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強行囈語老電影 | 用一場拉麵洗心革面

2020-10-12 一臉橫肉張小曬

最近在小夥伴們的推薦下看了兩部非常非常有意思的電影,伊丹十三導演的《葬禮》和《蒲公英》。真是充滿了各種奇趣的電影,令本對電影消沉的我重新打開了新的眼界和腦洞,裡面的趣味帶點諷刺,題材辛辣,理念直白,有趣易懂,還不缺乏想像空間,最最重要的是創作風格完全沒受到各種已有模式、框架的影響,所以看的過程特別耐人尋味,伊丹十三完全用自己的睹世視角把想要表達的理念講得妙趣橫生~ 如果硬要講《蒲公英》的話,可以說是仗義走天涯的日本牛仔幫助喪夫失意的主婦走上拉麵巔峰之路的勵志故事,但開頭結尾包括中間卻混入了一些奇怪的東西,很多都是在主線中同一場一鏡交代轉場的小敘事,看上去似乎沒啥聯繫,甚至覺得是一種無釐頭的惡搞(我也認同阿加莎的看法,周星馳絕對通過伊丹十三的電影找到很多靈感),這些插曲看似突兀卻蘊含了導演烘託/闡明理念的更深層手段,仔細品味不乏惡劣的情趣,詼諧然而彰顯了高明,真不愧被稱之為「大溼」啊!所以我大致概括了三塊概念,這樣能讓電影理解起來通俗一些。一、體驗的愉悅

高品位白衣男

電影開頭結尾出場的白衣男(役所廣司飾演)形成了首尾呼應,從他開場白裡能明顯的感受到這傢伙是個極其會享(zhuang)受(B)的哥們,傲慢得令人生厭,但放到今天可能是賈伯斯的好夥計,因為這倆哥們都很注重體驗,賈伯斯玩的是用戶體驗極致,白衣男玩的則是身體力行的暴力體驗(哭笑不得表情),而且還很享受,越享受還越極樂,真是羨煞旁人啊,啊不,真是殘暴啊~ 特別是白衣男臨死了還在討論吃野豬肥腸的快樂,讓我想起了陳曉卿說過人類在吃到油脂脂肪的時候大腦會大量分泌多巴胺,而多巴胺是人類體會到幸福感的源泉,因為原始的人類需要大量儲存脂肪抵抗飢餓,所以這種原始的體驗伴隨著人類走到今天,如今對於美食的渴望可謂是人類生存的原始意義。 而白衣男對於自己的終極和究極體驗是生命結束前的人生回放,這個原由其實來自於人在瀕臨死亡的狀態時大腦會分泌出更多的安多芬(endorphin),也叫內啡肽,這是一種體內產生的內源性的具有類似嗎啡作用的肽類物質,不僅能夠起到調節體溫、呼吸及心血管系統的作用,而且還像嗎啡一樣可以使人產生愉悅感,引起各種美妙的或可怕的幻覺。 這些放在電影首尾很有奠定基調的味道,至少我認為人生作為一個痛苦乏味的旅程是夾雜著生存必要條件、欲望的實現及性趣的滿足相統一的體驗,後兩者是能夠極大的豐富甚至補完這個體驗的重要因素,而且通過欲望實現過程中衍生出的趣味性,相反的還會讓體驗達到一種更高級的需求,從而得到極大的愉悅和滿足。 白衣男在電影中可謂是一種極端的表現,特別是借用女人的身體品嘗美食,借用食材擁有的豐富趣味的體驗,真令我大開眼界(⁄(⁄ ⁄•⁄ω⁄•⁄ ⁄)⁄),白衣男的極致體驗中很難分清他們到底是在性愛中吃還是藉助吃來性愛,所以我在這裡大膽的想像成是一種由吃衍生出的趣味遊戲,用來調劑性趣,畢竟古人云性愛的乏味就如同每天吃麵包,但難免對偶然吃點果醬麵包感到興奮(我編不下去了),不管怎麼說是自欺欺人還是錦上添花,吃出花樣,明顯是達到一種更高層次的境界,對於享受吃的過程和與食物建立起一種令人愉悅的關係,到底是怎樣的關係呢?

