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較真平臺上線!謠言不絕,唯有將事實查證到底

2021-12-22 全民較真-騰訊新聞

我們正處於一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面目模糊」的時代。在後真相的鏡像世界裡,情緒遠比事實重要。

 

這意味著訴諸個人情感和信念比陳述事實更有傳播力,意味著抵達真相的過程愈發漫長。謠言濫觴於此,真理被蒙上重重陰霾。

 

因此,事實查證的重要性不斷凸顯,闢謠行動刻不容緩。1月9日,專為闢謠查證而生的騰訊新聞「較真平臺」正式宣布推出,查證對象包括一切符合公共利益和公共興趣的信息。

 

「群謠時代,堅守較真」,同日,首期「較真沙龍」在京舉行,主題聚焦食品藥品這一謠言多發重災區,從謠言機理、傳播渠道到應對措施展開多方討論。較真聯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新聞宣傳司,拉開2017戰略合作序幕。

 

#視頻:首期較真沙龍之食藥類事實查證與應對 主題演講

 

信息傳播的歷史有多久,謠言存在的歷史就有多久。如今,信息消費場景愈發呈現出碎片化、割裂化特徵,導致我們每個人被謠言擊中的風險大大增加。

 

騰訊新聞為何要選擇這樣一個「時間窗口」,推出較真平臺?除了有堅守事實、對謠言「說不」的理念支撐,這更是對信息傳播生態底層建設的注重與堅持。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新聞宣傳司司長顏江瑛出席較真沙龍

 

社會傳播層面:謠言凸顯事件重要性及模糊性

 

我們不妨先做個小測試,根據較真平臺發布的《2016年度謠言TOP20》,全媒派選取如下5個案例:

 

北京301醫院田院長稱,天天空腹吃水果,能治癒癌症;

素食能夠強力清肺,陪你走過霧霾天;

英國披露轉基因泛濫使中國人體內出現有害基因;

果農爆料用避孕藥種出無籽葡萄;

韓國總統樸槿惠被曝受邪教控制多年;

……

《2016年度謠言TOP20》報告全文:

http://news.qq.com/cross/20170104/t20OD3O9.html

 

面對以上信息的真實性,你是否有過猶疑的瞬間?較真團隊從內容溯源、成因梳理等方面證實,以上全部為謠言。

 

奧爾波特曾在《謠言心理學》一書中指出,測量謠言強度取決於:一、故事的主題必須對傳謠者和聽謠者具有某種重要性;二、真實的事實必須用某種模糊性掩蓋起來。

 

從前面列舉的案例可看出,事件越重要,事實越模糊,越容易滋生謠言,符合公式「謠言=重要性*模糊性」的推論。比如,「避孕藥種出無籽葡萄」一例中,避孕藥的藥理如何作用於葡萄培育?有無醫藥方面的專業解讀作為證據?在謠言傳播文本中,這些關鍵信息紛紛缺席,只留下粗暴「結論」。

 

逆向思維則說明,謠言越是高發的領域,對人們生活產生的影響越重要。據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6新媒體藍皮書》,最常見的謠言主題可歸類為健康養生類、食品安全類和人生安全類,皆指向與人們安全健康相關的重要領域。

 

新聞操作層面:專業報導的困窘現狀

 

作為信息傳播把關人,媒體是公眾獲取事實的最重要信源。社交網絡無疑正在削弱傳統分發渠道,並不斷分散受眾注意力,然而悖論在於,選擇過多時反而對需要權威、專業解讀更為渴求。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公共傳播研究所所長胡百精談如何做好食藥安全報導

  

食藥領域是謠言多發的重災區,對記者編輯而言,也存在較高的專業門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公共傳播研究所所長胡百精,在較真沙龍上詳細解讀了國內食藥安全報導現狀。在覆蓋全國一二三線城市24家媒體、兩萬多篇報導中,抽樣選取1300多篇,經過清理分類,基本釐清國內食藥報導存在的「病徵」:

 

消息來源缺失或模糊;

未經權威證實;

