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處於一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面目模糊」的時代。在後真相的鏡像世界裡,情緒遠比事實重要。
這意味著訴諸個人情感和信念比陳述事實更有傳播力,意味著抵達真相的過程愈發漫長。謠言濫觴於此,真理被蒙上重重陰霾。
因此,事實查證的重要性不斷凸顯,闢謠行動刻不容緩。1月9日,專為闢謠查證而生的騰訊新聞「較真平臺」正式宣布推出,查證對象包括一切符合公共利益和公共興趣的信息。
「群謠時代,堅守較真」,同日,首期「較真沙龍」在京舉行,主題聚焦食品藥品這一謠言多發重災區,從謠言機理、傳播渠道到應對措施展開多方討論。較真聯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新聞宣傳司,拉開2017戰略合作序幕。
#視頻:首期較真沙龍之食藥類事實查證與應對 主題演講
信息傳播的歷史有多久,謠言存在的歷史就有多久。如今,信息消費場景愈發呈現出碎片化、割裂化特徵,導致我們每個人被謠言擊中的風險大大增加。
騰訊新聞為何要選擇這樣一個「時間窗口」,推出較真平臺?除了有堅守事實、對謠言「說不」的理念支撐,這更是對信息傳播生態底層建設的注重與堅持。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新聞宣傳司司長顏江瑛出席較真沙龍
社會傳播層面:謠言凸顯事件重要性及模糊性
我們不妨先做個小測試,根據較真平臺發布的《2016年度謠言TOP20》,全媒派選取如下5個案例:
北京301醫院田院長稱,天天空腹吃水果,能治癒癌症;
素食能夠強力清肺,陪你走過霧霾天;
英國披露轉基因泛濫使中國人體內出現有害基因;
果農爆料用避孕藥種出無籽葡萄;
韓國總統樸槿惠被曝受邪教控制多年;
……
《2016年度謠言TOP20》報告全文:
http://news.qq.com/cross/20170104/t20OD3O9.html
面對以上信息的真實性,你是否有過猶疑的瞬間?較真團隊從內容溯源、成因梳理等方面證實,以上全部為謠言。
奧爾波特曾在《謠言心理學》一書中指出,測量謠言強度取決於:一、故事的主題必須對傳謠者和聽謠者具有某種重要性;二、真實的事實必須用某種模糊性掩蓋起來。
從前面列舉的案例可看出,事件越重要,事實越模糊,越容易滋生謠言,符合公式「謠言=重要性*模糊性」的推論。比如,「避孕藥種出無籽葡萄」一例中,避孕藥的藥理如何作用於葡萄培育?有無醫藥方面的專業解讀作為證據?在謠言傳播文本中,這些關鍵信息紛紛缺席,只留下粗暴「結論」。
逆向思維則說明,謠言越是高發的領域,對人們生活產生的影響越重要。據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6新媒體藍皮書》,最常見的謠言主題可歸類為健康養生類、食品安全類和人生安全類,皆指向與人們安全健康相關的重要領域。
新聞操作層面:專業報導的困窘現狀
作為信息傳播把關人,媒體是公眾獲取事實的最重要信源。社交網絡無疑正在削弱傳統分發渠道,並不斷分散受眾注意力,然而悖論在於,選擇過多時反而對需要權威、專業解讀更為渴求。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公共傳播研究所所長胡百精談如何做好食藥安全報導
食藥領域是謠言多發的重災區,對記者編輯而言,也存在較高的專業門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公共傳播研究所所長胡百精,在較真沙龍上詳細解讀了國內食藥安全報導現狀。在覆蓋全國一二三線城市24家媒體、兩萬多篇報導中,抽樣選取1300多篇,經過清理分類,基本釐清國內食藥報導存在的「病徵」:
消息來源缺失或模糊;
未經權威證實;
缺乏科學解釋;
爭議話題報導主觀先行;
標題斷章取義,引發恐慌;
誇大食藥功效;
廣告和新聞混淆;
解讀數據不嚴謹。
而將視線移向海外,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新聞業對事實查證的呼籲聲日漸走高。川普當選與假新聞的助推關係備受輿論指摘,更是讓媒體重新檢視「事實查證新聞學」。
基於此,騰訊新聞較真平臺的推出,是推動輿論淨化的自發自覺,同時也是向平衡、準確、客觀的新聞報導準則的回歸。
首期較真沙龍現場
事實查證(Fact Check)並非新鮮概念,國外早在上世紀20年代便將其作為新聞行業性制度,用以約束媒體報導。就整體情況而言,無論是主流媒體開設的核查專欄,還是專業核查網站的興起,國外事實查證的重點在於對政治言論的勘誤和糾錯。
