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格尼尼《鍾》為炫技而生的小提琴曲

2021-02-08 博陽提琴



一部經久不衰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無疑令小提琴成為國人熟知的西洋樂器之一。追根溯源,在小提琴界有如神一般地位的義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演奏藝術,至今仍是小提琴演奏技巧的範本。

帕格尼尼似乎就是為了拉琴而生。他的肩、肘、手腕關節異常柔軟,寬大的胸幅使他不必使用肩墊及腮託。他的聽覺格外敏感,即使是用調音不準的琴依然可以拉出準確的音,甚至還可以將曲子任意升高或降低半音來拉。他的手不可思議地大,在手掌彎曲狀態下,食指尖和小指尖相距20釐米以上。他在演奏和作曲兩方面都把小提琴技巧推上了頂峰,不僅是震撼19世紀的炫技大師,且為後世留下了一批質量極高的小提琴作品,其聲名傳至今日。

帕格尼尼的《B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 「模仿鐘聲的迴旋曲」(俗稱「鍾」),便是他向世人展示自己令人眼花繚亂技巧的最著名作品之一。這個樂章經常被單獨演奏,也被改編成其他樂器演奏的版本。「鍾」雖然只有短短的9分鐘,但其中的各種艱難技巧,令人嘆為觀止。

「鍾」以輕快「飛躍斷奏」的技法奏出凜冽、緊迫的氣勢開場,接下來高難度的「近馬奏法」技巧,創造出模仿鐘聲的特殊音效。隨後的對比樂段更加重了鐘聲,延伸出緊張的高音,正像一個人緊緊盯著鍾看,時間的快速流逝和無所事事形成鮮明的對比,好比故事的一波三折和小說的一張一弛,隨著鋼琴的介入,給予主題更厚實的音響,從而使旋律顯得不再那麼緊張,亢奮中又含有柔情,雖然琴音越來越鏗鏘和大幅度起伏,那一抹溫柔的漣漪,仍然在聽眾心中蕩漾。最後,小提琴以急匆匆的迴旋曲歸來,留給聽眾「逝者如斯夫」的喟嘆和警醒。

由於此樂曲中多次使用了三角鐵這一打擊樂器,並以小提琴多次模仿三角鐵的聲音,因此獲得了《鍾》這一別稱。

正如一位資深樂評人所說:《鍾》美妙的樂段和高超的技巧,使音樂沒有在匆忙中變得暴躁,而是顯得異常充實,時間在這裡變成了一位負責任又急性子的好朋友。

當然,帕格尼尼不是光用技巧取悅聽眾的人。他那魔鬼般的技藝只是一種條件,其創作的眾多小提琴曲作品,並不因炫技而絲毫減低音樂性。他的音樂主題被很多人引用和再創作,他最美麗的樂章有著濃濃的旋律色彩,記錄下瑰麗的景致和瀟灑的生活狀態。他的小提琴音樂作品,後人只有俯首默默地追趕。

帕格尼尼當年演奏用的小提琴,是義大利著名提琴製作大師瓜爾奈裡於1742年製作的。此琴不僅音色甜美、音質純淨,而且還具有超強的韌性,否則承受不了帕格尼尼魔鬼般地拉、撥、彈、挑『關於這把琴查看這篇文章–>帕格尼尼小提琴 瓜奈利 1743 小提琴『Il Cannone』』。

1840年帕格尼尼去世後,遵其遺囑,這把名琴留贈他的故鄉義大利熱那亞市永久珍藏。開始,保管者將此琴小心翼翼放在恆溫箱裡,不許任何人瞻仰,以防損壞。後來研究人員發現,樂器需不斷地合理地使用,才能真正永葆青春。而它與人之間的「靈性」,也會隨著時光流逝而喪失。於是,經熱那亞市政府特別批准,這把帕格尼尼生前最為喜愛的名琴,便定時取出,由經過嚴格審定的小提琴演奏家為其熱身。

人們雖然無法欣賞帕格尼尼在170多年前出神入化的炫技表演,但所幸的是,被譽為「當代帕格尼尼」的義大利小提琴演奏家阿卡多對帕格尼尼作品的演繹,仍能使我們領略小提琴演奏的超高難度技巧,更驚嘆於帕格尼尼驚世駭俗的音樂表現力。


