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導演都在愁,為什麼拍VR電影這麼難?

2021-02-07 速途網

現在做VR投資的都有一個共同的煩惱:手裡握著大量的資金,但實在找不到好的項目。在前不久的一次VR投資者沙龍上,一位VC大佬坦言國內在做硬體的團隊幾乎沒有什麼投資的價值,很多的VR項目都是貼個VR的牌子來吸引眼球,沒有對VR深刻的了解,沒有考慮消費者基本的訴求,說不清楚核心的競爭力……



好的項目一定要解決一個大家都遇到的問題,在VR領域,尤其是VR內容領域,就有這麼一個大問題亟待解決:如何用VR拍一部電影。如果能夠解決這麼一個問題,想必全世界的投資人都會圍著你轉,掙多少錢也都不是問題。



我們目前滿大街的VR電影基本上都還是360度全景視頻,內容上主要都還是一些直播或者紀錄片的形式。雖然也有一些明星或者導演宣布試水VR電影,但目前還沒有看到一款成型的作品。黃教主之前發布的VR短片《黑森林》,與其說是用VR拍攝的短片,倒不如說是一個跟VR相關的故事片。


為什麼很難產出好的VR電影?一方面整個市場剛剛起步,大家都還在摸索的階段。另一方面由於觀影模式的改變,VR電影在技術上和對導演編劇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在技術上,VR電影的後期剪輯、3D模型以及拍攝技術都與過去的普通電影大相逕庭。一位資深VR紀錄片製作人向告訴筆者,目前的VR拍攝技術、後期處理技術以及鏡頭拼接技術不夠完善,還很難承載一個完整的故事,所以大部分的VR紀錄片都是利用VR沉浸的優勢,給觀看者獨特的體驗。比如可以用一個車的視角,讓觀眾化身跑車,飛躍在山脊之間。但目前的技術,很難支持用VR記錄一段歷史,或者講一個故事。


其次則是編劇和導演的問題。對一部VR電影來說,觀影者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視角,而不是由導演和編劇來選擇。如果依然如傳統電影那樣,給觀眾一個上帝視角,那麼就失去了VR身臨其境的魅力。但是如何選取一個合適的視角?如何為VR編一個合適的故事?這對導演和編劇來說,都要挑戰一個全新的領域。


故事的銜接也是一個極大的問題。傳統電影裡,從一個場景切換到另一個場景並不會對觀影者造成太大的影響。但在VR電影中,人們仿佛進入到了電影裡的世界。對觀眾來說,突然的場景切換會顯得極其恐怖。想像一下,從溫暖的書房,突然來到一萬米的高空自由落體,對觀眾來說一定不是什麼特別愉悅的體驗。


VR電影有無數的問題,但對企業來說每個問題都意味著新的商機,能解決任何一個問題的企業都會成為未來VR世界的巨頭,接下來就讓我們分析一下其中的幾大問題。



對於VR電影的視角,目前來看最適合的就是幽靈視角以及第一視角


幽靈視角就是把觀眾置身在整個影片當中,當做片場中的一個幽靈。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在古代的戰場上,雙方數萬的士兵組成了兩個巨大的方陣,而觀眾就在這兩個方陣中間,忽然雙方的騎兵開始衝鋒,兩邊的士兵衝過來,瞬間把觀眾淹沒……VR的真實感發揮得淋漓盡致。


而第一視角就是讓觀眾扮演一個電影中的角色。這種方式在很多VR愛情動作小電影裡已經有了一些應用,很多的觀眾反應都很強烈。如果能應用在復仇者聯盟這樣的大片中,想像一下,化身成為美國隊長,飛簷走壁與邪惡勢力戰鬥;或者穿梭在槍林彈雨中,與敵人戰鬥。這樣的電影,才是VR技術為電影帶來的變革。


而想要用這樣的視角來拍攝電影,則要求更先進的拍攝技術。比如用第一視角拍星戰7下面的這個畫面,跟著主角在跑,還要求觀眾可以看到360度的畫面,對拍攝和後期剪輯拼接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VR電影並不適合美國蒙太奇電影那種快速的場景切換。第一會破壞觀眾的沉浸感,第二會讓觀眾產生極度的暈眩。但即使在有限次數的場景切換中,如何做到不讓觀眾產生突兀感,也是一門學問。


