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放眼市場,海內外推行無人駕駛的公司中不乏出行公司發力自動駕駛準備「自己革自己的命」,比如Lyft、滴滴都已經在嘗試在一些指定路段進行無人駕駛車輛的試運營。但真正的顛覆者總是有很大概率來自跨界。比如百度不造車,但是Apollo無人駕駛平臺被視為未來的明星項目,更不必說那些因自動駕駛概念而走紅的晶片和產業鏈上的公司。現在布局未來尤為關鍵。
盤點今年出行領域,火的是共享電單車,曾經的融資大戶網約車則相對沉寂。今年7月,滴滴出行宣布與豐田汽車公司在智能出行服務領域拓展合作。豐田將對滴滴進行投資,其中部分資金將用於雙方與廣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合資公司,為平臺司機提供汽車相關服務,投資總額共6億美元。有消息在10月稱首汽約車完成C輪融資,金額為數億美元,但並未有官方置評和投資人的公布。
在中國,網約車公司未來的路要怎麼走?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超3萬家經營範圍含「網約車、網絡預約計程車、網絡預約出租汽車」,且狀態為在業、存續、遷入、遷出的網約車相關企業,其中17.9%的相關企業註冊資本在1000萬以上。
有車企背景的T3出行CSO(首席戰略官)成凱是以倒推的思路在大出行領域尋找破局之道。「講到終極行業形態,未來一定是自動駕駛、萬物互聯、無人駕駛的時代,到那個時點,車聯網+B2C運營模式是最貼近未來的運行形態。未來所有車輛都是通過軟體在雲端進行控制,車上是沒有司機的,所以不會有私家車加盟C2C模式存在,那時現在的共享出行直接會被顛覆掉。」T3出行背後閃現著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型車企和以阿里、騰訊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巨頭的身影。
如果把時間線倒推向前,滴滴於2018年4月發起洪流聯盟,與30餘家國內外領先的汽車製造商和產業鏈企業展開合作,也是提到要「以開放和賦能為核心,共建汽車運營商平臺,推進新能源化、智能化、共享化的產業發展」。
車企加入的背後,是為了爭奪未來的市佔率,這可是一個吸引資本關注的顯著指標。如今除了公認滴滴為業內第一,其他家都努力把賽道進一步細分以提升自己市佔率的優越,這一點很像電商中的GMV——雖然家家都會特別公布雙11的業績,但是口徑各不相同。
有一點業內倒是有些一致:誰能搶佔計程車上的滲透率先機,誰就可能在未來立於不敗之地——在一線城市,幾乎看不到不用App接單的計程車司機,但在更下沉的市場,計程車的接單數位化程度可能還不夠高。
根據成凱的估計,線上完單量中計程車和網約車的比例大概是1:9,計程車的數位化程度不高,「計程車整體市場潛力還沒有發揮出來,這也是T3出行下一步聚焦的一個重點,怎麼把計程車行業進行線上化升級」。
然而這需要用技術換取監管信任。當滴滴多次整改上線了安全系統後,後來者必須要走得更遠。「我們在做計程車數位化升級的產品。當前其他平臺或者其他友商都是在車上放了一個手機,實際上僅僅只做信息對接的平臺,我們做的是圍繞這個車,把計程車變成類似於智慧型手機這樣的數字智能終端。」成凱介紹了他們的思路是基於車進行數位化升級,然後在平臺調度、運營監管上實現強有力的管控。
在實時的監控室裡,除了和別家一樣有一個概括的多少臺車輛在運營、停止運營的數據之外,T3出行還可以看到任意一臺車輛的車內情況,甚至可以監控車輛狀態、報警等。這毫無疑問是一筆不小的投資,而且對安全和隱私保護要建立相當高標準的要求。
在設想中,這套V.D.R安全防護系統會免費開放給計程車公司以了解每臺車的狀況、定位信息。通過底層數據打通,可以知道這臺車每天的營收情況,包括何時需要維修保養,是不是跑出地界等等。
但落地並不簡單。
首先,V.D.R安全防護系統如何更便捷地提供給計程車公司?初期還沒有做到完全前裝定製化,因為車企的產品研發周期相對來說較長一些,有些可以適度定製化,而有些比如攝像頭還需要後期加裝。提到成本時,成凱表示「整合到主機廠新車裡成本有大幅度下降」,但是考慮到系統的搭建和配備設施的多元,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其次,從驗證商業模式的角度來說,安全已經是行業的達摩克裡斯之劍,滴滴已經做到了行業的龍頭老大,嘀嗒出行也啟動了IPO上市,這些公司有了錢是不是可以做同樣的事情?而且基於先發優勢和已沉澱的數據進行挖掘會不會讓後來者的路更難?
12月7日,交通運輸新業態協同監管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組織對嘀嗒、哈囉等順風車平臺公司進行了提醒式約談。提醒指出,近期媒體多次報導嘀嗒、哈囉等順風車平臺公司產品有關問題,主要是「附近訂單」功能偏離順風車本質,涉嫌以順風車名義從事非法網約車業務。
如果後人僅是追隨前人的腳步,行業裡的深層次問題不能改變,那麼無論是商業模式還是監管都將成為發展中的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