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味人間|漢代如何吃火鍋?不僅實行分餐制,還有加溫的調味醬

2021-01-18 騰訊網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白居易在《問劉十九》裡寫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如果他生活在四川,那小火爐上煮的恐怕不是美酒,而是火鍋。

眾所周知,四川人愛吃火鍋,無論酷暑難耐,或者寒冬臘月,吃著火鍋唱著歌,都別有一番滋味。古代的好吃嘴有沒有火鍋吃?他們使用什麼樣的炊具和蘸醬?

展覽還原了「舌尖上的中國」

正在四川博物院展出的「食味人間——飲食文化展」可以為你揭開答案。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四川博物院的118件/套文物,以時間為線索,還原了從新石器時代至近現代的人們「舌尖上的中國」,其中就包括漢代人吃的火鍋。

這個展覽裡不僅藏著古人餐桌上的智慧,還有不少關於美食的冷知識,被觀眾評價為一個「看餓了的展覽」,吃貨速來。不過,建議你刷展覽之前先填飽肚子。

漢代流行「小火鍋」

秦漢以來,高度的中央集權為實現大一統創造了政治保障,穩定的社會環境為人民帶來生活上的富足。人民安居樂業,青銅食器不僅出現在宗廟祭祀中,更是出現在宴飲樂舞的場景。

「清河食官」銅染器(國家博物館藏)

在川博「食味人間」展覽上,有一件來自國博的「清河食官」銅染器,是位於今山東、河北一帶的西漢時期清河國的食具,相當於漢代人涮食用的小火鍋。這件銅染器由爐及耳杯兩部分組成,爐為四蹄足,一端有供裝柄的圓銎,爐側口沿下刻銘文:「清河食官,右般(盤)重六斤十兩。」爐上承耳杯,杯側刻銘文:「清河食官,右,重一斤十一兩。」

染爐在漢代上層貴族階級中十分流行,有的為爐和杯2件組合,講究的還要在染爐底下加一個接炭火灰燼的承盤。比如,海昏侯墓出土的一套染爐就由耳杯、炭爐和底盤3部分組成,製作精緻,非常講究。文物專家孫機先生分析,這種組合成套的青銅器應該是一種飲食器具。

出土於海昏侯墓的西漢青銅染爐

「染」是古代調味品

古人把調味品叫做「染」。《呂氏春秋》記載,「染,豉醬也」,染杯中盛放的主要是以醬、鹽為主的調味品。展覽上銅染器下面配的爐子,則是為了加熱醬料。

染器的盛行,與先秦時期的飲食習慣有關。當時,用濡法製作肉食,在漢代較常見,有點類似於「幹煎」。首先,人們把肉熬到可以食用的程度,待水分蒸發後,製成類似於肉脯的樣子;然後,再蘸加熱的調料,讓肉脯變軟了之後趁熱品嘗。

染杯相當於現在吃火鍋之前調製的味碟。不同於現在味碟裡放些蔥蒜、香油,用以冷卻剛出鍋的肉食,便於大快朵頤,漢代人習慣用較燙的調料,所以須用染爐不斷地給調料加溫。這就有點像點不了鴛鴦鍋的時候,有人熱衷涮白肉,「重口味」的小夥伴只能在味碟裡旋轉跳躍,讓食物更加可口。

觀眾從這個展覽上了解飲食文化

分餐制可別「染指」

漢代始有關於火鍋的明確文獻記載,不過那時候火鍋被稱作「錐鬥」,是一種「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美食。

秦漢時期沿襲先秦分餐就食的遺風,人們吃飯時會席地而坐。因為擺放食物的几案很低,盛裝器具又大又重,大家圍坐在一張几案上吃飯很不方便。所以,秦漢大多一人一桌,分餐而食。

川博工作人員介紹,漢代出土的青銅染器體量都很小,染杯的容量一般只有250—300毫升。整套染爐全器加起來,高度也不過在10-14釐米之間。宴飲時,大家一人一爐,隨涮隨「染」,是不是很講究?不過,你可千萬別碰到別人的染杯,如果不小心「染指」了別人的調料,那就貽笑大方了。

