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小夥伴們的推薦下看了兩部非常非常有意思的電影,伊丹十三導演的《葬禮》和《蒲公英》。真是充滿了各種奇趣的電影,令本對電影消沉的我重新打開了新的眼界和腦洞,裡面的趣味帶點諷刺,題材辛辣,理念直白,有趣易懂,還不缺乏想像空間,最最重要的是創作風格完全沒受到各種已有模式、框架的影響,所以看的過程特別耐人尋味,伊丹十三完全用自己的睹世視角把想要表達的理念講得妙趣橫生~ 如果硬要講《蒲公英》的話,可以說是仗義走天涯的日本牛仔幫助喪夫失意的主婦走上拉麵巔峰之路的勵志故事,但開頭結尾包括中間卻混入了一些奇怪的東西,很多都是在主線中同一場一鏡交代轉場的小敘事,看上去似乎沒啥聯繫,甚至覺得是一種無釐頭的惡搞(我也認同阿加莎的看法,周星馳絕對通過伊丹十三的電影找到很多靈感),這些插曲看似突兀卻蘊含了導演烘託/闡明理念的更深層手段,仔細品味不乏惡劣的情趣,詼諧然而彰顯了高明,真不愧被稱之為「大溼」啊!所以我大致概括了三塊概念,這樣能讓電影理解起來通俗一些。一、體驗的愉悅
電影開頭結尾出場的白衣男(役所廣司飾演)形成了首尾呼應,從他開場白裡能明顯的感受到這傢伙是個極其會享(zhuang)受(B)的哥們,傲慢得令人生厭,但放到今天可能是賈伯斯的好夥計,因為這倆哥們都很注重體驗,賈伯斯玩的是用戶體驗極致,白衣男玩的則是身體力行的暴力體驗(哭笑不得表情),而且還很享受,越享受還越極樂,真是羨煞旁人啊,啊不,真是殘暴啊~ 特別是白衣男臨死了還在討論吃野豬肥腸的快樂,讓我想起了陳曉卿說過人類在吃到油脂脂肪的時候大腦會大量分泌多巴胺,而多巴胺是人類體會到幸福感的源泉,因為原始的人類需要大量儲存脂肪抵抗飢餓,所以這種原始的體驗伴隨著人類走到今天,如今對於美食的渴望可謂是人類生存的原始意義。 而白衣男對於自己的終極和究極體驗是生命結束前的人生回放,這個原由其實來自於人在瀕臨死亡的狀態時大腦會分泌出更多的安多芬(endorphin),也叫內啡肽,這是一種體內產生的內源性的具有類似嗎啡作用的肽類物質,不僅能夠起到調節體溫、呼吸及心血管系統的作用,而且還像嗎啡一樣可以使人產生愉悅感,引起各種美妙的或可怕的幻覺。 這些放在電影首尾很有奠定基調的味道,至少我認為人生作為一個痛苦乏味的旅程是夾雜著生存必要條件、欲望的實現及性趣的滿足相統一的體驗,後兩者是能夠極大的豐富甚至補完這個體驗的重要因素,而且通過欲望實現過程中衍生出的趣味性,相反的還會讓體驗達到一種更高級的需求,從而得到極大的愉悅和滿足。 白衣男在電影中可謂是一種極端的表現,特別是借用女人的身體品嘗美食,借用食材擁有的豐富趣味的體驗,真令我大開眼界(⁄(⁄ ⁄•⁄ω⁄•⁄ ⁄)⁄),白衣男的極致體驗中很難分清他們到底是在性愛中吃還是藉助吃來性愛,所以我在這裡大膽的想像成是一種由吃衍生出的趣味遊戲,用來調劑性趣,畢竟古人云性愛的乏味就如同每天吃麵包,但難免對偶然吃點果醬麵包感到興奮(我編不下去了),不管怎麼說是自欺欺人還是錦上添花,吃出花樣,明顯是達到一種更高層次的境界,對於享受吃的過程和與食物建立起一種令人愉悅的關係,到底是怎樣的關係呢?
