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兒時的露天電影

2021-02-11 微彝良

新朋友點上方「微彝良」快速關注

      現在的物質條件的確比以前好得多了,就拿看電影來說吧,有各種票房過億的電影,有各種紅得發紫的明星,有各種設施一流的影院,不過,最令我難忘的,還是小時候看的露天電影。      一塊白布掛在牆上,或者是系在兩根高高的木樁上面,那是銀幕,那時候我們稱之為「擋子」,到了晚上,從放映機燈頭射出一道強光,嘿——,怪哉,那擋子上面就會有人了,而且那裡面的人還會動還會跑,還會說話,真是神奇!後來才知道,這個玩意兒就叫電影!記得小時候,最盼望的事情就是看電影了!       那時候最喜歡看的電影是戰鬥故事片,其中看的戰鬥故事片最多的就是八一電影製片廠的戰鬥故事片了,電影一開始,檔子中間就是一個五角星,五角星的裡面寫著「八一」兩個字兒,擋子上五角星不斷地射出光芒,伴隨著激昂的音樂,我們就知道,又是特別喜歡的戰鬥故事片了,那時候我們可不這樣文縐縐的稱戰鬥故事片,我們直接就稱之為「打仗的」,要是是彩色的 ,那就更安逸了!《地道戰》《地雷戰》《閃閃的紅星》《渡江偵察記》《洪湖赤衛隊》《大渡河》《趙一曼》《狼牙山五壯士》《鐵道遊擊隊》《上甘嶺》《平原遊擊隊》《董存瑞》《南徵北戰》……哎呀,實在是太多了,數都數不過來,記憶的閘門一打開,各種片子就湧進了腦海!看了以後,就開始模仿影片中的人物臺詞,模仿英雄人物的,那時候我們稱之為「好人」,也模仿反面人物的,那時候我們稱之為「敵人」。或者,模仿著電影中的動作玩「打仗」遊戲,分好角色,你是楊子榮、或者董存瑞、或者李向陽、或者嘎子、或者王成,當然,「劃雞兒拳」劃輸了的就得當反面人物了,座山雕、湯恩伯、蔣光頭、馮佔奎等等,那時候好人敵人一眼就看得出來,好人相貌堂堂器宇軒昂一表人才,敵人尖嘴猴腮賊頭鼠腦猥瑣無比,記得那時候看了《地道戰》,有同學就叫我湯司令,就是裡面那個很醜的壞蛋,氣得我差點和他打一架。       除了戰鬥故事片,我們最喜歡看的就是反特故事片和偵破片了,講抓特務的以及破案的,《鐵道衛士》《跟蹤追擊》《鐵三角》《秘密圖紙》《古剎鐘聲》《南海風雲》《保密局的槍聲》《國慶十點鐘》《羊城暗哨》《東港諜影》《冰山上的來客》……看的時候伴隨著那些驚險刺激的音樂,擔心好人被敵人發現,擔心我們的國旗被敵人炸毀,擔心好人的身份被敵人識破,總之看得人心驚肉跳,這些影片情節撲朔迷離、跌宕曲折、驚險刺激、充滿懸疑,讓人看了欲罷不能,當然那時候還是那樣,好人壞人基本上一眼就看出來了,女特務會一般都會吸菸、打扮的妖裡妖氣花枝招展的,漢奸頭型就是兩片瓦,最帶勁的就是公安人員了,總是穿著潔白的公安服儀表堂堂。其他多一點的大概就是故事片了吧,只有些模糊的印象了,什麼《柳堡的故事》《媽媽我要出嫁》《今天我休息》《一江春水向東流》《女籃五號》……對了,記得有一次放映《紅樓夢》應該是戲曲片吧,人山人海的,不過我卻沒什麼印象。