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行業的夢幻泡影:主播們的數據人生

2020-12-23 界面新聞

文|鋅刻度 楊皓然

編輯|許 偉

2020年,風口之上的直播行業成為了眾人關注的焦點,千億的市場規模引來無數企業和個人踏破門檻。然而,在人們看到直播行業光鮮的一面的同時,相關的問題也逐一浮出水面。

在直播行業爆出的各種問題中,平臺數據造假無疑最觸動眾人心弦。隨各大直播平臺財報的公布,對數據真實性的質疑聲也蜂擁而起,「刷量」再一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直播公會買流量、自刷禮物,平臺用機器人給主播刷評論、刷人氣……直播行業的「刷量」現象似乎已經成了業內人士心照不宣的秘密。當「百萬觀眾」、「上億銷售額」,成為了主播們的「及格分數線」,當「記錄」和「神話」不再是新聞,在越吹越大的行業泡沫之下,等待在直播行業面前的將會是機遇還是陷阱?

「刷量」是個灰產,但數據是真的好看

「刷量」,其實在業界已經不算是什麼新鮮事了,甚至已經滋生出了一個規模龐大的灰色產業。其業務範圍之廣,從電商刷單、社交媒體買粉到視頻節目刷量、直播間刷評論數,幾乎覆蓋了大半個網際網路生態。

某短視頻平臺的主播西西有些無奈地向鋅刻度表示:「想要根除刷量現象非常困難。現在很多刷數據的工作室都有掛機刷單平臺和代理Ip修改刷流量機器人,或者要不就直接用人肉刷單,一人一機一IP,你從數據上根本無法分辨它有沒有造假,只有刷單的人自己知道。」

有相關業內人士也告訴鋅刻度,通過人工方式來提供刷量,可以選定時段分批刷量,不會被平臺發現。

現在市面上依舊存在提供刷量服務的工作室

「雖然現在各個平臺有所收斂,也加大了對直播間數據情況的審查力度,但是眼下平臺的數據『水分』還是挺大的。」西西稱,「主要是過去『刷量』刷得用力過猛,直播間動輒上百萬觀眾的情景已經給人們留下了刻板印象,好像那個數據才是真實的一樣。現在主播的直播數據如果達不到過去的成績,觀眾是不會因為你現在這個成績是因為不能刷量了而理解或者同情你,他們只會覺得是主播的直播效果不行了、熱度過去了,然後轉向熱度更高的主播。」

這種情況很容易打擊到主播的工作熱情,和主播合作的廠商也會失去興趣。所以很多MCN機構和直播平臺還是會背地裡安排機器人去主播的直播間刷評論和人氣,目的就是為了讓直播間看起來熱鬧一點。

根據西西的說法,在某短視頻平臺上,一個粉絲量10萬的主播,做一次商業推廣直播的費用就能達到5000元,而對於那些頭部大粉絲而言,接一次推廣要價幾十萬也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

當鋅刻度問到西西有沒有為自己購買過刷量服務時,西西顯得有些不好意思,「我還沒有買過,但說實話,我也挺羨慕那些一場直播幾十萬人氣的大主播的。數據達到那個地步,工商(商業推廣)還不得接到手軟?」

什麼數據才是主播的「制勝之道」?

對主播而言,數據就是自身商業價值的體現。那麼,究竟怎樣的數據才算是「好」數據,而好的數據又能為主播帶來哪些利益。

就這兩個問題,鋅刻度詢問了曾經與鬥魚某MCN機構籤約過的手遊主播小周。

「主播最看重的數據主要是直播間彈幕數量、禮物數量和關注數量。然後對於帶貨主播而言可能還要考慮商品的銷售件數和成交金額方面的數據。主播和數據之間的關係還是蠻直觀的,只要這些數據一提上去,主播的熱度馬上就來了。」小周感嘆道。

而另一個對主播來說比較重要的參照就是粉絲的質量,即高等級粉絲的數量和佔比。很多平臺會根據粉絲的打賞情況授予粉絲不同的等級,如果一個主播擁有大量的高等級粉絲,就說明這個主播擁有一批粘性高、消費意願高的粉絲,就會有更多廠商願意找此類主播做推廣。

