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中的歷史】來自絲綢之路的胡瓶

2020-11-19 每日甘肅網

【文物中的歷史】

來自絲綢之路的胡瓶

  王仁湘

  古代文化東西交流,飲食是首選項,遙遠的距離之間,有物種、器具交流,也有飲食方式上的交流。我國古代制器強調傳統風格的繼承,器物形制變化比較緩慢。若與外域產生交流,偶爾也會青睞舶來品。例如酒具中的酒壺,由先秦經漢晉,我們有一二種比較固定的器形,也有固定的飲酒方式,因為由域外傳進的一種「胡瓶」,這個傳統就被打破了,盛酒器具改變之時,也是飲酒姿勢改變之時,隨之又改變了傳統的飲茶方式。

  漢唐時期統稱西域人為「胡人」,商人曰「胡商」,所用之物常冠以「胡」字。由於絲綢之路的開通,中西文化交流頻繁,漢唐時期的人們特別是帝王與上層貴族,崇尚胡俗、胡妝、胡服、胡器、胡食、胡樂、胡舞,胡風流行朝野。

  隨著胡風傳入的還有一種胡瓶,所謂胡瓶,是指由外域傳入中國的一種貯酒器具的名稱,它最初的材質為金銀制,傳入本土後用陶瓷等工藝仿製改制。因它來自於西方,又多為胡人使用,故稱胡瓶。當然胡地產制的瓶,在胡地不會叫做胡瓶。

  對於胡瓶的研究,受到許多歷史、考古與文化學者的關注。一般認為胡瓶形制主要分兩類:即薩珊式和粟特式,造型與裝飾風格有一定區別,但大體形制是一樣的。胡瓶的製作與使用地是波斯、粟特及東羅馬帝國,胡瓶隨著外國使節和商人傳入東方。

  胡瓶傳入我國較早的記錄出現在《前涼錄》中:「張軌時,西胡致金胡瓶,皆拂菻,奇狀,並人高,二枚。」這是晉愍帝建興元年(公元313年)之事。更早的說法又見於《西域記》所載:「疏勒王致魏文帝金胡瓶二枚,銀胡瓶二枚。」說明魏晉時期,產於域外被稱為「金胡瓶」和「銀胡瓶」的金銀質酒器已經在東方出現。魏文帝喜愛收藏珍奇之物,也算是一個少有的收藏家。

寧夏固原出土的北周鎏金銀胡瓶。

  雖然古代文獻中偶爾也能讀到胡瓶,但它究竟是什麼樣子,並不容易確認。將胡瓶的用途定為酒器,也是在研究中取得的共識。

  魏晉傳入的胡瓶是什麼樣子,在本土的考古中還沒有見到。已經發現的胡瓶與相關資料,最早可以追溯到北朝的北周時期。

  1983年在寧夏固原深溝村發掘了一座大型墓葬,它是北周柱國大將軍大都督李賢夫婦合葬墓,墓中出土一件鎏金銀壺,被看作是在我國境內出土年代最早的胡瓶實物,這是通過絲綢之路傳入的具有薩珊風格的金銀器,銀瓶表面鎏金,環形單柄,柄上方鑄一高鼻深目人頭形,瓶口為鴨嘴狀,瓶身上下飾有三周聯珠紋。引人注目的是,瓶體中部有6個半浮雕人物圖像,研究者考證認為,6個人物展現的故事源於古希臘神話傳說,即「帕裡斯裁判」和「特洛伊戰爭」。

  從這件胡瓶工藝、紋飾題材和裝飾風格判斷,無疑是一件舶來品,而且不是一般人所能擁有的貴重物品。

  考古中除了見到胡瓶實物,也出現了一些相關的圖像資料,可以對胡瓶的用途用法得到直觀地認識。陝西西安北郊發掘的北周安伽墓,墓中圍屏石榻雕刻圖像中頻繁出現胡瓶,有侍者手執的胡瓶,有置於地面上的胡瓶。在安伽墓東北方位發掘的北周史君墓,墓中石槨浮雕上也雕刻有胡瓶數件。在甘肅天水市石馬坪發現的一座墓葬中出土的屏風式石棺床,也雕刻有胡瓶。

