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電影| 日本人的食與性—《蒲公英》

2021-02-21 德吧嘟

這樣一部電影,講吃的。而且還把吃和性放在一起來討論。

講吃的題材,誰還能比我們中國人講得更出彩?

日本人在80年代的這部電影《蒲公英》裡,就講出了深度和特色。還有人說這是日本版的《飲食男女》。

 

電影主線是女主人公Tampopo(蒲公英)經營拉麵小店,鑽研拉麵做法,最終做出了讓食客盈門的成功拉麵。一條副線是黑幫白衣男的食色生活。在這兩條線間,還穿插了多個關於吃的小故事,趣味十足。這也是這部電影被稱為喜劇的原因吧。

電影序幕:黑幫白衣男在電影院裡擺上美食,黑色幽默般的調子揭示了這條故事線的另類色彩。白衣男說,一個人死時,會看到他一生像電影一樣播放。這預示著他自己也將在最後看到自己的一生故事,而他故事也就是在電影裡將穿插的他的「食與性」的一生。好了,電影開始。

一個雨夜,貨車司機黑郎和助手Gun又冷又餓,黑郎講起了一次吃拉麵的故事。一位研究拉麵40年的老者告訴他應該怎樣吃拉麵(這也將日本變態的儀式感體現的淋漓盡致):

首先要觀察整個碗,醬菜閃著光,紫菜慢慢下沉,春蔥浮著。要感激它的形態,品嘗它的香味。三片謙虛藏著自己的豬肉是關鍵。首先用筷子將面的表面按一遍,將豬肉片調整一下位置,道歉說:抱歉了,我馬上回來。再先去吃一口麵條,同時,眼睛要深情地注視著豬肉片……

兩人停車來到路邊的拉麵店吃麵。小店老闆是一個單親媽媽tampopo (意為:蒲公英),她的拉麵味道差,生意清淡。店裡還有追求她的街痞搗亂。黑郎和助手幫助蒲公英趕跑了街痞。他們成為了朋友。蒲公英請教黑郎,怎樣才能做出一碗好吃的拉麵。

艱苦的強化訓練開始,首先是體力訓練。在這裡插入一個小故事----

一個商務談判的午餐時刻,高層們點了簡餐,個個都依樣畫葫蘆地點了同一種菜。而提包的跟班小弟是個愣頭青,不懂商務禮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地細細詢問廚師的拿手菜,點了法國蝸牛,魚子醬,好年份葡萄酒。一旁的主管們臉都綠了。

同一家餐廳,女老師教一幫年輕主婦餐桌禮儀。繁文縟節數不勝數,吃義大利麵條絕不能發出任何聲響。旁邊一位白人老頭吸溜麵條驚天動地,女人們也開始吃的酣暢淋漓,麵條進了口,身體就不受控制了似的,吸溜聲響簡直成了一場比賽。口腹之慾,也包括口的吸吮動作不由人控制。導演的特寫鏡頭意味深長。

(白人老頭吸溜聲響得讓人側目,我旁邊的德國同學嫌棄羞臊地說:這人一定不會是個德國人。西人對吃東西發出聲音這一點還是禁忌得很。)

同一家酒店樓上客房,黑道白衣男和他的情人再次出現。餐車推進門來,食物與性遊戲水乳交融。「島國文藝片」風格在80年代嚴肅電影裡已現端倪。(觀摩課堂上德國小夥和姑娘們嗤笑聲不斷。)

黑郎帶著蒲公英到各家拉麵店去觀摩。在一家中國人的店裡,終於嘗到了味道滿意的湯。店主不肯轉讓配方,店裡的中國食客出主意,在夜裡店主熬湯時,從隔壁偷窺到了他的熬湯方法和用料。

有了配方,還是無法熬出好湯。黑郎帶蒲公英找到流浪漢群,這裡的人們都是美食家。他們的各有各的美食心得。這個群體的老師從前是個醫生,被黑郎邀請去,給蒲公英指點熬湯的方法。

白衣男再次出現,一隻生蛋黃在他和情人之間傳遞,直到蛋黃破裂,女人癱倒在地。象徵意味濃烈。

鏡頭一轉,白衣男出現在海邊。挖牡蠣的趕海少女遞給他一隻牡蠣,被牡蠣殼刺破嘴唇的白衣男不知所措。就著少女的手吃牡蠣,一滴鮮血滴落。少女瞬間落入愛河。

日本導演的象徵手法純熟老練,簡單生活場景,無限寓意。

另一個小故事:牙痛中年男就醫,鑽破牙洞的一瞬,氣味讓中者欲嘔。補好牙,美豔的護士對牙痛男搔首弄姿,導演在暗示氣味與性吸引之間的某種關係?鏡頭一轉,牙痛男遇見胸前掛著「我只吃天然食物,別給我吃甜的」的小童。一隻冰淇淋遞給小童,孩子的手條件反射不受控制般地接過。

