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文懷這個名或許對很多人來說並未能反應過來這個人是誰,但一看到嘉禾電影片頭或聽到其背景音樂,保證大家都會知道。
不可否認,嘉禾出品的電影佳作數不勝數,就算其中不乏有很多爛片,但它們都成為我們童年的最美好的回憶。
以至於每看到嘉禾電影那個經典片頭,我們坐在電視前的那份美好回憶就不禁浮上心頭。
鄒文懷,1927年出生於香港,最初從事新聞行業。
1959年,鄒文懷經好友介紹認識邵逸夫,邵逸夫盛情邀約鄒文懷加入邵氏。
有邵逸夫的免死金牌,鄒文懷在邵氏大刀闊斧進行改革,不但開創了邵氏武俠時代,還聘請外國導演拍西片,想引領邵氏走向世界。
可謂是屢建奇功,為邵氏稱霸香港立下汗馬功勞。
邵逸夫獨霸香港影壇已成定局。
但面對利益分配時,邵逸夫卻顯示出了「無情」的一面。員工的利益全被邵逸夫架空。
明星導演們紛紛不滿邵逸夫「獨資幹事業,盈虧都自負」的經營理念,鄒文懷亦深受其苦。
鄒文懷深知這種制度的弊端,於是在1976年,帶著何冠昌等好友離開邵氏,自創嘉禾,與李小龍的合作是獨立製片人制度的開端。
獨立製片人制度最大的特點是投資和製作雙方,共享利益,共擔風險。
既可以降低電影公司的投資風險,又削弱了對各個製片組的制約,相對可以自由發揮。
獨立製片人制度的發展直接導致嘉禾的衛星公司(子公司)遍地開花,從而開闢了香港電影業史無前例的繁榮時代。
嘉禾旗下的衛星公司分別有:
李小龍的協禾,許冠文的許氏兄弟,洪金寶的寶禾,成龍的威禾,張堅庭的二友,蔡瀾的大路製作,等等電影公司。
嘉禾電影在全盛時期幾乎成了香港電影的代名詞,而他也成為後人心中當仁不讓的香港電影教父。
鄒文懷說,如果沒有李小龍,也行三十年前嘉禾這個名字,就一早消失掉了。
李小龍,這個讓全世界首次為中國功夫瘋狂的影視巨星,當年能夠與名不經傳的嘉禾合作,起初是偶然,後來卻成為牢不可破的合作夥伴。
其中的粘合劑就是鄒文懷引進的一項新制度——獨立製片人制。
1971年,在好萊塢發展不順利的李小龍透露,如果劇本片酬合適,他願意回港發展。
李小龍當時屬意實力雄厚的邵氏並發出了自薦,條件是每部影片片酬一萬美金,拍攝時間不得超過六十天等。
邵逸夫拒絕了,認為李小龍是漫天要價異想天開。
邵氏當時一名有名氣的演員每月片酬才兩百港幣,而鄒文懷緊緊抓住了這個機會,以每部影片七千五百美金的片酬籤下了李小龍。
同年十月,李小龍在嘉禾的第一部電影《唐山大兄》上映,創下了香港開阜以來票房最高記錄,三百一十九萬港幣,李小龍一炮而紅,也盤活了苦苦支撐的嘉禾。
《唐山大兄》之後,李小龍紅的發紫,一下子就成了電影公司爭搶的對象。
後悔莫及的邵逸夫也與李小龍溝通,希望他能夠再次考慮邵氏,這卻成為李小龍和鄒文懷之間的私房笑話。
李小龍沒有離開嘉禾,之後給嘉禾拍的《精武門》、《猛龍過江》一次又一次刷新票房記錄。
而讓李小龍不離開的原因,則是鄒文懷的獨立製片人制度。
在拍《唐山大兄》時,在香港史無前例的用一種所謂的「外判制」加分紅和李小龍合作。
所謂「外判制」即是提供資金給衛星公司製作,帶待影片完成後交由嘉禾發行放映,所獲利潤由嘉禾和電影製作方分紅。
即《唐山大兄》的利潤,最後是嘉禾與衛星製作公司——思維和李小龍三方分成。
可想而知,李小龍在這制度下的分紅當然遠勝於一部影片,一萬美金或者按月領工資。
