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言孝小忍大逃,凡事適可而止,過猶不及,乃中庸之道

2020-12-24 王玉梅說歷史

孔子的弟子曾參是歷史上有名的孝子,關於曾參的孝,歷來有很多傳說。

朋友來找曾參,曾參剛好在山裡砍柴,不在家,曾參母親便讓客人坐會,然後用力地掐了自己的左臂,曾參因為手臂忽痛,便作罷回家,一見到母親,便說了此事,母親說,「無礙,今天有客人找你。我捏了捏我的左臂,希望你回來招待客人。」此事是在說明曾參對母親的孝心已經達到了心靈感應的程度,母親的一點不適,曾參皆能感知,雖說有誇大的嫌疑,但也證明了曾參的孝順。

曾參對父親更加孝順,他永遠不會違背他父親的決定,甚至可以接受父親的無理行為或者暴力。有一次,在瓜田工作時,曾參一時失神,誤傷了一棵長得很好的甜瓜幼苗。他的父親脾氣一上來,不由分說掄起但木棍就往曾參背上去。

曾參這個書呆子不但沒躲,還老實跪著。重擊過猛,曾參頂不住便暈厥了過去,好半天之後,迷糊清醒過來後,儘管背仍然疼痛難忍,但他還是跑到父親身邊請罪,說:「不肖子惹父親不愉快,您可曾用力傷害了自己的手?」並同父親表示他並未埋怨父親的毒打。

這件事很快傳播出去,尋常百姓都誇曾參是個難得的孝子,寧願自己受傷讓父親消氣。孔子也有所耳聞,但他卻對此不以為意,還吩咐其他弟子,不許曾參進門。弟子們雖然奇怪,可一看孔子的臉色,誰也不敢詢問。不出兩天,曾參來了,一邊走還一邊想老師定會讚許我的孝心,不料卻被阻擋在外。

曾參想不出自己做錯了什麼事,便只好想盡辦法託人傳話,希望孔子能夠解答原因,孔子說以舜的孝道舉例,說曾參的孝與舜的孝相差甚遠,舜面對父親的小懲小戒會安然接受,但如果父親暴怒出手,他便會躲開等到父親消氣再去請罪,如今曾參明知道這一棒是重擊,反而迎頭而上,倘若其父不注意,失誤將其打死,天底下還有比讓父親背上弒子之名如此不孝的事麼?

曾參聽了他人的傳達,這才明白自己的為孝之舉是大錯特錯,險些釀成無法挽回的罪過。凡事必須有一個度,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這個度,就有可能把好事變成壞事。曾參至孝,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他一開始卻沒有把握住所謂「孝」的標準和度,以為一味地逆來順受就是「孝」,結果幾乎鑄成大錯。孔子的聰明就在於懂得凡事不能過頭,一旦過了就會犯錯,這其實也是孔子中庸之道的一個體現。

對我們來說,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需要把握「度」的地方很多。勤奮是好的,但要適度;休閒也不是不可以,同祥需要注意適度;工作忙碌不可避免,但也不能超出自己所能承受的範圍。任何事情都是在適度的範圍內才能維持最佳狀態。