鏡頭再次回到蒲公英的麵館。流浪漢老師教蒲公英煮湯。一隻煮湯的大豬頭嚇暈了她。

幾個人在餐館吃飯,搶救了被食物差點噎死的富豪老頭。老頭請他們到家裡以各類美食招待,並讓自己做拉麵拿手的家庭廚師給蒲公英提供幫忙。

蒲公英也被改造形象,一改過去的樸實。黑郎含蓄的愛意一直沒有表露。

超市裡店員和顧客的作戰:有些客人有捏食物的習慣,軟的桃子,麵包,奶酪都要揉捏一番,滿足怪癖。

偽裝知名教授行騙的慣犯被警察抓住,還舍不下嘴裡的一口北京烤鴨。

這個小故事比較經典:傍晚匆匆往家趕的男人只來得及見到病妻最後一面。面對死去的妻子他大吼:起來做飯啊!妻子竟死而復生,艱難爬起來,搖搖晃晃做了一鍋炒飯。看著一家人吃得香甜,她再次倒地而亡。男人忍住哭,怒吼大哭的孩子:快趁熱吃!這是媽媽做的最後一頓飯了!外面臨窗而過的地鐵如人生般匆忙。作為一個主婦,想到要給孩子們做飯,意志力竟可以挑戰死亡。

有人負責熬湯技術,有人負責做面,就連開始挑釁的街痞也出主意調製配料。蒲公英的特製春蔥面成功出師。只是味道仍稍嫌單薄。蒲公英又在湯裡加了豬骨熬製。

麵館試營業,生意火爆異常。附近的另一家麵館如今卻門可羅雀。

面對智囊團的最終考核,湯被喝得涓滴不剩。滋味裡積累了客人們的人氣,一碗湯麵終於做到了完美。

雨天街頭被槍殺的白衣男倒在血泊裡,面對趕來的情人,他告訴她冬天獵野豬的吃法:野豬在冬天沒有吃的,只有偷馬鈴薯吃。抓住後立刻把它們剖開,烤馬鈴薯香腸吃。女人哭著附和:要蘸醬油和山葵吃。白衣男低語:安靜,安靜,我人生最後的電影開始了。

麵店裡很快擠滿了食客。老師們一個個默默離去。黑郎深情地看一眼忙碌的蒲公英,上了卡車,繼續他的司機生涯去了。電影在哺乳母子的溫馨畫面裡結束。

PS:

以前大學裡的專業,相當部分內容是看電影。

身邊同學都忙著考試,背書,做建築模型。任誰都說還有這好事!

其實也難過。我們照樣有一架一架的參考書要看,一篇篇的課堂Esay要寫。學期末更是有那麼多大作業,差不多趕上論文了。

 