想像一個場景,電影的一個人物被亂刀砍死。在傳統電影中,人死的一瞬間,鏡頭隨著主人公的視線移到天上,一群大雁飛過,場景切換就完成了。但是對於VR來說,演員抬頭觀眾的視角大部分都不會跟著變,不論在什麼節點上突然的切換場景都十分生硬。也許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觀眾看著刀砍到自己的脖子上,在人下意識閉眼的時候就完成場景變換。


但這種方式畢竟只適合一些特定的情況,如果有一個團隊能解決場景切換的問題。從拼接到場景變換的方式都能最大限度的讓觀眾的沉浸不被破壞,那這個團隊一定會成為VR電影拍攝的香餑餑。



現在的VR拍攝,需要找到一個空曠的場地布景,然後讓除了演員之外所有的閒雜人等離場,導演遠遠的在一個屏幕上看鏡頭。這樣的拍攝方式不僅麻煩,更限制了許多大製作的進入,很多需要給演員各種保護的拍攝都沒法進行——畢竟不能拍出來演員被一個奇怪東西吊著的畫面。


而這個問題有很多的解決方案,也許是利用CG,也許是後期處理,也許是新的拍攝技術,也許是專門為VR搭建的拍攝場地……誰的成本最低,誰的效果最好,就會成為最優秀的解決方案。



如果未來都是VR電影,那電影院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


這個問題現在真的很難回答,戴上VR頭盔看電影,沒有了超大的屏幕,很難一邊吃著爆米花一邊看……以後的VR影院可能是在同一個場景裡,大家戴著同樣的頭盔看同樣的電影,更像是一個VR網吧。


但很多人看電影實際上有著自己的社交訴求,和戀人在影院卿卿我我,有人享受和朋友出去一起玩的感覺,甚至有的人只是想吃點爆米花……



如果有人能在未來的VR影院裡加入社交性,讓人們享受VR沉浸感的同時也能保留影院的社交屬性,這樣的影院才會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不過也許有更好玩的玩法,一部電影裡面可以讓三四個觀眾,用不同的視角看完影片,就好像多個人一起在電影裡冒險——如果能有這樣的電影,一定會像阿凡達引爆3D電影市場一樣,真正的引爆VR電影。


