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曾經令無數人心生嚮往,沒想到,在龍井市老頭溝鎮,真的有一個桃源村!夏日午後,沿著蜿蜒曲折的水泥村路前行,遠處青山綿綿,耳畔流水潺潺,綠油油的稻田鋪展開去,宛如一幅綠色畫卷。不經意間,就到了桃源。桃源村不大,只有100多戶人家,但這個小山村寧靜祥和、乾淨整潔。
「現在你看村子挺美了,幾年前可不是這樣,多虧了扶貧工作隊,多虧了範書記。」 來到村民張鳳山家,老兩口正在院子裡乘涼,說起這幾年村裡的變化,68歲的張鳳山和老伴深有感觸,「以前村裡都是土道,坑窪不平,晚上更是漆黑一片,都不敢出門,範書記來了以後,路修好了,也安了路燈,我們這個窮山村有了新氣象。」
張鳳山說的範書記,就是駐村扶貧第一書記範恩慧,他2016年1月從延邊州民委下派到桃源村扶貧,幾年來歷盡艱辛,讓曾經貧困落後的桃源村變了新模樣。
(貧困戶張鳳山家住上新房,老兩口笑開了花)
最讓張鳳山老兩口感動的是,他們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提起蓋新房子的事,張鳳山的眼睛溼潤了。原來,他家是村裡的貧困戶,他身體不好,患過腦梗,腰還摔折過,不能下地幹活兒,四個孩子都在外地打工。家裡的房子瓦都掉了,夏天漏雨,冬天漏風。本來他老伴想出去打工攢點錢修房子,結果錢沒攢下,還得了心臟病。「多虧範書記幫著申請危房改造,原來的舊房推倒重蓋,新房子窗戶,採光好,還比以前大了。」跟著張鳳山老兩口,記者參觀了他們的新家,廚房內燃氣灶、自來水一應俱全,還有燒地暖的小鍋爐,衛生間安了淋浴、坐便器,跟城市樓房一樣。過上了好日子的張鳳山有時就問老伴兒,「你說,我們這不是在做夢?」
在桃源村,像張鳳山一樣過上夢想新生活的村民還有很多。範恩慧來村裡扶貧後,張羅著幫助14戶貧困村民解決了住房問題。
桃源村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全村面積38.73平方公裡,生活著100多戶人家,村民平均年齡在60歲以上。範恩慧說,剛到這裡時他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人員老齡化嚴重,村路難行,經濟落後,整個村子顯得蕭條破敗。他真切地感受到了脫貧的艱難,同時也激起了他大幹一場的信心和決心。
駐村之初,正趕上村班子換屆,範恩慧積極配合做好村班子換屆工作。接下來,重點抓好制度建設,加強學習,建強基層組織。「我們通過走訪調研,做好貧困戶精準識別工作,實事求是,把所有事情放在陽光下操作,讓村民服氣。」桃源村還對貧困戶、常住戶全覆蓋幫扶,幫扶責任人和包保單位一個幹部至少結對幫扶1—3戶貧困戶、帶3—5戶常住戶。「我們每年都要對全村貧困戶和常住戶走訪慰問,還經常去村裡有老人的家裡幫著打掃衛生、捎點東西、買點藥。」 接觸多了,感情也深了。提起村裡的扶貧工作隊,村民們都會豎起大拇指,「他們辦事真行。」
(範恩慧(左)經常去看望82歲的獨居朝鮮族老人樸英子(右),關心老人的生活,他和這位「阿邁」處得像一家人)
桃源村吃水是大事,夏季還好,冬季枯水期的時候村民吃水有困難,範恩慧便協調鎮裡用消防車給村民送水,後來又打了幾口深井,徹底解決了村民吃水問題。村裡原來的土路一到下雨天泥濘難行,範恩慧多次向鎮裡、市裡反映,聯繫包保單位爭取支持,土路終於修成了水泥路,直通到各家各戶的門口。
為了徹底改變桃源村的面貌,範恩慧還積極聯繫相關部門和包保單位,協調資金110多萬元,修建了1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500多延長米的圍欄、800多延長米的邊溝,安了160盞路燈,設了60個垃圾桶。村裡的環境改善了,村民自家環境也乾淨整潔起來。
為了活躍村民的文化生活,範恩慧利用每年5萬元的民族創建資金,一個季度在村裡搞一次文藝活動,把民族團結、軍民共建、脫貧攻堅融為一體,村民們積極參加活動,唱歌跳舞、有獎競猜,特別高興。
(除了種桃樹,桃源村還引進了有機蔬菜種植企業,可以帶動村民增收就業)
為了更好地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發展村裡產業,範恩慧2017年為桃源村爭取到200萬元資金,建了8棟溫室大棚,種植桃苗,當年實現了14萬元收入,貧困戶都拿到了分紅。他說,「桃源村只靠種地很難有發展,考慮到村子有山有水,可以發展果樹種植業、水產養殖業,讓村民增收致富,還考慮藉助附近旅遊資源,把這裡打造成名副其實的『世外桃源』。」
吉林日報全媒體 記者:馬賀 韓雪潔 編輯:趙樹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