想想看是兩個人含著雞蛋黃溜來溜去就能高潮,和一開場專注拉麵研究四十載的老頭上來不分青紅皂白就意淫豬肉。嘖嘖,似乎有點令人感到共鳴呢,想到這裡感覺老頭似乎更極端一點(一秒鐘入戲,自己玩角色扮演,出入之間如入無人之境…),先搞起曖昧趣味再自嗨起來似乎高手之間都這麼玩兒啊,真是一套萬變不離其宗的高級套路。二、欲望的貫穿 不過話說回來追溯本源,人類對於食物的需求是遠遠大於性的需求,在成長中也先於性的地位,特別是電影最後一個嬰兒吮吸吃奶的長鏡頭啟發了我,隨著鏡頭的拉近嬰兒沉溺於天然的享受之中,弗洛伊德將這種行為稱之為口唇期,0—18個月這個時期的嬰兒主要通過吮吸、咀嚼、吞咽、咬等口腔刺激獲得食物和快感,這種快感的誕生無疑是原始的傳承,是欲望太始有初般誕生的起源,人類後天的一切欲望的誕生可謂是一種尋求快感的滿足,想想真是不可思議啊,小小的嬰兒在吸吮之初包含了快感、體驗、享受三者的統一啊!這等體驗咱還能記得嗎?還能再來一次嗎?!<圖片4>突然我想,那麼說白衣男對於體驗的終極追求會不會就是回歸這種統一的天然狀態呢?(想到這裡的我淡淡的笑了一下=v =,並選擇急切的分享給小夥伴) 踐行於世的我們在文明與道德的夾縫中小心翼翼地呈現出的欲望,似乎早已經被掩蓋(明明喜歡什麼卻不能說),甚至被扭曲被偷換概念(足控戀物癖不多說,自行腦補那些變態吧)。 老富翁聽到眾人吃麵食慾大開不顧噎死地吃,老太太捏柔軟食物的觸覺欲望,假教授行騙以達成對吃的貪慾,主婦垂死還不忘做最後一頓晚餐的迴光返照。影片中間出現的快速行駛的列車,就像是欲望驅使著他們在做的一個隱喻,但給人怪怪的感覺。
諸多這種體驗在人類涉世之後發生了改變,欲望在延伸的過程中被很多事物所阻隔、分裂,最終令人類喪失了身為自由人(pu gong ying)的天然屬性,需要外在激發才能重塑或找回對於本源的追尋。(我突然想到最近看節目中提到,動物見到鮮血的本能只有兩種,一種是害怕,另一種則是不由自主的興奮,身為海女的小女孩還未受到過多的洗禮,如同自由人被X啟蒙也讓我不感意外了)。 如今想要達到那層境界似乎很難,但又不是不可能,伊丹十三連續兩部電影都把這種東西表現出來並非諷刺那麼簡單吧。三、儀式感 對於日本民族的文化,不得不說起老生常談的話題,就是日本民族注重學習,不管是資源匱乏還是缺乏創意,日本最早敬仰我們的文明而學習,進入現代敬畏西方文明而學習,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傳承方式,將寶貴的經驗轉化為一套高效執行又可以傳承的辦法,但又由於太簡單便捷,久而久之卻讓後人形成了一種表面的樣式,單純的學來不思考便失去了創新,日本很多習俗都是唐代以後演化至今的,到了今天毫無新意,卻保留下來了一種令人不解的儀式感。這種儀式的手段實際上是人類創造出來,為了讓更多人達到更高水平的智慧手段(也是捷徑),但太多機械的複雜步驟,缺乏真情本意的教導傳承,令這種智慧喪失深意,所以才讓一切看上去浮華做作。到底什麼是儀式呢?人類學家Victor Turner用 liminality 解釋過儀式,這個詞的詞源意味」門檻「(threshold)。在Turner的論述中,儀式意味著人從一種狀態向另一種狀態轉化的過渡階段、中間狀態。即為了轉化,為了幫我們準備好走入另一種空間、時間和角色。
開場拉麵專家吃麵的過程很有儀式感的味道,面對拉麵是一種神聖的態度,與拉麵之間關係也似乎達到了存在主義的認同價值觀=v =0(不懂的人看就好像看裝腔作勢或覺得誇張),而渡邊謙飾演的匯很明顯對待拉麵僅僅果腹而已(急切的喝湯吃麵),所以對於老者吃麵的學習態度只能停留在表面上的生硬學習,自己沒有進入心境其實自然也無法進入更高的境界,特別是模仿這老頭連續喝了三口湯語重心長的吃了一塊豬肉(太表象了但也很喜感)。 伊丹十三正是抓住了當下觀眾對事物的本源一知半解,只看熱鬧的心態,讓一些充滿儀式感的嚴肅事件誕生了別樣的趣味性,結合現代與傳統,也有了諷刺性。從《葬禮》到《蒲公英》很多東西都源於細心存在的生活,當我們稍不留意,時間久了,便對它們感到了陌生,陌生了便再也沒有真心實意地對待過它們,一切對於我們也就失去了認識,彼此不能對接就充滿了恥笑。 說回主線吧,整個學習拉麵的過程到最後幾次眾人一起走入店堂「殿堂」,一起凝視 一起捧碗吃麵喝湯的樣子,像極了英雄聚義(哈哈就差喝完摔碗了),直到最後店面開張,這種儀式到不能再儀式的表現,簡直就如同彌補完了蒲公英(宮本信子 飾演)的欲望,觸覺,感官和對更高層次價值追求的體驗。
