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王建明)
王建明的字「秀色可餐」,雖不能充飢,但也不失為一種精神食糧,王建明風骨「秀」徹的書法裡蘊含太多的人生感悟和文化學養。
(王建明作品)
王建明 | 中國書法「秀」
文/解智偉
與建明兄不熟,早聞他妍媚書風,他的書法有謝安的秀逸之貌,也有二王的精嚴和淡雅。坊間傳說他長於行草,也能廣泛涉獵、博採眾優,隸書作品曾被湖北黃石市博物館收藏。
前兩天,王建明從微信上傳來幾幅作品,我頓時眼前一亮,一股清風撲面而來,讓人從吐穗揚花的「秀」體裡感到溫暖。雖不見江翻濤湧,也依稀有水流纖波星光,雖不見雲崩石墜,也有凌歷筆勁的含蓄之美。
王建明書法的美學特徵就是一個「秀」字,喜歡他的行草,若鴻雁高飛,邈邈翩翩;若流蘇懸羽,靡靡綿綿。
(王建明作品)
初讀建明作品,俊朗獨秀,一點一畫之間,意態縱橫,卻多有羞澀之筆,細品偃亞之中,幽若深遠,煥若神明,有很強的帖學趣味。
王建明的色秀有三個特點,一是靜,他的字不激不燥,筆力深厚,去掉了浮; 二是雅, 他的字追求古雅,去掉了俗。三是平,他的字講究法度,志氣平和,去掉了燥。
他的書法作品因為「秀色」多次官方書協組織的展覽,其中一些書法作品先後在長江日報、武漢青年報、人物雜誌等刊物發表和推薦。
王建明不追求筆氣生尖、據槁臨危的骨感,而著力表現肌膚園潤的骨秀。
笪重光在《書筏》一文中說:「古今書家同一圓秀,然惟中鋒勁而直、齊而潤,然後圓,圓斯秀矣。」不走險峻路線,而心隨自然讓筆力凝秀這是王建明書法特點。
他曾在老一輩書法家身邊,受到過吳丈蜀、黃亮、曹立庵等老師的薰陶。不僅得其秀勁之骨,而且得到前輩的溫秀之風。最後形成自己矯然秀撥、肉豐骨勁的書法風貌。
(王建明作品)
古人在《字勢》中說:「日處君而盈其度,月執臣而虧其旁;雲而上布,星離離以舒光。」古人說的不只是筆勢,而是整部書法作品的謀篇與布局。
色秀如果說是點畫的節奏之美,而形秀則是結體、章法和作品構成的旋律美。
從秀色到秀形是個體到整體的過程,每個字狀似連珠,絕而不離。
王建明從小受父親的影響,自幼酷愛書法。一直潛心研墨,靜心臨帖。先從顏字入手,後廣臨漢隸,在墨海中深情守望,硯田中默默耕耘,吸古之養,博採眾長。
王建明的書法注重整體感,作品如一池漪漣,逶迤相依; 屋廓炊煙,遊絲嫋嫋; 靈動流暢,滿紙嫵媚。
(王建明作品)
一篇書法作品的最高審美價值就是「秀氣」,因為「秀氣」書法的氣韻才生動起來。
秀氣是作品的內在氣韻,蔡邕在《九勢》裡,把書法宇宙、自然、人文、文化融於一體,貫通一氣,蔡邕說,書法是「玄妙之技也,若非通人志士,學無及之」。
書法作品的字與字相連,是墨線的筋骨,而讓字動起來的來是氣,氣灌注在字內是骨氣,氣凝聚在作品內是生氣。
俗話說,人活一口氣,書法也活在一口氣上,作品的生命力就靠這口氣呼吸。
這氣究竟是什麼氣呢?我常和著名書法家張炳紹先生一起探討,張炳紹先生認為,這應該是存乎在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
張炳紹說:書法有三氣,一是書氣,二是氣場,三是氣韻。
氣韻歷來是中國書法作品的審美重要標準,我理解的氣韻是作品的神韻,是由「浩然之氣」演變出神氣、風骨,書法作品的陰陽和氣與宇宙氣息相通,於是就有了超塵絕俗的深遠無窮之味。
賞讀王建明的作品,文心縱墨,一紙清雅秀出,壯志揮毫,滿篇元氣淋漓,他的作品有文氣、書卷氣、浩然之氣,寬博疏朗,一如人品。
最可貴的是王建明將人之秀傑之氣發為翰墨,秀出字裡行間的書法之美。
最後送他兩行字:人書五行之秀,書立天地之心。
(書法家王建明)
相關閱讀:
關注我的微信公眾平臺(點擊標題下藍色字「再泊楓橋」),有更多的閱讀驚喜。
感謝您的「賞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