鋅刻度發現,誠如小周所說,大部分的直播平臺都有粉絲等級體系,用於體現粉絲與主播的「親密程度」。提升等級的方法除了一系列繁瑣的任務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給主播贈送付費禮物。

以開創了粉絲牌這一玩法的鬥魚為例,粉絲等級滿級為30級,觀眾可以通過籤到打卡、參與官方舉辦的各項活動、贈送禮物等方式來獲取親密度提升粉絲等級。

根據網友計算,一個粉絲想要獲得一個30級的粉絲牌大約需要花費10萬元。並且,由於粉絲牌每日可以獲取的親密度有數量上限,所以想要獲得30級粉絲牌不僅要花費大量金錢,還需要持續不斷地長期關注主播,費時又費錢。因此,高等級粉絲牌的粉絲對於主播而言才顯得更加可貴。

因為刷量的行為還是存在,但從關注量上來判斷主播的熱度還是有些不可靠,所以現在公會和主播更喜歡用鐵粉作為噱頭——鐵粉培養難度大,如果公會自己花錢來偽造鐵粉成本會比較大,所以水分要少一些。

當然,也不排除一些大公會手裡資源多的會故意給自家主播刷上一兩個鐵粉來引導土豪觀眾打賞和養粉絲牌子。

除了以上所說數據外,還有另一項數據難以通過刷量提升,但對主播而言非常重要,那就是觀眾停留時長。

據小周解釋,觀眾停留時長簡單來說就是觀眾在直播間裡待了多長時間。通常而言,找主播做商業推廣的廠商並不怎麼關注這個數據,而主播和其團隊反而比較重視它,會將其視作用來優化自己直播效果的一個重要參考。

「觀眾停留時間越長,主播展示自己才藝的機會就越多,越有可能將觀眾轉化為粉絲。」因為主播在後臺可以看到觀眾的停留時長,去復盤自己在觀眾停留時間長的時段裡是在做什麼,在短的時段裡又是在做什麼,從而優化自己的直播內容。

因此,對那些帶貨主播而言,觀眾的停留時長基本可以跟銷量掛上鉤,觀眾在直播間待得越久,越容易被主播打動去購買商品,所以他們比一般的主播更在乎這一項數據。

作為行內人,小周很清楚為了延長觀眾的停留時間,一般帶貨主播的「吸粉」方式——會提前聯繫商家去要一些福利,提前預告給觀眾後再分時段發放。這些福利往往數量很少,但噱頭都很大,例如一元秒殺,而觀眾出於薅羊毛的心理,哪怕機率再小,也願意留在直播間來試一試手氣。

觀眾停留時長是一項重要的直播數據

不過,小周也指出,一名帶貨主播一次幾小時的直播裡,觀眾平均停留時間不過幾分鐘,很多小主播的直播間裡觀眾停留時間甚至只有幾十秒。

而根據數據分析公司優大人公布的數據顯示,即便是薇婭這樣的頭部主播,也只能將觀眾停留時間延長到16分鐘。

如何留住觀眾們的注意力,延長他們在直播間的停留時間,將會是主播們無法逃避的一大難題。

官方送流量:難以逃脫「真香」定律

「如果一個平臺上全是死氣沉沉的直播間,那沒人會看好這個平臺的發展,也不會有投資和合作。」小周透露,有時候平臺為了吸引廠商和資本,甚至會自己去給主播刷一些評論和人氣。

他進一步解釋,直播平臺其實有技術可以識別異常的數據,但只要主播別做得太明顯,平臺一般會對刷量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雖然數據造假不太符合商業道德,但只要不被發現,亮眼數據帶來的紅利還是讓平臺高呼「真香」。