缺乏科學解釋;

爭議話題報導主觀先行;

標題斷章取義,引發恐慌;

誇大食藥功效;

廣告和新聞混淆;

解讀數據不嚴謹。

 

而將視線移向海外,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新聞業對事實查證的呼籲聲日漸走高。川普當選與假新聞的助推關係備受輿論指摘,更是讓媒體重新檢視「事實查證新聞學」。

 

基於此,騰訊新聞較真平臺的推出,是推動輿論淨化的自發自覺,同時也是向平衡、準確、客觀的新聞報導準則的回歸。

 

首期較真沙龍現場 


 

事實查證(Fact Check)並非新鮮概念,國外早在上世紀20年代便將其作為新聞行業性制度,用以約束媒體報導。就整體情況而言,無論是主流媒體開設的核查專欄,還是專業核查網站的興起,國外事實查證的重點在於對政治言論的勘誤和糾錯。

 

而騰訊較真要做的,則是對所有關乎公共利益和興趣的信息進行查證。據騰訊網副總編輯李天亮介紹,較真定位於「一個專業的事實查證平臺」,深入闢謠又不止於闢謠,是基於事實查證查理念,剖析謠言源頭、揭示傳播路徑、呈現事實真相的一整套查證機制。

 


騰訊網副總編輯李天亮宣布較真平臺正式上線,並介紹產品細則

 

內容策略:多渠道傳遞事實之聲

 

正如騰訊新聞祭出的「事實派」旗幟,較真平臺力求在流量驅動的媒體環境中,去偽存真,提供核心事實和關鍵信息索引。

 

在較真平臺,查證內容按領域、熱點、標籤三種並行方法分類:

 

1、按主題領域

包括食品藥品、衛生醫療、公共安全、社會民生、國際新聞、科學技術六大領域,對相關謠言定期查證。

 

2、熱點專題

較真團隊依據社會熱點及突發事件,以專題形式組合查證內容,如「這些食物真會致癌嗎」、「這些闢謠該轉給父母看」等等。

 

3、按內容標籤

根據查證內容的屬性,又可劃分為謠言、假新聞、釣魚帖、營銷軟文、瑕疵報導等不同標籤。

 

在內容分發環節,目前,較真平臺以專欄文章為主,還將陸續推出問答、短視頻、直播、較真資料庫和互動遊戲等形式,傳播渠道覆蓋騰訊新聞客戶端、天天快報、騰訊新聞微信版、騰訊新聞手機QQ版等,強力輻射最廣大的受眾人群。

 

較真天團:專業查證者加盟計劃

 

較真平臺實行邀請和推薦制,聯合具備專業查證能力的機構及人士。團隊將邀請外部作者加入較真平臺,為平臺撰寫事實查證稿件,平臺成員也可以直接通過企鵝號發布內容,這些稿件均需遵循一定的內容要求,如保證每兩個自然月至少有一篇文章或視頻發布,如質量達不到平臺要求,合作方將退出較真。李天亮提到,「在質量方面,我們會進行一個比較嚴格的把關和審核,每一個領域都會設置專門的專家,如果有一些疑難內容,我們會交給專門的專家團隊進行審核。」

 

此外,為吸引優秀查證者的加盟,較真平臺投入的還有「真金白銀」。內容合作方將從以下方面得到資金保障:

 

1、入駐企鵝媒體平臺的作者享有流量分成及原創補貼;

2、根據熱點事件進行命題撰寫或約稿的作者,有專門稿費;

3、會對優質內容進行獎金激勵。

 

智能驅動:精準闢謠機制

 

除去內容生產與渠道分發,在闢謠機制方面,較真平臺如何實現「網際網路精準闢謠」?騰訊天天快報總經理鄭堅認為,智能推薦時代,完全可以對謠言產生和傳播實施精準、垂直打擊。

 

鄭堅指出,網際網路闢謠可分為幾個步驟,即「發現謠言,組織闢謠內容的生產,實現闢謠精準分發,以及對潛在的將會受到謠言影響的人群,進行智能告知。」

 


