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啟蒙運動總結和升華者,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伊曼努爾·康德

2021-01-09 喵姐八卦驛站

導語:

在我德國的歷史中,有一個影響著近代西方哲學的偉大哲學家。同時他也是一個偉大的作者。雖然他的身材矮小還體弱多病,但是他對於世界,對於社會的思考從來沒有停止,他用自己的文筆,通過社會實踐和探索研究,寫下了許多轟動一時的作品。

他就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也是總結歐洲啟蒙運動的最後一位主要的思想家,著名的伊曼努爾·康德。他作為一個著名的學者,他的著作在現代社會中流傳至今。不斷探索研究的他是西方最具有影響力的哲學家和作家之一。那這個康德先生有著怎樣的故事?或者說他的人生又有著怎樣的經歷呢?今天就讓我們回顧歷史,看看德國歷史上的這位康德先生是怎樣一個歷史人物吧!

(康德油畫畫像)

⑴生於啟蒙運動末期的柯尼斯堡學子

關於康德的一生其實十分的單調而普通,不像盧梭那樣充滿著顛簸流離人生經歷。康德出生在德國的柯尼斯堡。是一個在城市中長大的孩童,出生的時候歐洲已經興起了資產階級革命和啟蒙運動。歐洲各個地區中各領域中都發生著劇烈的改變,其中教育領域更是發生了許多的改變。

(歐洲啟蒙運動相關圖片)

德國社會中已經在主張只有接受教育才能有所作為的思潮。而自小體弱的康德在普通的家庭中,也是會接受著當時社會的教育。所以在康德的自律努力下,他在十六歲的時候就考取了柯尼斯堡大學。在柯尼斯堡大學中,他接受著世界各地流傳著的先進思潮,以及古代雅典,羅馬帝國的歷史著作。他拜讀著盧梭的《愛彌兒》和好友討論著伏爾泰的啟蒙思想。

(柯尼斯堡大學圖)

⑵戰爭年代專注學術的大學教授

在柯尼斯堡大學順利畢業之後,德國地區卷進了當時的歐洲七年戰爭。在這段時間中,康德因為學識出眾,博學廣識,還擅長教學,所以一直都是以一個家庭教師的職業在各個地區中輾轉生存。這段教學經歷也為他之後的工作提供了實踐經驗。

不過和忙碌於社會活動的其他人不一樣,康德先生似乎本身並沒有因為自身的天賦而感到驕傲,沒有什麼政治野心和欲望。在作為家庭教師的期間他專注於自己的教學,且也願意去到山村和偏僻的地區,在寧靜的地方靜心思考,研究自然科學和自己喜愛的哲學領域。之後再回到柯尼斯堡之後還出版了哲學和自然科學以及物理相關的討論論文和書籍。

(歐洲七年戰爭相關畫作)

⑶柯尼斯堡大學校長,轉入後批判主義的思想家

康德在二十五歲的時候取得了柯尼斯堡大學的博士學位,之後的一年後他也取得了教授的職位,後來被任命為了一所圖書館的館長,受到了柯尼斯堡大學的聘請,成為了柯尼斯堡大學的哲學專業領域的教授。

在這個期間,康德的思想主義也由之前批判期轉變成了後批判期。接連出版了世界著名的康德三大批判哲學名著,奠定了他作為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同時也開啟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康德主義思潮,在當時也得以揚名。

(康德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出版圖書

之後在他六十二歲的時候,他也被推選成為了柯尼斯堡大學的校長。成為校長的康德並不是一時之間的事情。在他這些年來,他通過自己的著作發表了自己的學術研究成果,以及思想潮流,在德國乃至歐洲都受到了許多人的追捧,所以當選為校長的康德是憑藉自身的不斷努力才有了眾人的支持。

(德國風景圖片)

⑷藐視宗教的的康德

不過康德專心學校事務的同時,也因為一些宗教問題和當時的普魯士國王發生了意見不合的情況,康德也因此受到了腓特烈二世的斥責。但是考慮到康德當時的影響力,國王並不能把著名學者的康德處置。因此被人認為藐視基督的康德,在晚年時候繼續從事著自己的學術研究,直到八十歲的時候逝世。

(耶穌 基督教)

康德生來體弱多病,但是就是這樣一個矮小的男人,在他的一生中,不斷的探索研究和著作寫作。身為教師專心教學,身為教授專注學術研究,身為大學校長,他也致力於學校的事務。而且在各個領域之中,康德都影響深遠。哲學上開啟了經驗主義和康德主義思潮,自然科學上也有所研究及影響,心理學以及教育領域中也有所作為,他身為校長在柯尼斯堡大學進行革新,是歷史上第一個把教師專業化的學校。

