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石柱華溪村譚登周家:路通了 人氣旺了(總書記來過我們家)

2020-12-22 光明時政

  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是防止老百姓因病返貧的重要保障。這個兜底作用很關鍵。

  要把工作往深裡做、往實裡做,重點做好那些尚未脫貧或因病因傷返貧群眾的工作,加快完善低保、醫保、醫療救助等相關扶持和保障措施,用制度體系保障貧困群眾真脫貧、穩脫貧。

  ——習近平

  山高,雲霧間群峰連綿;坡陡,盤山路時隱時現。小河溝上方,半山腰三間老瓦房,是譚登周住了大半輩子的家。

  回家的路,是一條長長的石階,遍布青苔,狹窄陡峭溼滑。只要天氣不錯,75歲的焦光潤就會出門,去下面的菜地看看。看著妻子回家時手拄腰、喘粗氣,譚登周卻沒有力氣扶一把。

  這裡,是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華溪村。2018年3月,譚登周幹活時失足墜落。這一摔,讓剛脫貧的老譚夫婦因病返貧。2019年4月15日,老譚夫婦一直念念不忘——習近平總書記踏著溼滑的石階登上陡坡,從屋外看到屋內,詳察細問,殷殷囑咐……

  日子過得真快,轉眼又快過去一年了。譚登周夫婦的病都好些了嗎?他們的生活有沒有好起來?

  渡過難關信心足

  「人一輩子難免遇上個『三病兩苦』,這麼多幹部沒日沒夜下力氣幫,還不求啥子回報,我們挺知足的。」

  土黃色的牆上貼著一副對聯:「九死一生靠政策,三病兩苦有醫保」,橫批 「共產黨好」。這是2019年春節,譚登周專門請文化人寫的,但詞都是自己想的。

  「從七八米高的地方摔下來,眼前一黑,就啥子都不曉得了。」譚登周睜開眼睛,已是10天之後。

  住院4個月,花了近16萬元,這對老譚家可是天文數字。「這麼大的病,自家只出了1萬多元,所以說現在政策好呢。」氣色漸好的老譚,說話比以前有力氣多了。

  譚登周在縣醫院住院,醫保報銷比例是90%,而且享受「先診療後付費」。「要是等籌到錢才救人,那我可能早就不在了。」老譚說。

  出院了,還得養病。顱腦損傷、骨折、肺挫傷……恢復需要很長的時間。重體力活兒,譚登周都無力承擔。患有風溼、高血壓等慢性病的老伴,也扛不動這個家。

  「他們是典型的因病返貧。對這樣的家庭,政策得兜底。」幫扶責任人、華溪村駐村工作隊第一副書記羅風華說,村裡給老譚安排了生態護林員的崗位,又為老兩口辦了低保,再加上土地入股分紅、養老保險等,老兩口年收入能到2萬元。

  「人一輩子難免遇上個『三病兩苦』,這麼多幹部沒日沒夜下力氣幫,還不求啥子回報,我們挺知足的。」譚登周很感恩。

  在中益鄉,如今還未脫貧的64戶人家中,有25戶是因病返貧。戰勝「三病兩苦」,擺脫貧困,政策兜底給譚登周們增添了信心和底氣。

  脫貧不脫好政策

  「我活了這麼大歲數。現在雖然得了病,卻過上了最好的日子。現在的願望,就是再多活幾年。」

  海拔高,山上冷。譚登周招呼我們到廚房圍著火爐坐,又給灶膛裡加了幾把柴。火苗躥起,照得老譚的臉紅撲撲的,爐子上的小鍋也「咕嘟咕嘟」冒起了水汽。

  「鍋裡是啥?別煳了。」記者問。

  譚登周把鍋端開,「摔了以後,胃一直不好,羅書記跟市裡的醫生給我搞來的中藥。」

  鄉衛生院的醫生每月都來家訪,「治未病」。縣裡醫院和市裡的醫院聯動,讓患大病的村民能得到及時救助。

  脫貧不脫政策。再次脫貧的老譚家依然享受政策扶持。只要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家都有免費家庭醫生。

  看病不愁,衣食住行也不愁。打開冰箱,冷藏室冷凍室都有肉。走進臥室,被褥整潔,還有臺不錯的電視機。

  「我活了這麼大歲數。現在雖然得了病,卻過上了最好的日子。現在的願望,就是再多活幾年。」焦光潤順帶著還打趣老伴,「今天中午蒸了渣肉。我能吃肉。他呀,吃肉消化不了,有福享不著。」

