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PM2.5隻有71,竟然敢稱」紫爆「?丨晚匯報

2021-03-05 沸騰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昨天台灣遭遇霾害,午後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由北而南逐漸升高,全臺紅色警戒。


臺灣「環保署」表示,這是今秋以來境外汙染最嚴重的一次,今天下午4時之後,才會逐漸好轉。由於氣象局也發布今年冬天首次低溫特報,霾害加上低溫,提醒臺灣民眾出門最好戴上口罩,勿開北窗。

臺灣「環保署」監資處長蔡鴻德表示,此次霾害影響範圍擴及全臺,全臺各地PM2.5濃度將遠超過「紫爆」的71微克。

臺灣PM2.5標準圖

昨晚的臺灣空氣品質實時圖,被當地居民成為「紫地瓜」


等等,什麼?71微克是「紫爆」?

沸騰君對比發現,這一級別,在大陸的測算標準裡,只能算是「良」。日前,北京的PM2.5值數曾到達900,而更早的瀋陽,超過1000。

沸騰君在天氣網(大陸)查詢到了今天下午1時的空氣品質,按照大陸標準,臺灣省絕大多數城市均為良,只有臺南市等三個地區為輕度汙染。

另外,相比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我們的PM2.5標準,相對比較寬鬆:

而據微博網友@林萍在日本 爆料,日本的pm2.5標準要求每天不超過35微克,全年平均不超過15微克。若超過35,建議戴口罩,有心臟、肺部疾病的人及兒 童提高警惕,儘量不要戶外活動。若超過70,政府發出「避難」預警,呼籲民眾儘量不要外出、不要開窗換氣、不要戶外運動,小學會停止體育課,有的乾脆放假 。