城會玩溜來溜去

想想看是兩個人含著雞蛋黃溜來溜去就能高潮,和一開場專注拉麵研究四十載的老頭上來不分青紅皂白就意淫豬肉。嘖嘖,似乎有點令人感到共鳴呢,想到這裡感覺老頭似乎更極端一點(一秒鐘入戲,自己玩角色扮演,出入之間如入無人之境…),先搞起曖昧趣味再自嗨起來似乎高手之間都這麼玩兒啊,真是一套萬變不離其宗的高級套路。二、欲望的貫穿 不過話說回來追溯本源,人類對於食物的需求是遠遠大於性的需求,在成長中也先於性的地位,特別是電影最後一個嬰兒吮吸吃奶的長鏡頭啟發了我,隨著鏡頭的拉近嬰兒沉溺於天然的享受之中,弗洛伊德將這種行為稱之為口唇期,0—18個月這個時期的嬰兒主要通過吮吸、咀嚼、吞咽、咬等口腔刺激獲得食物和快感,這種快感的誕生無疑是原始的傳承,是欲望太始有初般誕生的起源,人類後天的一切欲望的誕生可謂是一種尋求快感的滿足,想想真是不可思議啊,小小的嬰兒在吸吮之初包含了快感、體驗、享受三者的統一啊!這等體驗咱還能記得嗎?還能再來一次嗎?!<圖片4>突然我想,那麼說白衣男對於體驗的終極追求會不會就是回歸這種統一的天然狀態呢?(想到這裡的我淡淡的笑了一下=v =,並選擇急切的分享給小夥伴) 踐行於世的我們在文明與道德的夾縫中小心翼翼地呈現出的欲望,似乎早已經被掩蓋(明明喜歡什麼卻不能說),甚至被扭曲被偷換概念(足控戀物癖不多說,自行腦補那些變態吧)。 老富翁聽到眾人吃麵食慾大開不顧噎死地吃,老太太捏柔軟食物的觸覺欲望,假教授行騙以達成對吃的貪慾,主婦垂死還不忘做最後一頓晚餐的迴光返照。影片中間出現的快速行駛的列車,就像是欲望驅使著他們在做的一個隱喻,但給人怪怪的感覺。

諸多這種體驗在人類涉世之後發生了改變,欲望在延伸的過程中被很多事物所阻隔、分裂,最終令人類喪失了身為自由人(pu gong ying)的天然屬性,需要外在激發才能重塑或找回對於本源的追尋。(我突然想到最近看節目中提到,動物見到鮮血的本能只有兩種,一種是害怕,另一種則是不由自主的興奮,身為海女的小女孩還未受到過多的洗禮,如同自由人被X啟蒙也讓我不感意外了)。 如今想要達到那層境界似乎很難,但又不是不可能,伊丹十三連續兩部電影都把這種東西表現出來並非諷刺那麼簡單吧。三、儀式感 對於日本民族的文化,不得不說起老生常談的話題,就是日本民族注重學習,不管是資源匱乏還是缺乏創意,日本最早敬仰我們的文明而學習,進入現代敬畏西方文明而學習,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傳承方式,將寶貴的經驗轉化為一套高效執行又可以傳承的辦法,但又由於太簡單便捷,久而久之卻讓後人形成了一種表面的樣式,單純的學來不思考便失去了創新,日本很多習俗都是唐代以後演化至今的,到了今天毫無新意,卻保留下來了一種令人不解的儀式感。這種儀式的手段實際上是人類創造出來,為了讓更多人達到更高水平的智慧手段(也是捷徑),但太多機械的複雜步驟,缺乏真情本意的教導傳承,令這種智慧喪失深意,所以才讓一切看上去浮華做作。到底什麼是儀式呢?人類學家Victor Turner用 liminality 解釋過儀式,這個詞的詞源意味」門檻「(threshold)。在Turner的論述中,儀式意味著人從一種狀態向另一種狀態轉化的過渡階段、中間狀態。即為了轉化,為了幫我們準備好走入另一種空間、時間和角色。

