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日記 | 日記一首古詩詞:八月十二《木蘭詩》

2021-02-13 詩詞日記

《木蘭詩》是中國北朝的一首民歌,郭茂倩《樂府詩集》歸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這是一首長篇敘事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回朝後不願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讚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詳略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以人物問答及鋪陳、排比、對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態,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緻,神氣躍然,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與《孔雀東南飛》合稱「樂府雙璧」。

詞句注釋

唧唧:紡織機的聲音。一說為嘆息聲,意思是木蘭無心織布,停機嘆息。首句一作「唧唧何力力」。

當戶:對著門或在門旁,泛指在家中。

機杼聲:織布機發出的聲音。機:指織布機。杼:織布的梭子。

惟:只,另作「唯」。

何:什麼。

憶:思念,惦記

軍帖:徵兵的文書。

可汗: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對君主的稱呼。大點兵:大規模徵兵。

軍書十二卷:徵兵的名冊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確指。下文的「十年」、「十二轉」、「十二年」,用法與此相同。

爺:和下文的「阿爺」一樣,都指父親。當時北方呼父為「阿爺」。

願為市鞍馬:為,為此(指代父從軍)。市,買。鞍馬:馬匹和乘馬用具。

韉:馬鞍下的墊子。

轡頭:駕馭牲口用的嚼子、籠頭和韁繩。

辭:離開,辭行。

濺濺:水流激射的聲音。

旦:早晨。

暮:夜晚。黑山:今呼和浩特市東南。《北史·蠕蠕傳》:「車駕出東道,向黑山」。

但聞:只聽見。

胡騎:胡人的戰馬。胡,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

啾啾:馬叫的聲音。公元429年,《北史·蠕蠕傳》:「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裡」。

萬裡赴戎機:不遠萬裡,奔赴戰場。戎機:軍機,指戰爭。

關山度若飛: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度,越過。

朔氣傳金柝: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朔,北方。金柝,即刁鬥。古代軍中用的一種鐵鍋,白天用來做飯,晚上用來報更。一說金為刁鬥,柝為木柝。李善註:「金,謂刁鬥也。衞宏《漢舊儀》曰:晝漏盡,夜漏起,城門擊刁鬥,周廬擊木柝。」

寒光照鐵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將士們的鎧甲上。寒光:指清冷的月光。鐵衣:古代戰士穿的帶有鐵片的戰衣。

天子:即前面所說的「可汗」。

明堂:皇帝用來祭祀、接見諸侯、選拔等所用的殿堂。

策勳十二轉:記很大的功。策勳,記功。轉,勳級每升一級叫一轉,十二轉為最高的勳級。十二轉:不是確數,形容功勞極高。

賞賜百千強:賞賜很多的財物。百千:形容數量多。強,有餘。

問所欲:問(木蘭)想要什麼。

不用:不為,不做。

尚書郎:官名,魏晉以後在尚書臺(省)下分設若干曹(部),主持各曹事務的官通稱尚書郎。

千裡足:可馳千裡的腳力,指好馬。一作「願借明駝千裡足」,均指願得良騎速回故鄉。

郭:外城。

扶:扶持。

將:助詞,不譯。以上二句是說父母互相攙扶著到城外來迎接木蘭。

姊:姐姐。

理:梳理。

紅妝:指女子的豔麗裝束。

霍霍:磨刀迅速時發出的聲音。一說,刀光閃動疾速貌。

著:通假字 通「著」,穿。

雲鬢:像雲那樣的鬢髮,形容好看的頭髮。

帖花黃:當時流行的一種化妝款飾,把金黃色的紙剪成星、月、花、鳥等形狀貼在額上,或在額上塗一點黃的顏色。帖,同「貼」。花黃,古代婦女的一種面部裝飾物。

火伴:古時兵制,十人為一火,火伴即同火的人。

「雄兔」二句:據說,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隻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隻眼睛時常眯著,所以容易辨認。撲朔:形容雄兔腳上的毛蓬鬆的樣子。迷離: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鬆的毛遮蔽的樣子。

「雙兔」二句:當兩隻兔子一起在地上跑時便區別不出它們的雌雄。傍地走,指在地上跑。以上四句通過雄兔雌兔在跑動時不能區別的比喻,對木蘭的才能和智慧加以讚揚和肯定,傳達了一種「誰說女子不如男」的觀念。