蒲公英作為喪夫艱苦生存的婦女,是悲苦的形象,在這種長期另一半缺失又得不到滿足的狀態下,肯定喪失掉了某種內分泌的刺激,然而在一個雨夜被黒郎(山崎努飾演)1V5的雄性魅力的激發下,無疑喚起了某種內在欲望,連續兩個雨夜絕對是導演的實在用意(至於為什麼雨夜能激起性慾啊什麼的我實在編不出來,坐等解答)。
而蒲公英雖然被黒郎的雄性魅力吸引,卻迫於社會道德,自然曲折地表現在兩人教學關係。她振作自己學習拉麵的成長過程,符合導演的經營趣味,也符合劇本裡一個寡婦現實的生計需要。 而黒郎在影片第二個雨夜道出自己的身世,也能解釋,他對蒲公英母子的幫助源於曾經他在家庭裡缺失責任,但人們觀看的時候卻夾雜了曖昧的意味,這和導演在影片中安排的大量性暗示有一定關係,我覺得還是為了提供一種潛在的內在聯繫,比如黒郎被毆,醒來蒲公英用胸來碰觸(他們被偷窺),蒲公英偷窺學湯的經典鑰匙孔視點(她是偷窺者),這都讓人不禁想歪(*////▽////*),所以看這個片兒的人都能聯想到食色性也這種詞,真是厲害啊!大量的偷窺視角,曖昧動作,無疑都體現了導演的惡趣味,阿不,都體現了導演的深厚功力。說遠了這是說蒲公英因為黒郎的出現便誕生了新的欲望。 之後黒郎對於蒲公英的訓練可以看出完全是浮於表面樣式,這很符合學習儀式的第一步——要先學的像呀,(最初黒郎 匯第一次教蒲公英的場景 也只不過是 黒郎憑藉 印象及去捕捉拉麵店該有的一種感覺)。 緊接著導演接到一群商務大佬的點餐,這地方相當搞笑,各種不懂但為了面子相互抄襲,看到比自己高級的晚輩這麼精通外食,不禁正襟危坐耳紅面赤, 哈哈,諷刺辛辣還延伸主線,而緊接著轉場 ,教大家學習吃義大利麵的禮儀,就更彰顯了儀式的生搬硬套,老外都不吃這一套,關鍵是還表現出美食對於讓人類的不可抗拒,因為我認為如果一個面它好吃,那麼就必然應該發出滋啦滋啦的吃麵聲,就像日本人自豪自己的拉麵,只有對於吃的乾淨,別人狼吞虎咽,才能表示出自己的面是好的,這是一種藏於日本民民族骨子裡該有自信,而生搬學習則是對於內在欲望的一種壓抑,所以緊接著就出現了白衣男縱慾而食的畫面,如同打臉。
緊接著黒郎帶著蒲公英觀看各種麵店,徹底完成了蒲公英對一家拉麵店該有的樣子的形象補充(這是態度形態),才有了蒲公英夢到挑釁一家有名的拉麵店,也無疑由於黒郎的出現讓她產生了面對生活的自信,但由於湯不行(味覺不行),還需延請老師。 這裡才開始打開蒲公英整個關於味覺的啟迪,對於這種形容伊丹十三馬上用白衣男尋求原始的生蠔海味、海女性啟蒙、牙疼男一面牙痛一面忍不住繼續吃配合高速行駛的列車(疾行的欲望)、再到兒童對於雪糕的未知欲望來表現若干味覺探尋中一發不可收拾的欲望,真是妙啊。
隨著各個夥伴的加入也逐漸讓蒲公英開始享受整個探索體驗的過程,同時也滿足了內在迸發出那種欲望。儀式般的複製 在做過很多次嘗試之後最終體會到當中的精髓奧義。最終真正的實現了體驗的統一。 後半部分主線以外的三個故事插曲,我大膽設想為: 老太捏食物可以對應拉麵的觸覺記憶,偽裝的教授又有點對應蒲公英騙取拉麵秘方和被包裝時尚的意思,而最後回光反照主婦家庭的最後一餐則是對照難忘的時刻(包括學習過程,和黒郎約會的過程,以及所有的體驗)。最終通過最後的考驗後也迎來了白衣男臨終的時刻,這裡無疑對應了蒲公英最終補完食物大課的到來。一個儀式的結束宛如新生一般幫我們的蒲公英走入另一種空間、時間和角色,回歸了最初的純淨,一切又回歸到了一個自由的本該追尋的狀態,大夥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像蒲公英一樣散去)。最後打造成了一家夢幻拉麵店,蒲公英
PS:記得要和豬肉抱有歉意的說,很快和你相見喲~PPS:最後依然要感謝李果汁老師的細心編排和校對 令文章充滿了活力,得此相助深感榮幸至極,直接拿來貼甚至都有點不好意思~ 同時也不能忘了阿加莎老師對於我的鼓勵及幫助,有了小夥伴的肯定才是我們繼續熱愛觀賞電影的動力~ 希望喜歡電影的你們能夠多多關注李果汁老師的個人公眾號 裡面有我們分享的片單~和隨感 更有三人行人生之旅的電影思考,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