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事不思考,張嘴就「求助」?家長用4條教會孩子學會思考

2020-12-22 騰訊網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肯定是教育孩子的諸多方面,那麼教孩子學會思考重要嗎?我們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呢?這些都是比較現實的一些問題,同時也是我們希望教會孩子的一些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我們應該引導孩子知道的一些常見的事。

1. 讓孩子學會思考

在思考中尋找樂趣,我們這裡所說的思考,讓孩子勇於思考,並且要讓孩子思考一些孩子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因為孩子還小,他們很有可能會想一些比較淺顯的事物,這時候我們不要認為孩子沒有思考。

孩子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孩子思考過的,所以這樣孩子就已經學會了思考,我們家長應該為孩子感到高興,同時要給孩子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我們在詢問孩子的問題的時候,我們不可以要求孩子一下就把答案給我們,因為我們要讓孩子思考,因此你可以給孩子時間和空間。

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在一個地方思考一下,等孩子想清楚了這件事情,知道應該怎麼回答我們問的問題以後再來回答我們,我們千萬不要催促孩子。

2. 多用暗示,暗示是一種強大的「牽引力」

我們都知道暗示是一種強大的力量,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怎麼做的話,我們一定要給孩子暗示,同時我們要給孩子的是積極的暗示。

我們希望在孩子肯定自己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肯定孩子,因為我們希望孩子變得更好,所以我們要給孩子積極的暗示,同時一些消極的暗示是絕對不可以給孩子的,不可以讓孩子出現消極的暗示,我希望每一個孩子都可以變得更好,所以我們家長在多給孩子一些積極的暗示,讓暗示帶動孩子做一些比較好的事情。

3. 尊重孩子的個性,接受孩子的標新立異

很有可能孩子是一個有個性的孩子,很有可能會標新立異,但是有一些家長卻希望孩子可以和別的大多數的孩子一樣,不能接受孩子標新立異,但是我們今天要說的是接受孩子的標新立異。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就像以前一樣,有人染黃色的頭髮,有人染紅色的頭髮,所以我希望的是當孩子出現標新立異的思想的時候,我們家長要給予尊重,理解,而不是去反駁孩子,我不希望孩子成為大多數的孩子,因為孩子要懂得創新,才有可能會創新,孩子只有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去做,孩子才有可能做到這樣的事。

4. 標杆效應

我們要讓孩子有一個標杆,向標杆學習。其實標杆也就是榜樣,這裡就是說我們要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有可能是影視裡的一個人物,同時也有可能是孩子自己的偶像。

當然我們父母也可以是孩子的標杆,孩子喜歡什麼,我們應該去詢問孩子,應該和孩子溝通。

孩子有沒有自己喜歡的「愛豆」,或者就是孩子有沒有自己特別崇拜的一個人,這個人可能出現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同時也有可能出現孩子腦海中,不管他出現在哪裡,他都是孩子的標杆,孩子都會向他看齊,所以如果孩子出現這種事情的時候,我們不要責怪孩子,這並不是孩子不切實際的想像,而是孩子把他當成了榜樣,在朝著他的方向努力。

我們也可以多了解一下孩子想要成為的人,了解一下他身上的品質,看一下我們的孩子學習他是不是正確的想法,如果是的話,我們一定要幫助孩子,肯定孩子,如果不是的話,我們可以給孩子分析利弊,讓孩子自由選擇。

以上就是一些我們可以引導孩子的事情,其實引導孩子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事情,但是引導孩子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所以當我們需要引導孩子的時候,我們一定要適時的引導孩子,讓孩子做一個好孩子。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謝謝)

☆ 我是「彩彩育兒」的彩彩,兩個孩子的媽媽,同時也是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育兒類知識分享,希望我的一點小小建議,能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孩子更好更快樂的長大!