白話譯文

嘆息聲一聲接著一聲傳出,木蘭對著房門織布。聽不見織布機織布的聲音,只聽見木蘭在嘆息。問木蘭在想什麼?問木蘭在惦記什麼?我也沒有在想什麼,也沒有在惦記什麼。昨天晚上看見徵兵文書,知道君主在大規模徵兵,那麼多卷徵兵文冊,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沒有兄長,木蘭願意為此到集市上去買馬鞍和馬匹,就開始替代父親去徵戰。

在集市各處購買馬具。第二天早晨離開父母,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水流水聲。第二天早晨離開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的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裡奔赴戰場,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飛起來那樣迅速。北方的寒氣中傳來打更聲,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鎧甲。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戰多年勝利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給木蘭記很大的功勳,得到的賞賜有千百金還有餘。天子問木蘭有什麼要求,木蘭說不願做尚書郎,希望騎上千裡馬,回到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每間房都打開了門進去看看,脫去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著窗子、對著鏡子整理漂亮的頭髮,對著鏡子在面部貼上裝飾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夥伴,夥伴們很吃驚,同行數年之久,竟然不知木蘭是女孩。

提著兔子耳朵懸在半空中時,雄兔兩隻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隻眼睛時常眯著,所以容易分辨。雄雌兩兔一起並排跑,怎能分辨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創作背景

《木蘭詩》產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據其最早著錄於陳釋智匠所撰的《古今樂錄》,可證其產生之時代不晚於陳。詩中稱天子為「可汗」,徵戰地點皆在北方,則其產生之地域在北朝。詩中有「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語。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去黃河不遠。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據此,《木蘭詩》中之戰事,當發生於北魏與柔然之間。柔然是北方遊牧族大國,立國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間,與北魏及東魏、北齊曾發生過多次戰爭。而最主要之戰場,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帶。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裡」。(《北史·蠕蠕傳》,蠕蠕即柔然。)

此詩收入《樂府詩集》的《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至唐代已廣為傳誦,唐人韋元甫有擬作《木蘭歌》,可以為證。因此,學者們大都認為,民歌《木蘭詩》產生於北朝後期。


作品賞析

《木蘭詩》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也是一篇樂府詩。它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徵戰沙場,凱旋迴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此詩產生於民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經後代文人潤色的痕跡,但基本上還是保存了民歌易記易誦的特色。

第一段,寫木蘭決定代父從軍。「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聲,唯聞女嘆息。」唧唧是嘆息聲。木蘭當戶織,卻不聞機杼聲,這暗示木蘭此時已無心織造。唯聞女嘆息,進而暗示木蘭內心憂思深重。以「唧唧復唧唧」開頭,則此一暗示,效果突出。起唱已見出手不凡。「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兩問實是一問,出以排比,便扣人心弦。「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問得那樣關切,回答卻如此平靜,可見木蘭性格之沉著,亦意味著木蘭內心之憂思,經過激烈衝突後,已毅然下定決心。「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徵兵文書連夜發至應徵人家,這說明軍情十分火急,顯然是敵人大舉進犯。可汗大徵兵,則千家萬戶皆有關係。「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軍書指徵兵名冊,十二卷是言其多,卷卷有父名是誇張,言父親應徵,冊上有名,千真萬確也。「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此二句言一事:家中父老子幼,支撐門戶唯有木蘭。衰老的父親怎能去遠徵殺敵,可是祖國的召喚又義不容辭。面對這雙重的考驗,木蘭挺身而出:「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木蘭好女兒,替父從軍意志,實為對父親的愛心與對祖國的忠心之凝聚,亦為巾幗英雄本色之發露。

第二段,寫木蘭準備出徵和奔赴戰場。「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連下四個排比句,鋪陳四市購買鞍馬,尤其「駿馬」、「長鞭」二語,極有氣派地寫出木蘭出徵之前的昂揚士氣。士氣,原是士兵的生命。「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暮至,不必坐實為一日內事,此言曉行夜宿,徵途之長,行軍之急。此四句展開巨幅出徵情景。先言其情。古時一少女離開閨閣遠赴沙場,不異投入另一世界。旦辭爺娘,暮宿黃河,黃河激流濺濺之鳴聲,代替了平日父母親切之呼喚,這層層描寫,將一女性出徵之後全幅生活翻天覆地之變化、全幅心態之新異感受,一一凸現出來。唯其如此,所以真。再言其景。黃河邊上,暮色蒼茫之中,一位女戰士枕戈待旦,這是十分蒼涼而又悲壯之境界。此種境界,在中國詩史上稀有。「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此四句與上四句為一排比,但意脈已大大發展。暮至黑山,言至而不言宿,暗示我軍已經前敵。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直提起戰鬥即將打響,亦意味著木蘭昔日之兒女情懷,從此將在戰爭中百鍊成鋼。