好處是,很多有趣的電影看完留在記憶裡再不磨滅。對比現在的流行電影、好萊塢大片(很多隨後就情節互相混淆,人物模糊了。)這算是一筆人生財富。

以後我會試著加上更多自己的評論,繼續發上我認為有魅力的藝術電影。歡迎觀賞。

長按上面二維碼關注「德吧嘟」

相關焦點

  • 食色,性也--觀《蒲公英》
    我喜歡美食,愛屋及烏的喜歡上了與美食有關的一切,書、電影,電視,看著那些真實的或虛構的美味,想像立刻敏感起來,閉上眼彷佛可以就感受到那些香氣那些誘人。初看到蒲公英的封面,完全沒有想到這會是跟美食有關的電影,粗樸的封面彷佛是講述日本農民工們的生活,在我的印象裡,似乎美食只能用精緻纖細來形容。這自然是錯誤的感覺。許多美食,形式簡單,比如小店裡的一碗紅燒肉,大排擋上一份大腸面,都可以讓人吃的盪氣迴腸。
  • 《蒲公英》強行囈語老電影 | 用一場拉麵洗心革面
    最近在小夥伴們的推薦下看了兩部非常非常有意思的電影,伊丹十三導演的《葬禮》和《蒲公英》。真是充滿了各種奇趣的電影,令本對電影消沉的我重新打開了新的眼界和腦洞,裡面的趣味帶點諷刺,題材辛辣,理念直白,有趣易懂,還不缺乏想像空間,最最重要的是創作風格完全沒受到各種已有模式、框架的影響,所以看的過程特別耐人尋味,伊丹十三完全用自己的睹世視角把想要表達的理念講得妙趣橫生~ 如果硬要講《蒲公英》的話,可以說是仗義走天涯的日本牛仔幫助喪夫失意的主婦走上拉麵巔峰之路的勵志故事,但開頭結尾包括中間卻混入了一些奇怪的東西
  • 《蒲公英》電影的副線更精彩
           很喜歡日本的美食電影看了很多這樣的片子,不過《蒲公英》算是其中比較特別的一部。        《蒲公英》不像一般日式美食電影那樣主打清新路線,甚至可以說有一些美國西部片的味道,男主角山崎賦予了影片濃濃的西部味道。
  • 28㎡日系小屋,蒲公英定食,虎門就1家!
    就像曾經出現在動漫裡的日系小屋,真實還原二次元一人飯食。最新奇的是用蒲公英來做日式拌飯,至於口感,我先在這裡買個小關子。新鮮的蒲公英的葉子-蕪菁葉,有清熱解毒小功效,淡淡的青草味。將其切成葉碎,加入豬肉粒裡爆炒;師傅秘制的醬汁是靈魂,聞起來有點像日本的甜醬油呢。大家都不好好吃飯的時代,都市中仍然隱藏著一群健康的「時髦料理人」。
  • 《蒲公英》蛋包飯爬上了色情食物排行榜
    本來我並不把蛋包飯當成我的food porn,可有一部電影深深教育了我的食物觀,它通過乾淨利索地在蛋包飯百年歷史上開宗創派的壯舉,牢固樹立起了色情食物排行榜上蛋包飯天真無辜又色情爆表的地位。這個電影就是《蒲公英》,導演伊丹十三在電影裡驚鴻一瞥的蛋包飯鏡頭,直接在美食界創下了「蒲公英蛋包飯」這一流派。
  • 《蒲公英》如欲望一般美味
    坦白說,這是我看的伊丹十三導演的第一部電影,我對他也並不了解。不過從這部電影,已經可以大致窺見他對於電影,藝術,甚至對於生活,死亡的態度。首先,這是一部「美味」的電影。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十分注重生活質量和細節的民族,反映在美食上更是如此。但是,一個導演不可能單純的因為熱愛美食就能拍出一部出色的故事片,他最多只能拍出一部養眼的廣告。
  • 《蒲公英》食色
    微信公眾號:moviesss 首發於 MOViE木衛 野上照代(《等雲到》)和橋本忍(《複眼的影像》)書中,伊丹萬作是被捧上日本電影神壇的人物(之一)。如果伊丹萬作不是去世於二戰剛結束的1946年,而是多活二十年,他是否會改寫日本電影史?因為戰後二十年,幾乎每個人(小、黑、溝)都爆發了驚人創作力和電影第二春。
  • 《蒲公英》:季節的勇氣
    在電影院瀝風沐雨的黑光裡,伊丹十三借[蒲公英]之名,道出了最通俗的命運註解,他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及至他躍樓而下的1997年,庸人的誣衊誹謗,都最終消融於精神潔癖的光束中。一如[蒲公英]開片所言,人在死前會看到電影一樣的東西,幾秒鐘內看盡人生的萬花筒,即便以肝腦塗地為代價。1985年,繼處女作[葬禮]一舉成名之後,52歲的伊丹十三開始執導[蒲公英]。
  • 《蒲公英》被偷換的孩子
    天乾物燥,忽冷忽熱,加上白天已經跑了兩場電影,還沒到傍晚已有了感冒跡象。我打算放棄晚上三裡屯那場《蒲公英》,在豆瓣電影討論區發布了轉讓電影票的信息,但始終無人問津。眼看開場時間已近,便抱著「來都來了」的心態走進了影院。頭始終痛得厲害,但那是我笑得最開心的一場。
  • 蒲公英!蒲公英!蒲公英!
    於是,很多人拿出了自己在春天曬好的幹蒲公英,準備藉助蒲公英的寒性給自己來個「表裡同治」。畢竟,《本草綱目》中清晰地記載著:蒲公英能解食毒,化熱毒……但是,這真的「靠譜嗎」?蒲公英被稱為下火草,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改善肝火和胃火,可有效改善口苦、口臭、失眠多夢、面目紅赤、眼乾等不適症狀。