騰訊天天快報總經理鄭堅介紹網際網路智能闢謠

 

謠言傳播的一大特質便是證據的來源不確定,而在較真平臺,可實現對QQ、微信、騰訊新聞的內容溯源。謠言內容如何進入傳播閉環、又如何實現大範圍傳播?基於數據追蹤,通過對謠言的文本分析、語義處理、分類甄別,以及與查證專家團的智能匹配,較真平臺如殺毒軟體般,可在第一時間查殺謠言病毒。

 

「基本上在騰訊的網絡上,我們可以比較精確地知道什麼樣的人已經受到謠言影響,並且在什麼時間、什麼狀態下受到這樣的影響。」


 

9日舉行的較真沙龍,是騰訊新聞首次以平臺力量打通線上線下闢謠通道的嘗試。沙龍邀請監管機構、食藥領域研究、媒體研究、心理學研究、垂直媒體與大眾媒體等50人到場參與;極具較真精神的《新聞調查》主持人、調查記者王志安,全程引導沙龍討論,拋出的問題皆直指食藥類謠言痛點。

 

#視頻:首期較真沙龍之食藥類事實查證與應對 沙龍討論

一、如何應對闢謠無效現狀?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新聞宣傳司司長顏江瑛指出,食品藥品謠言不僅損害國家形象,擾亂生產發展,影響經濟秩序,而且還影響公眾身體健康,甚至危害生命。

 

如何才能讓食藥類謠言無所遁形?顏江瑛提出有三方面的工作要做好:第一,政府部門要及時發布食品藥品相關信息;第二,要科學準確報導食品藥品安全信息;第三,多方協作,加大闢謠力度。希望更多的媒體、社會團體、企業像騰訊新聞一樣,主辦類似「較真」沙龍這樣的活動,用較真更多地向食品藥品謠言宣戰。

 

深入當下食藥領域闢謠進程,謠言反覆發作的現狀不容樂觀。羅雲波,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認為,「食藥謠言已經成為影響政府公信力及社會安定的重要問題」,而專家聲音缺失、錯誤解讀、造謠懲戒力度過低等因素,更是讓闢謠面臨無力又無效的困境。

 

在羅雲波看來,要解決這些迫在眉睫的問題,首要應做好應對謠言的統籌和頂層設計。「從國家層面,我們要重視,把治理謠言提到議事日程」,「要區分言論自由與造謠生事界限,出臺處罰條例、法規政策,有力打擊」。

 


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羅雲波

 

從長遠來看,更需系統探究謠言成因,從心理、社會、經濟、文化各個層面進行理論梳理和實踐探索。

 

二、食藥類新聞報導該如何做?

 

身處這樣一個劇變時代,無論個體還是群體,都在漩渦中摸爬滾打。胡百精認為,越是在時代漩渦之中,人就越需要安全感和專業性。對於新聞從業者而言,在專業報導領域必須具備兩大要素:過硬的科學素質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受眾在食藥領域的信息需求是人的底線性需求,涉及到人的本體性安全感」,胡百精說。有鑑於目前食藥安全報導存在的諸多問題,他為新聞操作開出的良方是:

 

引用權威、專業消息源,並在報導中明確標註;

爭議性重大題材的報導慎重核實;

科普性的食藥安全報導宜引入專家審議制;

確保標題傳遞清晰、準確、公正的信息;

重視新聞報導的邏輯,不妄斷因果;

區分廣告和新聞,對食藥類廣告進行標註;

創新報導方法和形式,服務新媒體時代用戶;

正視食藥議題複雜性,與政府和專業部門良性互動。

 

來自中國健康傳媒集團的首席輿情分析師王春梅,也為食藥輿情監測報導提供了借鑑思路。《食藥輿情》報告每周一期,旗下「照謠鏡」欄目一直頗受歡迎。在追蹤闢謠的過程中,王春梅發現,謠言實現病毒式傳播靠的正是感性因素,總是大打感情牌。「所以我們在科普傳播的時候要逆向思維和換位思考,更多考慮如何喚起情感共鳴,如何能夠直擊痛點,緩解這種焦慮心理」。

 

三、老年人成為食藥類謠言高頻受害者,怎麼破?