本文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從心中的熱出發

沸騰現已接受投稿。

我們倡導新媒體時代的評論寫作,歡迎獨立思維和創新表達,拒絕口號和八股。

若旨趣相同,請投郵箱:feitengxjb@163.com

相關焦點

  • 2:00PM中的PM是哪兩個單詞的縮寫?PM2.5呢?
    竟然還能表示職業?是哪種職業這麼危險???PM這個縮寫,意義頗多,在表示一種職業的時候,多代指的是「產品經理」。PM:Product Manager,產品經理,比如8:00am、14:00pm,分別表示上午和下午。
  • 蔡英文為反核欲將臺灣搞成「空汙之島」
    原以為空氣汙染啊、pm2.5爆表啊這樣的環境問題是不會出現在臺灣的,尤其是不應該出現在提倡「綠能」的蔡英文執政時期,然而,侃爺還是太年輕,諸不知如今臺中的空氣汙染問題已成為下屆臺中市長選舉的最大箭靶了!
  • PM2.5又搞大新聞了?霧霾差點要了臺灣跑友的命……
    【小編說】 PM2.5,這個詞語似乎消沉了挺長一段時間。最近它又出來搞大新聞了。
  • 北京大霧PM2.5濃度超極限值
    CFP供圖南方日報訊 昨日晚,美國駐華使館發布的北京PM2.5監測數據再次爆表,超過了最高汙染指數500,此時的PM2.5濃度522,也因為「超出了該汙染物的值域」,在美國環保局網站上無法轉換為空氣品質指數。2010年11月21日,美駐華使館的PM2.5監測數據曾爆表一次,當時使館在推特上描述其為「Crazy bad(糟糕透頂)」。
  • 對PM2.5,你了解多少? 漲姿勢
    對於霧霾,只有調侃跟悲情,夠嗎?對於PM2.5,我們又了解多少?能做些什麼?其實PM2.5不單只有「害」的一面,它對整個地球的生態,有更積極的一面。我們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只要有燃燒現象,就會有PM2.5產生。那麼,從地球誕生以來,自然界就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燃燒現象,如火山噴發、閃電引發的森林或草原火災等等,這些燃燒都會產生大量的PM2.5。而PM2.5如果排放過多,就會形成灰霾這種視障現象。
  • 「看見」PM2.5的眼睛
    該片通過網絡渠道一經發布,就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並引發了新一輪的關於PM2.5的激烈討論。不論是對她強烈支持和讚許,還是對她的數據以及動機有所懷疑,但有一點是我們都不能否認的,那就是「霧霾」已是一個既成事實,PM2.5正在無孔不入地侵入我們的生活,威脅到我們的健康。
  • 【德道】PM2.5到底有多危險?
    許多人或許還不清楚PM2.5的危害,那麼在這個霧霾繚繞的日子裡,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PM2.5到底是什麼意思?PM2.5的「PM」,是英語「particulate matter」的縮寫,意為〝細顆粒物〞。PM2.5的「2.5」,指的是2.5微米,1000微米=1毫米,2.5微米相當於頭髮絲直徑的1/20。所以,直徑2.5微米的細顆粒物是肉眼看不見的。
  • 水霧顆粒物非PM2.5
    網上熱傳的帖子稱,在家庭中使用加溼器最好用純淨水,因為自來水中的氯原子和微生物有可能隨水霧吹入空氣中造成汙染。如果自來水硬度較高,加溼器噴出的水霧中因含有鈣、鎂離子,會產生白色粉末,汙染室內空氣。吸入這種水霧顆粒的後果,可能比吸霧霾還嚴重。
  • 水霧顆粒物非PM2.5
    網上熱傳的帖子稱,在家庭中使用加溼器最好用純淨水,因為自來水中的氯原子和微生物有可能隨水霧吹入空氣中造成汙染。如果自來水硬度較高,加溼器噴出的水霧中因含有鈣、鎂離子,會產生白色粉末,汙染室內空氣。吸入這種水霧顆粒的後果,可能比吸霧霾還嚴重。
  • PM2.5達到38微克/立方米,這是北京的「極限」嗎?
    2020年,北京市PM2.5、PM10、NO2和SO2年平均濃度分別為38微克/立方米、56微克/立方米、29微克/立方米和4微克/立方米。其中,PM2.5濃度首次實現「30+」,與國家標準(35微克/立方米)的差距進一步拉近。去年全年,北京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為276天,較上年增加36天,優良率達到75.4%,增加9.6個百分點,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明顯增加。
  • PM2.5現形記!小小濾膜作用大 2020江蘇PM2.5最新數據來了……|360...
    PM2.5長什麼樣?今天(12月17日),記者從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了解到,工程師就是利用小小的一片濾膜,來檢測空氣品質的。   工程師表示,測量PM2.5非常重要的一個實驗工具就是:濾膜。   濾膜是聚四氟乙烯材料,它在化學活性上是非常惰性的,它基本不會跟其他物質發生什麼化學反應,能夠有效地承載PM2.5,在上面保留很長的時間。
  • 對比中日兩國的PM2.5濃度實時地圖
    今天,小地君也借著這一熱點話題,對比一下我國和我們的鄰國—日本,是如何播報PM2.5的。關於PM2.5的標準雖然面對同一事物,但是各國對各自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對此,日本媒體這樣報導,「日本國內在不斷地努力下,PM2.5年均濃度值不斷下降。但遺憾的是,其他國家的PM2.5濃度最高值現在仍在不斷刷新紀錄」。
  • PM2.5口罩選擇攻略
    711便利店 金佰利PM2.5兒童口罩 11.9元/3隻裝▼711便利店 綠盾PM2.5口罩 32元/1隻裝,附濾芯。▼超市賣的各種號稱防PM2.5口罩裡面多了一層碳包,這樣的會稍有一些效果。但是,活性炭僅是吸附作用,不包治百病!
  • 唐孝炎院士:中國PM2.5問題
    *PM2.5:即細顆粒物,指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於等於 2.5 微米的顆粒物。所以從第二條霾粒子平均直徑大約在1~2微米可知,PM2.5是組成霾粒子的重要組成成分。兩張圖表明PM2.5和大氣能見度間呈明顯負相關。
  • 12PM vs 11P!誰更划算?
    12pm 的盒子,12mini的盒子,小巫見大巫!是的,當我隨便拍的時候,發現12pm和11p的區別根本不大,拍攝的照片放大最大的時候,幾乎看不到什麼區別,讓人有點兒失望。但是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點,在同一個暗場處,12pm的夜景默認時間比11p要短一些。左邊2秒,右邊3秒。
  • 京津冀現臭氧汙染,比PM2.5還可怕?
    北京環保監測中心截圖環保部稱,5月16日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受低壓系統控制,在氣溫不斷攀升的情況下,汙染物擴散條件不利,光照加強、溫度升高等氣象因素為臭氧生成提供了便利條件。 在防護具方面,大多數PM2.5口罩對更為微小的臭氧分子只能起到極為有限的作用。 但是,臭氧汙染的危險不是不能避免。根據美國環保署(EPA)的測試,室內的臭氧濃度一般都比室外低50%,如果房間密封良好,採用了空調系統的話,臭氧濃度就會更低。
  • 危害比PM2.5還嚴重?
    北京環保監測中心截圖環保部稱,5月16日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受低壓系統控制,在氣溫不斷攀升的情況下,汙染物擴散條件不利,光照加強、溫度升高等氣象因素為臭氧生成提供了便利條件。 在防護具方面,大多數PM2.5口罩對更為微小的臭氧分子只能起到極為有限的作用。 但是,臭氧汙染的危險不是不能避免。根據美國環保署(EPA)的測試,室內的臭氧濃度一般都比室外低50%,如果房間密封良好,採用了空調系統的話,臭氧濃度就會更低。
  • 怕受感染選擇自駕出行 島內蘇花公路大塞車呈現「紫爆」
    連假第一天蘇花改就大塞車,並且是出乎預期地塞到爆,從清5點開始蘇花改就出現塞車現象,且湧進的車潮越來越多,蘇花改交通呈現「紫爆」狀態,每小時的車流量超過千輛,遠超過900輛的設計量,行車速度也降至約20公裡上下。
  • 自製一個 LoRa PM2.5 監測器
    於是動手做了一個 PM2.5 監測器,來了解身邊空氣品質。這篇文章分享下小能手如何使用 P-NUCLEO-LRWAN3 LoRa 開發套件自製的 PM2.5 監測器。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也來DIY一個,特別是家裡有小孩或者慢性呼吸疾病的家人,更應該關注空氣品質。
  • 口罩、空氣淨化器都擋不了的PM2.5,它卻可以做到!
    ,也會因為媽媽長期吸入PM2.5,比較容易罹患腦、心腎相關的先天性疾病,或是因此早產或體重過輕。 由於目前市面上販賣的口罩幾乎擋不住PM2.5,空氣淨化器過濾PM2.5的效果也非常有限,所以如果不想呼吸也會病、也會胖,搬家成為趨吉避兇的最佳選擇。只是沒被PM2.5汙染的地方何其少,再加上工作、家庭、人際關係等各種因素的考慮,還真不知道可以搬到哪裡? 長期與PM2.5為伍,成了多數人必須面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