相關焦點

  • 天台縣家庭教育雲課堂——教會孩子獨立思考
    愛因斯坦說:「學會獨立思考比獲得知識更重要。」他還說:「不下決心培養思考習慣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樂趣。」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就要提供一些機會給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感覺什麼對,什麼錯,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如今,有的父母把一切都安排得十分妥帖周到,從來就沒有什麼事需要孩子自己去考慮,去想辦法,去解決,去處理,長此以往,會扼殺孩子的思考能力,更談不上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了。那麼,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呢?
  • 孩子喜歡摔東西,可能是進入了叛逆期,要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不僅可以改掉壞習慣,還可以養成很多好習慣如果孩子喜歡摔東西,家長不要用過於強勢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因為孩子正處於叛逆期,強硬的方式可能會讓孩子變得更叛逆,最好是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這樣做對孩子有很多的好處。
  • 李烈校長:教育中把握好兩點——教孩子學會思考、教孩子學會交往
    左撇的認知發展,主要在孩子求學的過程中完成,而學習的關鍵在於使孩子「學會求知」。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每個個體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然而,每一個孩子所接受的「學習」卻未必相同、等值。因為教是為了不教,是教學的最高境界。所以,真正有意義的學習應側重於「學會求知」中的「求」字,而不是「知」。
  • 超級優秀的科普紀錄片——《像烏鴉一樣思考》| 10分鐘,讓您的孩子學會科學思考_能力
    ~之前,一部科普益智短片,火爆各大老師和家長圈,看完第一集後,老師和家長們就忍不住下載,分享給自己的學生和孩子。這部科普短片,是我國從日本NHK教育頻道引入的《像烏鴉一樣思考》。而這部短片,通過有趣的動畫和真人實驗,最大程度地鍛鍊孩子主動思考,用實踐去探尋真理的能力,教會孩子用科學的思考方法,去解決自己遇到的難題。這是日本NHK教育頻道專門給孩子製作的,每集10分鐘,一共20集。裡面的「烏鴉思考法」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啟蒙和鍛鍊孩子科學認知的妙招。
  • 4歲兒子被踢頭,這位媽媽的做法絕了!家長如何讓孩子擁有不被欺負的...
    先教會孩子說不,懂得拒絕別人 在人際交往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強勢的人,這時候一定要學會向對方說出自己的想法。我們要教孩子勇敢地學會說「不」,面對別人的欺負,讓孩子說出:我不喜歡你這樣,請你停止。
  • 超級優秀的科普紀錄片——《像烏鴉一樣思考》| 10分鐘,讓您的孩子學會科學思考
    「思考能力」簡單來說就是:不是尋求某個由誰訂定的標準答案,而是深入思考,主動求出解答的能力。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就是教會孩子「如何思考」和「思考什麼」的過程。如果我們習慣於直接把答案告訴孩子,時間一久,孩子的思考力逐漸弱化。當孩子對「灌輸式學習」厭煩時,很可能會出現一個可怕現象:「學習終點」,即孩子離開學校後就不願意學習了。
  • 孩子和孩子之間產生矛盾,家長正確處理的方法是什麼?
    所以作為父母要理智的教會孩子如何去跟別人打交道,如何寬容的對待別人,謙讓別人,勇敢的承擔責任直面問題。但這還是需要一些方法。1. 家長要克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輕易的動怒。孩子之間發生矛盾本來就是一件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作為家長不要一看見孩子和別人發生矛盾了就火冒三丈,孩子本身就是怕家長批評和訓斥,知道自己做錯更不敢靠近父母。
  • 超級優秀的科普紀錄片-《像烏鴉一樣思考》| 10分鐘,讓您的孩子學會科學思考
    大多數父母總是在焦慮,擔心孩子不會思考。「思考能力」簡單來說就是:不是尋求某個由誰訂定的標準答案,而是深入思考,主動求出解答的能力。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就是教會孩子「如何思考」和「思考什麼」的過程。如果我們習慣於直接把答案告訴孩子,時間一久,孩子的思考力逐漸弱化。當孩子對「灌輸式學習」厭煩時,很可能會出現一個可怕現象:「學習終點」,即孩子離開學校後就不願意學習了。為此,今天和大家分享一部系列紀錄片《像烏鴉一樣思考》(Think Like a Crow)。
  • 怎麼培養孩子的英語思考能力
    學習能力,並不是在英語的時候才有的,在家庭環境中,和家長互動中就已經有了。在跟著家長的時候,家長已經在教孩子怎麼學習了。對事物的理解和掌握,就取決於孩子的學習能力,來源於家庭教育。跟著老師一起做事,在做事的時候,使用語言來輔助。所以語言就知道該什麼時候表達,通過什麼事情來溝通。學習英語,不就是學習這些嗎?如果學會了英語,而不懂得如何使用它,那又是為了什麼呢?