相關焦點

  • 唐代胡人是什麼形象?胡人對唐朝產生了什麼影響?且聽楊瑾解讀
    唐代的「胡」與「胡人」廣義指來自西方的人或物,包括中亞昭武九姓(粟特人)、波斯、天竺、大食、羅馬等地。從老百姓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娛,到廟堂沙場,胡人在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的影響可以說是極其深遠。我們通過唐代的詩歌、壁畫、墓中隨葬的陶俑、石刻、玉器、金銀器等不同渠道,都可以看到胡人的痕跡,這恰好反映了大唐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包容時代。
  • 周末薦讀|用一本書喚醒歷史記憶,《文物裡的古代中國》
    古代中國」基本陳列而編寫的普及性圖書,側重從博物館的視角來審視文物,不僅向觀眾傳遞文物知識、歷史信息,更注重展現文物背后豐富、鮮活的「人」。書中的文章多從一件或幾件文物入手,將著眼點放在歷史的深處,從不同角度發掘中華民族豐厚的歷史記憶與文化積澱。同時,這些文章並不刻意迴避對歷史的合理想像,在對文物的客觀描述中不時融入執筆者的主觀感受。此外,本書的文字力求雅俗共賞、莊重而不失情趣。博物館是展示文物及各種藝術品的舞臺,也是觀眾親近藝術、觸摸歷史的文化空間。
  • 新加坡作家張露《絲路江心鏡》:重述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
    在沉船出水的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自帶神秘光環,在史書中留下「呼風喚雨」傳奇記載的唐代貢鏡「江心鏡」,神秘的「江心鏡」正是在「黑石號」上首次被發現。新加坡華文女作家張露以文學創作的形式探求海絲之路燦爛歷史。作為中新兩國文化交流友好使者,張露歷經八年準備,三年創作,終於完成歷史傳奇小說《絲路江心鏡》。
  • 300多件文物 望見海南歷史
    本次展覽共展出文物300多件,分三個部分:海南歷年考古工作、海南田野考古以及南海水下考古。省博物館館長陳江介紹,省博物館舉辦這個展覽,旨在梳理海南考古的發展歷程,帶領廣大觀眾從遺址、文物背後的故事去解讀海南歷史。該展覽由海南省博物館和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辦,展覽時間從2020年12月22日至2021年3月20日,廣大市民可免費到省博物館觀展。
  • 再現海上絲綢之路輝煌!新加坡華人女作家張露《絲路江心鏡》首發
    海上絲綢之路是亞洲文明之路,是世界文化交融之旅,故事以真實歷史為背景,以黑石號沉船上珍貴文物江心鏡為線索,講述人類堅守、探索、奮鬥、追逐夢想的傳奇故事。 懷著對絲綢之路文化的熱愛,她走訪了揚州、湖州、泉州、寧波、長沙等地,深入了解體驗當地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這些城市各具風採、不盡相同,但卻有著共同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基因。 調研過程中,她一直在思考歷史與現實的交融聯通,萌生出通過探尋這條海路的前世今生,以文學的形式來展現海上絲綢之路的燦爛歷史。
  • 兩漢三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與嶺南胡人
    從合浦歷年發掘的墓葬中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2008至2009年,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在寮尾墓地一座東漢晚期墓中清理出鈉鈣玻璃、焊珠金飾片、刻蝕瑪瑙串飾和一件綠釉陶壺[5]。這件綠釉陶壺造型優美,考古人員對釉色成分進行檢測,認為其來自古波斯地區,可能是墓主人生前從異鄉攜帶而來。墓主人生前可能是經營海外貿易客死合浦的番商[6]。 三國時期,合浦屬東吳轄地。