印象最深的是那時候放《少林寺》,在大石盤道班放映,儘管離鎮上很遠,可是一點都不影響人們的熱情,大石盤道班院壩被擁擠得水洩不通。還有一個印象,那一次放《賣花姑娘》人也特別多,情節我不怎麼記得了,可是那首歌現在還記得。       記得那時候的牛街放電影主要是在二中放映,兒時我們常常在二中的籃球場瘋跑,一看到有人開始在教學樓的柱子上掛擋子了,我們就知道今天晚上有電影看了,於是就急忙跑回家去端來板凳霸起位子,當然通常要放電影是會在轉運組下面那牆上或者供銷社門口貼出通知的,不過等人們看到通知的時候我已經霸好了位置了。       夜幕降臨了,開始放電影了,照例首先是加映片,一般就是一些紀錄片,大概是一些毛主席接見紅衛兵什麼的吧,還有就是一些放了無數遍的科教片,當時對這些東西不感興趣,於是就約上一幫同學跑貓兒咪,也就是你追我我追你的一種遊戲,等正片開放了,就跑回自己板凳的地方開始看電影,那時候一部影片要分四次放完,中間要把放過的片子從放映機上去下來,把沒有放的下一卷裝上去,叫做換片,遇到情節緊張一點的要是放映員慢一點於是人們就喊著放映員的名字罵了起來。有的時候大概是由於放映時膠片轉數不夠吧,強烈的的燈光會把影片的膠捲燒壞,於是就得重新接起來再放,大家都說是燒片了。要是遇到不好看的影片,我們一幫小夥伴們就會有約在一起在球場上瘋跑,在人群中鑽去鑽來,時不時的把別人推來擋住追趕自己的人。那時候都是露天電影,最擔心就是遇到下雨,不過只要雨不是特別大,那是澆不滅人們看電影的熱情的,人們早有準備,拿出雨傘或者鬥笠繼續觀看,放映員也是早有準備,拿出一把很大的雨傘來擋著繼續放映。那個時候我們還小,不懂愛情,據說看露天電影也是那女青年最愛去的地方,關係確定了的就會相約去看電影,想打哪個的主義的也會利用這個機會看看那對方長的怎麼樣。要是冬天,人們還會帶上自家的小火爐。每當放電影,就會有一些老大娘來買一些小零食,當然品種不會有現在的那麼多,一般就是南瓜米、葵花籽、包穀花、炒豆兒,一分錢一勺,從家裡要來看電影的錢可捨不得拿來賣電影票,一般都是守在二中大門口,瞅著收票的人不注意一下子就溜進去或者看到鄰居的大叔大嬸來了就跟著就去了,有的時候乾脆在清場的時候就躲在二中的教學樓上,一直等到放電影。省下來的錢就可以買這些零食了。       那時候牛街放電影的地方還有就是「區上」,以前的牛街區區政府所在地,街上到區上要走好長的一段鄉間小路,自然是不敢向父母要錢去看電影的,於是就只好看「混市」了,守在大門前,趁著售票的忙於查看別人的票的時候就從他的背後一下子鑽進去,或者遇到熟人人家就會把我們帶進去,電影火爆的時候,看管得嚴,不好混進去,於是就只好在圍牆外面看反著的電影了,甚至還可以爬到樹上去看,這也算是別有風味吧。       記得當年放映的電影有很多都是黑白片,後來彩色的多了起來,開始的時候是8毫米的小影片,後來逐漸地有了16毫米的寬熒幕的影片,覺得特別來勁兒,再到後來,牛街也有了電影院,現在各種高大上的電影電影院越來越多了,可是現在看再高大上電影影片都再也找不到兒時看露天電影的那種樂趣了。



