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是防止老百姓因病返貧的重要保障。這個兜底作用很關鍵。
要把工作往深裡做、往實裡做,重點做好那些尚未脫貧或因病因傷返貧群眾的工作,加快完善低保、醫保、醫療救助等相關扶持和保障措施,用制度體系保障貧困群眾真脫貧、穩脫貧。
——習近平
山高,雲霧間群峰連綿;坡陡,盤山路時隱時現。小河溝上方,半山腰三間老瓦房,是譚登周住了大半輩子的家。
回家的路,是一條長長的石階,遍布青苔,狹窄陡峭溼滑。只要天氣不錯,75歲的焦光潤就會出門,去下面的菜地看看。看著妻子回家時手拄腰、喘粗氣,譚登周卻沒有力氣扶一把。
這裡,是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華溪村。2018年3月,譚登周幹活時失足墜落。這一摔,讓剛脫貧的老譚夫婦因病返貧。2019年4月15日,老譚夫婦一直念念不忘——習近平總書記踏著溼滑的石階登上陡坡,從屋外看到屋內,詳察細問,殷殷囑咐……
日子過得真快,轉眼又快過去一年了。譚登周夫婦的病都好些了嗎?他們的生活有沒有好起來?
渡過難關信心足
「人一輩子難免遇上個『三病兩苦』,這麼多幹部沒日沒夜下力氣幫,還不求啥子回報,我們挺知足的。」
土黃色的牆上貼著一副對聯:「九死一生靠政策,三病兩苦有醫保」,橫批 「共產黨好」。這是2019年春節,譚登周專門請文化人寫的,但詞都是自己想的。
「從七八米高的地方摔下來,眼前一黑,就啥子都不曉得了。」譚登周睜開眼睛,已是10天之後。
住院4個月,花了近16萬元,這對老譚家可是天文數字。「這麼大的病,自家只出了1萬多元,所以說現在政策好呢。」氣色漸好的老譚,說話比以前有力氣多了。
譚登周在縣醫院住院,醫保報銷比例是90%,而且享受「先診療後付費」。「要是等籌到錢才救人,那我可能早就不在了。」老譚說。
出院了,還得養病。顱腦損傷、骨折、肺挫傷……恢復需要很長的時間。重體力活兒,譚登周都無力承擔。患有風溼、高血壓等慢性病的老伴,也扛不動這個家。
「他們是典型的因病返貧。對這樣的家庭,政策得兜底。」幫扶責任人、華溪村駐村工作隊第一副書記羅風華說,村裡給老譚安排了生態護林員的崗位,又為老兩口辦了低保,再加上土地入股分紅、養老保險等,老兩口年收入能到2萬元。
「人一輩子難免遇上個『三病兩苦』,這麼多幹部沒日沒夜下力氣幫,還不求啥子回報,我們挺知足的。」譚登周很感恩。
在中益鄉,如今還未脫貧的64戶人家中,有25戶是因病返貧。戰勝「三病兩苦」,擺脫貧困,政策兜底給譚登周們增添了信心和底氣。
脫貧不脫好政策
「我活了這麼大歲數。現在雖然得了病,卻過上了最好的日子。現在的願望,就是再多活幾年。」
海拔高,山上冷。譚登周招呼我們到廚房圍著火爐坐,又給灶膛裡加了幾把柴。火苗躥起,照得老譚的臉紅撲撲的,爐子上的小鍋也「咕嘟咕嘟」冒起了水汽。
「鍋裡是啥?別煳了。」記者問。
譚登周把鍋端開,「摔了以後,胃一直不好,羅書記跟市裡的醫生給我搞來的中藥。」
鄉衛生院的醫生每月都來家訪,「治未病」。縣裡醫院和市裡的醫院聯動,讓患大病的村民能得到及時救助。
脫貧不脫政策。再次脫貧的老譚家依然享受政策扶持。只要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家都有免費家庭醫生。
看病不愁,衣食住行也不愁。打開冰箱,冷藏室冷凍室都有肉。走進臥室,被褥整潔,還有臺不錯的電視機。
「我活了這麼大歲數。現在雖然得了病,卻過上了最好的日子。現在的願望,就是再多活幾年。」焦光潤順帶著還打趣老伴,「今天中午蒸了渣肉。我能吃肉。他呀,吃肉消化不了,有福享不著。」
來年日子盼紅火
「政策好,也不能一天到晚躺著要。我想讓媳婦也回來,開個農家樂、賣點農家菜。來年你們再來看,我家的日子就紅火啦。」
和譚登周一樣,小兒子譚弟海不善言辭。父親摔傷後,他第一時間辭工回鄉照料。沒了工作,家裡有出無進,他心裡也急。
「來村裡旅遊的人多起來了,我和媳婦買了個冰櫃回來,放在爸媽家賣飲料。」譚弟海說,自己沒有一技之長,但有一把子力氣,撿白果、採蘑菇,收些山貨來賣,沒承想小掙了一筆。
「政策好,也不能一天到晚躺著要。我想讓媳婦也回來,開個農家樂、賣點農家菜。來年你們再來看,我家的日子就紅火啦。」譚弟海右手指著小院東側畫了一個圈,「這裡建個新廚房,自己燒菜,能放七八張桌子呢。」
「總書記來過以後,各家各戶的精氣神可高了。路通了,人氣旺了,像譚弟海這樣回來的外出務工人員,可不少。」羅風華介紹說,前段時間組織大家去對口幫扶的山東學習,回來後不少人開了竅,以前村裡就兩家農家樂,現在已經有近20家了。
日子一天天好起來,勞動能力還有待恢復的老譚夫婦沒閒著:養5箱蜂,餵15隻雞,2分地的菜園子從沒荒廢過。「政策兜了底,致富還得靠自己。」
[ 責編:孔繁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