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扶貧故事丨範恩慧:讓桃源村變成「世外桃源」

2020-12-28 吉林日報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曾經令無數人心生嚮往,沒想到,在龍井市老頭溝鎮,真的有一個桃源村!夏日午後,沿著蜿蜒曲折的水泥村路前行,遠處青山綿綿,耳畔流水潺潺,綠油油的稻田鋪展開去,宛如一幅綠色畫卷。不經意間,就到了桃源。桃源村不大,只有100多戶人家,但這個小山村寧靜祥和、乾淨整潔。

山青水秀的桃源村宛如「世外桃源」

「現在你看村子挺美了,幾年前可不是這樣,多虧了扶貧工作隊,多虧了範書記。」 來到村民張鳳山家,老兩口正在院子裡乘涼,說起這幾年村裡的變化,68歲的張鳳山和老伴深有感觸,「以前村裡都是土道,坑窪不平,晚上更是漆黑一片,都不敢出門,範書記來了以後,路修好了,也安了路燈,我們這個窮山村有了新氣象。」

張鳳山說的範書記,就是駐村扶貧第一書記範恩慧,他2016年1月從延邊州民委下派到桃源村扶貧,幾年來歷盡艱辛,讓曾經貧困落後的桃源村變了新模樣。

(貧困戶張鳳山家住上新房,老兩口笑開了花)

最讓張鳳山老兩口感動的是,他們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提起蓋新房子的事,張鳳山的眼睛溼潤了。原來,他家是村裡的貧困戶,他身體不好,患過腦梗,腰還摔折過,不能下地幹活兒,四個孩子都在外地打工。家裡的房子瓦都掉了,夏天漏雨,冬天漏風。本來他老伴想出去打工攢點錢修房子,結果錢沒攢下,還得了心臟病。「多虧範書記幫著申請危房改造,原來的舊房推倒重蓋,新房子窗戶,採光好,還比以前大了。」跟著張鳳山老兩口,記者參觀了他們的新家,廚房內燃氣灶、自來水一應俱全,還有燒地暖的小鍋爐,衛生間安了淋浴、坐便器,跟城市樓房一樣。過上了好日子的張鳳山有時就問老伴兒,「你說,我們這不是在做夢?」

在桃源村,像張鳳山一樣過上夢想新生活的村民還有很多。範恩慧來村裡扶貧後,張羅著幫助14戶貧困村民解決了住房問題。

桃源村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全村面積38.73平方公裡,生活著100多戶人家,村民平均年齡在60歲以上。範恩慧說,剛到這裡時他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人員老齡化嚴重,村路難行,經濟落後,整個村子顯得蕭條破敗。他真切地感受到了脫貧的艱難,同時也激起了他大幹一場的信心和決心。

駐村之初,正趕上村班子換屆,範恩慧積極配合做好村班子換屆工作。接下來,重點抓好制度建設,加強學習,建強基層組織。「我們通過走訪調研,做好貧困戶精準識別工作,實事求是,把所有事情放在陽光下操作,讓村民服氣。」桃源村還對貧困戶、常住戶全覆蓋幫扶,幫扶責任人和包保單位一個幹部至少結對幫扶1—3戶貧困戶、帶3—5戶常住戶。「我們每年都要對全村貧困戶和常住戶走訪慰問,還經常去村裡有老人的家裡幫著打掃衛生、捎點東西、買點藥。」 接觸多了,感情也深了。提起村裡的扶貧工作隊,村民們都會豎起大拇指,「他們辦事真行。」

(範恩慧(左)經常去看望82歲的獨居朝鮮族老人樸英子(右),關心老人的生活,他和這位「阿邁」處得像一家人)

桃源村吃水是大事,夏季還好,冬季枯水期的時候村民吃水有困難,範恩慧便協調鎮裡用消防車給村民送水,後來又打了幾口深井,徹底解決了村民吃水問題。村裡原來的土路一到下雨天泥濘難行,範恩慧多次向鎮裡、市裡反映,聯繫包保單位爭取支持,土路終於修成了水泥路,直通到各家各戶的門口。

