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表現出三種行為,代表孩子被欺負了,家長務必重視起來

2020-12-23 福娃談育兒

對於暴力一詞,家長們都會想到校園暴力,也就是孩子受到他人的欺負,身體受到傷害。但是有這樣一種暴力,往往被人們所忽視,它就是軟暴力。它傷害的是孩子的心理,這給孩子帶來的心理傷害,一點也不低於物理暴力所帶來的傷害。

孩子一提起上學就情緒失常,寶媽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

武武上幼兒園中班了,本來他上小班的時候,對上幼兒園並不抗拒。但自從上幼兒中班以後,他就很不習慣,每次媽媽一說要帶他去幼兒園,他就會放聲大哭。武武的媽媽很不明白:為什麼武武上小班的時候好好的,上中班就有了情緒呢?

特別是最近,媽媽只要一提起送他上幼兒園,他就會情緒失常,表情看起來很害怕。他哭著對媽媽說:"媽媽,我能不能不上幼兒園了,我在家會乖乖聽你的話,不搗亂,求求你了,我真的不想上幼兒園了。"一般家長聽到孩子這樣說,不是會罵孩子,就是會強制性地把孩子送到幼兒園。

孩子一提起上學就情緒失常,寶媽接下來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武武的媽媽覺得孩子的情緒不對,安撫了孩子後,和孩子進行了溝通,這才發現:武武的班級裡來了兩個新同學,這兩個新同學總是欺負他。

媽媽給予了兒子一個擁抱,告訴兒子:"兒子,你是最棒的,是這些同學不乖,媽媽這就和老師說,讓老師教育他們。"於是媽媽帶著兒子到了學校,把這些情況告訴了老師。老師了解了情況後,對那兩個壞學生進行了教育,並讓他們跟武武道歉,從那以後,武武對上學再也沒有牴觸的情緒了。

什麼是軟暴力?

據育兒專家李玫瑾表示:軟暴力就是孩子受到他人的語言攻擊,對人實施軟暴力的孩子道德水平通常都比較低。他們的言行會比較強悍,語言殺傷力十足,這樣的行為會給孩子的心靈帶來暴擊。

校園暴力也有分軟暴力與硬暴力,軟暴力屬於校園暴力的一種。什麼是軟暴力呢?軟暴力就是孩子在學校遭受到同學對他進行語言侮辱、嘲諷、毀謗等等,孩子不懂得去反抗,同時孩子也會遭到他人的排擠與孤立。

老師因為身份的限制,對這些對他人施行軟暴力的孩子也只能進行說教。雖然軟暴力沒有硬暴力那般,會讓孩子的身體受到傷害,但也會讓孩子的心靈受到傷害。這給孩子心靈帶來的傷害,不亞於硬暴力所帶來的傷害。

當孩子在學校遭受到軟暴力時,孩子會因為求助無門,只好選擇逃避來面對,他們會因為軟暴力而會變得厭學。孩子甚至還會因此而變得自卑,覺得是自己不夠好,才會遭受到軟暴力。

孩子如果在幼兒園遭受到軟暴力,會有這三種明顯的表現,一般情況下老師不會說,但家長要懂。家長要多關注孩子,這三種表現是孩子在向家長呼救。

娃在幼兒園遭受"軟暴力",3種明顯表現老師不會說,但家長要懂

1、突然變得不想上學

如果孩子一開始已經習慣了上學,平時上學也沒有不良情緒,但孩子突然變得不想上學,並且對上學很牴觸。在這時候,家長不要強制性地送孩子去上學,因為孩子有可能在幼兒園遭受到了軟暴力,家長要先和孩子溝通,了解情況,再和孩子的老師進行溝通,才能為孩子解決問題。

2、孩子經常丟東西

如果家長給孩子新買的筆、玩具、作業本、小髮夾等等,孩子到了幼兒園後,就丟了。家長問孩子,孩子只會哭著對家長說:"不見了。"孩子經常丟東西,這時候家長不要急著責怪孩子,因為孩子有可能正在遭受校園軟暴力。家長要穩定自己的情緒,和孩子好好和孩子溝通交流,了解情況後,才能積極為孩子解決問題,減少軟暴力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

3、 提及老師或者同學很反感

一般情況下,家長如果跟孩子提起他在幼兒園的老師或者小朋友,孩子都會很開心地和家長介紹他在幼兒園最喜歡是哪個老師與哪個小朋友。

但如果家長和孩子提及老師或者同學時,孩子會很反感這樣的問題,這說明孩子正在遭受軟暴力,家長要重視

家長要了解原因,並且給孩子樹立信心,讓孩子擁有自信,他才會勇敢地面對軟暴力,對軟暴力說"不"。

孩子如果在幼兒園遭受"軟暴力",會有以上這三種明顯表現,老師不會說,但家長要懂。家長平時要給予孩子多些關注,多和孩子互動交流,給孩子樹立自信心,發現問題要及時和老師溝通,才能為孩子解決問題。

