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一拍宋朝#
公元1002年,一個從福建崇安縣城來的年輕人在杭州停住了腳步。
欣賞著眼前這見所未見的繁華與豔麗,他大筆一揮,寫了一首很快就被當時歌姬廣為傳唱的詞作:
望海潮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裡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戲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初露頭角
這個年輕人就是柳永,《望海潮》是他描寫杭州美景非常著名的一首詞:
「東南形勝」點明了杭州位於東南要衝之地,位置重要卻又風景優美,「三吳」泛指現在的江浙部分地區,「錢塘」即杭州。前三句描寫杭州的重要位置後,接下來就對杭州的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進行了細緻描寫。
關於這首詞,還有個傳說。據說後來的金主完顏亮看到詞中「有三秋桂子,十裡荷花」一句,對這樣的美景豔羨不已,於是決定南下攻宋。
這首詞雖然讀起來很美,詞風頗為柔美華麗,不過很顯然這並不是柳永詞作中最成熟、最經典的一首,只是單純寫景之詞,多多少少還顯得有幾分稚嫩。
柳永這時候還很年輕,不過18歲,雖然詞作還沒有達到他後來作品的高度,但是一經歌姬傳唱,立即驚動四座。
當時的杭州知州孫何聽到這首詞後,連忙問詞的作者是誰,並請來一見。見到柳永之後,孫何特地請他吃了一頓飯,以示對他才能的欣賞。
可能柳永所期待的並不只是一頓飯,不過以當時孫知州混跡官場多年練就的眼光和城府來看,絕對不會只因為一首詞就給柳永一官半職的。
歡景流連
柳永雖然沒有遂了自己的心願,不過他見杭州風景如此優美,都市繁華遠遠超過他之前所有的想像,於是決定暫時不去參加考試,先在杭州住一段時間再說。
這一舉動,可以稱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不過柳大詞人就是這麼率性。
在杭州住下來後,柳永遍覽周邊形勝之地,沉醉於聽歌買笑生活,很是荒唐了一陣子。
在杭州晃蕩了幾年之後,1008年,柳永終於玩夠了,這才決定離開杭州,趕赴京城去參加科舉。
當頭一棒
在杭州見慣了旖旎風光的柳永,沒想到此去京城沿途見到的風光更令人心曠神怡。一路崇山峻岭,北國風光,似乎就是為了激發年輕人心中鬥志的。而千年古都開封,歷經千年的文化積澱,更呈現出無可比擬的承平氣象,這裡的無限風情又遠非江南杭州可比。
所有這些,都使年輕的柳永心情激蕩,躊躇滿志,認為自己勢必能夠蟾宮奪桂,高中魁首。
可是,再優美的流行歌曲,都不能用來當作定國安邦之計。雖然柳永在考場之上奮筆疾書,下筆千言,文字洋洋灑灑好似永不枯竭的長江之水,自認為才情高絕無人能夠匹敵。
可是,如此自信滿滿的柳永居然初試落第了。
簡直是羞煞、氣煞人啊!
柳永的氣憤簡直無以復加,於是狂揮筆墨,在詞中表達自己難對人言的牢騷和憤慨:
鶴沖天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看上闋還是很有氣魄的,認為這次落第只不過是自己「偶然」地沒中狀元而已;「明代暫遺賢」這句挺可氣的,他覺得這次沒考中不是自己的損失,而是號稱「明代」的這個時代失去了自己這個大賢才;然後把自己誇成「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語氣頗為狂傲。
任何作品都不會超越作者本身的見識,柳永這首詞也不例外。下闋,他熟練地回到了之前就流連忘返的「煙花巷陌」,很慶幸那裡還有自己的意中人,讓自己「平生暢」。
老兄,家中還有賢妻,「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可還記得嗎?
最後一句很擰巴,明明自己滿腔豪情壯志,意在高登金榜,卻因為在現實中碰了這一下子,於是說道:「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好像來這樣的地方消磨,是自己迫不得已、不得不忍耐的,壓根兒打心眼裡就不情願!
接連落第
擰巴的人,總是要讓現實給慢慢捋順了的,哪怕在這個過程中,自己的內心如何煎熬,如何痛苦。
1015年,柳永第二次參加科考,又落第了。--明代又遺賢。
1018年,柳永第三次參加科考,再次落第,他的大哥柳三復反倒考中了。--明代又又遺賢。
1024年,柳永第四次參加科考,又落第了。--明代又又又遺賢。
關於柳永的第四次科考,有中榜一說,然後榜單拿到宋仁宗跟前,宋仁宗對柳永之前寫的《鶴沖天》裡「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一句很是計較,於是批道:「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把柳永的名字抹去了。於是從此柳永自嘲「奉旨填詞」。
不過這事好像經不起推敲,宋仁宗趙禎出生於1010年,1024年也就14歲,14歲的人能有多強烈的好惡呢?更何況當時掌管朝政的是劉太后。
姑妄聽之,姑妄信之,或者疑之。
不過總之柳永是落第了。
填詞為生
這一年柳永已經40歲了,不再是那個輕狂少年,接連幾次的打擊讓他憤懣又頹喪,一怒之下離開了開封,自此填詞為生。
柳永被後世稱作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詞家,是兩宋創用詞調最多的詞人,宋詞中,他首次使用的詞牌達一百多個。
柳永作詞,語言通俗易懂,常以口語入詞,作品一經問世,立即被人們傳誦,「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
詞的內容以愛情、都市風光、羈旅行役為主,其中以愛情為主題的詞最為人們傳誦不已,比如《雨霖鈴·寒蟬悽切》、《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等。
暮年及第
1034年,宋仁宗親政的第二年,特開恩科,以招攬以往未能入選的人才,柳永聞訊後立即和二哥柳三接趕往京城,兩個人同時考中了進士。
此時柳永已經50歲了。
雖然考中了進士,但是柳永所授官職並不高,擔任睦州團練推官,後來調到餘杭縣擔任縣令,歷任鹽監、判官等職。
能作婉約詞,必有柔軟心,在地方上擔任官職的柳永很能體會民生疾苦,政聲很好,有「名宦」之譽。
擔任鹽監期間,在親眼看到了鹽工們的辛苦勞作之後,柳永寫下了大氣磅礴的《煮海歌》。在詩歌之中,他細緻而深刻地描繪了鹽工艱苦繁複的勞作,滿懷悲憫,筆調悲愴而激昂,一改之前詩詞的纏綿綺靡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