為了徹底改變桃源村的面貌,範恩慧還積極聯繫相關部門和包保單位,協調資金110多萬元,修建了1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500多延長米的圍欄、800多延長米的邊溝,安了160盞路燈,設了60個垃圾桶。村裡的環境改善了,村民自家環境也乾淨整潔起來。

為了活躍村民的文化生活,範恩慧利用每年5萬元的民族創建資金,一個季度在村裡搞一次文藝活動,把民族團結、軍民共建、脫貧攻堅融為一體,村民們積極參加活動,唱歌跳舞、有獎競猜,特別高興。

(除了種桃樹,桃源村還引進了有機蔬菜種植企業,可以帶動村民增收就業)

為了更好地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發展村裡產業,範恩慧2017年為桃源村爭取到200萬元資金,建了8棟溫室大棚,種植桃苗,當年實現了14萬元收入,貧困戶都拿到了分紅。他說,「桃源村只靠種地很難有發展,考慮到村子有山有水,可以發展果樹種植業、水產養殖業,讓村民增收致富,還考慮藉助附近旅遊資源,把這裡打造成名副其實的『世外桃源』。」

吉林日報全媒體 記者:馬賀 韓雪潔 編輯:趙樹凱

相關焦點

  •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2020-12-15 17: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洪江市桃源村:山裡生出「黃金果」
    果農詹大姐歡喜說道:「今年的黃桃產量較高,馬上我們果農的口袋就又要鼓起來了,這黃桃就是我們的黃金果,咱們桃源村百姓的日子真是越過越紅火。」「桃經濟」助力脫貧有成效桃源村依山傍水,山清水秀,是典型的丘陵風貌地帶,頗有一番世外桃源的景象,獨特的紅砂石土壤,優越的生態環境,十分適合黃桃果樹生長並且果品極佳。桃源的黃桃因其色澤金黃、鮮嫩多汁、果肉香甜、富含各種微量元素而堪稱保健水果,2017年還獲得湖南省桃類良種種性評比大賽第一名。
  • 第一書記扶貧故事|幸福泉流出甜日子
    在這裡,第一書記耿世君給大家買了冰糕,正在跟村裡的老鄉們嘮家常,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地打趣,恬靜的村莊增添了不少歡笑聲。從人群裡走出來,這個聲音略帶沙啞的第一書記皮膚黝黑,駐村兩年,早已和村民們打成一片。見到記者,耿世君遞過了一瓶礦泉水說:「嘗嘗我們村裡的水。」
  • 第一書記扶貧故事|記榆樹市大坡鎮後崗村第一書記劉巍然
    一筐臭雞蛋背後的故事「俺為劉書記一顆一顆攢了三個多月的雞蛋變臭了……」6月21日,當記者剛一見到長春市榆樹市大坡鎮後崗村村民黃沿江的母親時,她便向記者一臉遺憾地說道。她所說的劉書記,就是駐村第一書記劉巍然。
  • 第一書記扶貧故事|李峻:一片丹心亦興村
    頂著盛夏的驕陽,我們跟隨李書記、曹書記(村支部書記)來到了玉黃蘑平菇種植基地。這是村裡今年新上的合作項目。由於採訪當時處於種植流程的中期,沒有見到10萬袋的壯觀場面,但通過曹書記的介紹,感覺此項目前景廣闊,一定能成為村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 ...故事」扶貧——我一直在路上丨平壩區羊昌鄉龍海村第一書記蒲實
    「感謝你咯,我們的書記同志,要不是你,不知道我們多久才能順利打上電話。」黃水衝組長彭國雲感嘆著說。我叫蒲實,2019年6月根據組織安排,從貴州省人民防空辦公室派駐到平壩區羊昌鄉龍海村擔任第一書記。蒲實組織全村文化活動一次黨員大會散會的時候,黃水衝小組長與我說,「書記同志,我們小組打電話非常困難,沒有網絡信號,你從省城來,辦法多,幫我們小組想想辦法吧。」了解到該小組處在與黔南州的交界處,信號覆蓋歸屬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涉及50戶207人的生活保障問題不容小視。作為新到的幹部,對當地的環境非常陌生,該怎麼辦?