各位家長們,你們的孩子上幼兒園後,會有以上這三種表現嗎?請在評論區上互動。

相關焦點

  • 孩子的這三種表現,證明「缺乏安全感」,家長們要給予保護
    外國有一位著名的兒童行為學家做過一個實驗,通過營造外部環境來模擬孩子的生活條件,以安全感的諸多要素為變量,去監測孩子們的行為變化。後來發現,在孩子覺得沒有安全感的條件下,日常生活受到了負面影響。 如何給孩子安全感,是我們需要重視的。
  • 幼兒園常被欺負的孩子,有這3種特徵,教家長3招讓孩子不受欺負
    家長對於孩子的關心,第一位就是孩子的安全是否有得到保障,而孩子上幼兒園,是孩子剛離開家長視線的時候,也是最容易發生問題的時候。根據調查數據顯示,有67%的家長最擔心的孩子在幼兒園遇到的問題是孩子受到欺負。
  • 「軟柿子」性格的孩子,平常有這三種表現,日後難免被他人欺負
    所以很多家長從小就注重將孩子培養成和善、有禮貌的孩子。孩子在小區和別的孩子玩耍,東西被搶時,和善的家長會說:「寶貝,讓給別的小朋友吧」!當孩子在學校被欺負回家告狀,和善的家長會說:「小孩子嗎!也沒多大勁兒,事兒別那麼多」!當孩子終於要步入社會以後,和善的家長會告訴孩子:「吃虧是福!出門在外別惹事兒,別給別人添麻煩!結果呢?
  • 孩子被欺負了該怎麼教育?
    01 校園暴力 校園暴力事件自帶熱點屬性,不管是哪個家長,看到自家孩子被欺負,心裡難免會尷尬和難受,卻又不知如何是好。
  • 孩子這些「叛逆」的行為,是自我意識強的表現,家長應該感到高興
    ▶年齡小的孩子出現「叛逆」行為,可能是自我意識萌芽的表現關於「自我意識」,可能很多家長並不太了解它的含義。所以,很多家長都把孩子的自我意識加強,理解成「叛逆」,進行打壓了。這裡提醒各位家長,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都是有明顯特點的。如果孩子表現出相關的行為,家長此時不應該責怪孩子叛逆,而是要為此感到高興:
  • 孩子在青春期會有「三種需求」,若家長不滿足,孩子會更叛逆
    雖然對大多數父母而言,孩子是世界上最可愛和親近的人,然而隨著孩子到了青春期,家長也會對孩子逐漸感到陌生起來,甚至會覺得自己的血緣骨肉居然越來越像個陌生人。實際上,這並不是因為孩子變成了另一個人,而是因為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會有三種需求,若是家長不滿足的話,那麼孩子會變得更加叛逆。哪三個需求?
  • 想讓孩子少受欺負,兒童社交能力培養,家長需掌握首因和近因效應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難免和玩伴或同學發生矛盾與衝突,當衝突發生後,我們會看到三種情形:一是有的家長會幹預,二是有的家長則不會,三是有的家長會根據情況而定。可能有家長會問,哪一種最合理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請看一份調查統計數據。
  • 家長的哪些行為可能導致孩子形成懦弱的性格?
    很多父母都很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排名以及老師的教學水平,但很少有父母重視孩子的性格和行為特點。家是孩子成長的環境,父母的性格、情感決定著家庭幸福與否,家庭中的直接受益者或受害者是孩子。先天性因素主要是父母和祖輩自身基因的作用。其中,主要的是氣質類型。
  •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怎麼辦?家長:如果有人打你,你要這樣做
    你能想像社會的「骯髒」竟然在校園這樣的環境下表現得淋漓盡致,對於很多家長來說這簡直就是一場噩夢。很多家長都覺得「校園暴力」離自己的孩子很遠,但我想告訴你的是,你的孩子多多少少都與「校園暴力」能扯上關係,只不過不是當事人罷了。
  • 如果你的孩子有這3種表現,可能正在經歷校園欺凌,家長要多關注
    當孩子成長到一定的年齡,要加入到校園生活,要學會與別人相處,這也意味著孩子要離開家長的保護,開始學會保護自己。學校也像是一個小社會,有的孩子會受到其他孩子的欺負,而有的孩子卻能很好地保護好自己,這與家長的教育離不開關係。
  • 孩子在外面被欺負,家長別再說「沒關係」,三步帶孩子化解危機