相關焦點

  • 孔子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是要人做一個八面玲瓏的人嗎?
    孔子的中庸之道旨在告誡人們「過猶不及」,這裡的「中」是適中的意思。同時,孔子的中庸之道也並非叫人做八面玲瓏的人。八面玲瓏之人雖然人人都喜歡,但是孔子卻認為這種人是「德之賊」。為什麼這麼說,我們來看看孔子中庸之道的具體含義。
  • 凡事適度,過猶不及
    凡事適度,過猶不及金庸在《書劍恩仇錄》中寫道:「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人這一輩子,無須過度求滿。凡事過猶不及,應當適可而止,及時止損。氣大容易傷身,氣來容易傷心,話多了傷人,計較多了傷神,與其傷人又傷神,不如看淡看開,解脫自己的心,心平氣和度過每一天。 02/衣不過暖穿衣戴帽不要過於暖和,也不可以過於單薄,過暖容易感冒,過冷容易受寒。常言道:「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春不減衣,秋不加帽」、「熱不馬上脫衣,冷不立即穿棉」。
  • 欲望無邊,凡事有度,凡事都要懂得適可而止
    心胸若能帶回寺裡,開啟其佛光,永世供奉,真乃一件幸事,然而,店鋪老闆卻獅子大開口,要價5000元,而且分文不能少,加上商人本質,見佛祖如此鍾愛它,更加咬定原價不放。佛回到寺裡對眾僧談起此事,眾僧很著急,問佛祖打算以多少錢買下它。佛說:「500元足矣。」眾僧唏噓不止:「那怎麼可能?」
  • 佛說:有容德乃大,有忍事乃濟
    一個想修佛的人當然需要學會忍,且時時記住要忍。忍耐是磨礪生命的第一要務。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也曾經解釋過「忍」:這個忍在佛法修持裡是一個大境界。大乘的佛法,則必須「得成於忍」。得忍與得定不同,所以說菩薩要得無生法忍,才進入大乘的境界。
  • 為什麼想要了解「中庸之道」必須要回歸生活
    所以孔子感慨:「道其不行矣夫。」也就是「中庸之道」難以真正推行開來。今天,我們就接著這個話題,來品一品《中庸》的入世觀。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 小忍成仁,大忍成佛!
    佛陀也在《佛遺教經》中,告誡弟子:「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忍是需要經過一番寒徹骨的養深積厚,而醞釀成的涵養。    忍字心上一把刀,只從這一點來看,忍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古往今來有多少人為了爭一口氣,不肯忍讓,招來災禍和長時的苦難,甚至賠掉了一生的幸福。    人生活在世間,不可能萬事如意,也不可能一帆風順。這就要求我們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好事變壞。
  • 小忍也會亂大謀?
    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句成語,出自《論語.衛靈公》,原文如下:「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孔子要人凡事忍耐,包容,不要為一點小事耽誤了大事。歷史上的韓信忍胯下之辱,才成就叱吒疆場的韓大將軍,就是著名的例子。然而最近我一個同事家發生了一件讓人遺憾的「小忍會亂大謀」的案例,讓人唏噓不止。
  • 河北廊坊,新人結婚被狂噴泡沫,易燃還危險,婚鬧應該適可而止
    說白了就是乙醇和甲烷類的,這類溶劑屬於易燃品,一個小火苗就能點燃。如果各位有心的話,可以買一瓶看看說明,這類噴劑為易燃易爆物品,而且有明確標註,讓遠離火源、高溫和帶電區域,而且還不能對著面部直噴;有機溶劑不僅易燃易爆,而且還有一定的腐蝕性,容易灼傷皮膚。
  • 陳冠希怒懟跟拍主播:適可而止,是最高級的修養
    凡事適可而止,有尺有度,才是為人處事的大智慧。1前段時間,鬥魚平臺一主播尾隨陳冠希跟拍,被陳冠希怒懟。凡事要懂得適可而止,不要把他人的禮貌當作做事沒有分寸的籌碼,更不要把他人的忍讓當作可以肆意而為的底氣。
  • 讀論語:八佾第三·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人生似水,有容乃大
    人生於世,繁華喧囂,我們或許曾失去過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或許忽略了曾經可以讓我們會心一笑小快樂。很多時候,總感覺內心世界正在淪陷、墮落,幸福已離我們遠去。但是人活一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不必太失落。有自信,凡事就有了好的開頭。不必炫耀,是金子總會發光,把眼前的分內事辦好即可。忙忙碌碌中,要學會穩住自己的心態。生命的本質是活著的過程,用心去體會,才能活好精彩的每一天。所謂人生似水,有容乃大。