本文轉自速途網絡新媒體矩陣精選帳號:VR那點事 

作者:VR老包子



商務合作請聯繫QQ:800062661、800051170

投稿郵箱:news@sootoo.com

相關焦點

  • AV 製片方:我為什麼要拍 VR 電影
    本文編譯自 WAREABLE,原文標題為「The naughty side of VR」 (http://www.wareable.com/vr/naughty-america-vr-porn-interview-2025),轉載務必註明本文和原文連結。
  • 專訪文晏:全世界的好導演都有一個特色
    文晏導演的《嘉年華》入圍2017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本文來源:搜狐娛樂;作者:秦川璽。
  • 為什麼很多導演偏愛到重慶來拍電影?
    曾在重慶拍出過成名作《瘋狂的石頭》的寧浩安慰申奧:別擔心,你看香港、紐約、巴黎不是拍過更多電影嗎? 重慶素來有「小香港」之稱。這下,重慶倒真的像又一座電影之城了。 怎麼大家都跑重慶拍電影去了呢?
  • 新人導演如何邁入電影圈? 有錢愁沒錢也愁 導演都有一部辛酸史
    《少女哪吒》導演李霄峰,從電影宣傳、海外發行到編劇,各種跟電影有關的雜活都幹過一遍。2013年,他碰到《少女哪吒》的小說,覺得好像是時候做點什麼了,開始籌措資金,組建團隊,籌備了這部電影。李霄峰導演從把《金手指》看了20遍,到兩年前拍出《少女哪吒》,真是一場關於電影的漫漫長路。拍攝時最困難的是什麼?
  • 小川補刀 為什麼全世界都要去泰國拍電影?
    就好比全世界遊客都愛去泰國享受第三產業一樣,原因很簡單:價格便宜、服務專業、異域風情。所以眾所周知的是,從《泰囧》到《唐人街探案》,兩部製作預算有限的票房爆款電影都是在泰國取景,而大家不知道的是,從《泰囧》的2012年,到《唐探》拍攝的2014年6月之間,一共有73部來自中國的電影在泰國取景(泰國旅遊局數據)。當然,這個數字,也只能排在第四名,日本341部首當其衝。
  • 為什麼拍電視劇的導演拍不了電影?
    只是,《全城通緝》的評分只有更低的4.7分。這些在電視劇圈裡叱吒風雲的老導演們,來到一步之遙的電影屆,卻並沒有得心應手。有網友評論《觸不可及》,「正如這個片名一樣,創作者對『電影』領域真是觸不可及。」而有影評人則評價《露水紅顏》給人提供了這樣一種觀影感受:抱著看愛情片的情緒進場,卻懷著看完災難片的心情離場。
  • 黃建新:「青年導演不要糾結拍市場電影.」
    全世界基本概念就是四六都要投,五五一定投,如果六四倒過來那就瘋狂的投。因為電影的常態就是過山車,電影是全世界藝術種類裡發生變化最大的藝術形式,任何一個科技的產品都直接在拿電影做實驗,在電影院首先反映出來。我一直在做電影,經歷了第五代導演最早走出去很紅,到90年代中國電影跌落到低谷。以前我去廣東看電影的地方變成了茶樓,很多地方也都改成了錄像廳、歌舞廳。
  • 為什麼陳凱歌再難拍出《霸王別姬》級別的電影?
    在第二輪競演中,陳凱歌導演的電影《無極》被作為備選劇目,由晏紫東,彩旗,曹駿表演,而這個片段也引起了陳凱歌和李誠儒關於《無極,沒想到李成儒直接回答自己沒看過《無極》,因為在高標準的《霸王別姬》之後,陳凱歌的諸多電影都是形式大於內容。
  • 膽大有驚喜 全世界都在拍恐怖片,為什麼日本的最恐怖?
    談到恐怖片,大部分人首推的片子幾乎都來自日本吧,《咒怨》、《午夜兇鈴》、《鬼娃娃花子》等經典恐怖片,不知給全世界多少人的心裡留下了「童年陰影」,
  • 威尼斯電影節力推,史匹柏唱衰,VR電影還有未來嗎?
    vr版耶穌基督的故事電影耶穌基督的故事(vr版)是周四,電影節的放映,人們到目前為止,虛擬實境,沉浸在主流的電影體驗館的投資最大的一次嘗試這個美國電影在聖誕節上映90分鐘電影節上舉行,40分鐘的試映vr頭盔管用的話,可以體驗電影的拍攝360度的角度
  • 為什麼詹姆斯·卡梅隆拍一部電影要這麼久??
    除了對中國電影票房產生了打腎上腺素一般的刺激之外,《阿凡達》更大的意義,是更新了中國影迷,甚至於全世界電影愛好者的觀影習慣。2010年《阿凡達》以IMAX 3D的格式上映時,中國大陸地區僅有11塊IMAX銀幕,而今年這個數字已經是502塊。
  • 一年級語文考試題這麼難?難哭了學生,愁壞了家長
    一年級語文考試題這麼難?難哭了學生,愁壞了家長,我們知道一年級的語文學習的內容不多,但是對於從零開始的小學生來說,必須從頭開始學習拼音、單詞、造詞,一年級的語文老師壓力也很大,在以前的幼兒園裡,稍微學會了一些字,也有了拼音的基礎。