帕格尼尼《鍾》 小提琴演奏:柯崗

相關焦點

  • 為炫技而生的小提琴曲—帕格尼尼《鍾》
    帕格尼尼似乎就是為了拉琴而生,他在演奏和作曲兩方面都把小提琴技巧推上了頂峰,不僅是震撼19世紀的炫技大師,且為後世留下了一批質量極高的小提琴作品,其聲名傳至今日。帕格尼尼的《B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 「模仿鐘聲的迴旋曲」(俗稱「鍾」),便是他向世人展示自己令人眼花繚亂技巧的最著名作品之一。
  • 欣賞小提琴協奏曲 帕格尼尼《鍾》
    《鍾》他在演奏和作曲兩方面都把小提琴技巧推上了頂峰,為後代留下了一批質量極高的小提琴作品,震撼19世紀的炫技大師,其聲名傳至今日。《第2號小提琴協奏曲》(Violin Concerto No 2)作於1826年,其中的第3樂章標題為《鍾》(La campanella),以模仿鐘聲而著名。
  • 小提琴演奏【帕格尼尼《鍾》】,以高難度的技巧,創造出模仿鐘聲的特殊音效.
    (康珠美)小提琴演奏【帕格尼尼《鍾》】
  • 帕格尼尼的炫技風格是如何形成的?
    舒曼和勃拉姆斯也植於練習曲和鋼琴變奏中。」到了我們這個時代,拉赫馬尼諾夫又用同一個主題創作出一首樂隊演奏的《狂想曲》,一百年來帕格尼尼的作品始終沒有離開過音樂會的舞臺。在這部作品中,帕格尼尼吸取前輩的精華,並革新和創造了許多高難度的演奏技巧雙泛音、左手連續拔弦,連續跳弓、十度、八度、三度顫音這些都已超過了某些小提琴協奏曲的難度。賀錫德寫到:曲調豐富新穎,色彩絢麗和聲獨特,在樂譜的扉頁上帕格尼尼還題上了「獻給藝術家」這幾個字,由此可見帕格尼尼在技術上已達到非常熟練的程度。從曲式上分析帕格尼尼小提琴隨想曲與十八世紀的同行對於隨想曲體裁的理解與創作更加接近文字本意。
  • 拉赫曼尼諾夫創作《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背景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寫於1934年,此時世界樂壇正在發生著很大的變化,傳統的調性體系、曲式、節奏等慣用的音樂法則被拋棄,代之而起的是流派紛呈的「新音樂」,無調性音樂、表現主義、後浪漫主義、新古典主義、十二音列等等相繼出現,「求異響於新聲」是歐美音樂的時代潮流,而拉赫瑪尼諾夫不為所動,仍然在十九世紀的風格和形式裡尋求個性的表現。
  • 薩爾瓦託.阿卡多演奏帕格尼尼《鍾》
    13歲時就因完美地演奏了帕格尼尼的24首隨想曲而轟動世界樂壇。之後又在15歲和17歲時相繼獲得了日內瓦國際大賽和帕格尼尼國際大賽金獎,此後便開始了他50多年的職業演奏生涯。1985年他被義大利總統授予「大十字騎士勳章」。義大利是小提琴的發源地,歷史上曾出現過維瓦爾弟、柯列裡、塔爾蒂尼和帕格尼尼等舉世聞名的小提琴藝術大師。阿卡多是20世紀中期出現的又一顆璀璨壯麗的藝術巨星。
  • 帕格尼尼 | 魔鬼般炫技的小提琴大師
    ▲ 帕格尼尼第一小提琴協奏曲(諏訪內晶子)生平尼可羅·帕格尼尼出生於義大利的熱那亞,是Antonio and Teresa(née Bocciardo)Paganini的兒子,根據Peter Lichtenthal為他寫的傳記,帕格尼尼在五歲的時候,他父親開始敎他曼陀鈴,七歲時便開始學習小提琴,更在十歲時就開始作曲了,十三歲時,完成了他的第一次公開演出
  • 李斯特《鍾》
    ❤素材源自網絡:)李斯特的《lacampanella鍾》《鍾》又名泉水, 作於1834年,鋼琴獨奏曲,升g小調,稍快板,6/8拍,根據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鍾》改編而成。這是李斯特為獻給德國鋼琴家克拉拉、舒曼而作的鋼琴曲集《帕格尼尼主題大練習曲》六首中的第三首。據記載,1831年3月李斯特在巴黎聽了帕格尼尼的音樂會之後,對他精湛高超的創作和演奏技藝驚嘆不已,決心要成為鋼琴上的帕格尼尼。
  • 帕格尼尼名曲手風琴演奏視頻欣賞
    《b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極為著名,由於該樂章的小提琴獨奏三次模仿鐘聲的音效,故起標題為「鍾」。李斯特的鋼琴練習曲《鍾》就根據該主題創作。這段音樂運用了變奏手法,兩個主題交替變奏,聲音明亮而有色彩,音色圓潤,將幻想的鐘聲晶瑩閃爍的美感發揮地淋漓盡致。
  • 致敬帕格尼尼丨拉赫瑪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鋼琴演奏分析