康德其人,不管是在自己的生前還是生後都是備受關注的一個人。在他青年的時期便出版了優秀的著作,後來潛心學習,以不到三十歲的年紀成為了大學教授。而且更值得人注意的是他在哲學領域的成就,他開創了德國歷史中的古典哲學流派和康德主義流派。而且他作為啟蒙運動末期的哲學家,他在吸收前人著作思想經驗的時候,其實也相當於完成了歐洲整個啟蒙運動思潮的總結和升華。他不僅是德國歷史上首屈一指的思想家哲學家,同時他也應該是西方歷史中最具有影響力的哲學家。

(康德墓志銘圖片)

結語:

通過對伊曼努爾·康德的探討,我們也知道時代中那些名人之所以能成為名人的原因其實是在於他們不同於常人的努力和從容。在他的一生中他不懈的創造出了許多的傑作。

儘管表面上他的生活單調而枯燥,似乎一生之中只有學術研究和探索。但是要知道本身思考和學習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能夠堅持數十年的不休止,其實換做是平常人,根本無法堅持下去。所以其實這就是康德最為偉大的地方。

相關焦點

  • 康德: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
    康德(1724—1804年)康德(1724-1804年),全名伊曼努爾·康德,德國18世紀最著名的哲學家,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康德學習和工作的大學康德作為德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德國哲學革命的旗手和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從21歲起開始發表哲學著作,一生著作頗豐。
  • 世界史:解析哲學與啟蒙運動之間的淵源
    引言哲學和啟蒙運動 貝特蘭·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指出,經過三十年戰爭,人人都 深信無論新教徒或者舊教徒,哪一方也不可能獲得全勝,要將基督教的教義統一起來的觀 念是屬於中世紀的,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觀念也已經過時了。
  • 世界哲學語錄100句
    尼採 尼採(1844年-1900年),德國哲學家,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了廣泛的批判和討論。尼採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都以各自的形式回應尼採的哲學思想。尼採哲學在當時曾經被當作一種「行動哲學」,一種聲稱要使個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的哲學。
  • 啟蒙運動的錯誤和遺恨
    兩三百年前開始的歐洲啟蒙運動深刻地影響了現代的人類生活,極大地提高了個人尊嚴和理性的社會意義。現代人早已對此給予了應有的認同。
  • 從17 世紀到 19 世紀,啟蒙運動如何改變整個世界?
    譯者簡介祝薪閒,女;復旦大學-倫敦大學(QMUL)哲學專業聯合培養博士生,倫敦大學(UCL&QMUL)政治思想史專業碩士,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主要從事19世紀歐洲政治思想史等相關方面的研究。書籍摘錄引言 啟蒙運動的革命性在歷史的長河中,歐洲思想曾受制於宗教正統觀念達數百年之久。
  • 「音樂是靈魂在不知不覺中的算數」丨巴赫與啟蒙運動
    啟蒙運動指的是在18世紀初至1789年法國大革命期間的一個新思維不斷湧現的時代,與理性主義等一起構成一個較長的文化運動時期。這個時期的啟蒙運動,覆蓋了各個知識領域,如自然科學、哲學等。巴赫音樂思維的高度邏輯性、結構的嚴密性都和當時啟蒙運動崇尚理性主義有所聯繫。文章分析了啟蒙運動對巴赫創作的影響。 歐洲啟蒙運動對歐洲音樂有哪些影響?
  • 二十位世界哲學大師對生命的觀點
    他是二元論唯心主義和理性主義的代表人物,留下名言「我思故我在」,提出了「普遍懷疑」的主張,是西方現代哲學的奠基人。他的哲學思想深深影響了之後的幾代歐洲人,開拓了歐陸理性主義(理性主義)哲學。年輕時進入培養拉比的宗教學校,在艱難的生活條件下,他仍然堅持哲學和科學的研究,他的思想通過通信方式傳播到歐洲各地,贏得人們的尊重。1677年不幸死於肺癆,享年45歲。(本文由思廬哲學編輯)他的主要著作有《笛卡爾哲學原理》、《神學政治論》、《倫理學》、《知性改進論》等。
  • 2020軍隊文職歷史學專業知識:簡談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