劉非愛吃「鴛鴦鍋」

著名歷史學者倪方六研究發現,漢代已有各式各樣的火鍋:從材料來看,不僅有青銅火鍋,還有鐵火鍋、陶火鍋;從用餐形式而言,除了展覽上展出的分餐制的染器,還有可以放不同料湯、煮不同菜品的鴛鴦鍋。

江蘇盱眙縣境內大雲山西漢墓出土的一件分格鼎,證明墓主、西漢江都王劉非是一個好吃嘴,而且他吃的還是「鴛鴦火鍋」。這個鼎很別致,打開蓋子之後,鼎內分布著5個錯落有致的小格子,中間圓格外面再分出4格。這種分格鼎與現在的九宮格火鍋異曲同工,造鼎的工匠將鼎分成5個區間,既方便有酸、辣、麻、鹹等不同飲食習慣的食客擁有不同的底料,又能讓雞鴨魚肉放在不同格子內避免串味,一鍋頂五鍋。

漢代分格鼎。(南京博物院藏)

《三國志·魏書·鍾繇傳》中有關於分格鼎的記載,並命名為「五熟釜」。東漢末年,曹丕賜給名臣鍾繇(音yáo)一個五熟釜,還在上面鄭重刻上銘文。由此推測,分格鼎應該是宮廷貴族享用的炊具。

劉非是漢景帝的五皇子。在吳楚七國之亂中,年僅15歲的劉非有勇有謀,主動請纓攻打吳軍。他在平定七國之亂的大戰中立下赫赫戰功,令漢景帝十分欣慰,將其改封為江都王,還把他攻佔下來的吳國賞賜為封國。在富庶的吳國裡,劉非招攬天下豪傑,包括赫赫有名的董仲舒。