    往期帕格尼尼:1、帕格尼尼小提琴音樂的風格特徵丨他異於常人的兩個優點:一個是天馬行空的幻想,一個是技術手段的靈活運用與創新;2、淺析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丨通過這首曲子來認識勃拉姆斯,會發現其鋼琴作品充滿了華麗而複雜的技巧,並伴有較高的演奏難度;3、400年小提琴演奏史丨帕格尼尼陳薩17歲演奏《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據說她想刪掉這段視頻?
  • 帕格尼尼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第二樂章 2041
    《降E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是帕格尼尼1811年創作。作者一共寫了至少六首小提琴協奏曲,但經印刷出版的只有兩首,至今仍常被演奏的就是這首《降E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 此曲原作是用降E大調寫成,但為了減少小提琴演奏的難度,顯現特殊效果,將樂器調高半音,並使用D大調樂譜,所以也稱為《D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
  • 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 | 魔鬼琴藝的挑戰書
    今天是義大利小提琴及吉他演奏家、作曲家,歐洲晚期古典樂派、早期浪漫樂派音樂家、歷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師之一尼可羅·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 1782年10月27日—1840年5月27日)誕辰236周年。
  • 拉赫瑪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 好碟推送 | 維瓦爾第、帕格尼尼、穆特:3張小提琴名盤組合
    義大利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阿卡多被稱為「活著的帕格尼尼」,他是當今舉世無雙的詮釋帕格尼尼的不二人選。    阿卡多高超的技巧,疾風般的演奏,令人相信帕格尼尼這魔鬼琴手依然在世。錄音將弓弦的摩擦質感,流水般貫穿全曲的急板,空間中自然的堂音,通透亮麗的琴聲,甜美的音質和名琴的音色盡收其中。
  • 常用的小提琴練習曲
  • 帕格尼尼小提琴《威尼斯狂歡節》欣賞(曲譜+視頻)
    《威尼斯狂歡節》是小提琴大師帕格尼尼代表作之一,任何一個摯愛小提琴的人,都有必要了解和學習它。
  • 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比賽獲獎有多牛?
    ●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中以義大利著名的小提琴大師尼科羅·帕格尼尼命名。●比賽自1954年舉辦第一屆開始,每年舉辦一次,從2002年第49屆以後,改為每兩年進行一次,地點在帕格尼尼的故鄉——義大利的熱那亞市,時間是舉辦年份的9-10月,頒獎日選在10月12日,即熱那亞的哥倫布日。●自20世紀70年代,它已成為國際上最重要的小提琴比賽之一。由於帕格尼尼在小提琴演奏技法的拓展上有著特殊的貢獻,因此每屆比賽中,他的協奏曲和技巧性樂曲都被指定為必拉曲目。
  • 【今日大師】帕格尼尼
    12歲時他把《卡馬尼奧拉》改編成變奏曲並登臺演奏,一舉成功,轟動了輿論界。他隨後又赴帕爾瑪,師從當時最著名的小提琴家羅拉和指揮家帕埃爾學習。返鄉後,他每天大約用12個小時練習自己的作品。13歲時帕格尼尼開始在義大利北部旅行演出。1797年之後,他的琴聲遍及意、法、奧、德、英、捷克等國。他高超的演奏技巧,曾使在病中的老師羅拉跳下病榻,自愧無顏為師。
  • 李斯特《鍾》| 眼花繚亂的鋼琴炫技極品
    《鍾》李斯特的《鍾》(La Campanella)又名「泉水」,這首致敬前輩的驚世之作源於1831年的一場音樂會,時年21歲的李斯特在巴黎聽了帕格尼尼的演奏後對其精湛的創作技藝驚嘆不已,發誓將這種魔鬼般的音樂納入自己的鋼琴演奏中
  • treVolo聆賞 李斯特《鍾》
    ——by李斯特《鍾》李斯特的《鍾》(La Campanella)又名泉水,這首致敬前輩的驚世之作源於1831年的一場音樂會,時年21歲的李斯特在巴黎聽了帕格尼尼的演奏後對其精湛的創作技藝驚嘆不已,發誓將這種魔鬼聯繫納入自己的鋼琴演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