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勞沫之教授所著的《跋涉者的足跡》一書中,勞老師收錄了自己子女在學生生涯中所寫的多篇優秀文章,這些看似普通,其實是十分珍貴的資料。勞老師之所以將這些文章精心挑選出來與讀者共饗,其初心是希望它能對當今在各級學校就讀的學子,有一定的啟迪意義。今天小編摘錄一篇,分享給廣大喜歡閱讀的網友。
成語中的動物
細翻成語詞典,便會發現引入成語的動物不下數十種,體會琢磨,十分有趣。
馬是出場最頻繁的角色,而且總是和人同甘共苦。你看,「人困馬乏」「人仰馬翻」;出現「兵荒」,則必「馬亂」;若有「盲人」,必騎「瞎馬」,簡直將人馬相提並論。更有甚者,人死後以「馬革裹屍」,說明馬也和人「同歸於盡」了。而人對馬也委實不錯,不僅「懸崖勒馬」,而且要「死馬當活馬醫」。 人們對馬的重視還表現在成語中對牛、馬的敘述明顯不同。如果說「土牛木馬」 還難分彼此的話,那麼「木牛流馬」便顯出了區別。同是一個「老」字,對牛則「老牛破車」,對馬卻是「老馬識途」。這邊是「對牛彈琴」,那邊卻是「老驥伏櫪,志在千裡」,褒誰貶誰,一目了然。不過,馬也確實名不虛傳。你看,戰前先是「厲兵秣馬」,然後便「馬不停蹄」地行軍,戰場上指揮官「一馬當先」,猛將似「脫韁之馬」衝入敵陣,後面則是「金戈鐵馬」「萬馬奔騰」,殺過來「千軍萬馬」,終於「馬到成功」。
俗話說「龍虎鬥」,成語中龍、虎確實寸步不離。先是「龍潭虎穴」「藏龍臥虎」「生龍活虎」「虎踞龍盤」,它們有同樣的出身;然後是「龍吟虎嘯」「龍驤虎視」「龍騰虎躍」「龍爭虎鬥」,它們有同樣的行動;最後「降龍伏虎」,落得同樣下場。
雞和狗也結伴出場,形象卻不光彩。一上來就「雞鳴狗盜」,竟一同作案,於是小偷對它們也一視同仁,來個「偷雞摸狗」,鬧個「雞犬不寧」,直至「雞犬不留」。但雞和狗的結局卻很浪漫:「雞犬升天」—居然都成仙了。
魚一出場便膽戰心驚,人們對它的態度只是一個字:「吃」,這從「臨淵羨魚」便開始了,然後便用各種方法捕獲:有的「以蚓投魚」,愚蠢的「緣木求魚」,高明的「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兩眼一抹黑的也要「瞎子摸魚」,結果當然是「魚遊釜中」。
還有的動物雖只出場一次,卻留下很尷尬的形象。你看驢,一出場便「黔驢技窮」。螞蟻,一築巢便闖下「蟻穴堤潰」的大禍,顯得冒冒失失,遠不如「蜻蜓點水」那般優雅。
這麼多的動物進入成語,我想,從中可以看出人類和動物的關係是何等密切!
我喜歡成語,它不僅含義豐富、凝練,而且給人以啟發。因此,我經常在作文中練習使用成語。用得多了、熟了,我發現不少成語中有動物這一有趣的現象,觸發了聯想,寫成了這篇文章。
姚殊同北京五中初中三年級(1)班男生合影。第二排左一為班主任郭樹森老師,左三為姚殊。
這是勞老師的兒子姚殊在上中學時寫的一篇作文,並發表在 1984 年 7 月 31 日《北京科技報中學版》第 130 期第四版頭條。讀完這篇作文,我們可以看出姚殊同學思路別具一格,結構邏輯性強,有較強的文字表達能力,致使這篇文章受到語文老師(任潤芝)的充分讚揚。當時任潤芝老師是這樣點評的:姚殊同學肯於動腦,緊緊抓住了人和動物的關係這條線索組織材料,既介紹了成語知識,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寫出了一篇立意新穎、思路開闊的好文章。
《跋涉者的足跡》
勞沫之 著
新華出版社 2019年4月
ISBN:978-7-5166-4523-9
內容簡介
作者在書中自述了八十多載人生歲月中親歷的很多深刻的、和中國社會發展緊密相關的重大事件,其中不乏有趣且引人思考的個人經歷和家庭生活,呈現了一個個充滿親情、友情、愛情以及對社會、對國家無私奉獻的精彩畫面,折射出一位中國女性在社會變革中的高尚思想和良好精神風貌。全書敘述生動翔實,語言時而輕鬆,時而嚴肅。一個女性的人生,和一個國家的發展,躍然紙上。
作者介紹
勞沫之,生於1933年2月,湖北省雲夢縣人。1949年7月參加革命工作。曾在湖北人民革命大學、湖北省財經幹部學校任校刊編輯等職。1960年5月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本科,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任助教、新聞採訪與寫作教研組組長(在北京大學任教期間)、講師、副教授、教授等職。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北京市新聞工作者協會會員、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會員、北京新四軍研究會五師中原分會會員,並被英國劍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聘為研究員和諮詢委員、被美國傳記協會聘為顧問委員會研究會研究員。英國劍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曾為其頒發「20世紀傑出成就獎」,並收入該組織撰寫的《國際名人傳記辭典》。還入選《世界名人錄》(中國卷)《國魂——跨世紀中華興國精英大典》等書籍。合作專著主要有:《新聞通訊寫作》(榮獲中國人民大學科研成果優秀獎)《專業採訪報導學》《新聞寫作講義》《新聞通訊作品選評》等。在報紙刊物上發表新聞通訊作品或新聞採訪與寫作方面的論文六十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