而在拍《精武門》時,鄒文懷更進一步,協助李小龍成立衛星公司——協和。
李小龍除了演員,還是獨立製片和導演,鄒文懷負責籌錢和發行,最後嘉禾與協和進行分成。
這一制度就是獨立製片人制。
但是,在一九七三年,風頭正猛已經進軍國際的李小龍突然猝死。
這無異于晴天霹靂。
這李小龍的熱潮中,嘉禾漸漸形成與邵氏雙雄對峙的局面。
隨著李小龍的過世,似乎就要華為幻影,這一年,嘉禾無論從邵氏挖角的動作導演鄭昌河,還是從臺灣引進發行胡金銓導演的電影《迎春閣之風波》均不理想,遠不敵同年邵氏《七十二家房客》和李翰祥風月片的票房熱鬧。
本來這是邵逸夫打擊鄒文懷的最佳機會。
然而,邵氏再次因為分紅問題錯失良機,放走了一名大將。
因《大軍閥》一炮走紅的許冠文於1974年拿著一個劇本找到邵逸夫,商談獨立製片分帳發行的要求;許冠文於是轉投向他敞開大門的嘉禾,鄒文懷不僅答應與其利潤平分,還協助他建立許氏兄弟電影公司,拍攝純粵語對白的《鬼馬雙星》。
結果《鬼馬雙星》一上映票房高達625萬港元,並打破了李小龍生前所有影片的票房記錄,還為香港開創了市民喜劇的先河。
因獨立製片人制度許冠文而得到的利潤和為邵氏打工一部電影2000美金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隨後,許氏兄弟電影不僅四度登頂年度票房榜,還變成嘉禾與邵氏逐鹿香港的資本。
外人都笑邵老六是「捉到鹿都不會脫鹿角」。
多年後邵逸夫回首往事時,認為自己一生只看錯了兩個人。
一個李小龍,一個許冠文。
若是當年邵逸夫留住李小龍和許冠文,香港電影的歷史將被重新改寫。
這兩人也正是嘉禾存活發展壯大的轉折點。
鄒文懷捨得將錢給有潛力的人。
當年,在挖成龍的時候就留下了一個故事。
鄒文懷的搭檔何冠昌見到成龍,就給一張一百萬港元的支票,成龍看得心神恍惚,找藉口到廁所數有多少個零。
個十百千萬,數到十萬後就弄不清楚到底是多少錢了。
後來,嘉禾還不斷加碼,一路飈到四百七十萬港元。
然而對於雄心壯志的導演和演員來說,錢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事要追求。
鄒文懷滿足了這個要求,他對香港影壇最大的貢獻都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
成龍是大哥,洪金寶是大哥大。
鄒文懷則是大哥們共同的老闆。
鄒文懷旗下人才濟濟,打造了香港電影的輝煌。
在香港影壇當中,很多人認為成龍是大哥,而洪金寶是大哥大,除了二位大哥之外,有梅豔芳,張曼玉,劉嘉玲,葉童,張學友等等最具影響力的大演員;還有徐克,許鞍華,關錦鵬
等等知名的導演;袁和平這樣最受追捧的武術指導;張叔平,葉錦添等美術指導大師;他們身上都有嘉禾的標籤,都追隨過同一個老闆——鄒文懷。
鄒文懷引進並發揚光大的獨立製片人制度,不僅讓嘉禾人才濟濟,還給香港影壇帶來了深刻影響。
導演陳可辛,對鄒文懷的這一創舉評價為「緊跟時代的腳步」。
此制度開始在香港影壇風靡,打破了邵氏的工廠制,香港湧現了上千家大大小小的獨立電影工作室,改變了香港影壇的面貌,鄒文懷則成為了香港電影的教父。
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發了終身成就獎給鄒文懷,肯定了鄒文懷為香港電影做出的貢獻。
在靈活的獨立製片人制度下,投資者,導演,主創,儘可能的自由發揮和探索,不同風格的電影於是產生,香港電影類型片因此豐富起來。