  • 在紅色土地上凝聚扶貧合力——呂梁市第一書記扶貧工作紀實
    圖為興縣蔚汾鎮南通村駐村第一書記李翠葉帶著女兒劉璐萱走訪貧困戶。記者 劉亮亮 攝晉綏邊區革命歷史從小聽到大,《呂梁英雄傳》的故事從小講到大……紅色是呂梁老區的底色,在紅色文化的耳濡目染下,紅色基因已經成為呂梁人民的「標籤」。
  • 我和我的村莊丨走進利辛縣朱集村 與第一書記話脫貧
    我和我的村莊丨走進利辛縣朱集村 與第一書記話脫貧 原標題: 今天(12日)央視新聞《我和我的村莊》特別直播報導,來到了安徽省利辛縣朱集村,以駐村第一書記的主題演講為切入口,聚焦村莊脫貧前後的巨大變化。
  • 資中縣法院駐村「第一書記」白帥鋒的扶貧故事
    甜城法院故事|當好「第一書記」,服務基層百姓!資中縣法院駐村「第一書記」白帥鋒的扶貧故事 2021-01-05 18: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警「第一書記」張立冬的扶貧故事:肩扛重任 不負使命
    張立冬是隴南市公安局派駐武都區的「第一書記」,曾先後在魚龍鎮孟家山村、坪埡藏族鄉俄兒村任職。2013年12月,張立冬來到魚龍鎮孟家山村時,這裡是市級深度貧困村。「坑坑窪窪的爛泥路,搖搖欲墜的危舊房隨處可見;村民只知道種土豆、麥子,一年到頭也『刨』不出幾個錢;老百姓致富沒門路、沒資金、沒技術,集體沒收入,啥都幹不了。」
  • 我的扶貧日記丨穿破11雙鞋的「洋芋書記」,把紫土豆變成群眾脫貧的...
    三年來,鄭偉走訪群眾穿破了11雙鞋,他被稱為洋芋書記、花椒書記,今年他被表彰為「涼山州十佳幫扶隊員」。在扶貧路上,他用一個人、一顆土豆、一份約定三個故事,講述了他的駐村扶貧經歷和大山深處的變化。他聽不懂漢語,我就拉上村裡會漢語的彝族青年,一遍遍給他講解黨的扶貧政策,宣傳「扶貧不養貧」的導向。鄭偉了解貧困戶的生產生活情況逐漸地他有了脫貧致富的願望,但仍覺得沒錢、沒技術、沒有信心。我便將幫扶政策一項項給他列出來:缺錢,有扶貧信貸;缺技術,農技專家可免費上門培訓。
  • 「我的扶貧故事」相識是緣 幫扶是責丨普定縣貓洞鄉中巖村第一書記...
    縣委巡察辦王明榮走訪貧困戶我叫王明榮,2020年5月從普定縣馬官鎮紀委調縣委巡察組工作,任普定縣委巡察組派駐貓洞鄉中巖村駐村第一書記。  2017年,我以馬官鎮屯院村包片領導和結對幫扶幹部的身份正式加入脫貧攻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扶貧路上的點點滴滴也將成為我人生中難以忘懷的經歷。
  • 扶貧故事丨李桃:紮根農村與農民攜手致富
    2017年12月,根據區委區政府安排,時任區移民局副調研員李桃同志被選派為龍駒村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帶領4名隊員來到龍駒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成為龍駒村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後,李桃同志持吃在村、住在村、幹在村,用心、用情、用力做好駐村幫扶工作,兩年的時間裡,我們龍駒村的面貌實現『蛻變』,村民的幸福感得到大幅度提升。駐紮龍駒村後,李桃與隊員們協調村支兩委,用繡花功夫做細做實扶貧工作。
  • 【扶貧故事】陝西富縣寺仙鎮李家窪村第一書記任建龍:「娃娃書記...
