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李玉坤)1月4日,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公布了2020年北京空氣品質,大氣環境中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首次實現「30+」,為38微克/立方米,為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優。
38微克/立方米是北京的「極限」了嗎?專家認為,下一步,北京將進入精細化治理階段,要聚焦光化學煙霧治理,主動協助周邊地區治理,預計2030年左右可以實現穩定達標(35微克/立方米)。
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上年增加1個月
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劉保獻介紹,北京PM2.5年均濃度首次實現「30+」,其餘三項汙染物保持達標。2020年,北京市PM2.5、PM10、NO2和SO2年平均濃度分別為38微克/立方米、56微克/立方米、29微克/立方米和4微克/立方米。其中,PM2.5濃度首次實現「30+」,與國家標準(35微克/立方米)的差距進一步拉近。
去年全年,北京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為276天,較上年增加36天,優良率達到75.4%,增加9.6個百分點,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明顯增加。其中,一級優天數為106天,較上年增加21天。PM2.5為優良的天數更是達到330天,較2013年增加126天,相當於2020年平均每周7天中就有6.3天為PM2.5優良天,而在2013年僅不到4天。
劉保獻表示,1998年以來,北京市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空氣中主要汙染物濃度均呈現持續下降特徵。從2004年開始SO2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2019-2020年PM10和NO2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目前只有PM2.5超國家二級標準8.6%。
直觀感受:冬天聞不到煤煙味了
「十多年前北京的冬天,不管是郊區還是城區,基本都能聞到燒煤的味道,現在我們在北京地區基本是聞不到煤煙味了。去年,我在北京平谷接近河北和天津交界的山裡,才能聞到一點燒煤的味道。」國家城市環境汙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說,這是北京這些年空氣品質變好的最直觀感受。
彭應登從1998年就參與北京的「藍天工程」。他記得,2000年左右,北京一年燃煤的總量約2800萬噸,現在不到200萬噸,「北京現在能源結構裡97%以上都是清潔能源,平原區域用煤已經清零了」。
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處處長李翔表示,2020年,北京堅持以電為主、因地制宜,完成122個村煤改清潔能源工作,未實施改造的村莊實現優質煤替代全覆蓋,確保群眾清潔取暖、溫暖過冬。「十三五」期間,北京市SO2年均濃度穩定達標並連續四年保持個位數,在北方城市中率先基本解決燃煤汙染問題。
改善原因:兩大結構調整
「從數據上看,地面上排放量的變化和天上濃度的變化是可以相互印證的。」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教授張強表示,根據2019年和2020年排放量測算結果,2019年到2020年,北京大氣主要汙染物的排放量降幅在 5%至20%之間,其中PM2.5的降幅在10%左右。
張強說,2020年北京空氣品質的改善還得益於京津冀及周邊區域空氣品質的持續同步改善。從數據來看,京津冀區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s(揮發性有機物)等汙染物,分別下降5%至15%之間。
在彭應登看來,北京過去20多年空氣品質的持續改善,最根本原因在於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
「能源結構、產業結構、運輸結構、城市用地結構,這就是所謂的大氣汙染的四大結構性汙染,對於北京來說,主要是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方面,北京煤煙性汙染基本消除,清潔能源比重佔97%;產業結構方面,北京城區製造業基本上疏解出去了,近郊區工業大院裡面的『散亂汙』企業也基本清走了,產業結構得到優化,這兩個結構調整在全中國來說是做得最徹底的。」彭應登說。
治理進入精細化階段,瞄準光化學煙霧
彭應登認為,北京完成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後,在全國率先進入了大氣汙染治理的第二階段——精細化治理階段。
「在精細化治理階段,我們除了關注PM2.5,還要加大光化學煙霧治理。到夏季的時候,北京開始要對光化學煙霧進行治理,要瞄準VOCs治理,包括對餐飲油煙汙染的治理。」彭應登說。
據李翔介紹,北京近年來堅持源頭控制、過程管理、末端治理,組織開展VOCs專項治理行動。累計調整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製造業和汙染企業113家,清理整治「散亂汙」企業71家,保持動態清零。
「北京嚴格實施國家膠粘劑、塗料等產品VOCs含量限值標準,加強宣貫和培訓解讀,推動企業提前做好產品切換。將VOCs年排放量10噸以上的企業納入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53家企業完成『一廠一策』深度治理。」李翔說,他們對印刷、石化、工業塗裝、汽修等重點行業和加油站、儲油庫VOCs專項執法檢查,對空氣品質排名靠後的鄉鎮(街道)實施五輪「點穴式」執法。「十三五」期間,北京市實現了VOCs排放量剛性下降,有力支撐了PM2.5濃度持續下降和臭氧(O3)濃度穩中有降。
李翔表示,2021年北京將以VOCs和氮氧化物(NOx)深度減排為抓手,深入推進「一微克」行動和區域聯防聯控聯治,盡最大努力推動全市空氣品質繼續改善。
放眼「十四五」:主動幫助周邊城市協同治理
據介紹,在生態環境部的統籌指導下,北京和區域全面落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協作機制,協同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區域共享空氣品質改善成果。2020年1-11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PM2.5平均濃度49微克/立方米,同步持續改善。
對於即將開始的「十四五」,彭應登認為,北京應該繼續尋求與周邊區域協同治理。
「重汙染的時候,有大量汙染源是外地來的,這意味著北京不能自己控制重汙染過程。北京本地汙染源的治理,進入到一個縱深階段,大幅度削減汙染、改善空氣品質的措施,越來越難挖掘,所以我們尋求和周邊城市的協同工作。比如,北京提供技術,帶動周邊廊坊、保定等地的治理。」彭應登認為,目前已有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協作機制還有很大的潛力去完善,特別是改善運輸結構,治理柴油車超標排放方面,應該大大加快協作。
彭應登認為,對於北京疏解到周邊的企業,也不應該重複之前的生產,而應該在疏解過程中幫助企業進行產業升級。
終極目標:擺脫氣象條件影響
「雖然說今年北京PM2.5達到38微克/立方米,其中人的努力應該是佔到了60%,還有40%是天氣幫忙。因為這個冬季冷空氣比較頻繁,所以11月、12月,北京基本上沒有出現過比較大範圍、長時間的重汙染過程,天氣氣象因素在年底幫了大忙,我們不能忽視這一點,如果明後年天氣沒這麼好,要達到『30+』,就會面臨很大挑戰。」彭應登說。
張強的初步研究結果顯示,2020年大氣汙染擴散條件總體來說比2019年有利,秋冬季冷空氣比較頻繁,強度比較大,風速總體也偏大,對汙染物下降有積極貢獻。2020年,北京市本地減排對PM2.5濃度的貢獻還是最大的,佔比在50%左右,周邊區域協同減排貢獻率大約是20%至30%,氣象條件貢獻率在20%至30%之間。
彭應登認為,空氣汙染的減排要持續做下去,北京PM2.5真正要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的35微克/立方米,不受氣象因素幹擾的話,估計要到2030年。
「大家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不要因為今年氣象條件好,人的努力也做得很好,將要達到35微克/立方米目標了,就放鬆了,被勝利衝昏頭腦,這是不可取的。大氣汙染治理特點就是長期性、複雜性和艱巨性,這就決定華北地區的空氣汙染治理要實現全面達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彭應登說。
新京報記者 李玉坤
編輯 白爽 校對 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