開場拉麵專家吃麵的過程很有儀式感的味道,面對拉麵是一種神聖的態度,與拉麵之間關係也似乎達到了存在主義的認同價值觀=v =0(不懂的人看就好像看裝腔作勢或覺得誇張),而渡邊謙飾演的匯很明顯對待拉麵僅僅果腹而已(急切的喝湯吃麵),所以對於老者吃麵的學習態度只能停留在表面上的生硬學習,自己沒有進入心境其實自然也無法進入更高的境界,特別是模仿這老頭連續喝了三口湯語重心長的吃了一塊豬肉(太表象了但也很喜感)。 伊丹十三正是抓住了當下觀眾對事物的本源一知半解,只看熱鬧的心態,讓一些充滿儀式感的嚴肅事件誕生了別樣的趣味性,結合現代與傳統,也有了諷刺性。從《葬禮》到《蒲公英》很多東西都源於細心存在的生活,當我們稍不留意,時間久了,便對它們感到了陌生,陌生了便再也沒有真心實意地對待過它們,一切對於我們也就失去了認識,彼此不能對接就充滿了恥笑。 說回主線吧,整個學習拉麵的過程到最後幾次眾人一起走入店堂「殿堂」,一起凝視 一起捧碗吃麵喝湯的樣子,像極了英雄聚義(哈哈就差喝完摔碗了),直到最後店面開張,這種儀式到不能再儀式的表現,簡直就如同彌補完了蒲公英(宮本信子 飾演)的欲望,觸覺,感官和對更高層次價值追求的體驗。

蒲公英作為喪夫艱苦生存的婦女,是悲苦的形象,在這種長期另一半缺失又得不到滿足的狀態下,肯定喪失掉了某種內分泌的刺激,然而在一個雨夜被黒郎(山崎努飾演)1V5的雄性魅力的激發下,無疑喚起了某種內在欲望,連續兩個雨夜絕對是導演的實在用意(至於為什麼雨夜能激起性慾啊什麼的我實在編不出來,坐等解答)。

而蒲公英雖然被黒郎的雄性魅力吸引,卻迫於社會道德,自然曲折地表現在兩人教學關係。她振作自己學習拉麵的成長過程,符合導演的經營趣味,也符合劇本裡一個寡婦現實的生計需要。 而黒郎在影片第二個雨夜道出自己的身世,也能解釋,他對蒲公英母子的幫助源於曾經他在家庭裡缺失責任,但人們觀看的時候卻夾雜了曖昧的意味,這和導演在影片中安排的大量性暗示有一定關係,我覺得還是為了提供一種潛在的內在聯繫,比如黒郎被毆,醒來蒲公英用胸來碰觸(他們被偷窺),蒲公英偷窺學湯的經典鑰匙孔視點(她是偷窺者),這都讓人不禁想歪(*////▽////*),所以看這個片兒的人都能聯想到食色性也這種詞,真是厲害啊!大量的偷窺視角,曖昧動作,無疑都體現了導演的惡趣味,阿不,都體現了導演的深厚功力。說遠了這是說蒲公英因為黒郎的出現便誕生了新的欲望。 之後黒郎對於蒲公英的訓練可以看出完全是浮於表面樣式,這很符合學習儀式的第一步——要先學的像呀,(最初黒郎 匯第一次教蒲公英的場景 也只不過是 黒郎憑藉 印象及去捕捉拉麵店該有的一種感覺)。 緊接著導演接到一群商務大佬的點餐,這地方相當搞笑,各種不懂但為了面子相互抄襲,看到比自己高級的晚輩這麼精通外食,不禁正襟危坐耳紅面赤, 哈哈,諷刺辛辣還延伸主線,而緊接著轉場 ,教大家學習吃義大利麵的禮儀,就更彰顯了儀式的生搬硬套,老外都不吃這一套,關鍵是還表現出美食對於讓人類的不可抗拒,因為我認為如果一個面它好吃,那麼就必然應該發出滋啦滋啦的吃麵聲,就像日本人自豪自己的拉麵,只有對於吃的乾淨,別人狼吞虎咽,才能表示出自己的面是好的,這是一種藏於日本民民族骨子裡該有自信,而生搬學習則是對於內在欲望的一種壓抑,所以緊接著就出現了白衣男縱慾而食的畫面,如同打臉。

緊接著黒郎帶著蒲公英觀看各種麵店,徹底完成了蒲公英對一家拉麵店該有的樣子的形象補充(這是態度形態),才有了蒲公英夢到挑釁一家有名的拉麵店,也無疑由於黒郎的出現讓她產生了面對生活的自信,但由於湯不行(味覺不行),還需延請老師。 這裡才開始打開蒲公英整個關於味覺的啟迪,對於這種形容伊丹十三馬上用白衣男尋求原始的生蠔海味、海女性啟蒙、牙疼男一面牙痛一面忍不住繼續吃配合高速行駛的列車(疾行的欲望)、再到兒童對於雪糕的未知欲望來表現若干味覺探尋中一發不可收拾的欲望,真是妙啊。