「我們一直把數據想的很簡單,但其實數據是很有誤導性的,就像為什麼國內的直播平臺大多顯示直播人氣而不顯示具體的觀看人數一樣。最初國內直播平臺和國外一樣也是顯示真實人數的,但由於真人觀眾實在太少,實在沒辦法引流,就開始用水軍、用機器人給主播漲粉,漲熱度,結果後來就有了鬥魚直播十幾億人在線觀看的『盛況』。」小周對鋅刻度如此表示。

而此時平臺才出來「澄清」說其實這個是人氣不是真實人數。因為人都有從眾心理,即便你知道人氣這個東西裡面水分很多

熱度並不代表實際觀看人數

就像看到一個直播間幾十萬熱度,另一個直播間只有幾千真實觀眾在線觀看時,兩者的實際觀看人數其實差不多,但觀眾還是下意識地會選擇數值更高的直播間,商家也會選擇熱度更高的主播做推廣。

這是人的本性,而直播平臺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才迅速發展壯大起來。

國內直播行業自誕生起,刷量現象便如影隨形,現在要讓直播平臺放棄一直以來遵循的「老傳統」,顯然不是一件易事。

「其實一般的直播還好,目前直播行業水分最大的數據應該是電商直播的GMV。」小周稱。

GMV是「網站成交額」的簡稱,它是電商平臺的核心業績指標之一。不過,雖然被叫做網站成交額,但這個數據並不代表直播的實際成交額。每個直播平臺對GMV的定義或多或少有些差異,但大部分平臺的GMV由真實成交額、未付款訂單金額和退貨訂單金額組成,因此,GMV的數值一般比真實成交額更大更美觀。

羅永浩談GMV

「因為GMV裡面是包括未付款訂單的,所以這裡面就給平臺和公會刷量留下了很大的空間。他們可以通過買水軍把下單量刷上去,然後把直播的成績發出去,之後再慢慢取消訂單。電商直播一場GMV裡六七成都是公會或者平臺自己刷單,全都是『面子工程』!」小周感嘆道。

在直播平臺高GMV的誤導下,越來越多商家找到主播進行帶貨,然而,這些商家在付出了昂貴的坑位費後,卻發現直播並沒有為自己增加多少銷量,不禁直呼「上當」。

今年11月,就有大量主播帶貨「翻車」,其中甚至不乏楊坤、汪涵這樣的頂級明星,遭遇大量退單的商家們叫苦不迭,只能找平臺協商或者訴諸法律來維護自身權益。

從直播人數到營收流水,直播刷量愈演愈烈。而由於上述種種原因,在行業建立起可行的監管機制、資本對於市場的熱情喪失以前,直播平臺的「刷量」狂歡還將繼續......

