鑲寶石王母駕鸞金挑心
樓閣式金簪
鑲寶嵌玉八仙金鈿
鳳紋桃形霞帔金墜
插於發間、形似「別墅」的樓閣式金簪;掛於腰帶、代表貴族身份的玉佩玎璫;精巧奪目、滿眼珠翠的整副頭面……打開江西明代藩王妃的首飾盒,雍容華貴、設計精巧的珠寶首飾讓人眼花繚亂。作為省博物館的跨年大展,「飾代風華——江西省博物館藏明代王妃首飾精品展」展出了省博物館珍藏的128件(套)珍貴首飾。這些精雕細琢、雍容華美的隨葬文物,不僅是明代藩王奢靡生活的真實縮影,也是明代工藝美術研究的珍貴實物資料。通過專家解讀,我們為讀者揭開江西藩王妃首飾盒裡的秘密,並結合明代的歷史文化背景,帶領觀眾感受那一時期的「金奢銀華」。
奢華款:
整副頭面展現360度的尊貴
小說《金瓶梅》對女人的頭面首飾有著諸多描述,如吳月娘戴的一件「金鑲玉觀音滿池嬌分心」讓李瓶兒羨慕不已。省博物館志願講解員姜樹林告訴記者,首飾如同女人的臉面,能給女人的外貌增加光彩,所以被稱為頭面。他說:「頭面組合了簪、釵等首飾,這些首飾裝飾的題材保持一致,自宋代開始成為貴族婦女髮髻的主要裝飾,到了明代,其式樣又進一步翻新。」
各式簪釵掩映在雲鬢中,「小山重疊金明滅」說的正是這樣的效果。「頭面」一詞在宋代已經出現,宋代《東京夢華錄》中有這樣一段描寫:「皆諸寺師姑賣繡作、領抹、花朵、珠翠頭面、生色銷金花樣幞頭帽子、特髻、冠子、絛線之類……又有宮嬪數十,皆真珠釵插吊朵玲瓏簇羅頭面、紅羅銷金袍帔。」
明代的頭面從尋常頭飾發展為具有一定插戴規則的首飾組合,每一款都有特定的造型、名稱以及佩戴位置。《雲間據目抄》中介紹,婦人頭髻,在隆慶初年,皆尚圓褊,頂用寶花,謂之「挑心」,兩邊用「捧鬢」,後用「滿冠」倒插,兩耳用寶嵌大鐶。
明代已婚婦女在正式場合需要戴■髻,■髻通常以金銀絲或馬鬃、頭髮、篾絲等材料編成,外覆皂色紗,佩戴時罩於頭頂髮髻之上。與■髻相配的是頭面,一副頭面包括10件首飾,有的多達20餘件。此次展覽展出了一套完整的明代王妃出席隆重場合時所用的頭面,出土於明益宣王孫妃棺,有鑲寶石王母駕鸞金挑心一件,鑲寶嵌玉八仙金鈿一件,鑲寶石雲頭鳳紋金掩鬢一對,鑲寶石雙龍福壽簪一對,鑲寶石龍頭簪及鳳頭簪各一對。
挑心是明代婦女頭面中最重要的部分。這件鑲寶石王母駕鸞金挑心通長12.5釐米,鳳高3.8釐米,鳳寬7.5釐米,重80克。挑心以鳳馱王母為造型,金鳳昂首挺胸,呈展翅飛翔狀,王母盤腿端坐其上,頭戴花冠,身披雲肩,廣袖長裙,雙手託持一枝荷花,背有一輪金圈。鳳凰周身鑲嵌紅、藍寶石。省博物館專家告訴記者,這件首飾金黃燦爛,寶光四溢,富麗高貴,彰顯了明代藩王的富貴與權勢。挑心的插戴方式是自下向上,即所謂「倒插」,其簪腳多為扁平。整件文物造型別致,製作華美,極富藝術感染力。
一副頭面,不僅可以整體佩戴,還可以根據心情,插幾支心愛的首飾,增添情趣。值得一提的是,這位王妃的墓內還清理出一件極為罕見的明代頭飾——重66克的圍髻,一條弧形雕花金梁下懸掛10串小珠子,自髻前一直覆到額際,頗有搖曳的美態。