  來年日子盼紅火

  「政策好,也不能一天到晚躺著要。我想讓媳婦也回來,開個農家樂、賣點農家菜。來年你們再來看,我家的日子就紅火啦。」

  和譚登周一樣,小兒子譚弟海不善言辭。父親摔傷後,他第一時間辭工回鄉照料。沒了工作,家裡有出無進,他心裡也急。

  「來村裡旅遊的人多起來了,我和媳婦買了個冰櫃回來,放在爸媽家賣飲料。」譚弟海說,自己沒有一技之長,但有一把子力氣,撿白果、採蘑菇,收些山貨來賣,沒承想小掙了一筆。

  「政策好,也不能一天到晚躺著要。我想讓媳婦也回來,開個農家樂、賣點農家菜。來年你們再來看,我家的日子就紅火啦。」譚弟海右手指著小院東側畫了一個圈,「這裡建個新廚房,自己燒菜,能放七八張桌子呢。」

  「總書記來過以後,各家各戶的精氣神可高了。路通了,人氣旺了,像譚弟海這樣回來的外出務工人員,可不少。」羅風華介紹說,前段時間組織大家去對口幫扶的山東學習,回來後不少人開了竅,以前村裡就兩家農家樂,現在已經有近20家了。

  日子一天天好起來,勞動能力還有待恢復的老譚夫婦沒閒著:養5箱蜂,餵15隻雞,2分地的菜園子從沒荒廢過。「政策兜了底,致富還得靠自己。」

[ 責編:孔繁鑫 ]