隨著各個夥伴的加入也逐漸讓蒲公英開始享受整個探索體驗的過程,同時也滿足了內在迸發出那種欲望。儀式般的複製 在做過很多次嘗試之後最終體會到當中的精髓奧義。最終真正的實現了體驗的統一。 後半部分主線以外的三個故事插曲,我大膽設想為: 老太捏食物可以對應拉麵的觸覺記憶,偽裝的教授又有點對應蒲公英騙取拉麵秘方和被包裝時尚的意思,而最後回光反照主婦家庭的最後一餐則是對照難忘的時刻(包括學習過程,和黒郎約會的過程,以及所有的體驗)。最終通過最後的考驗後也迎來了白衣男臨終的時刻,這裡無疑對應了蒲公英最終補完食物大課的到來。一個儀式的結束宛如新生一般幫我們的蒲公英走入另一種空間、時間和角色,回歸了最初的純淨,一切又回歸到了一個自由的本該追尋的狀態,大夥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像蒲公英一樣散去)。最後打造成了一家夢幻拉麵店,蒲公英

PS:記得要和豬肉抱有歉意的說,很快和你相見喲~PPS:最後依然要感謝李果汁老師的細心編排和校對 令文章充滿了活力,得此相助深感榮幸至極,直接拿來貼甚至都有點不好意思~ 同時也不能忘了阿加莎老師對於我的鼓勵及幫助,有了小夥伴的肯定才是我們繼續熱愛觀賞電影的動力~ 希望喜歡電影的你們能夠多多關注李果汁老師的個人公眾號 裡面有我們分享的片單~和隨感 更有三人行人生之旅的電影思考,感謝。