 

前不久,較真開啟「關愛父母朋友圈」行動,旨在從易受謠言席捲的長輩朋友圈中選取案例,分類闢謠。這也說明了一個現狀,老年人最易成為謠言受害者。

 

原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院長、心理學教授許燕,對謠言核心特點分析認為,首先符合心理需求,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對安全的需求提升;其次,謠言傳播途徑無孔不入,尤其善於在熟人圈層傳播,通過信任途徑提升信息可信任感;此外,還存在專業領域謠言個體很難印證的問題。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許燕談謠言心理特點

 

針對老年人群,許燕指出兩類謠言需特別注意。

 

一、正能量謠言。這類謠言打著健康、積極的旗號,容易被當做科學的化身,從而引發傳播。

 

二、民間知識。民間知識不等於科學知識,很多民間說法看似趨近真實,實際是遠離真理的。「我們一般驗真,而不去證偽,有一兩句針對,就全部相信了」。

 

而針對父母一輩知識文化不足或退休生活圈變窄的現實,更需要子女協助做好引導辨識。

 

四、闢謠工作的「正確姿勢」是什麼?

 

當發現謠言並不能根治、且總有部分人群反覆信謠時,或許有人要為闢謠事業定下悲觀基調,但事實是,闢謠從來不是一蹴而就能夠達成的工作。

 

食品工程博士、知名科普作者雲無心長期關注食品領域,在他看來,科學語言與生活語言不同,公眾理解起來容易徒增誤會。

 

以食品添加劑為例,它究竟有沒有危害?科學的解釋只能是「迄今為止沒有發現有害」。科學表達必須嚴謹,但這樣卻會讓讀者理解成「有害,只是還沒有發現」,與科學含義相反。雲無心建議,科普應表述既要嚴謹,同時也要避免被誤讀。

 


食品工程博士、知名科普作者雲無心

 

面對這樣的認知溝壑,雲無心認為闢謠科普必須堅持平等傳播的原則。「如果不尊重這些讀者,將沒有辦法傳播。因為你再罵他,再居高臨下地批判他,他還是不相信你,而且會讓那些旁觀的人、本來有可能相信你的人,都不相信你了。」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副教授朱毅也談到,目前流行的科普是「打臉式科普」和「強制性科普」,容易引發闢謠對象牴觸心理。當顛覆其固有認知,傳遞科學真相時,查證者需要做的應該是「擁抱式科普」,而非秀智商優越感。

 

中國科協2015年發布的「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顯示,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僅為6.2%,可以想見,闢謠科普工作將面臨多少艱難險阻。但當我們走過漫漫長夜,看見真理的光亮逐漸照進人心時,這就是較真的意義。正如雲無心總結的那般,我們可能說服不了堅持不信的人,但可以「讓中間的人在下一次被科普時有可能相信」。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食藥類事實查證與應對沙龍」專題↓↓↓