    小朋友在外面被欺負,哭著回家找依靠,可以大人們完全不在意這件事,久而久之孩子學會了沉默,在外受欺負了,打不過,也不想回家告訴父母,因為知道他們不會管,他們一定會說「沒關係」。那麼為了不被欺負,孩子不只在家裡越來越沉默,在外亦如此,為了不被欺負,孩子選擇將自己變成一個隱形的人,一個人待在一邊,這樣沒人會搶自己喜歡的玩具,沒人會扯自己扎得漂漂亮亮的小辮子。這樣真的好嗎?非常不好。長此以往,孩子會變得孤僻、膽小、懦弱。
  • 孩子在外面被欺負,家長別再說「沒關係」,3步教孩子處理危機
    我發現有的孩子跟家長說「我被欺負了」時,可能只是單純的想要跟家長分享自己的日常,有些孩子則是因為不知道如何處理而向家長「求助」,還有些孩子是希望受到家長的關注,所以將事情誇大的描述出來。
  • 孩子窩裡橫、出門慫?多半與家長的這3個行為有關!
    ;兒子三歲了,在家裡橫行霸道,出門大氣都不敢出,經常被人欺負了都不吭聲;...家長愛孩子沒有錯,但是當這種滿足讓他持寵而嬌,那就要引起重視了。長期的恃寵而驕,就是他們窩裡橫性格的助長劑。窩裡橫的孩子,社交能力都很差窩裡橫的孩子,在外面的特點就是「慫」。和同齡人在一起玩耍的時候,他們通常會表現出膽怯,甚至連主動與人交流的勇氣都沒有。
  • 犯罪心理學專家:不想孩子被欺負,要從小培養他「不好惹」的能力
    直到在《開講啦》這檔節目中,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的一番話才給了我啟發,若不想孩子被欺負,上幼兒園之前,就要培養他這三種不好惹的能力。在演講中有青年代表提問,孩子被欺負要不要讓孩子打回去。強大不能欺負人,弱小也不怕欺凌,於是一定告家長,成人應做保護神。這首安全童謠是出自《幸運的米拉》行為篇的一個故事《不許欺負人》,通過童話故事,讓孩子了解當被欺負時,如何正確地反抗。
  • 小嬰兒有這3種表現,多半暗示智力發育遲緩,家長要重視起來了
    孩子在出生之後,全家人必然會欣喜若狂,作為父母最大的期望就是孩子能夠健康成長,擁有聰明伶俐的小腦袋瓜。為了提高孩子的智力發育,家長們也是煞費苦心,很早就開始給寶寶補充各種營養了。事實上,寶寶的智力發育,可以從平時的表現看出來。
  • 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喊大叫?家長重視「美德教育」,可提升孩子修養
    在生活中,家長有沒有遇到過孩子突然大喊大叫的行為呢?相信很多家長對於這種行為都會非常憤怒,畢竟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喊大叫,不僅會影響到周圍的人,而且也會使自己顏面掃地。安小姐的孩子就是一個這樣的人,有一次,安小姐帶著孩子在商場中閒逛時,孩子突然開始大喊大叫,而孩子大喊大叫的原因,竟然是冰激凌吃完了,想要讓安小姐再買一個,而且怎麼哄都不管用。
  • 「媽,同學打我」,孩子在學校受欺負,家長應對方法很關鍵
    這種說話討厭的孩子的確讓人喜歡不起來,甚至會成為被欺凌的對象。古人有句話,禍從口出。因此不會說話也是孩子受欺負的一個重要原因。 開導孩子 當孩子回到家後,家長發現他被其他同學欺負了,我們第1天要做的事情不是怒髮衝冠,而是先開導自己的孩子
  • 孩子被欺負了,家長該怎麼辦
    晚上看了篇文章,關於一位母親如何處理孩子跟同學打架並差點毀容的故事,我很佩服文中母親睿智的處理方式,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於是轉頭問老公:「如果女兒在學校被人欺負了,打架打輸了,還傷痕累累差點毀容,你會怎麼處理?」
  • 2歲前,孩子有這3個行為,大多是聰明的表現,家長別嫌娃調皮
    2歲前,孩子有這3個行為,大多是聰明的表現,家長別嫌娃調皮剛出生的寶寶,都會對周圍的一切充滿好奇。特別是在各個器官感官發育的階段,孩子非常喜歡到處亂跑、到處亂跳,寶媽們在後面追著,一不留神就會讓孩子「把家拆了」。
  • 心理學家:幼齡兒童出現三種行為,你可能正在養育一個高智商孩子
    在大家的印象中,智商越高,代表這個人越聰明,那些在學業上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取得好成績的學霸,往往具有較高的智商。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備高智商,可以說是每個媽媽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