做一個安靜的好吃嘴,沒事涮涮鴛鴦鍋,會吃的劉非運氣不會太差,最終成為少數得以善終的諸侯。

相關焦點

  • 漢代如何吃火鍋?不僅分餐制,還有調味醬
    漢代如何吃火鍋?不僅分餐制,還有調味醬白居易在《問劉十九》裡寫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如果他生活在四川,那小火爐上煮的恐怕不是美酒,而是火鍋。眾所周知,四川人愛吃火鍋,無論酷暑難耐,或者寒冬臘月,吃著火鍋唱著歌,都別有一番滋味。古代的好吃嘴有沒有火鍋吃?他們使用什麼樣的炊具和蘸醬?
  • 趣說冬至(一)冬至必須配火鍋!古代的「小火鍋」你見過嗎?
    趣說冬至(一)冬至必須配火鍋!古代的「小火鍋」你見過嗎?冬至,畏寒怕冷的人除了穿上厚衣服保暖,還應該食用牛羊肉、姜棗湯來進補禦寒。俗話說:冬至餃子夏至面,不少地方也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而對於成都人來說,沒有什麼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吃兩頓。因此,即便是最日常的火鍋,也能在冬至這天吃出滿滿的儀式感。當你吃著火鍋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古人會不會吃火鍋呢?哈哈,答案是肯定的,古人吃火鍋還很講究呢!
  • 古人是如何從一人一份的分餐制,演變成同桌共食的聚餐制
    逢年過節,全家的老少爺們還有七大姑八大姨們團團圍坐,共享一道豐盛的晚宴,火鍋餃子冷拼熱炒,大家你一口我一口,突出一個闔家歡樂賓主盡興,講究的是親朋好友們吃得好玩的好。 而使用公筷公勺、分餐進食的飲食制度,則是在西方廣為流傳的分餐制度。不過,鮮為人知的是,我們中國本身,其實原本也是分餐制度的忠實使用者。
  • 今日小寒,宜吃火鍋 原來漢代就有人吃「單身小火鍋」了
    寒冬天吃火鍋,不只是現代人的「專利」,古代人也喜歡這樣玩兒。4日,中華遺產雜誌官方微博@中華遺產雜誌 分享了一個來自漢代的「小火鍋」文物。染器@中華遺產雜誌 介紹:「圖片是一件名為『染器』的漢代文物,它由杯、爐、盤組合而成。文物專家孫機先生說,這種組合成套的青銅器應該是一種飲食器具。在古代,人們把調味品叫做『染』。
  • 初壹食午共享單身火鍋,用火鍋治癒孤獨的靈魂
    2003年非典過後,火鍋行業以快速擴張及渠道下沉,取得了規模效應和成本優勢,一夜之間,火鍋連鎖店遍布大街小巷,成為餐飲行業的主力。但是在非常時期,在傳統的火鍋上,吃飯時大多三五成群,不僅缺乏安全衛生,還會耗費大量的時間。
  • 中國古代曾長期實行分餐制,為何演變成現在的合餐制?
    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唐代敦煌四七三窟壁畫,是這樣的↓↓↓看到沒,這幅圖是一副聚餐圖,長方形食桌上兩側就是高足條凳上,但仔細觀察,每個人面前都是屬於自己的一碟餐食,這實際上是非常像西餐的「分餐制」。那麼,中國古代的「分餐制」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源頭上恐怕要追溯到史前氏族文化了。
  • 古人放棄分餐制,是因為褲子和椅子?
    近年來,出於衛生和健康考慮,不少人呼喚中國人也應該像西方人那樣,實行分餐制。但是您知道麼,分餐其實並不是西方人的專利,2000多年前的中華民族就一直是「分餐而食」。而當合餐制興起之時,公筷也便已經產生了。
  • 餐飲方式再引熱議 專家冀採唐代會食氣氛分餐制
    到唐代大體上誕生會食制,其後逐漸轉變,到宋代以後,具有現代意義的會食才形成氣候。古代中國人分餐進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面前擺著一張低矮小食案,案上放著食具,所謂「筵席」正是這古老分餐制的一個寫照。考古發現的漢墓壁畫及畫像石磚等實物和繪畫資料,就可見古代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分餐制場景。
  • 調查|長沙超五成餐飲店重啟堂食服務,公筷公勺有人用嗎?分餐制推行...
    >長沙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提出的登記個人信息、實行分餐制等要求是否得到落實?另外,有約五成消費者選擇打包帶走,還有兩名男性食客見店內無空餘餐桌,主動搬起板凳坐在門外「嗦粉」。費大廚辣椒炒肉:每桌預先提供消毒公筷「每天清潔消毒,公筷公勺,請您放心用餐。」
  • 從分餐制開始
    「民以食為天,更以健康為先」,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新時代飲食文明——分餐制。什麼是分餐制?與現在共餐有何不同?自古代以來,飲食與生存同步,飲食文化是多少年來人們對食物的「認識」和「運用」,是關於食物生產與消費的科學、技術、習俗和人文藝術的綜合體。
  • 「左殽右胾、分餐而食」,看漢代的飲宴禮儀
