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包羅萬象和快節奏著稱的娛樂圈,是一個不容易出現商業創新的地方。這個動輒連接數億用戶的核心賽道,因為自身局限性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固化」。好在一個喜人的變化正在發生,隨著當紅明星歌手、熱門影視IP與核心劇組頻繁與「DOULive」這個關鍵詞同框出現,久違的閃光點出現了。
用戶「自發選擇」成就雲上娛樂圈
3月10日抖音娛樂推出的娛樂直播廠牌「DOULive」,讓那些因疫情影響被迫「放長假」的明星愛豆們回到了舞臺。最先受益的是《大贏家》劇組。3月20日大鵬連麥影片主演柳巖、孟鶴堂、田雨展開的「雲路演」先聲奪人,此後的兩天裡柳巖與孟鶴堂再度發車,期間在抖音端曝光達到3000萬量級,直播總觀看人數達到200萬以上。
緊隨其後的是一連串熱門人物、影視IP與他們創下的影響力奇蹟。4月17日楊坤現身DOULive超級星播夜開播,最高同時在線人數破88.7萬,並成功登陸小時榜Top1。在此之後,楊坤直播提到的熱門話題迅速在輿論場發酵,與之相關的各類媒體指數與搜索量都創下了年內新高。
近期熱播的《龍嶺迷窟》劇組空降DOULive熱播第一線。目前《龍嶺迷窟》已經在豆瓣取得了8.2分的佳績,在這個黃金宣推期,主演潘粵明、張雨綺、姜超選擇齊聚抖音,可見對DOULive的重視程度。抖音龐大的流量基本盤是DOULive的先天優勢,但讓DOULive快速脫穎而出的卻是「定位理論在娛樂圈失效」這一尷尬現狀。
過往的娛樂廠牌,傾向於用節目形式和方向引導來放大人物的局部特徵,以此形成自己鮮明的風格,但問題就在這裡。如果問蔡徐坤的粉絲,「你想看到愛豆的日常生活,節目花絮還是個人才藝秀」,她一定會回答:「以上三者我都要。」 粉絲不再樂見被包裝出來的「人設」,而是希望通過多角度的交互形成自我判斷。以新聞報導和他人轉述為代表的傳統文娛觸角已經失靈,用戶需要新的交互方式來擴展娛樂生活。
DOULive恰好誕生在一個青黃不接的時間點,既滿足了影視IP延長熱度和生命周期的需求,又滿足了網友對愛豆望眼欲穿的信息量饑渴。藉助DOULive在音樂、IDOL 、影視、LIVE四大板塊組建的直播生態,項目方可以緊隨輿論趨勢更加靈活的完成創意宣發,覆蓋到更多粉絲圈層和娛樂文化圈層。而網友可以繞過中間環節,不再受到時間與空間限制,親赴各種雲現場與愛豆互動。
截止4月22日DOULive正式營業一個多月以來,已有超過111位明星藝人「入廠」,累計達成超過370場直播,超1.3億人觀看,累計曝光超10.2億人次,超13.1億站內話題播放量,累計超過56次登陸抖音熱點榜。可以說,DOULive在價值實現的同時改變了娛樂圈傳統的敘事方式,並解決了廣大網友的娛樂剛需。
不是新物種,卻是新基建
在DOULive廠牌下的介紹文案裡,第一個目標就是「助力線下娛樂場景直播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項目方的路徑困惑:娛樂產業鏈缺乏的並不是流量擔當亦或是優質IP,而是讓內容觸達用戶的精準通道。對於內容方來說,電視媒體、網絡媒體、搜尋引擎、長視頻平臺都是可選工具,但正因為觸達路徑太多,以至於在最終效果與路逕取舍問題上存在分歧。
其實在幾年前,「直播化」曾經交上過一份答卷。百播大戰時期,傳統媒體和網絡視頻平臺幾乎第一時間加入戰局。任何有傳播價值的線下娛樂活動,都會引發直播平臺如群蜂出動般湧向內容端。內容方雖然樂見免費流量,但最後的落地效果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看不見有效轉化。
