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事生如事死」,中國從來是一個重視喪葬的國家,而作為墳墓的門面——墓碑也就極其講究了。除了雕龍畫鳳之外,墓碑上最最重要的,自然是碑文了。
通常碑文上都會刻上死者大名,並且大致記載其家世譜系,以及死者在生前所作的功績,以此讓後人悼念緬懷,敬仰紀念先輩之榮光。可偏偏就有人要幹特立獨行之事,在河南淇縣就有一塊墓碑,碑上大刻——「扯淡,再不來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曲折經歷說起來,這「扯淡碑」在進入河南淇縣摘星臺公園之前,其實並非是一個怎麼神秘的東西,當地人其實一直知道這塊碑的存在,就在縣外八角樓邊,但當地人卻並未怎麼重視。後來直奉戰爭開始,人們就更加無暇去管這塊碑了。
而神奇之處就在於,「扯淡碑」所在的淇縣一直都飽經戰火,但經過了直奉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三大戰爭之後,1948年的時候連八角樓都被國軍拆了修成了炮臺,唯獨這「扯淡碑」卻一直完好無損。
上世紀50年代的時候,好些石碑都被用來當成建築材料,紛紛壘到了水渠、水庫之中,在蠻力運輸之下,好些石碑都因此或多或少受到了毀損,但扯淡碑卻依然完整。
60年代的時候,淇縣又開始建設農機公司,地點正是八角樓附近,但人們雖然沒太重視扯淡碑,但還是把它保存了下來,安靜地立在了農機公司之內。
70年代主張破四舊,而作為老物件兒的扯淡碑也被人推倒了,但依然沒有受損,而是靜靜地躺在了農機公司的井臺上,雜草生起之後,扯淡碑變得隱蔽了許多,就這樣逃過了那個混亂的年代。
直到改革開放之後,各地的旅遊事業都開始蓬勃發展,這時候才有老人想起來,在當年八角樓那兒還有一塊古碑。於是,在老人的指引下,扯淡碑在1984年時,就被遷移進了摘心臺公園之中,幾十年風風雨雨過去,淇縣大部分石碑都已經破損毀壞,偏偏就扯淡碑安然無恙,這個經歷也實在是神奇了!
穿越者?但這些經歷並非是扯淡碑聞名的原因,最大的原因還是源於扯淡碑上醒目的六個大字——扯淡,再不來了。這怎麼聽怎麼像是現代人的用語,如果它的周圍沒有文物標識,估計大部分人都會將這塊碑當成是現代人的惡作劇。
但經過考古學家的專業鑑定之後,證實此碑源出於明代,已經是一塊近300年的古碑了。而且碑文上還有更多有趣的字,比如碑上陽面正中大題「泰極仙翁脫骨處」,聽起來就像是修仙小說裡的稱號一般。
而且碑文上還有一句大致交代了老人的生平——「生不言壽莫考其紀或曰一十有二紀卒曰然四空門人清琴棋書畫抱病老人立」,大概的意思就是說一個老人活到了144歲但還是覺得人生無趣然後立下此碑。
但一個古代人要活到144歲也實在太過驚人了。因此,很多網友就戲稱,這怕不是現代修仙者好不容易穿越到了古代之後,發現古代根本不如想像中的好玩,到了晚年在後悔之下就乾脆寫了個「扯淡,再不來了」以表示自己的憤慨吧?
扯淡碑來歷但顯然這只是網友的調侃,作為專業的考古學者還是得秉持著專業的態度來研究這塊石碑的來由。而目前已經出現了最主要的三種假說:
一者是說,此碑乃明朝沐氏之碑。自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後,崇禎皇帝就吊死於煤山,而沐氏為了躲避追殺, 因此逃往河南淇縣雲夢山中以圖東山再起,結果一活就到了144歲還是沒能得償所願,因此以「扯淡」二字概括了自己的人生。而這個假說是目前最受認可的。
此外還有比較「野」的,一個說法是說當年崇禎皇帝其實沒有在煤山吊死,而是詐死之後到了淇縣隱居,這就解釋為什麼立碑者敢用「泰極」二字了,畢竟能夠安泰享福至極的只有皇帝。
還有說扯淡碑是戲劇《一捧雪》中提到的沐懷古所立之碑,但這個說法雖有根據,但卻是三種說法中最奇偏的了。但無論如何,扯淡碑都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能夠直接地讓我們了解古代的風俗人情,畢竟「扯淡」二字實在太過玩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