    擔任陝西富縣寺仙鎮李家窪村第一書記以來,當兵出身的他帶著村民發展產業、修建水渠、改造旱廁、擴建文化廣場、建立村網格化,讓這個貧困的小山村發生了顯著變化,讓村民臉上洋溢起幸福的笑容。2019年12月,從西藏邊防一線退伍的任建龍,被寺仙鎮黨委派到李家窪村擔任第一書記,迎來了他人生另一個角色的挑戰。
  • 白頭書記的扶貧致富夢——廣西桂平市油麻鎮安平村第一書記盧廣
    4月1日晚,央視《新聞聯播》播出了一則報導:《國務院扶貧辦:強化扶貧政策落地落實,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講述了廣西桂平市油麻鎮安平村的脫貧攻堅故事,暖心而振奮人心。鏡頭裡有一個穿著紅馬甲一頭白髮的身影,他叫盧廣,廣西第三強制隔離戒毒所四大隊中隊長,現任廣西桂平市油麻鎮安平村第一書記。
  • 【扶貧故事】第一書記韋金龍:練好扶貧真本領 引領群眾奔小康
    韋金龍是延安市寶塔區交通局的一名技術骨幹,兩年前他主動申請到姚店鎮安溝門村擔任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隊長。兩年多的鄉村工作,讓這個原本帥氣靦腆的後生變得有些粗獷,從剛來的不適應、不被接受,到現如今「蹲得住、融得進、幹得好」。
  • 來自湘西龍山第一書記王振的扶貧感悟
    近日,天心區融媒體中心開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把鏡頭筆頭對準人民,記錄呈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壯舉,全面展現人民群眾共建美好家園、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動實踐,為您講述天心廣大黨員幹部群眾的脫貧故事、奮鬥故事、小康故事。來自龍山第一書記王振的扶貧感悟王振是長沙市天心區駐湘西自治州龍山縣洛塔鄉工作隊隊員、駐洛塔鄉澤果村第一書記。
  • 真羨慕,那些住在桃源村的人!
    桃源村,31.2萬平米107棟居民樓,9千多位住戶是深圳最大的小區之一鬧中取靜,綠化率高儼然是一個世外桃源從上世紀90年代陸續開發至今出生在桃源村的朋友,在這裡讀了幼兒園、上小學,初中,最後考上了深大。成長的一切,與桃源村緊密相連。桃源村,見證了一代人的青春。
  • ...故事」三年扶貧路 點滴見真情丨龍裡縣洗馬鎮貓寨村第一書記岑莉
    我叫岑莉,2018年3月,我榮幸受組織委派從黔南州老年大學到龍裡縣洗馬鎮貓寨村擔任同步小康第一書記。  三年扶貧路,一生扶貧情。扶貧路上故事說也說不完。貓寨組有個聾啞的孤寡老人蘭正伯是個低保貧困戶,他知道我是貓寨村第一書記,有一天因為颳大風把貼在他家門上印有「第一書記岑莉」相片的聯繫卡給吹走了,他跑到村委會用手勢比劃叫把「岑莉」補上,他家裡沒有油下鍋了,他也會到村裡用手語叫「岑莉」幫忙打電話叫住在鎮上的兄長幫他割點肉來;這些點點滴滴小事自然而然拉近了與群眾之間的距離並在群眾中產生了一種親和力、凝聚力與號召力,工作也很順利得到村民積極支持,我負責聯繫的貓寨組和長溝組在實施人居環境整治項目全鎮
  • 第一書記扶貧故事|範國輝:「這裡就是我的第二個家」
    範國輝2016年4月,範國輝被原吉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現合併為吉林省市場監督管理廳)派往扶貧一線,成為白城市洮北區洮河鎮新發村的第一書記。如果說居住環境的改善是扶貧成果的「面子」,那麼翻開村裡的扶貧檔案,一串串數字就是扶貧成果的「裡子」。洮北區光伏電站項目分紅1200元,洮兒河紅幹椒項目分紅1600元,庭院經濟補貼和增收690元……這是村裡的低保貧困戶郭偉家2019年的部分收入明細。多年前,郭偉遭遇車禍,高位截癱,家裡一度陷入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