相關焦點

  • 直播行業數據分析:2020年10月中國店鋪主播佔比60%
    隨著網際網路的高度普及,數字經濟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在這種社會經濟發展背景下,網紅逐漸發展為一個職業,當前直播技術的發展令一部分網紅逐漸轉變為主播,尋求流量變現,實現盈利。從2020年10月中國各類主播分析數據來看,其中,店鋪主播佔比60%,達人有店鋪佔比33%,而達人主播佔比僅7%。
  • 袁國寶:直播行業大洗牌,「李佳琦」「辛巴」們或將不復存在!
    要探索建立科學分類分級的實時動態管理機制,設置獎懲退禁辦法,提高甄別和打擊數據造假的能力,為維護誠信市場環境發揮積極作用。可以說,這一紙通知從平臺備案許可,到主播實名制認證,再從建立直播內容審核制度,到履行內容日誌信息留存要求,都在為中國直播生態的健康,消費者權益保護,肅清直播亂象,下了大力氣,狠力氣。
  • 直播行業大揭秘 最火主播都是哪裡人?
    回看2016年,網絡上最火的莫過於全面直播時代的到來。2016年被譽為「中國網絡直播元年」,直播平臺成為去年最熱門火爆的網際網路產品,到了2017年,網絡直播的熱度會只增不減。隨著與直播相伴而生的「網紅經濟」迅速崛起,以直播為職業的主播成為吸金又吸睛的新興行業。
  • 中國直播行業年度報告:主播收入多少?究竟哪些土豪在打賞?
    這份報告裡,我們將重點放在數據分析,用數字還原真實的直播行業,同時我們從會行業現狀入手,分析這一年直播行業的內外部環境及未來的發展機會。1、年度盤點:關鍵詞、10大新聞、行業人物2、年度數據:平臺、主播、土豪、資本3、年度榜單:主播榜單、知名主播4、行業與思考:
  • 《鏡頭》之外,失去「美顏」後主播們的人生百態
    Yes娛樂1月13日訊 隨著直播行業的風生水起,主播可以說是直播的「門面」。現如今主播的曝光與關注度持續升高,虎牙直播年末特別策劃紀錄片《鏡頭》,旨在讓用戶了解主播光鮮亮麗背後的生活,以及對直播行業更加全面、真實的現狀進行了深度的探究與紀錄。
  • 百度手機助手送乾貨 直播行業輪到數據說話了!
    作為國內第一的應用分發市場,百度手機助手近日就發布了《百度手機助手2016年上半年直播App趨勢報告及格局觀察》,通過平臺數據,勾勒出當前網絡直播行業的眾生百態,結合百度MOTA移動數據分析平臺,直播行業景致可謂纖毫畢現。在主播的花枝亂顫、粉絲的瘋狂打賞背後,這次讓我們用數據說話!直播還是「藍海」?
  • 直播行業政策收緊洗牌加速 李佳琦、薇婭們「不香」了?
    11月13日,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會同有關部門起草的《網際網路直播營銷信息內容服務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對外發布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上述一系列政策背後直指直播行業亂象:刷單、產品質量無法保證、直播電商售後服務等配套不完善等。未來,隨著政策的收緊,頭部網紅主播李佳琦、薇婭、辛有志(辛巴)們還「香」嗎?
  • 直播行業又一大主播被封號3天警告,多個平臺大主播關閉直播回放
    被封直播間自從9月中旬某平臺主播因為「聚眾賭博」被封號處理後,直播行業又迎來的一輪整改,平臺對主播的要求也更嚴格,一些打著擦邊球的直播內容也會被封號警告。例如昨天21號,主播小智因為直播時嘴欠,平臺對他進行封號3天警告。
  • 行業頂流主播被立案調查,直播帶貨會「涼」嗎?
    進入2020年以來,直播帶貨市場用戶增速驚人。根據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在線直播用戶規模將達到5.5億人,用戶增長速度超過9.2%,對比網際網路行業10%左右的增速而言,直播依然是高速增長的市場。
  • 直播行業有多暴利?2019年數據,95後、00後給父母買房!
    直播行業可能很多人關注過,雖然通過直播火的明星網紅在我們身邊的例子不多,但說到名字就總能說上幾個!在直播行業,通過直播賺錢和功成名就的速度是最快的,堅持能做兩三年、四五年的人;就能賺到很多人一輩子才能賺到的錢甚至還要多,很多人也紛紛效仿加入了直播行業。
  • 深度分析中國直播電商行業主播職業未來趨勢