  • 探尋絲綢之路起點 《絲綢之路—從蓬萊到羅馬》作品研討會在蓬萊舉辦
    昨天,《絲綢之路—從蓬萊到羅馬》作品研討會在蓬萊舉行。眾多專家學者齊聚「人間仙境」,論絲路、品著作、談歷史、話仙境,探討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蓬萊起點和陸上絲綢之路的東部起點,開啟了一場絲綢之路文化研究的學術盛會。
  • 文化跨年:您有一份來自文物的新年祝福請查收!
    2020年到來之際,浙江省博物館聯合都市快報推出「我們的節日:文化跨年 文物送福」活動,為您送上一份來自文物的新年祝福。納萬福、抽福籤、鈐福印,一起在博物館裡沾沾「福氣」吧!點擊播放 GIF 0.0M二、抽福籤 寄福願我們精心挑選了十二件館藏文物,並結合其寓意設計了十二張福籤,觀眾在現場隨機抽取一張福籤,收穫來自文物的祝福
  • 【新書推薦】絲綢之路新史
    ,絲綢之路是一個著名符號。以上圖片及圖注均來自於《絲綢之路新史》目錄中文版序言/ 1致 謝/ 3結 論 中亞陸路的歷史 295絲綢之路主要地名中英古今對照表/ 304譯後記/ 308出版後記/ 310學者推薦  絲綢之路是一條傳說中在中古時期橫穿歐亞大陸中心的商路,韓森的《絲綢之路新史》是對這個話題最可讀和最可信賴的歷史描述。
  • 大同博物館呈現「大遼五京」精品文物
    澎湃新聞從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館獲悉,「契丹王朝——大遼五京精品文物展」今天上午在大同市博物館開幕。此次豐碩、精美的遼五京文物是契丹王朝輝煌繁榮的歷史遺證,該展覽共展出143件(套)精美文物,分為熠熠佛都、煌煌北國、曜曜異彩三個單元,全面呈現遼代社會發展風貌。展期持續至10月27日。
  • 絲綢之路: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上篇)
    絲綢之路其實並不是一條明確的路,只是一個通道,或是一個交流帶。這個通道是東起中國、西達歐洲、連接歐亞大陸的交通帶。絲綢之路的路線、興衰、物品交流、作用及影響等,都值得不斷地深入探討和研究,這也是我們今天探索「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一份必要的歷史資源。 01絲綢之路到底有幾條路線?
  • 【粉絲福利】十幾歲請你免費看文物展,只要你夠「贊」
    自西漢張騫 「鑿空」西域始,古絲綢之路把長安和羅馬連接在一起——成為自東亞黃河中遊起,越過帕米爾高原,經中亞、西亞到達地中海,進而連接歐洲、北非的東西方交通線。 絲綢之路既是東西方商業貿易之路,又是外交使者和傳教者的往來之路。更重要的是,馳名世界的古老文明,多分布絲綢之路沿線,故而它又是古代東西方文明交流融合之路。
  • 紀錄片《新絲綢之路》全集
    第四集一個人的龜玆導演:韋大軍 在絲綢之路上曾經有許多僧侶為了信仰捨生忘死,鳩摩羅什是佛教文化東傳史上最傑出的人物之一。在龜茲的時空中,功名與寂寞、宏大與渺小如同高山與石子悄然轉換。 第六集敦煌生命導演:谷大象 莫高窟有一千六百年的歷史,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聖地。其中上萬平米精美的古代壁畫、彩塑,成為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更是今日敦煌的驕傲。然而,那些壁畫卻發生著各種病變,一步步走向死亡。如何能夠讓這些古代壁畫長存於世,關係到敦煌的文化生命是否能夠延續下去。
  • 紀錄片《新絲綢之路》合集