喜歡討論電影的人不妨關注下李果汁老師的公眾號~我們需要互相影

相關焦點

  • 《蒲公英》日本拉麵的爺爺竟然是陽春麵
    今兒看了一部島國1985年的影片《蒲公英 タンポポ》,這是日本著名導演伊丹十三的早年作品,說的是一群愛管閒事兒的路人,幫助一位拉麵館女老闆重振家業的事兒。》歐版的電影海報,側重表達電影中筆墨不多的另一條線,總之,食色不分家,觀眾各取所愛。
  • 《蒲公英》這只不過是一碗有靈魂的拉麵而已
    我所要說的這部《蒲公英》(1985),是伊丹十三創作的第二部電影,也讓他妻子的演技發揮到一個極致。枝蔓紛呈,但極其有序,始終圍繞美食,堪稱一部寓意深遠的電影。還有那個扮了一輩子假教授的老神偷,因為美食,讓他露餡了,被警察逮個正著。片中可樂的是,一群所謂高端的食客,被一小氣鬼接待,來到一家酒店的高檔餐廳。唯小氣鬼年輕的助手,不聽指令,點了酒店最昂貴的法國蝸牛菜加年份葡萄酒,真是讓人忍俊不禁。教授禮儀的女老師,教女生們如何不出聲響的吃拉麵,結果卻被一外國食客感染,也「嗽嗽嗽」地一同大快朵頤。
  • 《蒲公英》:季節的勇氣
    為了幫女主角蒲公英重塑人氣盡失的拉麵館形象,黑郎決心「英雄救美」,對蒲公英進行了洗心革面式的魔鬼訓練。伊丹就此以極具喜感的手筆描摹了蒲公英初識黑郎的情境。暴雨之夜,卡車司機黑郎以一身牛仔裝束落腳「來來軒」麵館,正巧遇一群惡人侵擾蒲公英,遂打抱不平。這番奇遇式開場為後人眾說紛紜,[蒲公英]亦由此被諸多影迷捧譽為「拉麵西部片」,恰與義大利「通心粉西部片」相得益彰。
  • 《蒲公英》用吃來串起人間百態 ,可為啥叫蒲公英呢?
    碗很中國,很多配角也很中國,還看到了烤鴨…… 可是為啥要叫「蒲公英」呢?============probe 看過 2017-06-08這不僅是一種美食的文化大觀啊,而是一種真正非官方而是平民書寫的人類史詩!涵蓋了文化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管理學,直至人類學的方方面面!用準備一場必勝的戰爭來做出一碗麵!
  • 《蒲公英》一碗拉麵中的人生味道
    伊丹十三的《蒲公英》(Tampopo)講的是如何製作一碗完美拉麵的故事我很難找到語言完整描述這部電影帶來的感覺,因為它太過豐富。《蒲公英》超越了一般的類型片,在大部分時間內它像是一部輕鬆的喜劇,但在某些瞬間,又能看到某種生命般的重量突然襲來。那些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人與食物之間的紐帶,被導演信手拈來,串起人生百味。也許欣賞它就像食完一頓大餐,心滿意足、口留餘香。單身媽媽蒲公英在丈夫離世後,獨自經營著一家拉麵店。
  • 侃電影| 日本人的食與性—《蒲公英》
    日本人在80年代的這部電影《蒲公英》裡,就講出了深度和特色。還有人說這是日本版的《飲食男女》。 電影主線是女主人公Tampopo(蒲公英)經營拉麵小店,鑽研拉麵做法,最終做出了讓食客盈門的成功拉麵。一條副線是黑幫白衣男的食色生活。在這兩條線間,還穿插了多個關於吃的小故事,趣味十足。這也是這部電影被稱為喜劇的原因吧。
  • 《蒲公英》TANPOPO
    並不曾了解作為大江健三郎朋友的伊丹十三,只看過伊丹十三的兩部電影——《葬禮》和《蒲公英》,但是必須繼續看下去,為了那種對於生活的戲謔和向死而生的堅持。看到這個篇名的時候就在想,「蒲公英」指的究竟是什麼呢?影片開場就打破了觀眾與銀幕的界限,仿佛旨在進行對話,猛然想到布萊希特對於打破虛幻的努力,伊丹十三也是嗎?
  • 《蒲公英》食色
    作為日本電影大神級導演伊丹萬作之子,從演員跨界到導演的伊丹十三,他的導演生涯起點,非常之高。處子作《葬禮》,還有這部《蒲公英》都有轟動反應(儘管不太對日本觀眾的口味)。《蒲公英》會被多數人認為是一部美食電影。它有一條主線,就是怎麼開一家冠絕周圍四方、顧客絡繹不絕的拉麵店。
  • 《蒲公英》慾念斷想—牡蠣 蛋黃 拉麵 油腸
    灑在乳房上的調料,檸檬汁和蛋糕,放在小腹上的鮮蝦,還有用嘴傳遞的蜜汁和蛋卵,挑逗著感官。又是下雨天,一身白衣的老大死在亂槍之下,情人抱住他,遺言竟仍是與食物有關:我想去獵殺野豬,剖開肚腹,將滿是油脂的腸子放在火上烤熟。食物亦是性格,他是那種追求極致體驗的人,擺脫社會規則的束縛,盡力體驗生存的快感,當然不會放棄享受性愛!海女上岸,溼透的衣服緊貼肌膚,露出雙乳。
  • 《蒲公英》:拉麵館開店雲教程
    ▲《蒲公英》日本版電影海報春暖花開,雖無心吃喝,但對擼片兒卻興趣盎然。
  • 《蒲公英》自助者,貴人自來
