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周末,沒有懶覺,沒有娛樂,跟著鬧鐘起床,送孩子去興趣班已成為無數家長的「副業」。這份「副業」全年無休,毫無報酬。不是在興趣班,就是在興趣班的路上,已經成為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
上興趣不僅是孩子的事,也需要全家動員負責接送,雖然興師動眾,全家「遭罪」,但是家長還是樂此不疲的堅持著,更多的家長認為這對孩子的興趣培養有幫助,可以陶冶情操;也有的家長想讓孩子走專業路線,對孩子的升學會有幫助;也有家長是想培養孩子一種習慣……
那上興趣班和不上興趣班真的有差別嗎?
記得我在上大學的時候,有幾個室友晚上聊天說道:「好羨慕晚會上那些身懷絕技的同學,其實,我小時候也學會舞蹈的,不過我中途放棄了,如果我的父母當時逼我一把就好了,也不至於現在一個拿得出手的特長都沒有!」
另外一個室友補充道:「是啊,我小時候家庭條件一般,關鍵是我們那裡觀念比較落後,只要讀書就能有出路,其他都是無用,我也就一門心思死讀書,無暇顧及什麼興趣愛好了,現在我在才藝方面「一無是處」,每次我填寫簡歷的時候,看到特長那欄,我都不知道寫啥,完全是空白,有一種輸在簡歷起跑線的感覺,甚至有些自卑!」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這就是差距,有興趣特長的就可以當「演員」,沒有興趣特長的只能當「觀眾」了。
孩子的自控力相對較弱,「喜新厭舊」是他們的天性,他們不知道一份堅持或者一份放棄的分量,他們更多的時候很難先知先覺……
父母的逼迫可能嚴厲,但卻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那些從小被父母逼著上興趣班的孩子,長大後絕大多數都會慶幸父母的做法,因為他們會因為這些特長而變得不同,明白父母的苦心。
《家有兒女》中,劉星和劉梅的一段對話,讓人印象非常深刻。
劉星埋怨媽媽劉梅,「小時候怎麼沒有給我培養一個特長啊」。
劉梅說:「小時候給你報這班那班啊,想讓你學,你自己不學啊!」
劉星反駁道:「我不願意學,您就不讓我學啦?那時候我還小,我還不懂事,難道您就不懂事嗎?您就應該從小教育我。」
劉梅竟無言以對……我想,任何父母都不想聽到孩子這樣的抱怨。
所以,我們不能「放縱」,不能將興趣班過渡的妖魔化,認為孩子上興趣就沒有快樂童年了,畢竟興趣班可以學習知識、擴展視野、培養興趣,又可以鍛鍊孩子的溝通能力、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動手能力等,還能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表現力、創造力。
但是也不能過渡「逼迫」,把課外時間都排的滿滿的,孩子沒有了自我的時間,反而容易產生牴觸情緒。
所在給孩子選擇興趣班時,不僅考驗的是家長的毅力和決心,還有家長對孩子天賦和興趣的認知!
曾經和一個朋友聊天,她很苦惱的說:「不知道給孩子報哪個興趣班好。感覺唱歌比較容易,但是好像學不到什麼東西;想讓孩子學鋼琴,這是自己小時候的夢想,但是孩子不喜歡;又說其實跳街舞也挺好的,看人家的孩子跳舞可酷了。」一連串的糾結中……
那麼多的興趣班,該給孩子報哪個呢?每個興趣班好像都充滿著誘惑力,似乎都有要學的理由,其實,讓興趣班回歸「興趣」本質,是最好的選擇。
摩西奶奶說過:「你所熱愛的就是你的天賦所在。」每個孩子的天賦都是獨特的,家長要放下虛榮和攀比的眼光,卸下急功近利的心態,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身上獨一無二的閃光點!
如果你不是很擅長發現孩子的天賦所在,或者說孩子的天賦並沒有那麼明顯,那麼可以藉助美國耶魯大學羅伯特·斯騰伯格博士研究的天賦自測法, 通過孩子20種行為來判斷孩子的天賦:
1、他在背詩和有韻律的句子時很出色。
2、他很注意你在愁悶或高興時的情緒變化,並作出反應。
3、他常常問諸如「時間從什麼時候開始」「為什麼小行星不會撞到地球」這樣的問題。
4、凡是他走過一遍的地方,他很少迷路。
5、他走路的姿勢很協調,隨著音樂所做的動作很優美。
6、他唱歌時音階很準。
7、他經常會問「打雷、閃電和下雨」是怎麼回事。
8、你如果用詞用錯了,他會給你糾正。
9、他很早就會繫鞋帶,很早就會騎車。
10、他特別喜歡扮演什麼角色或編出劇情。
11、出外旅行時,他能記住沿途標記,說「我們曾到過這裡」。
12、他喜歡聽各種樂器,並能辨別它們發生的聲音。
13、他畫地圖畫的很好,路線清楚。
14、他善於模仿各種身體動作及面部表情。
15、他善於把各種雜亂的東西按規律分類。
16、他善於把動作和情感聯繫起來,譬如他說「我們做這件事興高採烈」。
17、他能精彩地講故事。
18、他對不同的聲音發表評論。
19、他常說某某像某某。
20、對別人能完成與不能完成的事他能作出準確的評價。
如果孩子在1、8、17表現突出,代表他可能有很好的語言天賦。
如果孩子在6、12、18條表現突出,代表他可能有很好的音樂才能。
如果孩子在3、7、15條表現突出,代表他可能在數學、邏輯方面有天賦。
如果孩子在4、11、13條表現突出,代表他有很好的空間方面的才能。
如果孩子在5、9、14條表現突出,代表他有很好的身體動覺才能。
如果孩子在10、16、20條表現突出,代表他有很好的自我認識才能。
如果孩子在2、10、19條表現突出,代表他有很好的認識他人的才能。
選擇大於努力,在選擇興趣班這件事情上,凸顯的格外明顯。給孩子選擇興趣班,就像大浪淘沙一樣,要根據孩子的天賦和興趣所在,讓孩子有更多的嘗試。畢竟,真正的順其自然,並不是不作為,而是竭盡全力以後的不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