    內容——注重秩序,享樂主義盛行1、從進食之禮看漢代主客之道⑴菜品擺放——左殽右胾《禮記·曲禮》中有關於漢代飲宴禮節的詳細記載:「凡進食之禮,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⑶科學的用餐禮儀——分餐而食由於漢代人有席地而坐的習慣與長幼尊卑分別排列的禮制,漢代飲宴上實行的是分餐制,一幅出土於雎寧縣九女墩漢墓中的宴飲圖就表現了當時分餐而食的情景。宴飲時,侍者會在各人的席位前擺放低矮的小食案,其上放置一些較為輕巧的餐具,那些大且重的餐具會被直接擺放在席外的地面上,飲宴開始時,侍者會將每道菜餚都裝在食盤中端上,食者僅進食屬於自己的食物。
  • 「分餐制」你了解多少?
    >「席地而坐,分案而食」的分餐制。陶寺遺址的發現十分重要,它不僅將食案的歷史提到了4500年以前,而且也指示了分餐制在古代中國出現的源頭,古代分餐制的發展與這種小食案有不可分割的聯繫,小食案是禮制化的分餐制的產物。
  • 中國人為什麼很難接受分餐制?
    分餐還是共食?這是一個問題。有人覺得,中國人天性愛熱鬧,圍桌會食是我們的傳統;有人則認為,分餐制並非西方現代文明社會的標配,中國才是最早進行分餐制的國家。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卻未必完全準確:親密會食的傳統並非我們想像的那麼「古老」,只有一千年多一點;而中國古人三千年前就實行的分餐制,背後也不是我們今天秉持的「現代理念」。中國是如何從分餐制過渡到合餐制的?
  • 新鮮出爐|2020廣東二模作文淺析「「分餐制」與公共衛生安全」
    (60分)圍桌共食是我國的傳統飲食習慣。家人共餐或親友聚會,許多人習慣用相互夾菜來表達情感。但2020年春天,廣東州北京等多地衛生部門發出倡議,推廣使用公筷公勺、分餐進食。為此,小武爸媽決定開始在家裡實行分餐制,家人就餐,必須用公勺公筷從公盤裡取食物。
  • 漢代吃火鍋擼串兒喝酒很流行
    火鍋燒烤食材漏鬥內壁的殘留物。在米家崖遺址發現的用於製酒的漏鬥。曾經有一篇熱帖,說的是如果一個現代人穿越到秦朝的鹹陽城,就只吃「開水燙白菜」。但是,「飯黨」也有不少選擇:不僅有麻、蕎麥、青稞、小豆等傳統作物,還有像豌豆、扁豆、黑豆、胡豆、綠豆、胡麻、鵲紋芝麻等外來品種。吃著小火鍋還能涮豆腐在西漢時期,一種青銅染爐非常流行,以至於在許多地方都有出土。
  • 咱古人吃飯都是分餐制 一人一桌大氣 為什麼後來淪陷了
    馬未都和陳曉卿認為,涮火鍋本來是遊牧民族帶過來的,就是一個共餐制,圍著一個圓桌吃飯,是個很野蠻的吃法。咱過去一人吃一份,是分餐制。宋朝之前沒有方桌之前都是分餐。我們不僅分餐,還分桌呢,一人一個桌,還不是一人端一盤子分餐,是一人一個食桌,這屋吃的那場面可大了。得喊啊。大家最熟悉的「鴻門宴」,就是古代一個典型的分餐場景。
  • 各地出臺政策大力推行分餐制 公筷「夾」出餐桌新文明
    對此,服務員解釋道,現在響應號召,也為了顧客的身體健康,以後實行公筷制,為每一位顧客提供公筷,並且做了顏色區分。分餐制和公筷制在中國已經推廣了很多年,但是成效不明顯。這其中有文化的原因,也有經濟成本和個人習慣的原因。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為推行分餐制和公筷制提供一個新的契機。各地也在紛紛出臺相應的政策,加大宣傳力度,鼓勵實行分餐制和公筷制。
  • [網連中國]多地推行分餐制,公筷「夾」出「新食尚」
    酒店負責人沙蕾介紹說,疫情發生後,酒店用餐逐漸改為分餐制,「很多客人對分餐方式很肯定,覺得衛生方便。」 實行分餐制,避免交叉感染,是保衛「舌尖安全」的有效舉措。5月以來,部分地區出現散發病例和聚集性疫情,防止疫情反彈的任務仍然艱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持良好的就餐秩序、健康的就餐方式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現實問題。
  • 疫情之下西安多家餐廳主動實施分餐制
    一人一個小格擋,麵館被分成多個小空間,食客在屬於各自的空間裡就餐,各吃各的,無交流,這是華商報記者在西安市雁翔路一家麵館看到的一幕。自全省疫情防控應急響應級別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調整為三級響應後,餐飲行業安全有序恢復營業已經具備基本條件,大家又能外出堂食了。
  • 「網連中國」多地推行分餐制,公筷「夾」出「新食尚」
    酒店負責人沙蕾介紹說,疫情發生後,酒店用餐逐漸改為分餐制,「很多客人對分餐方式很肯定,覺得衛生方便。」實行分餐制,避免交叉感染,是保衛「舌尖安全」的有效舉措。5月以來,部分地區出現散發病例和聚集性疫情,防止疫情反彈的任務仍然艱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持良好的就餐秩序、健康的就餐方式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