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中的歷史】
來自絲綢之路的胡瓶
王仁湘
古代文化東西交流,飲食是首選項,遙遠的距離之間,有物種、器具交流,也有飲食方式上的交流。我國古代制器強調傳統風格的繼承,器物形制變化比較緩慢。若與外域產生交流,偶爾也會青睞舶來品。例如酒具中的酒壺,由先秦經漢晉,我們有一二種比較固定的器形,也有固定的飲酒方式,因為由域外傳進的一種「胡瓶」,這個傳統就被打破了,盛酒器具改變之時,也是飲酒姿勢改變之時,隨之又改變了傳統的飲茶方式。
漢唐時期統稱西域人為「胡人」,商人曰「胡商」,所用之物常冠以「胡」字。由於絲綢之路的開通,中西文化交流頻繁,漢唐時期的人們特別是帝王與上層貴族,崇尚胡俗、胡妝、胡服、胡器、胡食、胡樂、胡舞,胡風流行朝野。
隨著胡風傳入的還有一種胡瓶,所謂胡瓶,是指由外域傳入中國的一種貯酒器具的名稱,它最初的材質為金銀制,傳入本土後用陶瓷等工藝仿製改制。因它來自於西方,又多為胡人使用,故稱胡瓶。當然胡地產制的瓶,在胡地不會叫做胡瓶。
對於胡瓶的研究,受到許多歷史、考古與文化學者的關注。一般認為胡瓶形制主要分兩類:即薩珊式和粟特式,造型與裝飾風格有一定區別,但大體形制是一樣的。胡瓶的製作與使用地是波斯、粟特及東羅馬帝國,胡瓶隨著外國使節和商人傳入東方。
胡瓶傳入我國較早的記錄出現在《前涼錄》中:「張軌時,西胡致金胡瓶,皆拂菻,奇狀,並人高,二枚。」這是晉愍帝建興元年(公元313年)之事。更早的說法又見於《西域記》所載:「疏勒王致魏文帝金胡瓶二枚,銀胡瓶二枚。」說明魏晉時期,產於域外被稱為「金胡瓶」和「銀胡瓶」的金銀質酒器已經在東方出現。魏文帝喜愛收藏珍奇之物,也算是一個少有的收藏家。
寧夏固原出土的北周鎏金銀胡瓶。
雖然古代文獻中偶爾也能讀到胡瓶,但它究竟是什麼樣子,並不容易確認。將胡瓶的用途定為酒器,也是在研究中取得的共識。
魏晉傳入的胡瓶是什麼樣子,在本土的考古中還沒有見到。已經發現的胡瓶與相關資料,最早可以追溯到北朝的北周時期。
1983年在寧夏固原深溝村發掘了一座大型墓葬,它是北周柱國大將軍大都督李賢夫婦合葬墓,墓中出土一件鎏金銀壺,被看作是在我國境內出土年代最早的胡瓶實物,這是通過絲綢之路傳入的具有薩珊風格的金銀器,銀瓶表面鎏金,環形單柄,柄上方鑄一高鼻深目人頭形,瓶口為鴨嘴狀,瓶身上下飾有三周聯珠紋。引人注目的是,瓶體中部有6個半浮雕人物圖像,研究者考證認為,6個人物展現的故事源於古希臘神話傳說,即「帕裡斯裁判」和「特洛伊戰爭」。
從這件胡瓶工藝、紋飾題材和裝飾風格判斷,無疑是一件舶來品,而且不是一般人所能擁有的貴重物品。
考古中除了見到胡瓶實物,也出現了一些相關的圖像資料,可以對胡瓶的用途用法得到直觀地認識。陝西西安北郊發掘的北周安伽墓,墓中圍屏石榻雕刻圖像中頻繁出現胡瓶,有侍者手執的胡瓶,有置於地面上的胡瓶。在安伽墓東北方位發掘的北周史君墓,墓中石槨浮雕上也雕刻有胡瓶數件。在甘肅天水市石馬坪發現的一座墓葬中出土的屏風式石棺床,也雕刻有胡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