編輯:江南凝晴

投稿郵箱:442422963@qq.com

歡迎關注「微彝良」微信,微信公眾號:cnyl888888

更多資訊請登陸彝良縣委政府網查看,網址:http//:www.cnyl.gov.cn    

或者到當地移動營業廳訂閱手機報:彝良快訊

喜歡此文請點讚↓

相關焦點

  • 體驗北京電影節露天電影 經典老電影喚起兒時回憶
    影迷們觀看經典國產電影《天堂回信》2020年8月28日,北京,影迷們在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露天展映單元的中間影院放映點觀看露天電影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於8月22日至29日舉辦,露天放映活動首次出現在展映單元,電影節期間通過預約的影迷可欣賞國內外經典電影。
  • 今日露天電影放映:《中國機長》
    光影講述著熟悉的故事,在很多人的記憶裡,露天電影和夏天最相配。,經典的「龍標電影」開頭,可以喚醒你童年的回憶嗎?更不要說看露天電影了。在這個時代,你有多久沒有看過露天電影了露天電影,讓你重拾兒時的夢!放映地點:花語愛情主題一條街,晚上七點半與你不見不散!
  • 鳳翔記憶:露天電影
    上世紀九十年代,每當村裡有廟會或者有人去世一般都會放露天電影,運氣好了,還有可能放兩場,美美的過一把看電影的癮!在那個物質和文化娛樂活動比較匱乏的年代,放電影很有市場,我小姨夫當年就是放電影的。小姨夫是縣水泥廠的普通工人,雖然有一份相對穩定的收入,但是每月少的可憐的工資要養活一家老小已經是捉襟見肘了。
  • 還記得兒時搬著小木板凳在村子裡看露天電影嗎?
    兒時的記憶有很多,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時搬著小木板凳或者坐在牆頭上和小夥伴們一起看露天電影了。1.真的有很多已經叫不上名字了,那時確實是電視太少了,看電影要提前吃飽飯去佔個位,要不就得到熒幕對面看反著的畫面了。
  • 星光露天影院開播,免費電影等你來看!
    星光露天影院開播,免費電影等你來看!……在曾經那個普遍缺乏文化娛樂生活的年代裡,露天電影,成為了那個時代的印記,承載了幾代人難忘的回憶。從前看露天電影,三五成群結伴同行,人們聚在一起聊天問候,家長裡短,那種熱鬧而溫馨的畫面漸漸消逝一去不復返了。
  • 露天電影
    劉永靖痴迷於放露天電影,對他的設備很是愛惜,到了盛夏,天氣像孩兒臉一樣變得極快,他怕路逢暴雨,還給它們蒙上油布。妻子陳英始終不贊成他去放電影,說都這麼老了,萬一閃了腰呢。兒子媳婦也要添孫崽了,幫忙帶帶,一家人消消停停、和和樂樂多好。但劉永靖依然左耳進右耳出,不當回事。有時陳英氣得狠了,罵他罵得整條街都能聽見,他只是紅著臉,也不說話,鋸嘴葫蘆似的。
  • 筆尖|兒時記憶——兒時的味道
    人是感性的動物,常常不會對大事動容,相反常常被生活裡的小細節、小溫暖和小確幸弄得熱淚盈眶、記憶深刻,大概只為了我們兒時那份無憂無慮的跳脫和肆無忌憚的吃相罷了。有人說,兒時刻在記憶裡,深藏不露;也有人說,兒時刻在舌尖的味蕾裡,足夠你品味一輩子。生活從來都不會欺瞞人,讓你用足夠的時間親自用心去體會,如果非要說什麼印象更深刻,大概就數舌尖的味蕾吧,兒時的味道最獨特且有質感!
  • 馬未都|露天電影
    在電影院看電影是沒有看露天電影的那份快樂的,沒看過露天電影的孩子們可惜了。
  • 鄧超忘不了土炕的暖,葛優吃兒時奶糖,國慶中秋去電影院看家鄉
    9月26日下午,電影《我和我的家鄉》新預告片發布,預告片一經發出便取得了很好的反響,將近三分鐘的預告片詳細介紹了此部電影的主要信息。鄧超忘不了土炕的暖,葛優吃兒時奶糖,沈騰回憶家鄉美景,範偉當鄉村教師,你有多久沒回家鄉了?
  • 光陰的故事:露天電影
    我之所以對這件事印象很深,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父親回家時帶來了縣城的包子。不過說實話,那次那包子真不好吃。早年,只有縣城才有電影院,我們鄉鎮村裡只有露天電影。即使是露天電影,每次放映時,照樣萬人空巷。02露天電影很簡陋,但我們依然很懷念那時的時光。
  • 光陰的故事:露天電影
