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上午,驕陽似火。
在梅河口市山城鎮保興村,汩汩甘泉從地下湧出,泉水流經門前,一座座小石橋從門口架到了路旁,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新美鄉村畫卷映入眼帘。
這泉水被鄉親們稱為「幸福泉」,一旁涼亭中,村民們散坐著一起納涼,臉上的笑容就是當下美好生活的寫照。
在這裡,第一書記耿世君給大家買了冰糕,正在跟村裡的老鄉們嘮家常,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地打趣,恬靜的村莊增添了不少歡笑聲。
從人群裡走出來,這個聲音略帶沙啞的第一書記皮膚黝黑,駐村兩年,早已和村民們打成一片。
見到記者,耿世君遞過了一瓶礦泉水說:「嘗嘗我們村裡的水。」指著一旁流出的泉水接著說道:「我們村都喝這泉水,駐村兩年多喝習慣了,再喝別的水反倒不適應了。」
順著平坦的柏油路,車子一路開到了保興泉飲品有限公司大門口。耿世君告訴記者:「從前的保興村是捧著『金飯碗』要飯吃,村裡那可是有了名的髒亂差,梅河口16個省級貧困村名單裡,保興村就在其中。但是自從我們這個水廠建起來,村裡的綠色資源轉換成了經濟效益,不僅能為貧困戶分紅還可以讓村民們來打工,可謂一舉多得,大家的日子都好起來了。」
但就是這樣一個惠民的扶貧產業,在徵地的時候也受到了不少阻力,本著為貧困戶謀福,為企業服務的原則,耿世君在處理這種問題的時候總會花更多心思,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把僵硬的條款制度換成人情味十足的農家話,讓百姓聽得進去,聽得明白。
保興泉公司車間主任張弼說:「書記的努力我們都看在眼裡,要是有啥需要與村民打交道的工作都得請他幫忙,而且每次都能能讓雙方滿意,百姓信他,我們也信他。」
駐村更要駐心,耿世君深諳此理,他把村民當成家人,心裡有本「帳」,記滿了貧困戶的需求。
離開水廠,耿世君說:「有不少村民和貧困戶在這打工賺錢,幹得好的家裡都買車了。」話中是難掩的自豪感。
來到3組村民李剛家,小院裡停著的汽車十分打眼,身為五保戶的叔叔李貴才也跟他們生活在一起。
今年65歲的李貴才身患腦血栓,生活不能自理,由哥哥嫂子照顧。如今,一家7口共同生活,壓力不小。出於這個原因,耿世君在水廠建成後,推薦李剛夫婦進入水廠打工,現在,每個月拿著3000元左右的工資,把生活過的有聲有色。而李剛的母親盧維清也在村裡合作社打工,一天100塊錢,讓這一家人的生活更殷實了許多。
「我們村不僅要脫貧,還得一起奔小康。」耿世君笑著說出這一目標,底氣十足。
下午1點左右,盧維清又要到林地裡工作了,跟著她的腳步,記者來到了保興水果種植合作社的種植區,不少村民已經帶好裝備等在樹蔭下。
3組村民李貴琦告訴記者:「我們的土地都流轉了,現在就在合作社上班,除除草、種種菜,大家的工作勁頭都很足。」
看著山坡上李子樹,耿世君拿過工具開始壓枝,這些農村大地裡的活兒,他這個城裡人幹得有模有樣。
放眼望去,合作社流轉的600畝土地上,李子、山楂等果樹鋪滿山坡,一片綠意。而在林下,套種的大豆長勢喜人,如今的保興村走上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之路。
在耿世君心裡一直憋著一股勁兒,就是讓村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
在幫助因殘、因病致貧家庭時,耿世君事無巨細,協調扶貧牛,讓2組貧困戶王志家的生活忙碌起來,他形容現在的生活是累並快樂著,這種有盼頭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兒。
晌午時分,1組貧困戶王家義家熱鬧起來。耿世君看到老兩口家門口的高臺因年久失修變得破爛不堪,趕緊協調物資,請來工人,為老兩口新修臺階,為他們的生活帶來便利。
下午1點,在保興村1組山坡地上,已經按階梯狀平整好的地塊上,150棟輕鋼大棚正在搶抓進度,準備發展食用菌種植項目。通往1組的水泥路也取代了之前的土路,就連農田之間的作業路也鋪上了硬覆蓋。
從脫貧攻堅戰開展以來,保興村新修了8公裡水泥路,實現了戶戶通。晚上出門也不用摸黑,70盞太陽能路燈把村莊照得亮亮堂堂。
如今的保興村早已舊貌換新顏,處處皆風景。
因建水廠,部分村民遷入了新居,整齊的房屋成為了村裡「世外桃源」。
在耿世君的心裡有這樣一個藍圖:依靠幸福泉,要把日子過得更甜,發展生態立體循環農業,促進三產融合,打造鄉村旅遊,完善配套設施,讓村民們有更多的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