相關焦點

  • 較真重磅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十大謠言榜
    根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類謠言及其熱度,騰訊新聞較真平臺與騰訊指數、騰訊公益聯合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十大謠言榜」。面對疫情,不信謠不傳謠,科學防控,從你我做起。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牽動人心,社會各界紛紛投入到了抗擊疫情的行動中,然而各種「據說」「網傳」的不實信息也在此時趁虛而入,刺激著大家的緊張情緒。
  • 騰訊新聞發布三大計劃2.0,與內容創作者共建優質生態
    謠言、不實信息往往伴隨著各種突發事件、熱點新聞、熱門話題而產生、傳播,是內容生態系統裡讓人異常頭痛的一環。打擊謠言不僅需要內容資訊平臺的決心和毅力,也需要所有優質創作者的共同參與、齊心協力。為了給用戶提供真實信息和靠譜知識,破除謠言和偽科學,打造優質內容生態,騰訊新聞發起較真合伙人計劃,激勵創作者持續生產優質的事實查證類內容。
  • 食品安全謠言忽悠公眾 不顧事實偽裝科學
    不顧事實偽裝科學   調查顯示,這些盛傳的食品安全謠言一般有以下特徵:不顧事實,誇大其詞;張冠李戴,杜撰權威;假意關心,利用心理;偷換概念,違背常識;偽裝科學,試驗作證。   以所謂「星巴克致癌」為例,這一謠言就是「不顧事實,誇大其詞」的體現。
  • 較真| 腦洞太大!黑龍江30斤大老鼠和轉基因沒關係
    來問較真吧!關注微信公眾號「全民較真」,點擊底部欄「查真假」,輸入關鍵詞,一秒知答案!較真要點(趕時間?只看要點就夠了!):1、「四隻狗捕殺一隻大鼠」的視頻是真的,但因吃轉基因食物而發生變異的說法卻是胡編亂造的。該視頻最早出現在2016年,當時的配文是「黑龍江慶安苞米地驚現超大老鼠,目測已成精」。
  • LINE中國臺灣分公司推出謠言查證服務
    【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王歡】大型通信應用軟體開發企業LINE的中國臺灣分公司將在2019年6月推出一項用來確認文章和圖片真偽的新服務,以遏制假訊息和謠言的蔓延。據日本NHK電視臺3月29日報導,LINE的中國臺灣分公司擁有2100萬用戶,該公司28日宣布,將在2019年6月面向當地用戶推出「LINE謠言查證」服務,用來確認文章和圖片的真偽。用戶只要把家人或朋友等發來的文章等粘貼並發送到應用軟體裡的專用帳號,便可確認事實真偽。
  • 這是謠言!
    最近,霍金的預言又在朋友圈流傳,這次是關於太陽將在2030年休眠。
  • 告訴你為何這確實是一條徹頭徹尾的謠言
    11月14日凌晨,@趙薇工作室發表聲明斥責傳言均為虛假消息,並且稱趙薇承受不起這一「世界級謠言」。不過,受今年早先的風波影響,這個「清者自清」式的闢謠恐怕難以盡數除去網友的疑慮和誤解。接下來,《較真》將詳細剖析這個傳聞的可能性和來龍去脈,來告訴大家這為什麼是一條徹頭徹尾的謠言。
  • 最前線丨2020騰訊ConTech大會:2021年騰訊新聞將全面升級內容生態...
    在會議上,騰訊公司副總裁陳菊紅、騰訊新聞運營總經理黃晨霞、騰訊新聞產品總經理馮濤分別從內容生態的用戶需求、內容運營和技術支撐三個角度介紹了過去一年騰訊新聞的發現與成績。騰訊公司副總裁陳菊紅「用戶的需求推動著整個內容生態的進化。」
  • 騰訊新聞:用「守、攻、創」串聯社會和商業價值
    01 | 守住公信力信息傳播紛繁複雜的時代,謠言蔓延滋長。新冠疫情爆發期間,「喝雙黃連口服液能預防新冠肺炎」等大量謠言頻繁出現,其背後卻是用戶對正確信息的巨大渴求。平臺能否回應這樣的用戶需求,成為其獲得用戶信賴、構建平臺公信力的關鍵。
  • 騰訊新聞上半年都幹啥了?
    騰訊新聞內容生態負責人龍兵華表示,除了流量和現金的雙重助力,在內容、品牌和培訓上,騰訊新聞也將為內容創作者提供多維度的激勵方式,與內容創作者共同成長。▲2020年內容創作者激勵計劃升級其中,「較真合伙人計劃」是騰訊新聞面向事實查證類、闢謠科普類內容創作者的激勵計劃,尋找較真合伙人,打擊虛假信息,破除偽常識、偽養生、偽科學,為用戶提供科學