  • 家長如何教會孩子「自律」?
    01《教會孩子遵守紀律,是教會孩子「自律」的前提》◆ ◆ ◆主講:於磊課程導語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的父母發現孩子缺乏恆心、存在畏難情緒。導致這些情況的原因之一是家長對於孩子沒有「紀律」要求,家長可以通過教會孩子遵守紀律,讓孩子學會「自律」。
  • 孩子為什麼一到初二成績就下滑得厲害。學會主動思考你可以這麼做
    就這樣從陪到不陪,是孩子自律自主學習的開始。此外,陪孩子學習也不是坐那裡就好,除了榜樣作用,家長還要在需要時適當地引導孩子,至少要學會簡單的發現問題到認識問題到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是怎麼樣的。2. 一定要有足夠的課外閱讀孩子跟著父母能學習很多的生活常識,和做人的道理。
  • 李玫瑾:6歲前,家長立好這4個規矩,孩子想不成才都難
    6歲前,立好4個規矩,孩子想不成才都難:   【規矩一】百善孝為先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家庭教育裡歌頌的都是家長的奉獻  而孩子遇事就找大人,大人不在就哭鬧的壞毛病就是由家長的溺愛導致的。  作為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們要想讓孩子成才,就要學會放手,從小立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項規矩。
  • 超級優秀的科普紀錄片《像烏鴉一樣思考》,讓孩子學會觀察和獨立思考!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部非常適合鍛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資源《像烏鴉一樣思考》,這是日本NHK教育頻道專門給孩子製作的一檔科普紀錄片,在豆瓣上一直憑藉9.3的高分霸榜。每集10分鐘,一共20集,紀錄片從烏鴉喝水的寓言故事出發,通過科學思考的四個步驟:觀察、假設、實驗和評估,來引導孩子進行思考並告訴孩子「如何思考」和「思考什麼」。
  • 教育部推薦——適合孩子的哲學啟蒙書:《思考世界的孩子》
    最近由於對孩子教育的困擾,我讀了許多相關書籍,其中有一本很有意思的書:《思考世界的孩子》,對我啟發很大。這本書入選了教育部全國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雖然是一本兒童哲學啟蒙書,但我覺得同樣適合大人,本來我一直搞不太清哲學是什麼,但書裡講的很多問題都是我以前也想過的,有的問題是我現在正在想的。這本書解答了我的很多疑問。本書由久負盛名的法國兒童雜誌《愛思特比》(Astrapi),由三位兼教師、編者、哲學家身份的作者,為孩子一一解答一些頗具哲學意味的問題。
  • 日本高分科教節目更新啦~這次教會孩子面向未來的思考能力
    編輯 | 小言看留言,最近又有家長說劇荒呀,希望我們繼續推薦一些高質量的娛樂節目給孩子。
  • 孩子總愛哭鬧、發脾氣,比起說教,家長更要懂得讓孩子「共情」
    孩子在溺愛的環境中長大,就會變得沒有獨立性,沒有抗挫折能力,性格也會變得無法無天,因此,孩子遇事就哭、亂發脾氣主要還是家長的原因造成的。2、哭和發脾氣已經成為孩子的表達方式苦是孩子最原始的表達方式,當孩子出生後,他們不管是餓了、尿了,還是不高興了,都是用哭來表達,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又沒有用正確地方法教會孩子表達,因此,孩子便會把哭和發脾氣作為正確的表達方式,當孩子遇到事情時,他們就會用哭來表達。
  • 過度保護孩子讓孩子成為「金絲雀」各位家長正確的做法其實是這樣
    ①讓孩子變得沒有自主意識就像之前講述的朋友的故事一樣,就是因為朋友事事都幫孩子包辦,處處都護著孩子,所以讓孩子變成了一個只會依賴大人的孩子,長期這樣,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失去他們的自主意識,遇到什麼時候都不會自主思考,都只會找大人求助。
  • 最牛幼兒園老師,用兩個「氣球」,教會孩子擦屁屁,家長:默許
    「本文為小賢爸爸育兒原創作品,歡迎個人轉發、收藏」對於家長來說幼兒園的定義是什麼?有家長認為,幼兒園就是讓孩子玩的地方,有人帶著玩,有玩具還有玩伴。有家長認為,幼兒園是教會孩子建立社會關係的啟蒙學堂。有家長認為,幼兒園是幫助分擔家長照顧孩子的。
  • 聰明的父母用這4個教育方法,孩子個個都很優秀
    並且她發現孩子平時遇到一點挫折就再也不願意嘗試,不管講道理還是打罵都沒用,讓朋友非常困擾。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大部分家長的共同心聲都是這樣的孩子應該如何管教。男孩不僅脾氣犟,還非常容易叛逆,一不小心就容易和家長發生矛盾。
  • 解析《2+2=5》:「標準答案」是毀滅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元兇
    有個男孩大聲說道:"2+2=4,老師是錯的"。老師勃然大怒,氣憤的說:"你竟敢質疑我?我所說的一切就是標準答案,你不需要思考"  如果孩子不能夠跳脫出思維定式,那麼他就難以從個性和創造力中獲得滋養。  很多家長一邊嚷嚷著要獨立思考,一邊卻折斷了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根基。他們總是希望孩子服從聽話,哪怕是用錯誤的觀點教育孩子,他們也覺得並無不可。可是這會造成什麼後果呢?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