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弟子曾參是歷史上有名的孝子,關於曾參的孝,歷來有很多傳說。
朋友來找曾參,曾參剛好在山裡砍柴,不在家,曾參母親便讓客人坐會,然後用力地掐了自己的左臂,曾參因為手臂忽痛,便作罷回家,一見到母親,便說了此事,母親說,「無礙,今天有客人找你。我捏了捏我的左臂,希望你回來招待客人。」此事是在說明曾參對母親的孝心已經達到了心靈感應的程度,母親的一點不適,曾參皆能感知,雖說有誇大的嫌疑,但也證明了曾參的孝順。
曾參對父親更加孝順,他永遠不會違背他父親的決定,甚至可以接受父親的無理行為或者暴力。有一次,在瓜田工作時,曾參一時失神,誤傷了一棵長得很好的甜瓜幼苗。他的父親脾氣一上來,不由分說掄起但木棍就往曾參背上去。
曾參這個書呆子不但沒躲,還老實跪著。重擊過猛,曾參頂不住便暈厥了過去,好半天之後,迷糊清醒過來後,儘管背仍然疼痛難忍,但他還是跑到父親身邊請罪,說:「不肖子惹父親不愉快,您可曾用力傷害了自己的手?」並同父親表示他並未埋怨父親的毒打。
這件事很快傳播出去,尋常百姓都誇曾參是個難得的孝子,寧願自己受傷讓父親消氣。孔子也有所耳聞,但他卻對此不以為意,還吩咐其他弟子,不許曾參進門。弟子們雖然奇怪,可一看孔子的臉色,誰也不敢詢問。不出兩天,曾參來了,一邊走還一邊想老師定會讚許我的孝心,不料卻被阻擋在外。
曾參想不出自己做錯了什麼事,便只好想盡辦法託人傳話,希望孔子能夠解答原因,孔子說以舜的孝道舉例,說曾參的孝與舜的孝相差甚遠,舜面對父親的小懲小戒會安然接受,但如果父親暴怒出手,他便會躲開等到父親消氣再去請罪,如今曾參明知道這一棒是重擊,反而迎頭而上,倘若其父不注意,失誤將其打死,天底下還有比讓父親背上弒子之名如此不孝的事麼?
曾參聽了他人的傳達,這才明白自己的為孝之舉是大錯特錯,險些釀成無法挽回的罪過。凡事必須有一個度,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這個度,就有可能把好事變成壞事。曾參至孝,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他一開始卻沒有把握住所謂「孝」的標準和度,以為一味地逆來順受就是「孝」,結果幾乎鑄成大錯。孔子的聰明就在於懂得凡事不能過頭,一旦過了就會犯錯,這其實也是孔子中庸之道的一個體現。
對我們來說,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需要把握「度」的地方很多。勤奮是好的,但要適度;休閒也不是不可以,同祥需要注意適度;工作忙碌不可避免,但也不能超出自己所能承受的範圍。任何事情都是在適度的範圍內才能維持最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