  • 這種較真值得提倡
    原標題:這種較真值得提倡   ■ 叮咚  近日,因為一場官司,一則關於「杭州吳姓女士取快遞結果被人造謠出軌」的消息,在網絡大肆流傳。
  • 疫情災難下的呼籲:請別再傳播謠言,僅騰訊就闢謠超100條
    >疫情之下,粥左羅帶你看看《謠言:世界最古老的傳媒》。而做超市生意的、各種賣貨的,就會變成推進者,他們未必相信,但謠言對他們有利。於是新浪微博,朋友圈,微信群,抖音,今日頭條,成了謠言強有力的中轉站,數倍甚至數十倍的放大謠言的傳播。謠言在流傳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具有說服力,開始傳播謠言時,可能只是出於好玩,可是後來就越傳越真了。每個謠言都有它自己所涉及的群體,謠言之存在,首先是因為它涉及一條新聞,這條新聞關係到一個群體:其結果並非局限於某個人,而是整個圈子裡的人共享。
  • 騰訊上線國內第一英劇平臺
    2013年6月3日,騰訊視頻在騰訊智慧峰會上海站活動儀式上宣布其英劇頻道正式上線。騰訊網絡媒體事業群總裁、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劉勝義、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總領事戴偉紳、騰訊在線視頻部總經理劉春寧共同啟動了騰訊視頻英劇頻道上線儀式。
  • 較真丨引發黎巴嫩大爆炸的硝酸銨是誰囤在港口倉庫的?
    較真要點: 1經查證,8月4日黎巴嫩貝魯特港口大爆炸的元兇——2750噸硝酸銨,很可能來自2013年9月一艘摩爾多瓦貨輪。
  • 四川網際網路聯合闢謠平臺上線 做謠言「終結者」
    原標題:一起來做謠言「終結者」 「我承諾,主動發現謠言,堅決遏制謠言,有效治理謠言,聯動闢除謠言……」5月19日,由省委網信辦主管、省網際網路不良與違法信息舉報中心主辦、封面新聞承辦的四川網際網路聯合闢謠平臺上線儀式在四川日報報業集團舉行。
  • 抵制網絡謠言 聊城市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兩微一平臺」正式...
    聊城新聞網訊(記者  孔祥雷)日前,記者從聊城市委網信辦獲悉,經過前期籌備和技術測試,聊城市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兩微一平臺」正式上線,為公眾提供網絡謠言信息「一鍵舉報」、「快速查詢」一站訪問的便捷渠道。
  • 輕鬆籌貝殼網違規使用用戶信息被點名;建行上線數字貨幣為測試
    『工信部通報101款侵害用戶權益APP 輕鬆籌貝殼網違規使用用戶信息被點名;央行開展200億元逆回購操作 實現淨回籠800億元;建行回應上線數字貨幣:為測試,不代表數字人民幣正式落地發行;平安資管回應被樂歌股份董事長拉黑:該問的問題下次一定還會問;騰訊、百度、阿里、京東四家公司聯合申訴:廣東一企業申請「阿京騰百」商標;中央網信辦
  • 四川網際網路聯合闢謠平臺來了!@全體網友 一起來做謠言「終結者」
    封面新聞記者 於婷 吳冰清 攝影 楊濤「我承諾,主動發現謠言,堅決遏制謠言,有效治理謠言,聯動闢除謠言,淨化網絡生態,清朗網絡空間。」5月19日,由中共四川省委網信辦主管、四川省網際網路不良與違法信息舉報中心主辦、封面新聞承辦的四川網際網路聯合闢謠平臺上線儀式在四川日報報業集團18樓舉行。這一平臺正式上線,今後將為治理網絡謠言、遏制網絡謠言、澄清網絡謠言,搭建一個權威的渠道、公開的窗口、聯動的平臺。活動上,出席領導共同推動啟動杆。
  • 新一輪電子菸謠言大較真
    在沒有國家層面完全確定的權威信息最終釋放之前,各種陰謀論各種謠言總是很有市場,一些民眾見風就是雨,瘋狂在社交平臺傳播。 其實很多人並不知道關於電子霧化肺病的相關真實信息和最新信息,單純憑藉著對上述兩張2019年的新聞截圖就暗示是不是和新冠肺炎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