單純的舊事重提,顯然不是「DOU派」風格。在《大贏家》劇組和楊坤開播的案例中,DOULive已經證明了自己可觀的全媒體影響力,以及讓優質內容自發向其它平臺傳導的造血能力。4月11日上線的DOULive沙發音樂會「自由聲長「專場直播項目則證明了另一項能力:反覆創造「餘震」的能力。
直播當天,吳青峰、潘瑋柏以及王以太、那吾克熱等知名rapper的強勢加盟立刻引發了關注。其中吳青峰沙發音樂會專場最高同時在線人數超10萬;潘瑋柏抖音直播首秀最高同時在線人數15.6萬。#吳青峰起風了升key#等相關的話題分別佔據了微博熱搜榜及抖音熱點榜。
隨後,微博陸續出現了#baby鄧紫棋給潘瑋柏直播刷禮物#、#潘瑋柏直播變吃播#、#吳青峰唱歌回應大張偉#等一連串意料之外的高關注度話題,這些話題反過來推高了欄目熱度,讓「餘震」在直播結束後此起彼伏,創造了更多長尾流量。不僅如此,抖音龐大的「民間組織」,也是DOULive的差異化競爭力。以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抖音觀影團」為例,這一組織已經影響到某些影視IP在播放平臺的熱度,就連彈幕和評論區也成為團員們的「大型認親現場」。
DOULive想實現的大直播概念,試圖讓直播的「即時流量」轉化為跨平臺的長尾流量和媒體影響力,同時調動平臺社交流量產生「餘震」,創造出更多通路連接潛在受眾。通過流量注入;項目方、平臺方與網友的內容共創;外部媒體自發信息加工,三步走完成目標。相信只要DOULive秉持初心,必然會成為娛樂圈的標配新基建。
DOULive一小步,娛樂產業一大步
明星在直播間和影視劇中的表現輕盈無比,於整個文娛產業鏈而言卻異常沉重。一方面,優質資源不斷向頭部明星集中。在動輒投資上億的影視劇和綜藝當中試錯成本高昂,導致項目方很難拿出魄力給潛力新秀作為練兵場。另一方面,娛樂圈深陷同質化陷阱。愛騰優等內容方為了緩解虧損壓力在立項時愈發遵循「廣告先行,賣得出去再立項」原則。
行業對於創新型節目的試水小心翼翼,並且逐漸開始依賴於算法模型對新項目「跑分測試」,一些缺乏成功數據佐證的嘗試往往胎死腹中。這直接導致近幾年來網綜圈出現了「唱歌時一起唱歌,跳舞時一起跳舞」的怪圈,明知陪跑友商意義不大,卻又必須而為之。
究其根本原因,在於商業模式的天然缺陷:文娛產業在業績方面缺乏連續性,無論是影視投資還是藝人經紀業務,都需要極長的培育周期和大量資源投入。即使在資本市場上,文娛類股票也被視為「投機標的」。但長期以來,產業鏈的發展並沒有對這個「重資產投入」的底層邏輯進行糾錯。與娛樂產業的「重」相比,抖音的「輕」顯得格外醒目。坐擁龐大流量,抖音卻連傳統意義上的「首頁」都沒有,似乎刻意不讓自己陷入註定走向複雜化的傳統門戶模式。在DOULive,優質內容和人物可以輕易跳出限制,獲得更多展示可能性。
藉助這個低成本高回報的「雲上娛樂圈」,素人得到了直接面對潛在粉絲的機會,一些具有小眾屬性的圈層也能夠成功被更多大眾所關注。至於項目方那些腦洞大開的創新嘗試,亦可以在這裡試播聚勢。
DOULive模式的成功,讓行業可以心無旁騖回到「內容為王」的正確軌道上。但更加艱巨的任務在於,DOULive能否引領行業走出固化思維,對用戶心智之變和商業模式之殤進行反思,從而成長為迪士尼一般擁有穩定輸出能力的巨大航母。唯有做到這一點,行業方能走出生存困境,邁向文化出海等更宏偉的目標。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