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哩
在電視劇《我是餘歡水》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送兒子上學的路上,餘歡水一直叮囑兒子要好好學習,好好聽老師的話。兒子問餘歡水:「如果有人罵我,該怎麼辦?」
沒想到餘歡水的回答竟然是:「有人罵你,你就裝作聽不見。」
很多人看到這裡,就會覺得餘歡水懦弱無能,孩子被罵了還要假裝聽不見,難道假裝聽不見就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一位網友家的兒子今年4歲,正處於活潑好動的時期。有一次在幼兒園玩玩具的時候,因為爭奪玩具的歸屬權,和班級的兩個男同學發起了爭執,最後被兩個男孩踢到了頭。
這一幕正好被接他放學的媽媽看到了,媽媽頓時怒火中燒,上去站在兒子身後說到:「你可以打回去」,雙方家長因為這件事大鬧了好一頓。
事情被曝光後,意外的是有很多父母都表示很支持這位媽媽的做法,孩子被欺負了不打回去,就會被欺負的更慘,你教孩子忍讓就是在縱容壞孩子作惡。
著名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經在《開講啦》節目中分享過,自己的孫女被欺負的案例。
當時,李玫瑾的孫女正上幼兒園,某天被一個小男孩從後面抱住扔下,導致頭上受傷,李玫瑾看到後又心疼又後悔,於是她改變了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只是教會孩子如何保護自己,還教她如何反抗別人惡意的傷害。
比如,以後再有小男生這樣抱住欺負你,不要硬碰硬,你就抓住他的耳朵,一直到他把你放下為止。
李玫瑾說,「被欺負的孩子如果不打回去,那些欺負別人的熊孩子就會一而再而三的欺負別人,因為好玩。」
電影《少年的你》裡好學生陳念沒有父親,母親常年在外躲債,性格內向的她在學校沒有朋友,所有的時間精力都花在一件事上,備戰高考。
她不惹事,但總有事主動惹她,因為給跳樓自殺同學胡小蝶蓋上校服維護死者尊嚴,她就成為了新的被霸凌對象。
霸凌從凳子上的紅墨水開始,體育課上,施暴者第一次用排球砸陳念的頭,她忍了,接著更多的排球向她砸來,氣急了的她只是把球扔回去,喊了一句:「你們夠了」!
不痛不癢,毫無威懾力。
下樓梯時,施暴者堂而皇之地「故意」把陳念推下樓梯,摔得鼻青臉腫的她只是咬咬牙,瞪了一眼便忍了。
施暴者將她母親欠債被罵騙子的不堪信息,發到班級群裡肆意嘲笑時,她氣得落淚,但僅此而已。
明明她有無數次機會能扭轉局面,可是她都選擇放棄了。她先後拒絕了學校、警方、朋友、家人的幫助,只想一個人扛,可是一次次的退步一次次的忍讓,真的有用嗎?
事實證明,她越是忍讓和退縮,只會助長施暴者的囂張氣焰。
當第一個巴掌落下來的時候,如果她選擇的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是直面打回去,或許便不會落得如今的地步,當巴掌沒打到施暴者身上時,他們永遠不知道疼,當你不露出「兇狠獠牙」時,他們永遠以為你是軟柿子。
在孩子的成長中,我們不僅要教會孩子善良,更要教會他們如何反抗,如何在受到傷害時最大程度保護自己。
先教會孩子說不,懂得拒絕別人
在人際交往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強勢的人,這時候一定要學會向對方說出自己的想法。我們要教孩子勇敢地學會說「不」,面對別人的欺負,讓孩子說出:我不喜歡你這樣,請你停止。
用「不」來拒絕,向別人表明自己的立場,也建立起孩子的邊界。
教孩子受欺負時學會及時求助
在孩子說出不以後,如果對方繼續動手,要教會孩子自己無法阻止暴行的情況下,一定要懂得及時求助。千萬不要像周冬雨一樣,不藉助任何的外力幫助,自己忍氣吞聲,最後做出了極端的事情。
孩子的思想還不夠成熟,當他們遇到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教他們學會求助,這樣才能得到最正確的幫助,也能及時制止那些施暴者,讓他們不敢再欺負他人。身為父母,我們一定要教會孩子,維護自己的權利,懂得及時求助,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最重要的是告訴孩子,父母永遠是你的後盾
曾在網上看過一個視頻,媽媽得知兒子在學校被人欺負時,先和兒子進行了溝通,然後讓兒子等她,她打電話通知了對方的家長。媽媽用行動告訴孩子「有媽媽在,不要怕,誰也別想傷害你」。
有父母的支持,孩子就擁有了安全感,也有了保護自己的決心。
我們作為父母理當讓孩子擁有不傷人的教養,但也要有不被傷害的氣場。讓孩子學會不主動攻擊他人,但遇事也不要一味忍讓,活出自己的攻擊性。
父母無法一生護孩子周全,唯有讓他們真正地學會保護自己,才是送給孩子最好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