而騰訊較真要做的,則是對所有關乎公共利益和興趣的信息進行查證。據騰訊網副總編輯李天亮介紹,較真定位於「一個專業的事實查證平臺」,深入闢謠又不止於闢謠,是基於事實查證查理念,剖析謠言源頭、揭示傳播路徑、呈現事實真相的一整套查證機制。
騰訊網副總編輯李天亮宣布較真平臺正式上線,並介紹產品細則
內容策略:多渠道傳遞事實之聲
正如騰訊新聞祭出的「事實派」旗幟,較真平臺力求在流量驅動的媒體環境中,去偽存真,提供核心事實和關鍵信息索引。
在較真平臺,查證內容按領域、熱點、標籤三種並行方法分類:
1、按主題領域
包括食品藥品、衛生醫療、公共安全、社會民生、國際新聞、科學技術六大領域,對相關謠言定期查證。
2、熱點專題
較真團隊依據社會熱點及突發事件,以專題形式組合查證內容,如「這些食物真會致癌嗎」、「這些闢謠該轉給父母看」等等。
3、按內容標籤
根據查證內容的屬性,又可劃分為謠言、假新聞、釣魚帖、營銷軟文、瑕疵報導等不同標籤。
在內容分發環節,目前,較真平臺以專欄文章為主,還將陸續推出問答、短視頻、直播、較真資料庫和互動遊戲等形式,傳播渠道覆蓋騰訊新聞客戶端、天天快報、騰訊新聞微信版、騰訊新聞手機QQ版等,強力輻射最廣大的受眾人群。
較真天團:專業查證者加盟計劃
較真平臺實行邀請和推薦制,聯合具備專業查證能力的機構及人士。團隊將邀請外部作者加入較真平臺,為平臺撰寫事實查證稿件,平臺成員也可以直接通過企鵝號發布內容,這些稿件均需遵循一定的內容要求,如保證每兩個自然月至少有一篇文章或視頻發布,如質量達不到平臺要求,合作方將退出較真。李天亮提到,「在質量方面,我們會進行一個比較嚴格的把關和審核,每一個領域都會設置專門的專家,如果有一些疑難內容,我們會交給專門的專家團隊進行審核。」
此外,為吸引優秀查證者的加盟,較真平臺投入的還有「真金白銀」。內容合作方將從以下方面得到資金保障:
1、入駐企鵝媒體平臺的作者享有流量分成及原創補貼;
2、根據熱點事件進行命題撰寫或約稿的作者,有專門稿費;
3、會對優質內容進行獎金激勵。
智能驅動:精準闢謠機制
除去內容生產與渠道分發,在闢謠機制方面,較真平臺如何實現「網際網路精準闢謠」?騰訊天天快報總經理鄭堅認為,智能推薦時代,完全可以對謠言產生和傳播實施精準、垂直打擊。
鄭堅指出,網際網路闢謠可分為幾個步驟,即「發現謠言,組織闢謠內容的生產,實現闢謠精準分發,以及對潛在的將會受到謠言影響的人群,進行智能告知。」
騰訊天天快報總經理鄭堅介紹網際網路智能闢謠
謠言傳播的一大特質便是證據的來源不確定,而在較真平臺,可實現對QQ、微信、騰訊新聞的內容溯源。謠言內容如何進入傳播閉環、又如何實現大範圍傳播?基於數據追蹤,通過對謠言的文本分析、語義處理、分類甄別,以及與查證專家團的智能匹配,較真平臺如殺毒軟體般,可在第一時間查殺謠言病毒。
「基本上在騰訊的網絡上,我們可以比較精確地知道什麼樣的人已經受到謠言影響,並且在什麼時間、什麼狀態下受到這樣的影響。」
9日舉行的較真沙龍,是騰訊新聞首次以平臺力量打通線上線下闢謠通道的嘗試。沙龍邀請監管機構、食藥領域研究、媒體研究、心理學研究、垂直媒體與大眾媒體等50人到場參與;極具較真精神的《新聞調查》主持人、調查記者王志安,全程引導沙龍討論,拋出的問題皆直指食藥類謠言痛點。
#視頻:首期較真沙龍之食藥類事實查證與應對 沙龍討論
一、如何應對闢謠無效現狀?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新聞宣傳司司長顏江瑛指出,食品藥品謠言不僅損害國家形象,擾亂生產發展,影響經濟秩序,而且還影響公眾身體健康,甚至危害生命。
如何才能讓食藥類謠言無所遁形?顏江瑛提出有三方面的工作要做好:第一,政府部門要及時發布食品藥品相關信息;第二,要科學準確報導食品藥品安全信息;第三,多方協作,加大闢謠力度。希望更多的媒體、社會團體、企業像騰訊新聞一樣,主辦類似「較真」沙龍這樣的活動,用較真更多地向食品藥品謠言宣戰。
深入當下食藥領域闢謠進程,謠言反覆發作的現狀不容樂觀。羅雲波,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認為,「食藥謠言已經成為影響政府公信力及社會安定的重要問題」,而專家聲音缺失、錯誤解讀、造謠懲戒力度過低等因素,更是讓闢謠面臨無力又無效的困境。
在羅雲波看來,要解決這些迫在眉睫的問題,首要應做好應對謠言的統籌和頂層設計。「從國家層面,我們要重視,把治理謠言提到議事日程」,「要區分言論自由與造謠生事界限,出臺處罰條例、法規政策,有力打擊」。
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羅雲波
從長遠來看,更需系統探究謠言成因,從心理、社會、經濟、文化各個層面進行理論梳理和實踐探索。
二、食藥類新聞報導該如何做?