第三段,概寫木蘭十來年的徵戰生活。「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上二句寫我軍徵戰之奮勇,「赴」字、「度」字、「飛」字,極有氣勢。中二句寫宿營之戒備警惕,亦點出戰地生涯之艱苦卓絕。四句雖寫全軍,木蘭自在其中。下二句以將軍之戰死,襯凸木蘭生還之不易。「百戰」、「十年」皆非實數,概言戰事頻繁,歲月漫長也。此六句,寫盡木蘭從軍生涯,筆墨異常精煉。

第四段,寫木蘭還朝辭官。「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天子即可汗,明堂指朝廷。策勳即記功,勳位分作若干等,每升一等是一轉,十二轉者,誇張連升之速也。百千強,言賞賜之物成百成千還多。寫天子對木蘭之優遇非常,一則暗示木蘭戰功之卓著,一則襯凸木蘭還家之心切。「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借千裡足,送兒還故鄉。」定是木蘭對於勳位賞賜全無興趣,故天子怪而問其所欲,木蘭則告以不用作官,只願還鄉。願借千裡足(指快馬),婉言歸心似箭也。木蘭不受官職,固然可謂鄙薄官祿,但也應知她還隱蔽著女性之身份,在當時條件下,女子又豈能做官(從軍本是萬不得已)。尤其長期離別父母,女兒之情深切矣。辭官一節,仍是緊扣木蘭作為一女性來寫的。

第五段,以濃墨重彩大書木蘭還家與親人團聚。「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描繪全家歡迎木蘭,一氣鋪陳三排六句,喜慶歡騰遂至高潮。然而個中仍極有分辨,須加體會。十二年過去矣,父母更加衰老,故彼此相扶出城來迎。阿妹長大成人,故依閨閣之禮,用紅妝隆重歡迎。既逢喜慶必殺豬宰羊。一片歡樂和祥,而又長幼有序,此中深具傳統禮俗之美也。木蘭喜慰,可想而知。「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帖花黃即在面額上貼花塗黃,是當時婦女流行之容飾。一氣又是四排句兩偶句,鋪寫木蘭恢復女兒身之樂。十二年未入之閨閣,未坐之床,未著之衣裳,未理之雲鬢,未貼之花黃,今日百度俱興矣,其樂何若!這意味著,木蘭來之不易的女性之復歸。「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古代兵制十人為一火,火伴即同火之士兵。火伴們能不驚惶?誰知道十二年來一同徵戰出生入死之木蘭,原來竟是門前這位光彩照人之女郎!全詩懸念至此解開,原來十二年裡,木蘭是女扮男裝從軍作戰。此一節最具喜劇性效果,亦是全幅詩情之最高潮。然而又令深思。十二年沙場之出生入死,難。十二年喬裝而不露痕跡,更難。木蘭內心之精神力量,該是何等之大!

第六段,用比喻作結。「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撲朔是跳躍貌,迷離是兔眼眯縫貌,此二句互文。雄兔撲朔而又迷離,雌兔迷離而又撲朔,兩兔一道在地上奔跑,誰又能辨其雌雄!木蘭與大夥一道徵戰,裝束舉止與男子並無二致,大夥又豈能知道我是女子呢?此一機智幽默之比喻,是木蘭女扮男裝之奇蹟的圓滿解釋,亦是喜劇性詩情之嫋嫋餘音,此餘音之有餘不盡,仍在於意味著木蘭之英雄品格。

其詩中幾件事的描繪詳略得當,一、二、五、六段詳寫木蘭女兒情懷,三、四段略寫戰場上的英雄氣概。從內容上突出兒女情懷,豐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實感人。結構上使全詩顯得簡潔,緊湊。

