳「養和軒」的廣告上,當年"養和軒"賣的面,是以雞湯為底,再撒上小香蔥的江浙陽春麵,之所以冠以「南京」,只是泛指來自中國江南;「南京面」裡的「面」,當時用的是日文中的そば,是日式麵條的意思。如今雄霸一方的「函館鹽味拉麵系」的清冽風格,正式來自於"養和軒"碗陽春麵。
日本第一家日本人經營,且專門面向日本人的拉麵館叫「來來軒」,地處東京淺草,於1910年開業,老闆尾崎貫一曾是橫濱的海關官員,當時「來來軒」的一碗「支那面」僅售6錢,價廉物美,成為了勞工最愛,盛極一時。
尾崎貫一調整了湯頭,把日本傳統的昆布與柴魚為底的日式高湯,配上雞骨做湯底,再用醬油調味,輔料有叉燒、魚板、海苔,後又加入了滷筍乾,形成了現在醬油拉麵的雛形。
滷筍乾:日語Menma發音竟然是「面碼」,。是把嫩竹筍經乳酸菌發酵製成。製作方式很像浙江的天目山筍乾。滷筍乾也稱為shinachiku (支竹)。現在日式拉麵中的滷筍乾主要從中國南方和臺灣進口。
現在中國人見的最多的是日式豚骨拉麵,它源自福岡的博多。這種湯汁濃厚的豬骨湯麵,融合了九州的小面檔(屋臺)「南京千兩」,橫濱中華街的「南京面」,以及長崎雜錦面(ちゃんぽん)的做法。後來的傳遍全球的品牌「一風堂」、「一蘭拉麵」、「博多一幸舍」都屬於博多豚骨拉麵。
1887年長崎中餐館「四海樓」老闆,福建華僑陳平順,用多餘的食材,配上湯頭做出了大雜燴的湯式雜碎料理「長崎雜錦面」,並成為日後的長崎特色料理。「長崎雜錦面」與如今福建「特色滷麵」的相似度很高。
拉麵儘管在明治、大正時期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在二戰前,日本的主食依然是白米為主,陽春白雪吃得起白米飯,而下裡巴人吃不上精米,也吃糙米飯。
昭和時期,隨著二戰的持續,大米被運往前線支持戰爭機器,麵食逐步成為了百姓的日常。二戰結束後,戰敗的日本糧食更加短缺,1946 年,美國人把美國產的廉價小麥麵粉用於日本賑災,麵包和麵條成為當時廣泛接受的主食。
但當年的拉麵和現在不可同日而語,一碗普通的拉麵,清湯寡水,只放一點點醬油。能有個雞蛋就算過節了,什麼叉燒肉和豚骨湯,連想都不敢想。
直到快進入1960年代,日本糧食短缺的窘境仍未徹底改善,挨餓對於島國百姓來說仍司空見慣。
4
速食拉麵
變身徵服全世界
1958 年,一個家在池田市的破產商人,卻改變了這一切。
這個人叫安藤百福,是後來日清的老闆,他發明的御宅必備——速食拉麵(日文:インスタントラーメン),方便麵的誕生,不僅讓拉麵逆襲成為日本的主食,同時也為地球人的吃飯方式推開了一扇窗。
為表達對中國與日本的敬重,安藤百福為自己的拉麵公司取名「日清」(清即清朝),日清食品株式會社是日本最大的方便麵公司。
隨著戰後日本巨大的社會變革,拉麵逐漸隱去了「中式麵條」身份。日本60年代開始,經濟騰飛,拉麵不僅被本國民眾當做了「國民美食」,更是成為全球認識日本飲食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