    我之所以對這件事印象很深,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父親回家時帶來了縣城的包子。不過說實話,那次那包子真不好吃。早年,只有縣城才有電影院,我們鄉鎮村裡只有露天電影。即使是露天電影,每次放映時,照樣萬人空巷。02露天電影很簡陋,但我們依然很懷念那時的時光。露天電影通常晚上放映,人人為了那一刻的出場亮相都在精心準備著。
  • 1960、70年代瑣憶 露天電影
    改開以前,農村文化生活比較匱乏,看電影是那個時代農村人非常重要的娛樂活動。在放電影的當天中午,大隊幹部就會通過大喇叭告知社員們放電影的時間、電影片名,並要求各生產隊提前收工,讓社員們早點兒回家做飯,以免影響看電影。雖然我村早就有可以容納一千多觀眾的禮堂,但除非天氣不好,無論冬夏,電影照例實在大隊院子裡露天放映。
  • 露天電影放映再現 電影院沒開門可以這樣看電影!
    一場場「壩壩」電影不僅讓兒時記憶照進現實,對於觀眾積蓄已久的觀影熱情更是一次很好的釋放。「露天放映是有一定的觀眾基礎。中國電影資料館收集整理部主任、資深影展策展人林思瑋解讀道,「露天電影在當下最大的意義就是喚起觀眾重新聚集觀影的感受和體驗,也能豐富廣大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
  • 「跟著電影去旅行」!「一帶一路」電影周啟動,露天展映等你看
    參與疫情防控的黨員先鋒崗志願者、來自中國銀行的陳爾暘,向小布述說了自己兒時的電影夢。談到近期最想看的電影,陳爾暘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最想看看非洲,或者坦尚尼亞等國的電影,看看不同地方的生活。」來自南碼頭女子清道班,曾榮獲全國巾幗文明崗、全國優秀環衛工人榮譽稱號的張麗,則開心地帶領她的10多位同事一下班就趕來現場坐等電影開場。
  • 【華山微風104】(薦讀)馮旭榮:追憶露天電影
    男孩子停不住,他們在場子周圍追著跑著,突然絆了一跤,爬起來,拍兩下身上的土,不哭,而是一臉的笑。放映員開始對光,一些手便伸到光線中,變換著各種各樣的手勢,銀幕上便出現千奇百怪的投影。笑聲、呼喊聲此起彼伏,只有當電影開演時,人們才會消停下來。
  • 大韓五兒丨忘不了俺村放電影
    忘不了俺村放電影      隨著電影文化下鄉活動的深入,傍晚7點半左右,聽見大隊廣播
  • 那些年我們看過的露天電影,大庭廣眾看少兒不宜挺尷尬,但很美好
    其時十歲的我,仰頭看著大大的銀幕,倒未被軟情色的氛圍所惑,只是往椅子深處坐了坐,裹緊身上的棉襖。畢竟是露天,深秋時節。想不起為何父親的單位明明有個禮堂,還要在露天放電影,或許是禮堂不夠大,容納不下這許多人,不得不移師室外。至於《末代皇帝》,看時並不知曉是義大利人導演的,不過即使年幼,已感到一些異樣。
  • 那些年看過的露天電影,你還都記得嗎?
    《露天電影院》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沒有比看露天電影更令人興奮的了。那時候,看電影去呀!決對是一句振奮人心的號召。一早上消息就悄悄地傳出:晚上某某村放電影呀,廣播裡沒宣傳,群眾又沒電話,卻像主席的話兒一樣傳遍四方。晚飯敷衍了事,稀裡譁啦添飽肚子後,扛上一張椅子,便匆匆上路看電影了。那時候的電影大都在晚上露天放映,每當這時,不管大人小孩,全村出動,近地的會自帶凳子,遠道時則輕裝上陣。
  • 南港大隊埕(露天電影)
    當時放電影的時間是沒有規律的。有時候放學路過大隊埕,看到在搭電影棚時,就飛奔回家告訴媽媽,今晚要煮早一點,可以早早吃了去「鎮位」,要不遲了,連個站腳的地方都沒有。當時村裡的露天電影還沒放映,只能跟著哥哥們到澄城電影院,我記得當時是坐在我堂哥的肩膀上擠進了電影院看《少年寺》,這是我第一坐在電影院裡看電影,感覺無比的新奇和激動。
  • 露天電影院
    孩提時代,最喜歡的就是在曬穀場上看電影,那曬穀場被人們稱之為露天電影院,在曬穀場看電影的那個場景至今還是念念不忘。那時候的農村還沒有電視機,更談不上電腦,人們的精神生活極度匱乏,幸好縣裡的電影院會定期派出放映隊下鄉放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