身處這樣一個劇變時代,無論個體還是群體,都在漩渦中摸爬滾打。胡百精認為,越是在時代漩渦之中,人就越需要安全感和專業性。對於新聞從業者而言,在專業報導領域必須具備兩大要素:過硬的科學素質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受眾在食藥領域的信息需求是人的底線性需求,涉及到人的本體性安全感」,胡百精說。有鑑於目前食藥安全報導存在的諸多問題,他為新聞操作開出的良方是:
引用權威、專業消息源,並在報導中明確標註;
爭議性重大題材的報導慎重核實;
科普性的食藥安全報導宜引入專家審議制;
確保標題傳遞清晰、準確、公正的信息;
重視新聞報導的邏輯,不妄斷因果;
區分廣告和新聞,對食藥類廣告進行標註;
創新報導方法和形式,服務新媒體時代用戶;
正視食藥議題複雜性,與政府和專業部門良性互動。
來自中國健康傳媒集團的首席輿情分析師王春梅,也為食藥輿情監測報導提供了借鑑思路。《食藥輿情》報告每周一期,旗下「照謠鏡」欄目一直頗受歡迎。在追蹤闢謠的過程中,王春梅發現,謠言實現病毒式傳播靠的正是感性因素,總是大打感情牌。「所以我們在科普傳播的時候要逆向思維和換位思考,更多考慮如何喚起情感共鳴,如何能夠直擊痛點,緩解這種焦慮心理」。
三、老年人成為食藥類謠言高頻受害者,怎麼破?
前不久,較真開啟「關愛父母朋友圈」行動,旨在從易受謠言席捲的長輩朋友圈中選取案例,分類闢謠。這也說明了一個現狀,老年人最易成為謠言受害者。
原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院長、心理學教授許燕,對謠言核心特點分析認為,首先符合心理需求,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對安全的需求提升;其次,謠言傳播途徑無孔不入,尤其善於在熟人圈層傳播,通過信任途徑提升信息可信任感;此外,還存在專業領域謠言個體很難印證的問題。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許燕談謠言心理特點
針對老年人群,許燕指出兩類謠言需特別注意。
一、正能量謠言。這類謠言打著健康、積極的旗號,容易被當做科學的化身,從而引發傳播。
二、民間知識。民間知識不等於科學知識,很多民間說法看似趨近真實,實際是遠離真理的。「我們一般驗真,而不去證偽,有一兩句針對,就全部相信了」。
而針對父母一輩知識文化不足或退休生活圈變窄的現實,更需要子女協助做好引導辨識。
四、闢謠工作的「正確姿勢」是什麼?
當發現謠言並不能根治、且總有部分人群反覆信謠時,或許有人要為闢謠事業定下悲觀基調,但事實是,闢謠從來不是一蹴而就能夠達成的工作。
食品工程博士、知名科普作者雲無心長期關注食品領域,在他看來,科學語言與生活語言不同,公眾理解起來容易徒增誤會。
以食品添加劑為例,它究竟有沒有危害?科學的解釋只能是「迄今為止沒有發現有害」。科學表達必須嚴謹,但這樣卻會讓讀者理解成「有害,只是還沒有發現」,與科學含義相反。雲無心建議,科普應表述既要嚴謹,同時也要避免被誤讀。
食品工程博士、知名科普作者雲無心
面對這樣的認知溝壑,雲無心認為闢謠科普必須堅持平等傳播的原則。「如果不尊重這些讀者,將沒有辦法傳播。因為你再罵他,再居高臨下地批判他,他還是不相信你,而且會讓那些旁觀的人、本來有可能相信你的人,都不相信你了。」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副教授朱毅也談到,目前流行的科普是「打臉式科普」和「強制性科普」,容易引發闢謠對象牴觸心理。當顛覆其固有認知,傳遞科學真相時,查證者需要做的應該是「擁抱式科普」,而非秀智商優越感。
中國科協2015年發布的「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顯示,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僅為6.2%,可以想見,闢謠科普工作將面臨多少艱難險阻。但當我們走過漫漫長夜,看見真理的光亮逐漸照進人心時,這就是較真的意義。正如雲無心總結的那般,我們可能說服不了堅持不信的人,但可以「讓中間的人在下一次被科普時有可能相信」。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食藥類事實查證與應對沙龍」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