此詩在寫法上運用了較多的修辭手法,主要是對偶、排比及互文。其中互文是此詩極有特色的修辭手法,在刻畫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氣氛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如「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二句,單從字面上看是不合邏輯的,上下文互文互補而增義:「開我東閣門,坐我東閣床;開我西閣門,坐我西閣床。」由於互文手法的運用,省略了時間的推移和地點的轉換,表現了木蘭一別十年回到家中,迫不及待地到這裡坐坐,到那裡看看,看到曾經熟悉的一切,心中既充滿親切之感,又有說不清的滋味。含不盡之意於言外,通過動作細節的描寫,刻畫人物心理。又如「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二句,如果把「當窗」和「對鏡」分開理解,顯然不合女子梳妝的實情。「當窗理雲鬢」應「對鏡」,「對鏡貼花黃」也要「當窗」。這裡的互文手法如同「蒙太奇」一樣變換鏡頭,表現了木蘭脫下戎裝的動作之迅速、麻利,渲染了她經過十年的軍旅生涯,急切地想找回女兒家感覺的興奮之情。再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二句,對偶兼用互文,高度概括了十年徵戰的曠日持久和激烈悲壯,突出了木蘭出生入死,英勇善戰的英雄形象。又如「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二句,「腳撲朔」是雄兔的特徵,「眼迷離」是雌兔的特徵,分辨雌雄本是一目了然的事,但二兔上述的特徵兼而有之,就很難區別了。這裡暗示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和男人一樣馳騁疆場,巾幗不讓鬚眉,表現了木蘭的機智勇敢,照應了上文「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使這個傳奇式的女英雄的形象更加豐滿,含蓄而富於浪漫色彩。又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幾句,排比兼用互文,表現出一種急促跳蕩的節奏,一種躍躍欲試的意態,表現「可汗大點兵」的軍情緊急,渲染了出徵前的緊張氣氛和木蘭準備工作的繁忙而有序。這些互文手法的運用,不僅詞約意豐,詳略得當,而且從敘事上跨越時空,加快了情節的推進,使行文富於節奏感,跌宕生姿,增強了表達效果。

《木蘭詩》是中國詩史上罕有的傑作,詩中首次塑造了一位替父從軍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木蘭完滿具備了英雄品格與女性特點。天性善良勇敢,沉著機智,堅忍不拔,是木蘭英雄品格之必要內涵,對父母對祖國之無限愛心和獻身精神,則是其英雄品格之最大精神力量源泉。同時,全詩緊扣「木蘭是女郎」,從「不聞爺娘喚女聲」到「木蘭不用尚書郎」,從「木蘭當戶織」到「著我舊時裳」,始終不失其為女性之特點。故木蘭形象極為真實感人。《木蘭詩》創具一種中國氣派之喜劇精神,其特質,乃是中國人傳統道德精神、樂觀精神及幽默感之整合。這種中國氣派之喜劇精神,實與以諷刺為特徵的西方喜劇大不相同。《木蘭詩》充分體現出中國民歌之天然特長,鋪排、誇張、象聲、懸念的突出運用,對於渲染氣氛、刻劃性格,效果極佳。

過去多認為《木蘭詩》所產生之基礎,為北朝尚武之社會風俗。但是,北朝歷史發展之主流,是入居北中國的遊牧民族接受農業文明,進而接受中國文化,最終為中國文化所化。就此詩言,即使木蘭之家原為鮮卑民族,也早已漢化。「木蘭當戶織」,是一證。木蘭還家,全家喜慶之中所深具之禮意,是又一證。尤其木蘭替父從軍、高度體現對父母之愛心與對祖國之忠心,實為高度體現中國文化之精神。故應當說,《木蘭詩》所產生之基礎,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北朝尚武風俗之融合,而《木蘭詩》之根本精神,則是中國文化之精神。