  • VR看片必備App:看片神器你懂得!
    ,統統用 APP 搞定,最好都能是免費的。列舉幾款樓主用過還不錯的app,數量不多,但求高手補充~一、當下熱門VR片兒今年VR大熱,歐巴馬、扎克伯格、周杰倫、李宇春、黃曉明、SNH48,就連天后王菲都要開VR演唱會了…… 風頭正熱的時候樓主也蹭了朋友家個VR眼鏡嘗鮮,坦白說現在vr內容還是開荒階段,也就看個極限運動和第一視角的美女互動視頻能有點意思,剩下 vr 眼鏡最大功能則在 3D 電影,沉浸感你懂得~
  • 專訪|導演唐季禮——我做電影41年,拍每一部都戰戰兢兢
    影視工業網:今天在現場聽到您說「我做電影41年,拍每一部都戰戰兢兢」。我挺觸動的,一位從業這麼多年,多次拿得收視冠軍、票房冠軍的導演有這樣的感嘆。唐季禮:事實是這樣的,我的每一部電影都戰戰兢兢。包括最新的電影作品《急先鋒》馬上要上了,能否成功,能否把成本收回來,雖然我們有信心,但都是有擔心的。
  • 拍商業電影的導演挺多的,拍出電影質感的導演不多,陳可辛算是其中...
    拍商業電影的導演挺多的,拍出電影質感的導演不多,陳可辛算是其中之一。 其中的含義大家也都明白,走到最後的導演一定靠的是堅持和默默付出,太看重票房的導演註定拍不出有質量的電影片子。 陳可辛執導的《奪冠》電影花費了7個多月的拍攝,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陳可辛不算一名商業價值的導演,更傾向於表達內心的想法。在如今的時代尤其不易,過多導演看重票房忽略電影的本質,守住本心不容易。
  • 為什麼韓國的情慾電影拍的這麼好?
    《空房間》韓國電影歷史上有個有名的「光頭事件」,事件之前的韓國電影界(或者泛說文化界)死氣沉沉,萬馬齊喑,有的只是歌功頌德和虛偽造作或者家長裡短,婆婆媽媽的下三濫作品,因為當時韓國也是不給予影視作品分級審查制度,而是全部都一概都由政府審查,造成很多稍微有點不符合主旋律的作品都會不能上映
  • 《探世界》內地導演為什麼在好萊塢難成功?適應不了製片人制度
    因為很多導演往往不太關心市場的需求,個人主觀意識比較強,更注重展現自己的想法。如果這個想法與市場的需求契合了,自然是最理想的局面了。不過要是這個想法與市場格格不入,那麼票房必然是一塌糊塗了。這就是為什麼內地很多大導演拍文藝片很牛,但商業片作品卻不盡如人意的原因了。
  • 這部中國女導演拍的美國片,在全世界拿獎拿到手軟
    她是趙婷,電影名字叫《無依之地》。該片在全世界電影圈獲得的獎項如下:在以上的獎項中,以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金獅獎」最為耀眼,有人說《無依之地》提前鎖定2021年奧斯卡最佳電影。在我的印象中,在華人導演裡,除了李安,應該沒有誰會這麼火。那麼趙婷是誰?她拍的這部《無依之地》到底講的是什麼?又為何受到全世界電影人的青睞呢?
  • 姜文:只拍了六部電影就躋身中國頂級導演,拍電影只為自己高興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喜用凌厲與慢鏡交相輝映,打造出最能打動觀眾氛圍的電影導演----王家衛,看來觀眾老爺們還是很喜歡這個系列的。本著滿足各位老爺需求為第一要務的原則,本期,我們繼續《中國名導演圖鑑》。1987年,24歲的姜文憑藉在《芙蓉鎮》中的表演獲得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1988年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的《紅高粱》、獲得1994年中國電視金鷹獎的《北京人在紐約》等,包括後來塑造了多個知名的熒幕形象,都深入人心。
  • 愛女一句話接拍《花木蘭》李連杰:皇帝蠻難演
    我覺得生命可能是一個更大的電影,特別是在2004年碰到海嘯之後。」對於突然選擇接拍《花木蘭》,他明言是為了傳播中國文化為宗旨,這對於他來說是一個義不容辭的事情,是他應該做的事。「怎樣把花木蘭這樣一個電影,通過迪士尼的真人版跟全世界分享?如果把百分百的原汁一原味的中國文化(放在電影內),比較困難讓全世界的觀眾、不同的民族、不同語言的人,都能夠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