經典款:
累絲金鳳簪體現宮廷禮儀制度
這對出土於明益端王墓彭妃棺的累絲金鳳簪 ,通高22.5釐米,鳳長8.5釐米,高8釐米,重151克。金簪作鳳形,除鳳頭用金片成型外,全身都採用累絲法製成,玲瓏剔透。金鳳展翅挺胸,足踏祥雲,頸、胸、腹、腿等部分的外表用細如髮絲的金線製成長長的羽毛,排列整齊。碩大美麗的五根尾羽翻卷,使鳳尾具有一種節奏感和韻律美。金鳳的腳趾有力地抓在用金絲累織而成的雲形體上。雲體下為簪足,分別鏨刻「銀作局永樂貳拾貳年拾月內成造玖成色金貳兩外焊貳分」24字銘文。這件金鳳簪是由內廷打造之後賜予王妃的,製作纖細秀麗,極為精緻,堪稱永樂年間皇家金器工藝成就的代表作。
在湖北省博物館,有一對一模一樣的「姐妹簪」,出土自湖北明梁莊王墓,兩對簪都是永樂二十二年十月出品,來自同一生產機構——宮廷銀作局。
為什麼會出現同款金鳳簪?姜樹林表示,這其實與藩王制度有關。明代藩王貴為帝子,終身實行「全包製」,一切花銷均由朝廷買單。據《大明會典》記載,親王婚禮納徵禮物包括「珠翠燕居冠一頂 (冠盝全),冠上大珠、博鬢、結子等項全。金鳳二個。金寶鈿花二十七個。」同書記載的親王妃賞賜冠服中也有「金鳳一對」的字樣。這對金鳳簪很可能是銀作局在永樂二十二年時為藩王們納妃採禮批量製作的。
彭妃在弘治七年(1494年)被封為益王妃,金鳳簪是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所制,等到她的兒媳萬妃行冊封禮時,這套同年製作的金鳳簪已是有百年歷史的古董了。
在明朝文獻中,每當談及金鳳簪時,常常伴有「口銜珠滴」「口銜珠結」的描述。在明代流傳至今的歷代皇后像和一些貴族命婦像上,能夠更加直觀地看到皇后及命婦頭戴鳳冠、插戴銜珠鳳簪的形象。益宣王孫妃棺出土金鳳簪的簪腳上鏨刻的「大明萬曆庚辰伍月吉日益國內寶所成造珠冠上金鳳每隻計重弍兩弍錢捌分正」銘文,明確說明了這類鳳簪插戴位置,即搭配珠冠以成鳳冠一副。
不過,並不是每位王妃都能得到如此精美的累絲金鳳簪。益莊王元妃王氏、益宣王元妃李氏所用的金鳳簪就是嘉靖年制。簪上銘文「銀作局嘉靖三十六年四月內造金七錢五分」,這意味著,重量大大減少,工藝水平也有所下降,此時的鳳簪用金片製成,省料省工。嘉靖七年起凡將軍以下冠服,折成銀兩自辦。嘉靖四十四年起,郡王及以下人員冠服通行裁革。金鳳簪如此「縮水」,以至於有的藩王要自掏腰包提高「待遇」。益宣王孫妃所用的銜珠金鳳簪,雖然也是由金片焊接而成,但連珠重170克,比其他王妃更為貴重。簪腳內款上的「益國內寶所成造」,表明此簪是孫妃冊封為繼妃時,由益宣王自掏腰包打造的。
奇幻款:
樓閣式金簪展現古人無限的想像力
