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李玫瑾老師在自己的微博上推薦了一部電影,今天下班回家,我就打開了這部電影。
這是一個發生在戰爭時期的愛情故事,一部女主人公對男主人公只說過一句話的愛情故事,是一部未曾言明,卻深沉似海的愛情故事,它就是《沉靜似海》。
《沉靜似海》這部電影中的故事發生在二戰德國攻打法國時期,德國軍官被安排在一個祖父與孫女的房子裡居住。德國軍官的到來,打破了法國的平靜,也打碎了祖孫兩人的祥和。
德國軍官剛入住的第一天,女孩正好給自己的爺爺彈巴赫的鋼琴曲,只是隨著軍官的「侵入」鋼琴聲戛然而止,祖孫兩人的表情也從快樂變成了嚴肅的表情。後來才知道,原來軍官在沒有參軍之前,是一位作曲家,他最喜歡的鋼琴家,也是巴赫。
只是,因為戰爭,本來愛好相同的兩個人,卻只能暗藏情意。
軍官第二次聽到巴赫的鋼琴曲,是在女孩看到自己鄰居(抵抗組織成員)給軍官所乘坐的汽車下安放炸彈後,為了挽救軍官的命,女孩激情演繹曲子。只是,雖然挽救了軍官的性命,但是卻讓軍官失去了昨天還在爭執的好友。而女孩也失去了與自己一直交好的鄰居。
戰爭時期就是這樣,尤其他們還是處在對立的狀態。
軍官,不喜歡參加戰爭,但是由於家族原因,他不得不參與。因為戰爭,他的父親也葬身混戰中。
女孩,也很討厭戰爭,因為混戰總是讓人流離失所,但她也不得不接受戰時狀態。因為戰爭,她的父親也早早離她而去。
在戰爭中痛失家人,愛好音樂,喜歡巴赫,都是教養很好的人,如果是在和平年代,他們倆一定是天造地設的金童玉女。
然而,現實卻是,他們是敵對方,只能把偷偷生出的愛意,深深地埋藏起來。
不喜歡戰爭的軍官,終於到了轉移戰場的時刻。一如既往,他與祖孫倆道了別。在兩個多月的早晚禮貌的單方面的打招呼後,這一天,軍官終於被老人主動允許進入房間。可是,已經到了離別的時刻。
軍官說,他要離開了,要去俄羅斯了,那個地方現在零下40度。
一句簡短的話,簡單的道別,但卻讓人聽出了遺言的感覺。
軍官曾經說過,他喜歡自己的國家,什麼時候都很暖和。而這次,在這個艱辛的戰爭時刻,他卻要被送到零下40度的地方。
面對軍官的道別,女孩終於追到了車旁。
可是,身處戰爭中的他們,身為戰爭中對立面的他們,看著從車裡下來的軍官,女孩只說了一句話,也是兩個月以來,女孩對軍官說的唯一一句話「再見」。
沒有愛情電影中既定的擁抱套路,只是靜靜的對望,卻讓人看到不舍的情絲在纏繞。
就像這部電影的名字一樣《沉靜似海》,看似平靜的大海下面,卻海浪洶湧。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是蘇老夫子寫給自己亡妻的詩句,雖然軍官和女孩並不是夫妻,甚至都不是男女朋友,我卻覺得,很適合這一對,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的互相愛慕的人。
在電影中,軍官曾對祖孫兩人說過:
「我之所以喜歡大海,是因為喜歡它的寧靜。我說的不是海浪,而是別的東西,神秘的東西。是隱藏在深處,謎一樣的大海。大海是寧靜的,要學會傾聽……」
就像他們的愛情,隱藏在深處,要細細品味,慢慢回味。
影片的結尾,法國恢復了平靜,似乎一切也都步入了正軌。但是卻看到女孩進了一個房間,在女孩進去後窗邊放出了一盆白色的天竺葵。
這一行為暗示著女孩追隨著她鄰居的腳步,也加入了抵抗組織。而抵抗組織的存在也就意味著戰爭還在繼續。
而白色天竺葵花語是回想。雖然隨著歲月的流逝,那份曾經互相愛慕的心已經漸漸隨著時光淡去,但那份未曾言明的愛,卻是最美好的念想。就像潔白的天竺葵,擁有著純潔的顏色,風吹日曬,日漸失去白色的耀眼,但依舊美好。
曾經雖不再,但,記得就好。
《沉靜似海》2004年在法國上映,雖然距離現在已經16年,但是電影想要表達的那份深藏在暗湧中的愛,那份難忘的戀,依舊讓我深受感動。
現在的我就像那晚,看到鄰居給軍官車下安置炸彈時的女孩糾結的狀態一樣,糾結。
我痛恨戰爭,因為戰爭讓多少家庭流離失所,民不聊生,讓多少人,愛而不得。
可是,如果沒有那次戰爭,他們又如何會相遇?似海的愛意,也就不存在。
藝術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就像影片最後出現的天竺葵,既代表著人們對侵略者的抵抗,也預示著對美好回憶的思念。
愛意可以潛藏,抵抗強權卻不能停歇。
但依舊願,世界永遠和平!
願,每一份愛,都能言之於口,兩情相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