    第四集一個人的龜玆導演:韋大軍 在絲綢之路上曾經有許多僧侶為了信仰捨生忘死,鳩摩羅什是佛教文化東傳史上最傑出的人物之一。在龜茲的時空中,功名與寂寞、宏大與渺小如同高山與石子悄然轉換。在絲綢之路上,東西方價值觀的差異體現在和田。 第六集敦煌生命導演:谷大象 莫高窟有一千六百年的歷史,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聖地。其中上萬平米精美的古代壁畫、彩塑,成為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更是今日敦煌的驕傲。然而,那些壁畫卻發生著各種病變,一步步走向死亡。
  • 唐代珍品:一級文物都管七國人物銀盒
    而在銀盒蓋面上分出的7個區域,紋飾的由27個姿態各不相同的人物組成、富有情節的7組圖案,才是引起中外學者以及文物愛好者矚目的關鍵。都管七國人物銀盒正中間的六角形中,鏨刻了一頭身備鞍韉的大象,騎象之人左手抱一物,右手平伸。大象身前一人,雙手舉託盛有一瓶的盤子,好似獻禮。大象身後一人步行,手持傘蓋,蓋頂在騎象人頭上方,表現了騎象人身份的高貴。
  • 饑渴的駱駝|讀​《絲綢之路新史》
    然而,當揭開歷史的面紗,拋開各種想像,歷史中真實的絲綢之路究竟是怎樣的?也許是我們把絲綢之路遐想的太過美好以至於從來沒有注意到過這樣一幅場景是在哪一個階段出現,那些絲路上的商人是從哪裡出發而來,經過了哪些地點?路上是否遇到劫匪或是風暴?在大漠裡有沒有迷路?多久往來經商一次,長途跋涉那麼久目的只是為了商業貿易?這些最基本的問題也似乎不是很容易回答也總被我們給忽略而過。
  • 紀錄片《新絲綢之路》合集(共10集)
    《新絲綢之路》第四集 一個人的龜玆▼在絲綢之路上曾經有許多僧侶為了信仰捨生忘死,鳩摩羅什是佛教文化東傳史上最傑出的人物之一。在龜茲的時空中,功名與寂寞、宏大與渺小如同高山與石子悄然轉換。《新絲綢之路》第六集 敦煌生命▼莫高窟有一千六百年的歷史,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聖地。其中上萬平米精美的古代壁畫、彩塑,成為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更是今日敦煌的驕傲。然而,那些壁畫卻發生著各種病變,一步步走向死亡。如何能夠讓這些古代壁畫長存於世,關係到敦煌的文化生命是否能夠延續下去。
  • 觀察|國寶很「有戲」,博物館文物是否需要「流量」帶?
    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是《國家寶藏》亮相的首件國寶,「講述」這件國寶的是影視演員李晨,他穿著黃色龍袍扮演宋徽宗,讓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參與到文物所蘊藏的文化和歷史中。節目播出後,除了讓「古老深沉的文化時尚鮮活」的評論外,宋徽宗的服裝卻被質疑。但無論如何,作為文博涉足綜藝的首檔節目,《國家寶藏》實實在在地引導更多的人走近文物。
  • 《敦煌不了情》:絲綢之路帶來葡萄美酒,冒險電影引出愛情傳奇
    《敦煌不了情》的故事發生在20~21世紀的近百年間的幾段愛恨情仇,故事的核心是一瓶奇酒「相思紅」,這瓶稀世葡萄美酒吸引了各路豪傑前來爭奪,從而也引出了一個數十年前的愛情故事。 影片在甘肅敦煌實地取景拍攝,黃沙大漠一望無邊,敦煌莫高窟是文明的象徵,也是文化的傳承。
  • 沉睡海底千年的「黑石號」文物展開唐代海上絲路圖卷
    上博也結合自身館藏,並向陝西歷史博物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九家單位借展,讓黑石號文物與同時代的「兄弟姐妹」如何家村窖藏、鞏義唐青花、長沙窯外銷瓷以及上海千年古港青龍鎮考古品等相關文物得以在展廳短暫聚首會面。由此為人們展開的,是我們先輩在9世紀開拓海上絲綢之路歷程中留下的珍貴足跡及文化遺產,也是對於唐代社會生活以及海上貿易的全面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