    下面是寧夏華圖整理的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希望對大家複習歷史知識有所幫助。   一、文藝復興運動的背景與起源   13世紀末期,在義大利商業發達的城市佛羅倫斯,正在形成的新興資產階級中的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在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名義下發起了弘揚資產階級思想和文化的運動,他們提倡人文主義精神。
  • 楊靖︱裡斯本大地震與康德哲學轉向
    同時,更少有人留意到:該書的出版與裡斯本大地震恰好在同一年——在此之後,康德的學術研究由自然科學更多轉向廣義的哲學(包括倫理學與政治學)。而康德的這一轉向,在德國以及歐洲啟蒙運動思想史上亦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箇中緣由,頗值得探究。裡斯本大地震與十八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歷史進程關係重大,這一論斷已是當代西方史學界的共識。
  • 【這年頭,玩的就是綜合素質.看,這是一場「香豔」的古典和現代完美結合】歐洲「維納斯女神」交響樂團音樂會
    月4日19:30演出地點:溫州大劇院演出票價:80元、180元、280元、380元、480元購票熱線:(0577)89975111、89975222歐洲「維納斯女神」交響樂團成立於2003年,註冊在德國柏林,是整個歐洲乃至全球唯一一個全部由女子組成的古典交響樂團,先後多次在美國、歐洲、亞洲進行巡迴演出, 但是最初的形式僅限於女子交響樂團的演出形式,節目比較單一
  • 「好書推薦」戴震與中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簡評吳根友等著《戴震、乾嘉學術與中國文化》
    吳根友等著《戴震、乾嘉學術與中國文化》一書第一次從哲學的角度對戴震和乾嘉學術做總結研究,其價值有四:一是系統總結分析了二十世紀以來明清學術與思想研究的大體上的四種範式或曰四種路徑;二是肯定以戴震為代表的乾嘉時代的哲學是以「道論」為其形上學;三從古典人文知識增長的新視角重新認識、評價乾嘉時代歷史考據學、語言哲學的思想史意義;四是闡明「實事求是」是乾嘉學術方法的「活的精神」。
  • 德國——古典音樂之王
    18世紀70、80年代起至19世紀初形成的維也納古典樂派,是德意志古典音樂發展的高峰。從此,歐洲音樂中心由義大利轉到了德意志。維也納古典樂派的3位主要代表人物是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他們的音樂使內容與形式、理智與情感達到高度完美的統一。長期以來,古典音樂一直是德國音樂的主流,德國人對室內樂團與室內樂有著特別的偏愛。
  • 當代文化哲學中的文化相對主義
    它產生於20世紀文化人類學研究領域,並隨著文化學、文化人類學和文化哲學的發展,逐漸形成為一種頗具影響力的文化哲學思潮。這個思潮的泛起,使人類文化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絕對性和相對性問題凸顯出來,成為當代文化哲學研究不能不面對的重大問題。
  • 愛情哲學與古典音樂的攜手之旅
    愛情哲學與古典音樂的攜手之旅) 近日,由金牌音樂製作人張梓軒製作並演唱的新古典歌曲《IL MONDO》即將全球上線發行,"IL MONDO"原為義大利語"大千世界",原曲表達了縱然大千世界繽紛輪轉、晝夜顛替,依然對戀人傾慕火熱如初的愛戀之情。
  • 愛情哲學與古典音樂的攜手之旅,張梓軒的態度你看到了嗎?
    (張梓軒新歌《IL MONDO》海報)在本次創作中,張梓軒升華了歌曲中的愛情主題,用敏銳的音樂感受及古典音樂的專業素養,通過歌劇般的音樂表現及華麗的弦樂作背景,譜寫出一個更加空靈哲學般的精神意境:「大千世界,片刻不停。晝夜更迭,周而復始。唯有愛和音樂,讓一切永恆。」
  • 作為思想的電影: 關於「電影與哲學」的論爭
    [德]託馬斯·埃爾塞瑟《歐洲電影與大陸哲學:作為思想實驗的電影》回顧電影理論的前五十年歷史(至1964年為止的「古典電影理論」),我們可以認為,其首要問題是:電影是「藝術」嗎?提到平等,便引出了我的第二個議題要點:歐洲電影的命運,它是歐洲21世紀的局勢,及其人文主義與現實主義傳統以及民主願望的一部分——簡言之,就是它曾經投射出的價值觀,從新現實主義時期開始,直到它在20世紀80年代的衰落,其標誌是最後一波重要的新浪潮,即「德國新電影」的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