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經久不衰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無疑令小提琴成為國人熟知的西洋樂器之一。追根溯源,在小提琴界有如神一般地位的義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演奏藝術,至今仍是小提琴演奏技巧的範本。
帕格尼尼似乎就是為了拉琴而生。他的肩、肘、手腕關節異常柔軟,寬大的胸幅使他不必使用肩墊及腮託。他的聽覺格外敏感,即使是用調音不準的琴依然可以拉出準確的音,甚至還可以將曲子任意升高或降低半音來拉。他的手不可思議地大,在手掌彎曲狀態下,食指尖和小指尖相距20釐米以上。他在演奏和作曲兩方面都把小提琴技巧推上了頂峰,不僅是震撼19世紀的炫技大師,且為後世留下了一批質量極高的小提琴作品,其聲名傳至今日。
帕格尼尼的《B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 「模仿鐘聲的迴旋曲」(俗稱「鍾」),便是他向世人展示自己令人眼花繚亂技巧的最著名作品之一。這個樂章經常被單獨演奏,也被改編成其他樂器演奏的版本。「鍾」雖然只有短短的9分鐘,但其中的各種艱難技巧,令人嘆為觀止。
「鍾」以輕快「飛躍斷奏」的技法奏出凜冽、緊迫的氣勢開場,接下來高難度的「近馬奏法」技巧,創造出模仿鐘聲的特殊音效。隨後的對比樂段更加重了鐘聲,延伸出緊張的高音,正像一個人緊緊盯著鍾看,時間的快速流逝和無所事事形成鮮明的對比,好比故事的一波三折和小說的一張一弛,隨著鋼琴的介入,給予主題更厚實的音響,從而使旋律顯得不再那麼緊張,亢奮中又含有柔情,雖然琴音越來越鏗鏘和大幅度起伏,那一抹溫柔的漣漪,仍然在聽眾心中蕩漾。最後,小提琴以急匆匆的迴旋曲歸來,留給聽眾「逝者如斯夫」的喟嘆和警醒。
由於此樂曲中多次使用了三角鐵這一打擊樂器,並以小提琴多次模仿三角鐵的聲音,因此獲得了《鍾》這一別稱。
正如一位資深樂評人所說:《鍾》美妙的樂段和高超的技巧,使音樂沒有在匆忙中變得暴躁,而是顯得異常充實,時間在這裡變成了一位負責任又急性子的好朋友。
當然,帕格尼尼不是光用技巧取悅聽眾的人。他那魔鬼般的技藝只是一種條件,其創作的眾多小提琴曲作品,並不因炫技而絲毫減低音樂性。他的音樂主題被很多人引用和再創作,他最美麗的樂章有著濃濃的旋律色彩,記錄下瑰麗的景致和瀟灑的生活狀態。他的小提琴音樂作品,後人只有俯首默默地追趕。
帕格尼尼當年演奏用的小提琴,是義大利著名提琴製作大師瓜爾奈裡於1742年製作的。此琴不僅音色甜美、音質純淨,而且還具有超強的韌性,否則承受不了帕格尼尼魔鬼般地拉、撥、彈、挑『關於這把琴查看這篇文章–>帕格尼尼小提琴 瓜奈利 1743 小提琴『Il Cannone』』。
1840年帕格尼尼去世後,遵其遺囑,這把名琴留贈他的故鄉義大利熱那亞市永久珍藏。開始,保管者將此琴小心翼翼放在恆溫箱裡,不許任何人瞻仰,以防損壞。後來研究人員發現,樂器需不斷地合理地使用,才能真正永葆青春。而它與人之間的「靈性」,也會隨著時光流逝而喪失。於是,經熱那亞市政府特別批准,這把帕格尼尼生前最為喜愛的名琴,便定時取出,由經過嚴格審定的小提琴演奏家為其熱身。
人們雖然無法欣賞帕格尼尼在170多年前出神入化的炫技表演,但所幸的是,被譽為「當代帕格尼尼」的義大利小提琴演奏家阿卡多對帕格尼尼作品的演繹,仍能使我們領略小提琴演奏的超高難度技巧,更驚嘆於帕格尼尼驚世駭俗的音樂表現力。
帕格尼尼《鍾》 小提琴演奏:柯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