相關焦點

  • 女子把《木蘭詩》畫成漫畫 提高背誦成績
    還記得《中國詩詞大會》上女中學生武亦姝滿腹經文,信手拈來,氣定神閒背古詩的樣子嗎?重慶八中宏帆中學初2019級12班也有一位古詩詞才女,她將初一(下)教材的背誦課文《木蘭詩》畫成連環漫畫,瞬間讓同學腦洞大開。
  • 堪比詩詞大會的《慶餘年》殿前鬥詩:孩子會古詩詞多重要?
    那時候在自己看來,學古詩詞簡直是無用功。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就會在某一個瞬間,突然感受到自己內心的彷徨或者迷茫,或者喜悅,被一兩句古詩詞表達出來,有一種時空交錯的惺惺相惜的感覺。而也只有古人留下的詩詞才會有穿透時光的「情感共鳴」。在熱播劇《慶餘年》中,主角範閒在宴席中,開掛式的將一百多首詩盡數背出,震驚四座。
  • 詩詞大會考到《木蘭詩》,王立群耐心講解,重點部分都不方便多說
    看了幾季詩詞大會後,筆者發現臺上的幾位導師在解析古詩詞時,其實有時候也不是什麼都敢講清楚。比如在解析李之儀的「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時,康震老師說了幾大段,卻硬是沒敢說這是李之儀寫給小自己40歲的歌姬的。
  • 好物 |《365·每天一首古詩詞·2020》日曆
    因為它不僅僅是一本日曆,除具備顯示陰曆、陽曆、各種節日這些基礎功能外——每天一首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等詩詞大家的經典作品每天一幅與詩詞創作的時間、季節、意境相結合的中國風原創插畫每天一個小知識,飛花令、二十四節氣、傳統節日,為生活點綴趣味每天一首詩詞朗讀解析音頻,讓孩子聽古詩,學古詩,愛上古詩詞每天一手帳,記錄媽媽的瑣事
  • 日本人也愛古詩詞,一言不合就「鬥詩」,寫出的詩卻令人啼笑皆非
    這幾年,一檔《中國詩詞大會》火遍全國,正是這檔節目才讓廣大人民群眾重新認識了詩詞之美。其實,咱們的鄰居日本對中國的詩詞自古以來就非常喜愛,咱們的唐詩宋詞在日本被統稱為「漢詩」,在日本的學生教材中也有很多漢詩的身影。
  • 小小「李白」「花木蘭」雲上鬥詩,江岸區中小學生開展詩詞誦讀大比拼
    長江網8月22日訊(記者陳俞 通訊員劉培)「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8月21日晚,頌國學經典·大江金岸少年之星——江岸區首屆雲上詩詞誦讀大賽二年級決賽拉開帷幕。10名小學生身著漢服,依次登臺,聲情並茂地誦讀中國古代經典詩詞。
  • 這個日曆,每一天一首經典古詩詞,契合當日對應時節,好讀好記.一年下來,讓孩子輕鬆記住365首詩詞.
    今天我給大家帶來的這本《365·每天一首古詩詞·2019年日曆》,與其說它是一本日曆,還不如說是以日曆形式做的插圖版詩詞讀本。當然日曆本身的功能一點沒有少。這個日曆,每一天一首經典古詩詞,契合當日對應時節,好讀好記。一年下來,讓孩子輕鬆記住365首詩詞。
  • 不舍《詩詞大會》5收官:課本裡枯燥的古詩詞,何以被這般追捧?
    對此,王立群教授進一步解釋說:關鍵是金庸先生《神鵰俠侶》的引用,以及瓊瑤女士《梅花三弄》的化用,再加上姜育恆有一首歌,那首歌又源自瓊瑤的小說,這就導致兩個版本都流傳開來。經過王立群老師的這番解釋,相信每一個看過節目的觀眾都不會再把這句詩記混淆了。
  • 詩詞日記 | 日記一首古詩詞:八月十八《金銅仙人辭漢歌》
    《金銅仙人辭漢歌》是唐代詩人李賀因病辭職由京師長安赴洛陽途中所作的一首詩。詩人借金銅仙人辭漢的史事,來抒發興亡之感、家國之痛和身世之悲。全詩設想奇特,而又深沉感人;形象鮮明,而又變幻多姿;詞句奇峭,而又妥帖綿密。此詩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是李賀的代表作品之一。特別是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已成為傳誦千古的名句,曾被毛澤東引用在其詩《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中。
  • 每天一首古詩詞|銀燭秋光冷畫屏
    這首詩中的「輕羅小扇」,即象徵著持扇宮女被遺棄的命運。「天階夜色涼如水」中「天階」指皇宮中的石階。「夜色涼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襲人,該進屋去睡了。可是宮女依舊坐在石階上,仰視著天河兩旁的牽牛星和織女星。民間傳說,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嫁與牽牛,每年七夕渡河與他相會一次,有鵲為橋。漢代《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就是寫他們的故事。
  • 李白被老婆嫌棄後,寫下一首詩,流傳至今難倒了中國詩詞大會34人
    李白我們都很熟悉,甚至不少人都能說出李白的經典名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但是流傳至今的古詩詞大家意思都明白嗎?不見得如此,曾經在中國詩詞大會上就出現了一道題難倒了34人,本來是李白被老婆嫌棄寫的詩,沒想到流傳至今。