    而近期的辛巴燕窩售假、李雪琴經歷直播帶貨造假等事件也都體現了直播電商數據摻假、虛假宣傳等痛點,如何建立更為健康的行業生態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艾媒諮詢發布了《2020H1中國直播電商行業主播職業發展現狀及趨勢研究報告》,從直播電商主播社會發展驅動力出發,對在直播電商行業的主播情況進行深度分析,剖析主播薪酬、主播能力、主播與MCN機構博弈等的關鍵信息,結合典型企業進行案例分析,總結當前的主播發展業態並預判2020-2021年中國直播電商行業主播職業發展趨勢及風險。
  • 網絡直播行業迎來政策嚴監管 李佳琦、薇婭們「不香」了
    11月13日,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會同有關部門起草的《網際網路直播營銷信息內容服務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對外發布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上述一系列政策背後直指直播行業亂象:刷單、產品質量無法保證、直播電商售後服務等配套不完善等。未來,隨著政策的收緊,頭部網紅主播李佳琦、薇婭、辛有志(辛巴)們還「香」嗎?
  • 淘寶直播:趁著雙11,把主播們再捏緊一點
    曾經以快樂男生選秀選手和湖南衛視綜藝主持人身份被人認識的他,如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直播電商主播。對于吉傑們來說,今年第一個明顯感知的節奏變化,就是被拉長的雙11時長。在需要做直播的日子裡,團隊每天下午一兩點開始準備直播內容、選品、設備調試,吉傑的直播則從八點正式開始,通常持續到半夜十二點或者更晚。下播之後,團隊成員們還不能休息,要對當天的成交量等數據進行分析、復盤,可能要等到凌晨兩三點,疲憊的眾人才漸漸散去。
  • 遊戲直播行業亂象叢生 大批主播背信棄義
    因為沒有嚴格的限制和監管制度,很多主播們靠打色情的擦邊球來牟取利益,敗壞了網絡風氣,促進了直播亂象的繁衍。現在的人們追尋刺激,以往的普通的直播已經不能滿足廣大群眾,人們熱衷看一些惡搞的,刺激的,甚至是荒謬的,這也間接導致直播亂象層出不窮。
  • 馮提莫直播數據大跌,粉絲團只剩7000名,百萬主播大不如前
    前言:馮提莫也算是近年來,比較火熱的一位網紅女主播,通過平臺的力捧以及自己的努力,現在已經成為了「娛樂圈」的明星。我相信,在直播行業裡能做到上綜藝的主播,沒幾個!而且能添加上「歌手」標籤的更少,雖然我對馮提莫的歌曲,沒有太大的好感,但是不可否認她的努力。
  • YY「暴雷」後,這些直播平臺的女主播們命運顛沛流離
    相比之下,虎牙星火計劃9月對新主播的分成比例能達到70%,結算方式為日結月發。 只不過,在渾水的報告中,那些打賞主播們的禮物,80%都被認定是來自虛擬機器人,是一種平臺和主播之間的「內循環」。 雖然身陷YY「欺詐」傳聞,王媛打算繼續在YY做下去,她和很多主播一樣是YY玩家出身。「習慣了,YY是我們的大本營」。
  • 酷狗直播取消底薪制度 行業大戰從收割主播開始
    和2016年非常相似,中國的直播行業在今年經歷了一次飛躍發展。在經歷過上半年的爆發井噴,下半年行業再次洗牌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 進入到2020年的下半年,遊戲直播平臺的倒閉,電商直播的監管收緊,這標誌著行業又一次進入了後直播時代。
  • 國內直播分享網站鬥魚和它的主播們,到底在鬥什麼?
    從互相指責的內容來看倒也並不新奇:公司稱員工背信棄義,暗中跳槽;員工則稱公司承諾未兌現,外加數據造假欺騙用戶——看起來無非是一場企業與員工常見的糾紛。不過,這場大戰發生在興起僅兩三年、用戶爆炸式增長行將結束的視頻直播行業,則格外有意思。
  • 從陳一發兒的再見到主播的人人自危,直播行業真的不需謠言!
    直播行業權威媒體此刻,我就坐在上海的某網咖,耳邊響起的是陳一發兒的《童話鎮》。而如今,在鬥魚直播平臺再也見不到那個受人喜歡的發媽媽唱《童話鎮》了。陳一發兒事件給主播行業的每一位主播敲響了警鐘,作為公眾人物更應該注意言行。但是這事卻被一群居心不良的人鑽了空子,被利用成為扳倒主播的一種方式,去找一批幾年前的直播視頻的不良內容去炒作營銷,迫害主播,甚至斷送直播生涯。
  • 直播電商邁入萬億規模 不過數據注水的行業走不遠
    很多人都不理解看為啥有人看直播帶貨,包括我,因為直播帶貨就是赤裸裸的廣告,除了有些主播在裡面加入一點「劇本式」的所謂的「衝突」,讓直播更有看點,但是那些所謂的撕逼,本質上也是為了促進銷售而已,直播電商只有一個目的——把你的錢交出來,買可能你並不需要的產品(衝動式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