  • 原創|凡事皆有度
    懂得分寸 把握分寸,該出手時出手,懂得克制 適可而止,該收手時收手。我們乃普普通通的一介凡人,注意生活中的細枝末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讓他人活得更加舒服一些。細節見教養,小事 見人品。 如:坐著不抖腿,吃飯不吧唧嘴;對強過自己的人,敬佩不諂媚 尊重不詆毀;不隨地吐痰 不亂拋物屑 在公共場所不抽菸 不大聲喧譁。
  • 內經的養生精髓:過猶不及,防五勞所傷
    衣食住行日常的飲食養生,很多都必須遵循適可而止中庸的養生之道,過猶不及,上述的五勞所傷,就是同一個道理。所以臨床治療辯證是基礎,就算辯證準確,對於一些偏性較大的中藥,也應該適可而止,靈活調劑;很多經典的名方,配方用藥都是寒熱調濟,攻補兼施,來達到調和的效果。文章作者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 《小娘惹》中,外婆對月娘說:凡事都要忍,忍一忍就過去了,是嗎
    這幾天看了《小娘惹》這部電視劇,其中,有一集是外婆生病了,月娘去醫院看望她的時候,外婆對月娘說:凡事都要忍,忍一忍就過去了。月娘和外婆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可是得到卻仍是百般刁難。同事小A,她和了一個人一起合租,一開始客客氣氣的,兩人相處得也很不錯。可是沒有過了多久,也許是對方看我同事很好說話,漸漸地就越來越隨便了。說好的輪流搞衛生,結果每次都找各種理由不搞,然後還亂丟垃圾。過幾天就有一股氣味,同事沒有辦法,就只能自己搞。
  • 孔子是什麼樣的老師?儒家思想為何流傳這樣廣?一句話告訴你真相
    說起老師與師德,古代最有名的老師自然是「至聖先師」孔子。那麼,孔子究竟是什麼樣的老師呢?以孔子為首的儒家思想,為何從古至今,流傳如此之廣?我認為一句古話可能會告訴你真相。孔子是什麼樣的老師?首先,我們來看看孔子是什麼樣的老師?他不只有「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先進教育理論和「溫故而知新」等實用學習方法,還常用實際行動關懷自己的學生。
  • 《過猶不及2》
    這是聖經提到的中庸之道,中國有一個名詞來形容:即「過猶不及」,意為做事超過或不夠,都是不合適的。新年伊始,繼續與大家一起學習聖經的中庸之道。我們首先回顧上一主日分享的幾點信息:一、食不過貪【太4:4】耶穌卻回答說:「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
  • 孔子何故說出「是可忍孰不可忍」
    成語「是可忍孰不可忍」,原本是孔子對「三桓」之一季孫氏在家廟中使用八佾的批評。八佾是周代宮廷樂舞制,八人一行為一佾,八佾就是六十四人。跟周天子用九鼎一致,周代禮制規定「天子八佾,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因此,魯昭公最多可用六佾,可季孫氏故意打破禮制,設置了六十四人的大型舞樂隊。故孔子感慨:「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凡事有度,過猶不及」,有三件事不要輕易去做,看看你做過嗎
    人生在世,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要有個尺度,很多事情用力過猛效果往往恰得其反,學會審時度勢,知道什麼時候爭取,什麼時候退讓,懂分寸知進退,方能做到左右逢源,在人際關係中遊刃有餘凡事有度過猶不及,有三件事兒不要輕易去做,看看你做過嗎?
  • 孔子為什麼不相信鬼神的存在?
    那麼,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如何看待神鬼一類的事情呢?我們先來看看儒家弟子樊遲與孔子的一段對話: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弟子樊遲問老師孔子,什麼是智慧,孔子回答說,你要把精力都放在人最應該做的事情上,而人最應該做的是什麼呢?那就是立足於現實,立足於實現你的人生價值,而對於那些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的鬼神的事情,你報之以敬而遠之的態度就行了。這種腳踏實地的理性主義的精神,就算是人間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