    日本的《蒲公英》是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看的第一場電影,好像是八幾年的電影,之前看了簡介,知道是關於美食的故事,自己還是非常期待的。因為此前看日本的動漫,如宮崎駿的動畫片,裡面每次看到煮方便麵都覺得好好吃啊,所以覺得一定是溫暖歡樂的片子。結果開場沒多久,來了一段大尺度,而且沒有刪減,絕對的勁爆哦。
  • 《蒲公英》電影的副線更精彩
    看了很多這樣的片子,不過《蒲公英》算是其中比較特別的一部。        《蒲公英》不像一般日式美食電影那樣主打清新路線,甚至可以說有一些美國西部片的味道,男主角山崎賦予了影片濃濃的西部味道。
  • 《蒲公英》有感
    昨天看了 日本的電影《蒲公英》 一個講述一個女人成功開拉麵店的故事 中間打醬油的小哥都是之後大名鼎鼎的渡邊謙這是看完影片後看豆瓣介紹才知道的當時的他多麼青澀😁接下來的內容似乎和電影《蒲公英》沒什麼關係...
  • 這家拉麵店,啟蒙了不少拉麵老闆
    不少外國人都是看了這部拉麵片才萌發了想開日式拉麵店的願望。電影以拉麵為切入點,將日本的拉麵之道、匠人之心、對食物的理解巧妙的傳達出來。單身媽媽蒲公英在丈夫去世後獨自經營一家名為「來來軒」的拉麵館。對於菜做的不錯的蒲公英來說,拉麵卻是一個久攻不下的難題,手藝實在欠佳,食客除了追求者混混基本沒有什麼客人,小店舉步維艱。
  • 本周三 | 電影之夜《蒲公英》
    周三,4月22日,電影放映:《蒲公英》Tampopo 1985 Hello folks,I guess you have heard about Western Spaghetti but have you heard about Western Ramen?
  • 《蒲公英》蒲公英的堅持
    雜草袁的🎬觀後感Day90:蒲公英每個人都有他的梯子,有的人爬橫木到頂端,但有的人甚至不知道有梯子。當對一碗平凡的拉麵都抱有這般虔誠時,生活頓時顯得無比重要。單親媽媽蒲公英一開始經營的小店生意慘澹,被大雨天前來吃麵的黑郎指出面的缺點,蒲公英懇求黑郎教她做面,在黑郎不斷的魔鬼式訓練中,以及帶她走訪附近拉麵館,吸取同行經驗,並吸引了名師和熱心好友的加入,最終取得了成功,做出了一碗讓人慾罷不能喝到一滴湯都不剩的特製蒲公英面。或許這就是吸引力法則,當你優秀了,你就會吸引周圍的人關注。當你努力了,你就會遇到機會。
  • 日本「奇葩」導演,親赴「殯儀館」給死人化妝——《蒲公英》
    今天要推薦的這部電影,就是與「吃」有關的美食片。這部電影的名稱為《蒲公英》,由日本著名的大師級導演伊丹十三執導。電影的內容主要是講述了一位廚藝平平的拉麵店老闆娘如何在眾人的幫助下成為拉麵大廚的過程。在拍攝今天推薦的蒲公英之前,他也開了一家拉麵館電影從下大雨的夜晚開始一名黑郎貨車司機,開著他和同事的卡車,剛完成作業,經過一道景觀,來到一家名為「來軒」的拉麵店,下車去了分段供餐本想把碗面吃得津津有味的,店內卻有幾個男人在吵鬧裡面有個叫健的裝修業主在跟老闆娘開玩笑黑郎看了看,探出鼻子來龐大身軀的他不僅擊退了人群,而且對拉麵店的老闆娘兼主廚「
  • 《蒲公英》All you can eat
    《蒲公英》(Tampopo) 於1985年上映。日本八十年代初經歷了經濟向電子行業的轉型後正值騰飛,電影方面,新興的情色片由此至九十年代為全盛時期。《蒲公英》就是一部在這樣背景下拍攝的「拉麵西部片」。片中人物服飾皆西化。只有冷清老土的Tampopo(蒲公英)身著和服,做著難吃的拉麵;經過各種偷師,最終帶上了大廚白帽,做著給「普通人的普通拉麵」,贏得一片叫好。
  • 《蒲公英》食色性也……
    皮哥今天要介紹的一部美食電影有點特別,這部1985年的電影堪稱美食電影裡的「上古神獸」,不同於傳統的美食電影,它給人的觀感是四個字:瞠目結舌!這就是《蒲公英》!豆瓣評分8.4分。只看電影簡介,不過是一個貨運司機幫助單親媽媽開拉麵館的普通勵志故事。據說導演伊丹十三為了拍好這部電影甚至親自開了一家拉麵館,但真正看了影片你才知道導演的野心可不僅僅是做好一碗拉麵。這部電影以食物為觸手,大膽觸碰了人世間的各種複雜命題:性愛、規則、戀物癖、死亡、尊嚴、文化迷思…...
  • 食色,性也--觀《蒲公英》
    我喜歡美食,愛屋及烏的喜歡上了與美食有關的一切,書、電影,電視,看著那些真實的或虛構的美味,想像立刻敏感起來,閉上眼彷佛可以就感受到那些香氣那些誘人。初看到蒲公英的封面,完全沒有想到這會是跟美食有關的電影,粗樸的封面彷佛是講述日本農民工們的生活,在我的印象裡,似乎美食只能用精緻纖細來形容。這自然是錯誤的感覺。許多美食,形式簡單,比如小店裡的一碗紅燒肉,大排擋上一份大腸面,都可以讓人吃的盪氣迴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