  • 《蒲公英》食色性也……
    周星馳的《食神》,央視的《舌尖上的中國》,韓國的《小森林》,日本的《深夜食堂》、《孤獨的美食家》等等,這些作品儘管題材各異,但大都涉及這幾個關鍵詞:輕鬆治癒,詼諧幽默。皮哥今天要介紹的一部美食電影有點特別,這部1985年的電影堪稱美食電影裡的「上古神獸」,不同於傳統的美食電影,它給人的觀感是四個字:瞠目結舌!這就是《蒲公英》!豆瓣評分8.4分。
  • 日本「奇葩」導演,親赴「殯儀館」給死人化妝——《蒲公英》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吃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今天要推薦的這部電影,就是與「吃」有關的美食片。這部電影的名稱為《蒲公英》,由日本著名的大師級導演伊丹十三執導。電影的內容主要是講述了一位廚藝平平的拉麵店老闆娘如何在眾人的幫助下成為拉麵大廚的過程。
  • 《蒲公英》日本拉麵的爺爺竟然是陽春麵
    》日本版電影海報春暖花開,雖無心吃喝,但對擼片兒卻興趣盎然。》歐版的電影海報,側重表達電影中筆墨不多的另一條線,總之,食色不分家,觀眾各取所愛。經蒲公英一番神操作,黑郎決定收蒲公英為徒,於是,魔鬼式訓練開始了!
  • 蒲公英的神奇功效,還是女人的貴人
    在農家飯的餐桌上,蒲公英通常是下水焯過苦味之後,用點蒜末、生抽、香醋、香油、鹽拌了端上來的。這時的蒲公英清香怡人,非常祛火,吃了以後,身體裡面頓覺清爽了不少。平日裡陰虛火旺的您,在春天要多吃些蒲公英。而身子骨弱、陽虛的人,卻消受不起蒲公英,因為她畢竟是寒、苦的陰性食物。即使是愛吃她那個苦味兒,也不可吃得過多,每天50克,足矣!還有用蒲公英做蛋花湯的,也是敗火的食療。
  • 《蒲公英》美麗的日本罪愆的畫師:「異人」伊丹十三
    類型電影、題材選擇的行業化傾向是伊丹創作的一貫模式。《葬禮》中的日本葬禮、《蒲公英》中的飲食文化、飲食行業、《女稅收官》中稅務行業、《大病人》、《受監護的女人》中的演藝圈和醫者、《民暴之女》中的民事暴力、《鴻運女》中的藝伎、《超市之女》中的超市經營者……行業展示的集中性和具體性,為他最直接透徹地觸及民眾生活世態百相提供了可能。具體行業的展示,即是社會生活的鮮活斷面的呈現。
  • 滑嫩的蒲公英蛋包飯
    初始版本:170125初版標題:《和風洋食——蛋包飯篇》修訂一版:191031修一版標題:《滑嫩的蒲公英蛋包飯》目錄引言蛋包飯可以說是很有代表性的和風洋食之一。提到蛋包飯,對多數中國人而言,對蛋包飯的印象一般是薄皮蛋包飯,先炒好雞肉飯備用。
  • 《蒲公英》這只不過是一碗有靈魂的拉麵而已
    伊丹十三(1933-05-15至1997-12-20)的跳樓自殺,現在想來仍是讓人痛心的事。如果不是受到前所未有的恐嚇和誹謗,我想他是不會如此決絕的。但我還是要說,他的心性未免脆弱了點,應該忍耐地扛下去,這可能與他優裕的身世有關係。就是我們常說的從小沒吃過多少苦,遇到人生的坎,就難以跨過去。
  • 伊丹十三映畫《蒲公英》裡的人生百味,黑澤明場記野上照代私藏的影人秘辛
    「色」的秘密在於日本民族敏銳的季節感,不時不食,應季應地,遵循自然之道。日本料理注重「形主烹次」,講究藝術性和優雅感,對待食物一絲不苟,甚至極盡完美和苛刻。「一握入魂,匠心築夢」,每一份日本料理都飽含著職人的生活態度和精神。 美食電影是日本電影題材中最活色生香的部分,美食的誘惑無法抵擋,電影的魅力更是難以拒絕, 所謂電影美食裡有百味人生。
  • 李翰祥的奇片+汪曾祺的妙文≈伊丹十三的《蒲公英》
    日本人對痴迷的事物都要研究出道來,像茶道、花道……在這部像極了李翰祥電影的《蒲公英》裡,說的是面道。電影的主線講蒲公英是怎麼開了一家完美的麵店的。用她自己的話說,很多人不知道有「梯子」,而她找到了「梯子」,藉助大家的力量,學會了如何做出一碗能讓食客把湯都喝光的拉麵。最後一幕,一直幫助他的黑郎欣慰地看到蒲公英在排起長隊的麵店裡幸福地忙碌著,轉身離開,開著卡車駛向他方,瀟灑至極。
  • 《蒲公英》TANPOPO
    並不曾了解作為大江健三郎朋友的伊丹十三,只看過伊丹十三的兩部電影——《葬禮》和《蒲公英》,但是必須繼續看下去,為了那種對於生活的戲謔和向死而生的堅持。看到這個篇名的時候就在想,「蒲公英」指的究竟是什麼呢?影片開場就打破了觀眾與銀幕的界限,仿佛旨在進行對話,猛然想到布萊希特對於打破虛幻的努力,伊丹十三也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