在邵氏一家獨大之時,黃梅調電影票房叫好,邵氏以及各電影公司便一窩蜂都去拍黃梅調電影;武俠片賣座,全城皆是刀光劍影。
因此,市場經常陷入惡性競爭而風格雷同。
嘉禾時期,李小龍功夫之後,還開闢出了另一種武打風格,成龍詼諧打鬥的成式喜劇,而許冠文則開創了市民喜劇先河,引導香港電影從國語轉向粵語。
此外還出現了洪金寶的殭屍片,劉偉強的古惑仔類型。
就算許鞍華等的新浪潮電影無疑也得到了嘉禾的大力支持。
獨立製片人制度將製片和發行分離,還給了發行公司和製片人更多的空間。
嘉禾除了發行旗下衛星公司製作的電影,還可以和與自己公司沒有直接關係,但前景大好的導演,製片人合作,也可以挖掘極具潛力的新人,新浪潮電影。
麥當雄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麥當雄製作的《省港旗兵》,現在仍是香港最重要的類型片之一。
此外他還首創黑幫梟雄片,如《跛豪》引領一時風騷,引得香港竟相跟風拍出如《雷洛傳》等電影。
他製作的豔情,恐怖,問題少女系列也都成潮流。
而麥當雄大多數影片都由自己公司製作,然後交由嘉禾發行。
成龍的威禾,是嘉禾最重要的衛星公司,拍出了一系列的賣座片為鄒文懷贏得巨額利潤。
比如《警察故事》系列,《霸王花》系列,但是威禾在這種成功的商業片之外,也進行了藝術的追求,因此有了成為香港影壇經典的《胭脂扣》和《阮玲玉》,讓梅豔芳和張曼玉刻在電影史上。
鄒文懷除了是個好投資人,他還是一個好老闆。
成龍和他之間的合作,從不籤合同。
雙方靠的是彼此的信任,如此人情化的合作同意存在於嘉禾與洪金寶、元彪等七小福成員之間。
洪金寶和嘉禾之間的合作達二十年也是從未籤約。
元彪對此如是說,鄒文懷,何冠昌都是不會限制演員的老闆,有良心,否則,大家就不會合作這麼多年。
鄒文懷還極具有國際的視野和野心,他親自負責國外市場。
早在嘉禾初期,他就親自帶著李小龍和許冠文走出國門到日本打天下,到世界各地推銷,結果在全球掀起了李小龍熱;許冠文則是日本家喻戶曉的「布先生」;之後,包裝成龍,先在日本大熱後來走向好萊塢。
此外,在他主導下嘉禾與外國公司合資或投資外國電影,兩年拍了十九部西片。
《炮彈飛車》破了當時全球票房記錄,而九十年代的《忍者龜》更是風靡全球。
1999年,嘉禾因財務問題清盤重組。
2007年,鄒文懷以2億港元將嘉禾股權轉讓給內地的橙天娛樂,完全退出電影業,電影教父從此過上了退休的生活。
帶著香港電影走向世界,鄒文懷此生最大希冀是:
華語電影與美國好萊塢相抗衡。
遺憾的是,命運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享年91歲的電影教父鄒文懷於2018年11月2日去世。
鄒文懷創立嘉禾又到嘉禾在他手中轉讓,期間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過了去。
可謂時代造英雄,而英雄則難挽時代頹勢。
也許會有下一位「鄒文懷」順應下一個時代重新崛起。
鄒文懷已屬於過去,不過人們說到香港電影,依然會說起邵逸夫,更會說起鄒文懷。
他已經銘刻於歷史當中,寫下了屬於自己濃墨重彩的那一筆。
他是當之無愧的香港電影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