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了一下OCD(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原來這是一種焦慮障礙的精神類疾病。強迫只是表象,焦慮才是根源。
劇集的主人公Marine很不幸成了這焦慮的受害者,與其他常見的OCD不同,她的病理表現是腦子裡出現的是不可表述的「小電影」,而主角可能是她自己和最親的閨蜜也可能是父母至親還可能是大街上隨意的陌生人。
Marine開始的時候並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了,以為自己是變態是性癮者是各種各樣別人眼中的非善人類,24歲的她拼命壓抑著自己的情緒和想法,然而在父母結婚周年的宴會上,日積月累終於崩潰,Marine匆忙逃離了蘇格蘭家鄉,來到倫敦,有著幾百萬人口的城市或許可以讓自己找到同病相憐的人,即使找不到也沒關係,這裡的世界這麼大,沒有人會在乎你是個怪胎。
在茫茫人海中她找到了少年的同學Shereen——一個生活裡頗有些「討好型」人格的好脾氣的好人,遇到了對小電影上癮的Charlie以及情場上無往不利的雜誌編輯Amber和她的室友Joe。
這部劇集不是要告訴觀眾OCD這個病是什麼以及如何治療,而是通過Marine這樣一個比較特殊的OCD患者(劇集裡是叫做Pure O的極度強迫性障礙)告訴人們,精神類的疾病是如何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以及如何在某些不經意的時刻將人們摧毀,讓那些看上去與常人無異的人變成了「怪人」,而重塑自我又是一個多麼艱難和漫長的過程。
每個人都渴望被世界溫柔善待,但是實際上,多數的時候世界不但不會溫柔以待,反而給到的多數都是迎頭痛擊,更為可怕的是這些痛擊多數來自親人摯友以及了解我們並被我們所愛著的人。
同樣,最渴望被世界和親愛並信任的人善待的我們,往往也是其他人眼裡的「最混蛋」。
世界給了痛和苦,我們多數的時候並不會回報以歌,而是將痛和苦轉身就投擲到了身邊的人身上,無論是有意還是無心,其實結果差別不會很大。
Marine離開家鄉來到倫敦的初衷是希望知道自己是誰,是不是真的是個「怪胎」?於家鄉這個生養之地她丟失了自己,還好在倫敦她終於搞清楚了自己到底是怎麼回事。
然而,從知道到達痊癒,中間是長長的人生,她的病終身無法治癒,那些她難以啟齒的場景會在她一生當中隨時隨地破除而出。
這多麼令人絕望,如果不知道自己身患何種疾患時,周圍都是絕望,而知道了又如何,依然沒有希望。 她的病友Charlie也是,因為痴迷小電影無法自拔而失去了工作、戀人,還好他的病可以治癒,然而曾經破損過的生活那裡是說彌補就可以彌補的呢?
通過這部劇忽然了解到精神類的疾病對人最大的影響,其實不是能不能治癒,而是因為精神類的疾病,人生當中某些感知或許就永遠消失了,Marine和Charlie因為各自的病,當面對感情時,是茫然和無措的,他們無法判斷自己的情感究竟是愛還是自己的病理反應,於是被誤解被欺騙被否定,所有美好的情感在疾病面前不堪一擊,真的。
他們周遭看上去正常的人就真的正常嗎?Marine的同學Shereen,一個永遠不會拒絕別人卻常常被別人拒絕的人,對忽然上門的同學願意分出房間讓她落腳,對派對上素不相識的人殷勤周到,對每個人都充滿善意,然而仍舊得不到自己希望的關注與回報,朋友的嘲諷和誤解,他人的漠視,這樣的人生啊,仿佛快樂都是自己給予的,還好,最後的最後她終於鼓起勇氣說出了「No」,然而這次的勇氣,如果到了下一次,還會有嗎?
還有情感生活上永遠帥氣的Amber,這個擅長片葉不沾身的情感常勝,竟然也會在感情中如同情竇初開患得患失,是因為遇到了更高的高手嗎?不是,是因為原本就不會愛不了解愛,以往的灑脫只是因為不曾遇到,如果遇到了,在愛裡就不會贏,更何況,她那些堅強與灑脫只不過是保護自己的盔甲,遇到了洞察力的對手,那顆單純且柔軟的心就會被一眼看穿,但願啊,她會善始善終。
生活於多數人來說,本來就已經夠苦,然而因為疾病因為成長過程中的經歷因為很多很多我們了解或者不了解的原因,生活變得更加的艱難,不是不會愛不會關懷不會那些美好,只不過,或許因為疾病或許還沒有了解、還沒學會還沒有意識到,所以才會橫衝直撞,被傷害也在傷害,所以才會成為別人眼中的「怪人」。
但是即使這樣,對於情感的渴望與追求卻不會少。
所以,我並不美,那麼如果你也喜歡「怪人」,你會不會喜歡我?
畢竟,漫長的與疾病拉扯的一生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