小小金簪上,明代的工匠竟用金絲做出了亭臺樓閣,有單層,也有兩層或三層的,證明了明代中晚期的金器工藝已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在此次展出的眾多金飾中,幾件樓閣式金簪最為引人注目。其中一件出土於明益莊王墓萬妃棺內的金簪,長20釐米,簪首寬只有8.5釐米,但就在這方寸之間,工匠師傅打造了並立相連的三座樓閣。樓閣有上下兩層,重簷九脊頂,下層正面闊三間,兩側各一間,正中間有一踏步,兩邊周繞勾欄。各間內均有一尊女造像,居中的手捧圭狀物,左右兩邊一尊掩袖拱手,一尊雙手抱物,物體輪廓不清。上層一間,前邊有勾欄。這件金簪全由比頭髮還細的金絲和薄如蟬翼的金片製成,其簪首還採用了掐絲點焊工藝,整體造型奇巧,精美絕倫,在方寸之間營造出一片令人嘆為觀止的奇妙天地。姜樹林說:「掐絲點焊工藝,可以這樣簡單的理解:把金子拉成金絲,採用編竹筐的工藝把它編起來,結點進行焊接。」此次展出的這些樓閣式金簪採用了鏨刻、花絲等明代金器製作的工藝,代表了明代金器製作的最高水平。
為什麼明代的王妃們喜歡把亭臺樓閣戴在頭上呢?姜樹林說,仙山樓閣圖是明代工藝美術中的流行紋樣,「這些樓閣有的參考了王府建築,也有的是工匠根據傳說發揮想像力製作的。」
高貴款:
霞帔墜子展現貴婦人的不同品級
出土於江西省南城縣明益端王墓彭妃棺的鳳紋桃形霞帔金墜,桃形,中空,上面鏤刻飛鳳的圖案,飛鳳呈展翅飛翔狀,墜上有鉤,鉤上刻卷草紋。整件文物通長16釐米,金墜長9釐米、寬7釐米,重70克,造型玲瓏奇巧,因出土時內裡置一層絲質囊袋,故被部分專家稱為金香囊。但有些學者對此提出了異議,指出這種心形的金器並非是薰香之用,而是系在古代婦女禮服霞帔底部的裝飾物,有使霞帔平展下垂之功用,故應稱之為霞帔墜子。
所謂霞帔,是古代女子披在肩背之間的一條彩色掛帶,繞過脖頸呈V字形披掛在胸前,因其造型美如彩霞,故名霞帔。霞帔源於唐代帔帛,形狀狹長,通常制為兩層,上繡紋樣,用時由領後繞至胸前,披搭而下,下端則縫繫著金玉製成的墜子進行固定。姜樹林說:「為了使『霞帔』在穿著時能夠平展地下垂,人們往往會在底部綴以墜子,即『霞帔墜子』。從穿著樣式上看,霞帔很像是古代的『女式領帶』,這件『霞帔墜子』相當於『女式領帶夾』。」霞帔在宋代被列入禮服,只有皇帝和達官貴人的妃嬪、妻妾才有資格穿著。帔墜有金、玉、銀等不同質地,婦女身份越高,所佩帔墜越精美。
霞帔與霞帔墜子作為禮儀服飾,在明代政治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大明會典》記載,親王妃冠服「大衫霞帔……霞帔以深青為質……金墜子亦鈒鳳紋」。洪武二十四年有規定:公侯及一品二品命婦的霞帔繡野雉紋,三品四品繡孔雀紋,五品繡鴛鴦紋,六品七品繡練鵲紋。《明史·輿服志》稱,明代一品到五品命婦的霞帔上綴金帔墜,六品、七品綴鍍金帔墜,八品、九品綴銀帔墜。按永樂年制度,皇后用龍紋玉墜子,皇妃、皇太子用鳳紋玉墜子,親王妃、世子妃用鳳紋金墜子,郡王妃用翟紋金墜子。(首席記者 徐蕾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