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點上方「微彝良」快速關注
現在的物質條件的確比以前好得多了,就拿看電影來說吧,有各種票房過億的電影,有各種紅得發紫的明星,有各種設施一流的影院,不過,最令我難忘的,還是小時候看的露天電影。 一塊白布掛在牆上,或者是系在兩根高高的木樁上面,那是銀幕,那時候我們稱之為「擋子」,到了晚上,從放映機燈頭射出一道強光,嘿——,怪哉,那擋子上面就會有人了,而且那裡面的人還會動還會跑,還會說話,真是神奇!後來才知道,這個玩意兒就叫電影!記得小時候,最盼望的事情就是看電影了! 那時候最喜歡看的電影是戰鬥故事片,其中看的戰鬥故事片最多的就是八一電影製片廠的戰鬥故事片了,電影一開始,檔子中間就是一個五角星,五角星的裡面寫著「八一」兩個字兒,擋子上五角星不斷地射出光芒,伴隨著激昂的音樂,我們就知道,又是特別喜歡的戰鬥故事片了,那時候我們可不這樣文縐縐的稱戰鬥故事片,我們直接就稱之為「打仗的」,要是是彩色的 ,那就更安逸了!《地道戰》《地雷戰》《閃閃的紅星》《渡江偵察記》《洪湖赤衛隊》《大渡河》《趙一曼》《狼牙山五壯士》《鐵道遊擊隊》《上甘嶺》《平原遊擊隊》《董存瑞》《南徵北戰》……哎呀,實在是太多了,數都數不過來,記憶的閘門一打開,各種片子就湧進了腦海!看了以後,就開始模仿影片中的人物臺詞,模仿英雄人物的,那時候我們稱之為「好人」,也模仿反面人物的,那時候我們稱之為「敵人」。或者,模仿著電影中的動作玩「打仗」遊戲,分好角色,你是楊子榮、或者董存瑞、或者李向陽、或者嘎子、或者王成,當然,「劃雞兒拳」劃輸了的就得當反面人物了,座山雕、湯恩伯、蔣光頭、馮佔奎等等,那時候好人敵人一眼就看得出來,好人相貌堂堂器宇軒昂一表人才,敵人尖嘴猴腮賊頭鼠腦猥瑣無比,記得那時候看了《地道戰》,有同學就叫我湯司令,就是裡面那個很醜的壞蛋,氣得我差點和他打一架。 除了戰鬥故事片,我們最喜歡看的就是反特故事片和偵破片了,講抓特務的以及破案的,《鐵道衛士》《跟蹤追擊》《鐵三角》《秘密圖紙》《古剎鐘聲》《南海風雲》《保密局的槍聲》《國慶十點鐘》《羊城暗哨》《東港諜影》《冰山上的來客》……看的時候伴隨著那些驚險刺激的音樂,擔心好人被敵人發現,擔心我們的國旗被敵人炸毀,擔心好人的身份被敵人識破,總之看得人心驚肉跳,這些影片情節撲朔迷離、跌宕曲折、驚險刺激、充滿懸疑,讓人看了欲罷不能,當然那時候還是那樣,好人壞人基本上一眼就看出來了,女特務會一般都會吸菸、打扮的妖裡妖氣花枝招展的,漢奸頭型就是兩片瓦,最帶勁的就是公安人員了,總是穿著潔白的公安服儀表堂堂。其他多一點的大概就是故事片了吧,只有些模糊的印象了,什麼《柳堡的故事》《媽媽我要出嫁》《今天我休息》《一江春水向東流》《女籃五號》……對了,記得有一次放映《紅樓夢》應該是戲曲片吧,人山人海的,不過我卻沒什麼印象。印象最深的是那時候放《少林寺》,在大石盤道班放映,儘管離鎮上很遠,可是一點都不影響人們的熱情,大石盤道班院壩被擁擠得水洩不通。還有一個印象,那一次放《賣花姑娘》人也特別多,情節我不怎麼記得了,可是那首歌現在還記得。 記得那時候的牛街放電影主要是在二中放映,兒時我們常常在二中的籃球場瘋跑,一看到有人開始在教學樓的柱子上掛擋子了,我們就知道今天晚上有電影看了,於是就急忙跑回家去端來板凳霸起位子,當然通常要放電影是會在轉運組下面那牆上或者供銷社門口貼出通知的,不過等人們看到通知的時候我已經霸好了位置了。 夜幕降臨了,開始放電影了,照例首先是加映片,一般就是一些紀錄片,大概是一些毛主席接見紅衛兵什麼的吧,還有就是一些放了無數遍的科教片,當時對這些東西不感興趣,於是就約上一幫同學跑貓兒咪,也就是你追我我追你的一種遊戲,等正片開放了,就跑回自己板凳的地方開始看電影,那時候一部影片要分四次放完,中間要把放過的片子從放映機上去下來,把沒有放的下一卷裝上去,叫做換片,遇到情節緊張一點的要是放映員慢一點於是人們就喊著放映員的名字罵了起來。有的時候大概是由於放映時膠片轉數不夠吧,強烈的的燈光會把影片的膠捲燒壞,於是就得重新接起來再放,大家都說是燒片了。要是遇到不好看的影片,我們一幫小夥伴們就會有約在一起在球場上瘋跑,在人群中鑽去鑽來,時不時的把別人推來擋住追趕自己的人。那時候都是露天電影,最擔心就是遇到下雨,不過只要雨不是特別大,那是澆不滅人們看電影的熱情的,人們早有準備,拿出雨傘或者鬥笠繼續觀看,放映員也是早有準備,拿出一把很大的雨傘來擋著繼續放映。那個時候我們還小,不懂愛情,據說看露天電影也是那女青年最愛去的地方,關係確定了的就會相約去看電影,想打哪個的主義的也會利用這個機會看看那對方長的怎麼樣。要是冬天,人們還會帶上自家的小火爐。每當放電影,就會有一些老大娘來買一些小零食,當然品種不會有現在的那麼多,一般就是南瓜米、葵花籽、包穀花、炒豆兒,一分錢一勺,從家裡要來看電影的錢可捨不得拿來賣電影票,一般都是守在二中大門口,瞅著收票的人不注意一下子就溜進去或者看到鄰居的大叔大嬸來了就跟著就去了,有的時候乾脆在清場的時候就躲在二中的教學樓上,一直等到放電影。省下來的錢就可以買這些零食了。 那時候牛街放電影的地方還有就是「區上」,以前的牛街區區政府所在地,街上到區上要走好長的一段鄉間小路,自然是不敢向父母要錢去看電影的,於是就只好看「混市」了,守在大門前,趁著售票的忙於查看別人的票的時候就從他的背後一下子鑽進去,或者遇到熟人人家就會把我們帶進去,電影火爆的時候,看管得嚴,不好混進去,於是就只好在圍牆外面看反著的電影了,甚至還可以爬到樹上去看,這也算是別有風味吧。 記得當年放映的電影有很多都是黑白片,後來彩色的多了起來,開始的時候是8毫米的小影片,後來逐漸地有了16毫米的寬熒幕的影片,覺得特別來勁兒,再到後來,牛街也有了電影院,現在各種高大上的電影電影院越來越多了,可是現在看再高大上電影影片都再也找不到兒時看露天電影的那種樂趣了。編輯:江南凝晴
投稿郵箱:442422963@qq.com
歡迎關注「微彝良」微信,微信公眾號:cnyl888888
更多資訊請登陸彝良縣委政府網查看,網址:http//:www.cnyl.gov.cn
或者到當地移動營業廳訂閱手機報:彝良快訊
喜歡此文請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