  • 每天一首古詩詞|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這是您在詩享書局打卡的第119首古詩詞。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這首詩描寫的是鹿柴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詩的絕妙之處就在於以動襯靜,清新自然,毫不做作。大凡寫山水,總離不開對具體景物的描摹,山之巍峨,水之靈秀,古樹之參天,飛瀑之氣勢。但這首詩卻別出心裁,描寫了一座「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空山。層巒疊嶂,看去似乎空無一人,然而卻不時有人的朗朗笑語傳來。
  • 抖音這是我父親的日記裡的文字是哪首歌? 《父親寫的散文詩》讓人...
    抖音這是我父親的日記裡的文字是哪首歌? 《父親寫的散文詩》讓人聽到淚奔時間:2019-05-14 11:38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抖音這是我父親的日記裡的文字是哪首歌? 《父親寫的散文詩》讓人聽到淚奔 抖音上有很多好聽的歌曲,影視達人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首好聽的歌曲。
  • 為什麼孩子要背古詩詞?梁宏達老師的總結,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在節目中,沈子楊說到:自己學古詩詞時並沒有死記硬背,而是靠我的媽媽陪著我一直反覆讀詩,「念得熟了,自然就內化於心了」。那麼孩子「背詩」與「不背詩」的區別在哪裡?對此,北師範副校長、著名的教育專家顧明遠教授談到:中國的詩詞能夠激起人們的愛國熱情,發現祖國的大好河山,欣賞古人高雅的風範,充分地陶冶自己的情操,這對青少年來說尤其重要。
  • 《中國詩詞名篇名句賞析》:解讀學習古詩詞的當代意義及方法研究
    這是一首誓詞,表達了女主人公對堅貞專一愛情的追求。她為了證實自己的矢志不渝,列舉了五種不可能發生的自然現象:山幹了、江水幹了、冬天打雷、夏天大雪飄飄、天地合二為一。其中,第一種不可能發生的自然現象就是「山無陵」,意思是大山變成平地。這裡的「陵」,則是指地平線上的山體。
  • 詩詞大會:9歲「小詩神」吳雨曼,敗給北大博士,離場詩驚豔四座
    《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已經結束,這一季給人印象最深刻的除了彭敏奪冠,第九期裡,田涵辰小朋友的開場詩:「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讓我發現詩詞大會的孩子越來越多了,而且表現越來越好,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名「小神童」是在中國詩詞大會上大出風頭的9歲小女孩——吳雨曼。
  • 改編古詩詞?你還記得小時候那些那些被惡搞的詩詞名句嗎
    我們從一年級開始就開始學習古詩詞,駱賓王的《鵝》、李白的《靜夜思》、孟浩然的《春曉》等等。我相信大家一定還記得老師抽背古詩時的恐懼,同時,我們也在背誦古詩時,找到了一個樂趣,那就是惡搞古詩。我相信,無論在哪個地方讀書的我們,肯定同樣有著惡搞古詩的經歷。
  • 「詩詞大會」奪冠外賣哥:也許以後愛詩的點單人會和我聊聊詩
    詩緣武俠夢讓他走進詩詞的江湖雷海為1981年出生於湖南省邵陽市洞口縣,受父親影響從小就喜歡詩。雷海為回憶,自己五六歲時,父親雷長根就用毛筆在小紙片上寫古詩詞,貼在牆上教自己和妹妹背。雷海為記得,自己背的第一首詩是宋代詩人林升的《題臨安邸》,「我爸爸非常喜歡,經常跟我念叨山外青山樓外樓的杭州有多美」。
  • 校園達人丨杭州市南肖埠小學一(1)班來丁丁:古詩詞很美,就像唱歌一樣
    來丁丁是個詩詞達人,他曾參加《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並在詩詞大會宣傳片中出鏡,他還愛寫古詩詞,最近還寫完了「架空」歷史小說。達人自述:我從三歲開始接觸古詩詞。最早是受媽媽的影響,她從小就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經常讀詩給我聽,講裡面的故事。我的記性不錯,也喜歡聽,跟著媽媽搖頭晃腦奶聲奶氣地讀。
  • 每天一首古詩詞|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這是您在詩享書局打卡的第65首詩詞。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清明》是杜牧流傳很廣的一首詩,寫於池州杏花村。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突然細雨紛紛而至,悽迷綿密,路上的羈旅行人個個失魂落魄。遠在梁代,就有人記載過: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好趕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潑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