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車#日系車的市場保有量持續增長,是有目共睹的,以豐田、本田和日產為三足鼎立的合資日系車,已經成為很多車友購車時繞不開的品牌,均是年銷量超過百萬臺的一線車企,讓信仰力加持的馬自達和斯巴魯也自愧不如,但是,豐田和本田的增長,在我看來是產品力的逐漸提升,雖然依舊有不少的瑕疵和敗筆,但是東風日產和這兩個品牌相比,就有些名不符實了,甚至是日系車裡的倒數第一。
日產汽車很擅長「偷天換日」的營銷手法,這一點,是大眾、豐田以及本田都學不來的雞賊,具體原因辣哥今天鬥膽一說,對不對還請各位品鑑。
日產汽車偷天換日的第一個手法就是價格,你隨便找到一臺日產汽車的配置單,比如說銷量超過了大眾朗逸的軒逸,你很容易就能發現,它的配置、動力系統均沒有太多可取之處,實際的性能表現和各路競爭對手相比也有不如,但是定價卻和競爭對手處在同一個價格區間,而小數點後兩位的數值甚至還會更大一點,最後它會給出一個很大的優惠,比大部分的競爭對手都便宜那麼一點點。
這就給很多消費者一種錯覺,就是日產汽車更加「厚道」,看著定價高其實成交價格低,對汽車知識缺少基本認識的消費者,就很容易落入日產的甕裡,不僅僅是軒逸,日產逍客、奇駿以及樓蘭,都存在這樣的套路。不過日產汽車的偷天換日可是連環計,在大優惠的背後,通常就是成本上削減或者控制,成本削減和成本控制往往是兩個概念,前者有可能直接是偷工減料,後者有可能是在非產品項目上進行節約,比如水電、辦公用品、公費項目等方面。
那麼日產汽車屬於哪一類呢?我舉出幾個例子。第一:日產軒逸是近兩年時間內,唯一被很多車主投訴車身、底盤生鏽的合資汽車,生鏽部位包括底盤、懸掛、車門、車內地板、轉向軸等多處,那麼了解汽車的朋友都明白,車身生鏽的原因通常也有兩個,其一是防鏽工藝不達標,其二是用材質量較低,而軒逸把這兩亮點都給佔盡了,所以除了車身生鏽之外,軒逸的碰撞安全性也一直表現不佳。
第二個例子:日產2.5L的QR25發動機,誕生至今已經有了20年的時間,這也是汽車技術日新月異的20年,從頂級豪華汽車到我們的國產汽車,都多次實現了技術上的跨越和提升,但是日產汽車還在堅定不移的使用著二十年前的老技術;代號為MR20的2.0L發動機, 是日產和雷諾合作研發的一臺發動機,15年前亮相的時候確實很先進,但是歷經15年依舊沒有變化。
用成熟來保證質量,這是豐田現在都不敢玩的套路,但是日系依舊樂此不疲,況且,成熟並沒有為日產帶來更高的質量,日產奇駿、逍客、軒逸、天籟等車型,經常因為發動機漏油、異響被投訴,是投訴榜前五的常客,被投訴率穩居日系車前列。
第三個例子:落後且故障率極高的CVT變速箱,這也是日產汽車被大家廣為熟知的一個硬傷,原本CVT是小排量車型的最佳搭檔,要比MT和AT變速箱更經濟平順,但是日產的CVT變速箱,也因為抖動、異響、頓挫和滑閥箱故障,成為被投訴的重災區,也是被投訴總量僅次於發動機的部件。
第四個例子:除了發動機、變速箱以及用材問題之外,日產軒逸的車身附件、底盤都是被投訴的重災區,整體超過了各路合資車型。這個1933年就誕生的車企,已經有了近百年的發展歷史,難道說真的就搞不定這些問題嗎?作為一個能夠生產出GT-R、途樂、370Z的車企,解決上述問題還不是跟玩的一樣,所以顯而易見的答案就是,日產汽車壓根兒就沒有想著要解決,就是要用「便宜廉價」來贏取市場佔有率,或許此時有人已經準備要把鍋甩給了東風汽車。
可惜要讓您失望了,按照現在的股權結構,東風佔股為49.5%,日產(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佔股34.27%,日產自動車株式會社佔股16.23%,雖然日產汽車的佔股沒有超過67%的絕對話語權,但是也拿到了51%的相對控制線,這就讓日產汽車有了更多的話語權,而且在車企合資的過程中,中方能夠提供的就是土地、廠房、人員等二線配置,而車輛的研發、技術專利、生產標準等一線資源,都是掌握在人家海外品牌的手中。
打個很簡單的比方,當你學習不如同桌時,你可以抄同桌的作業,但是你敢霸佔人家的作業本、或者指導安排人家做作業嗎?你顯然不能,那東風更不可能去強硬要求人家日產做什麼,合資的本質,就是咱們不如人所以得聽人家的,當然,也有師夷之技以制夷的目的在裡面,但是家人不傻,沒有那麼容易就能師夷的。
雷諾-日產-三菱聯盟已經三分天下,按照既有的策略,雷諾將主攻歐洲、南美、北非和俄羅斯市場,日產主攻中國、北美和日本本土市場,所以雷諾退出了中國市場,而日產的利潤核心還得看中國,但是很多網友認為,現在的日產也沒資格久留,除非,能夠真正做到技術、品質、安全性大換血,或許未來才會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