相關焦點

  • 路通了 人氣旺了(總書記來過我們家)
    ——習近平     山高,雲霧間群峰連綿;坡陡,盤山路時隱時現。小河溝上方,半山腰三間老瓦房,是譚登周住了大半輩子的家。  回家的路,是一條長長的石階,遍布青苔,狹窄陡峭溼滑。只要天氣不錯,75歲的焦光潤就會出門,去下面的菜地看看。看著妻子回家時手拄腰、喘粗氣,譚登周卻沒有力氣扶一把。
  • 鏗鏘「同期聲」 又暖華溪村
    總書記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的這段擲地有聲的「同期聲」,也傳到了大山深處的石柱中益鄉華溪村,在當地百姓中激起強烈共鳴。   一年前的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到重慶視察,一下飛機,就轉乘火車、汽車,輾轉3個多小時來到大山裡,探望貧困群眾。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重慶:華溪村的甜蜜生活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華溪村地處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近年來村子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脫貧後的華溪村正在小康路上加速奔跑,用勤勞的雙手釀造著越來越甜蜜的生活。這個郵局所在的院子是華溪村村民馬培清的家。
  • 重溫囑託 助力脫貧「親情中華」走進重慶石柱 綿綿僑愛溫暖父老鄉親
    在「親情中華·歡聚石柱」文藝演出現場,雖然天空飄著濛濛細雨,但是臺上的藝術家和臺下的老百姓熱情高漲。他們相互應和,共同唱起《太陽出來喜洋洋》這段耳熟能詳的渝東民歌,抒發著對幸福生活的由衷讚美。10月15日上午,中國僑聯「親情中華」藝術團走進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華溪村,為當地幹部群眾送去一臺精彩紛呈的文化盛宴。
  • 總書記來過我們家:古老鄉村的小康圖景
    穿長廊,過工坊,記者慕名尋訪,既想看看總書記關心的事有啥進展,也想聽聽韓家人的所喜所盼。  「總書記來過後,村裡又有幾戶裝修民宿,準備開業。」韓光瑩說,現在都是按照總書記說的,把傳統村落改造好、保護好,不搞大拆大建。「不想要牛糞滿街、房屋破敗的村,也不想要看似氣派、千篇一律的村,想讓老村看上去沒變化,走進來變化可大了。」
  • 陳敏爾深入石柱縣中益鄉華溪村黨支部工作聯繫點調研
    12月3日,(重慶)市委書記陳敏爾來到他的黨支部工作聯繫點石柱縣中益鄉華溪村黨支部調研指導並接訪群眾,研究解決實際問題。他強調,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認真履行管黨治黨主體責任,不斷提高基層黨建工作質量,推動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更好地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市領導王賦、李明清參加。
  • 總書記來過我們家:回訪江蘇鎮江市丹徒區世業鎮永茂圩自然村洪家勇家
    洪家勇說:「總書記來我們家一晃五年多了,這樹是沒變,咱村裡人的生活可變化不小!」  在寬敞明亮的客廳裡坐定,看著牆上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2月13日來到小院時的一組珍貴照片,洪家勇和老伴楊松華娓娓講起他們這五年多的變化。  照片裡全是歡喜事  「總書記一進院就來看廚房,開冰箱,揭鍋蓋,看得仔細,問得親切。
  • 以路為紙 以地為冊——重慶意境規劃設計研究院鄉村振興探索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的華溪村一派生機盎然。「太陽出來囉兒,喜洋洋囉兒啷囉……」一棟棟「蜂蜜黃」的土家吊腳樓掩映在綠水青山間,漫山遍野五顏六色的山花,白的似雪、粉的似霞、紅的似火,一群群蜜蜂辛勤地飛舞盤旋,觸目皆是一幅幅美麗的鄉村畫卷。地處武隆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華溪村。
  • 重慶無通人流醫院無通人流那家醫院?
    重慶無通人流醫院無通人流那家醫院? 時間:2021-01-14 11:15:57 重慶愛德華醫院 重慶無通人流醫院無通人流那家醫院?對於這個問題,看醫院的人不多,也不正規。如果選擇錯了醫院,就對自己沒有責任。那麼重慶無通人流醫院無通人流那家醫院?我們一起看看吧。
  • 石柱中益鄉「中華蜜蜂數位化認養平臺」上線
    石柱縣委宣傳部供圖人民網重慶5月20日電 5月20日,是表達愛意的甜蜜日子,也是世界蜜蜂日。今天,重慶石柱縣中益鄉「中華蜜蜂數位化認養平臺」正式上線,並向受眾開放,為中蜂產業發展插上了「網際網路 」翅膀。蜜源植物種類豐富的中益鄉,正以蜂文旅融合發展思路,打造「中華蜜蜂小鎮」,過上甜生活。
  • 2020重慶「潮人美食榜」大集合!你打卡過幾家?
    目前,周師兄火鍋在重慶已有14家直營店,靠大刀腰片俘獲了各路吃貨,半個娛樂圈都來打過卡,月排隊超10w人!承包了一個屠宰場只為你呈現新鮮美味。它是重慶人更愛的火鍋,是重慶的火鍋頭牌擔當。重慶10家門店,每一家都有美味的茶飲軟歐包,有美好的環境,如此美好的奈雪吸引著無數重慶人打卡。12月30日,奈雪將迎來重慶第11家門店——金沙天街店,敬請期待吧!
  • 石柱中益鄉:華溪「村官」譚衝助力貧困戶脫貧致富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3月6日6時訊(通訊員 馬朋茲)連日來,在重慶石柱縣中益鄉華溪村金溪組黃精管護現場,該村綜合服務專幹譚衝向村民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和春耕春播注意事項。  譚衝於2017年被聘為石柱縣中益鄉華溪村本土人才,現任該村綜合服務專幹,二年多來,他認真學習精準扶貧政策,充分利用自己在學校掌握的電腦技能,積極配合村支「兩委」幹部開展各項工作,幫助貧困戶尋找脫貧門路,發展種植養殖產業,讓一個個貧困戶摘掉了「貧困帽」。
  • 重慶路活力城6家性價比超高的美食店,每次去都要吃!
    集「吃喝玩樂於一體」的,重慶路活力城要不要考慮一下?火鍋、自助、私房菜……各種人氣美食應有盡有!周末不安排一下怎麼行~今天小編給大家盤點,重慶路活力城6家性價比超高的美食店,每次去都要吃! 店鋪地址: 重慶路活力城新生活廣場4層(小豬小牛旁) 營業時間: 10:00-21:00 人均消費: 91元位置在活力城負一層,一下電梯就能看到,比較好找,是一家人氣很高的特色小吃店。他家的「國王爆肚粉絲」是店裡的招牌,辣鹹鮮香滋味十足,而且麻醬的味道很濃厚,分量也超足,人氣特別高。
  • 家好路通產業興 村民臉上展笑顏——聽青川縣涼水鎮曙光村村民講述...
    「我們通過與綿陽農科院、江油付子基地合作社對接交流,綿陽農科院農業技術專家每月定期來到村裡對烏藥種植方面提供技術支持,江油付子基地合作社給我們提供烏藥種子補貼,在他們的支持幫扶下,村裡的烏藥產業發展得越來越好!」
  • 小康生活有力度,「組組通」開啟茶場村幸福路
    嶽麓區融媒體中心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系列策劃,將聚焦產業旺、聚焦生活美 、聚焦組織強等多方面,記錄嶽麓區百姓紅火向上、有成色的小康生活。長沙市嶽麓區西湖街道茶場村成立於1976年,東靠嶽麓山風景區,佔地約3000畝,其中山林面積約2690畝,有6個村民小組,774戶、2257位村民,居住分散,開車入村,道路環山狹窄,複雜陡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