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宋仁宗慶曆七年(1047年)八月十五日,曾鞏隨父北上,在赴京途中曾鞏去滁州拜訪了歐陽修,留連二十天。這篇記就是在滁州應歐陽修之請而作。曾鞏簡介: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後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曾致堯之孫,曾易佔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之一。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
醒心亭記注釋:
滁(chú)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歐陽公作州之二年,構亭曰「豐樂」,自為記,以見其名義。既又直豐樂之東幾百步,得山之高,構亭曰「醒心」,使鞏記之。在滁州的西南面,一泓泉水的旁邊,歐陽公任知州的第二年,建造了一個名叫「豐樂」的亭子,並親自作記,以表明這個名稱的由來。不久以後,又在豐樂亭的東面幾百步,找到一個山勢較高的地方,建造了一個叫「醒心」的亭子,讓我作記。醒心亭:古亭名,在滁州西南豐樂亭東山上,歐陽修所建。滁州:宋州名,屬淮南東路,今安徽省滁州市。涯:邊際。歐陽公:即歐陽修,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作州:任知州。構:建築。幾:將近,接近。得:尋到。
凡公與州之賓客者遊焉,則必即豐樂以飲。或醉且勞矣,則必即醒心而望,以見夫群山之相環,雲煙之相滋(zī),曠野之無窮,草樹眾而泉石嘉(jiā),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聞,則其心灑(sǎ)然而醒,更欲久而忘歸也。故即其所以然而為名,取韓子退之《北湖》之詩云。噫!其可謂善取樂於山泉之間,而名之以見其實,又善者矣。每逢歐陽公與州裡的賓客們到這裡遊覽,就肯定要到豐樂亭喝酒。有時喝醉了,就一定要登上醒心亭眺望。那裡群山環抱、雲霧相生、曠野無垠、草木茂盛、泉水嘉美,所見到的美景使人眼花繚亂,所聽到的泉聲使人為之一振。於是心胸頓覺清爽、灑脫而酒醒,更想久留而不返回了。所以就根據這個緣故給亭命名為「醒心亭」,是取自韓退之的《北湖》詩。啊,這大概可以稱得上是善於在山水之間尋找快樂,又用所見到的美景來給它命名吧,這就更有水平了。即:到達。滋:生。嘉:美。洒然:不拘束的樣子。即:猜想。所以然:可以造成這種醒心的效果。韓子退之:即韓愈,字退之。《北湖》:韓愈的詩歌作品。其實:這個地方真實的情景。
雖然,公之樂,吾能言之。吾君優遊而無為於上,吾民給(jǐ)足而無憾於下。天下之學者,皆為材且良;夷(yí)狄(dí)鳥獸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樂也。一山之隅(yú),一泉之旁,豈公樂哉?乃公所寄意於此也。儘管這樣,我是能夠說出歐陽公真正的快樂的。我們的皇帝在上悠然自得,無為清靜;我們的百姓在下豐衣足食,心無不滿;天下的學者都能成為良材;四方的少數民族以及鳥獸草木等生物都各得其宜。這才是歐陽公真正的快樂啊!一個山角落,一汪清泉水,哪裡會是歐陽公的快樂所在呢?他只不過是在這裡寄託他的感想啊!吾君:這裡指宋仁宗。優遊:悠閒自得的樣子。無為:清靜麗無所事事。給足:富裕,豐足。且良:泛指有才能。夷狄:泛指少數民族。夷:我國古代對東部各民崩的統稱。狄:我國古代北部的一個民族。隅:角落。寄意:寄託自已的心意。
若公之賢,韓子歿(mò)數百年而始有之。今同遊之賓客,尚未知公之難遇也。後百千年,有慕公之為人而覽公之跡,思欲見之,有不可及之嘆,然後知公之難遇也。則凡同遊於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歟!而鞏也,又得以文詞託名於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歟!像歐陽公這樣的賢人,韓愈死後幾百年才產生一個。今天和他同遊的賓客還不知道歐陽公那樣的賢人是很難遇到的。千百年後,有人仰慕歐陽公的為人,瞻仰他的遺蹟,而想要見他的人,就會因沒有與他同時代而感嘆。到那時,才知道遇到歐陽公真難。如此說來,凡是現在與歐陽公同遊的人,能不感到歡喜和幸運嗎?而我曾鞏又能夠用這篇文章託名在歐陽公文章的後面,又能不歡喜和慶幸嗎?歿:死。始:才。託名:依託他人而揚名。
慶曆七年八月十五日記。宋仁宗慶曆七年八月十五日記。
曾鞏的主要作品有:詠柳、醒心亭記、西樓、越州趙公救災記、墨池記、城南、寄歐陽舍人書、贈黎安二生序、七月十四日韓持國直廬同觀山海經、邊將、答裴煜二首 其二、答裴煜二首 其一、送高秘丞、湘寇、刁晾純輓歌詞二章、寄鄆州邵資政蒙問敝邑山水之景,見索新詩,、華不注山、送徐竑著作知康州、雹、聖賢、仁宗皇帝輓詞三首、戲書、詠雪、雜詩五首、蔡洲、蔡州、促促為物役、送高秘丞、初冬道中、庭木等。
《醒心亭記》由[小孩子點讀]APP - 小學家庭輔導專家,獨家原創整理並發布,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