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陳寅恪、胡金銓、金庸:為何都愛借晚明說事?

2021-01-09 澎湃新聞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並非僵死的過去,而是過去與現在的不斷對話,當下的目的與關懷往往成為人們想像和敘述歷史的起點。

你說甲申三百年,我論鄭成功是本土英雄

       明清鼎革之際的歷史記憶,經過數百年的壓抑在晚清被排滿的革命黨通過刊印禁書而重新出現在公眾視野之中。民國初建,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便祭拜明孝陵,有意無意試圖在民國與明朝之間構成一種虛擬的「政治血緣」。抗戰期間,因為外敵入侵,晚明歷史更是被賦予了眾多的現實意義。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便以明廷隱喻抵抗外敵不力的國民黨,一度引起風波。

由《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開始的政治運動,圖為剪紙作品。


       1949年,大陸政權更迭,國民黨敗退臺灣,但是晚明歷史敘述與現實政治的糾葛沒有就此終結。海峽兩岸雖然政治殊途,但是在借重明代歷史資源這一點上卻異曲同工。大陸歷次政治運動和民眾動員當中隨處可見對晚明歷史的借用。

       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便是由姚文元的長文《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而拉開帷幕的。令人唏噓不已的是,因為《海瑞罷官》而被批判的吳晗,在抗戰期間曾寫作名噪一時的《朱元璋傳》,以朱元璋背叛「農民革命」和「紅軍」(按:明末紅巾軍)稱帝後實行專制統治,隱喻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背叛孫中山的遺訓和抗戰後期實行的獨裁統治。

       1950年代,臺灣在國民黨的高壓統治下,以「反攻復國」為「國策」。為此,國民黨當局大力宣傳鄭成功抗清的事跡,藉以鼓舞臺灣民眾的士氣,同時延續了國民黨早年和明代虛擬的「政治血緣」,孫中山以明太祖掃除胡元的革命事業自擬,而偏居一隅固守一島的國民黨政府只能自擬為北都淪陷後的南明小朝廷。數十年間,其自擬對象即已跨越明代三百年歷史,其興亡之速,遠非明代本身可比。

       在大陸這邊,鄭成功同樣進入了「民族英雄」的譜系,但所重的不是其改姓易號奉明廷正塑,據臺抗清的事跡;而是強調其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的功業,成為中華民族抗拒西方殖民者的英雄,進而鼓動人們從「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蔣介石集團」手中「解放臺灣」。更有意思的是,在國民黨執政後期,政治解嚴,各種思潮迅速傳播。

       島內的某些異議人士則將鄭成功塑造成開拓臺灣的本土英雄,其抗清象徵著對大陸統一政策的抗爭,而非之前所宣揚的為「反攻復國」做準備。在他們重新打造的臺灣國族神話中,鄭成功的特別之處不在於抗清,而在於對臺灣的開拓,及其中日混血兒的身份所包含的「非中國化」意味。

大陸對鄭成功的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三百年紀念特刊》。

       

《龍門客棧》為什麼要以明代為背景

       政治力量對明史的借用,著眼於各自的政治目標,所指涉的對象,容易對號入座,風雲變幻之後則往往失去意義。相對而言,文化人對晚明的敘述與現實遭際也有著複雜的內在聯繫,卻往往不針對具體的某人某事,而是沉浸著文化意義上的「故國之思」,有著更為長久的價值。

       陳寅恪晚年所作《柳如是別傳》,有人解讀為感時傷勢,寄託遙深的別有懷抱之作(參見餘英時先生的相關論述)。陳先生晚年遭遇變局,或於萬馬齊喑的時節,體味到昔人不得不如是的苦心孤詣。此層滋味,難為外人所道,故借古人故事曲折出之,以「表彰我民族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晚明衰世的一段傳奇姻緣最終成為陳先生晚年排遣胸中塊壘的場所,與孔尚任的《桃花扇》中「借離合之情,書興亡之感」的意思庶幾相近。

       與陳先生沉痛低吟類似的是,幼年生長於北京,1949年以後流寓港臺,博學多聞,熟讀明史的電影導演胡金銓。他有感於世事變幻,覺得20世紀中國社會的動蕩不安,政治黑暗,有類於明代。通過鏡頭中裝扮古樸的俠客、義士、僧侶、官員、特務、宦官,以及極具中國傳統繪畫風格的山水與建築,胡金銓為我們展現和還原了一個「亂世明朝」的形象,而這個形象既是關於當下中國的政治隱喻,也構成一種文化意義上的鄉愁。故國之思與對現實的強烈批判相雜糅,使得明代在胡金銓的電影中別具新意。

       胡金銓曾經回憶他在1967年拍攝《龍門客棧》時,將背景選在明代的緣故:

       「當時宦官控制著一個稱為『東廠』的秘密警察組織,以思想調查為名,壓迫知識分子,專橫跋扈,跟敵對派發生了激烈的鬥爭,結果成為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我在搜集研究很多這方面的資料時,慢慢產生了興趣,於是拍成了《龍門客棧》。」而大陸「文革」中對知識分子的迫害與打擊以及黑暗的政治文化也成為影片中所針對的對象,明史專家吳晗「被扣上了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帽子,死在獄中……因此,我就從明朝中取材」。

       片中的東廠諸番隱喻了當時的政治狀況,而「龍門」這一地名也有象徵意味,即「通向中國之門」。龍門客棧這一荒野中的「黑店」則「以政治隱喻而言,這個風雨飄搖之中的棲息地,更類同於國民黨退守臺灣後所組織的『臨時』當局……時時都有山雨欲來般的覆滅威脅」。

       繼《龍門客棧》之後,胡金銓拍攝的《忠烈圖》、《迎春閣之風波》、《俠女》、《大輪迴》等影片都取材於明代,並或隱或現地蘊含了對現代中國政治的指涉。

 金庸如何「消化」晚明的風雲

       時過境遷,20世紀70年代後,隨著大陸的改革開放和臺灣的政治解嚴,兩岸的政治文化語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晚明歷史再次成為一個充滿娛樂精神、遵循日常倫理的場域。如果說胡金銓在電影中汲汲於構建一個明代中國的畫卷,並寄託無限的故國之思和歷史隱喻,那麼以武俠小說聞名的金庸,他則從早期的寄託家國之思,表彰漢人正統,轉變到後來的重視人性和傳奇性,試圖消解其中的政治隱喻。

       金庸1956年創作的《碧血劍》以明清易代之際的歷史為背景,敘述抗清名將袁崇煥之子袁承志(虛構人物)的傳奇歷程,穿插了李自成起義和明清戰爭的許多情事。顯然,金庸吸收借用了《鐵冠圖》等傳統文本,主角袁承志的形象如同《甲申三百年祭》中的李巖,包含著某些敢言直諫的知識分子的性格。李自成因為不聽李巖、袁承志等人的勸告,急於稱帝,任憑農民軍軍紀敗壞、蛻化變質,最終走向敗亡。小說尾聲中,李巖遭陷害,為李自成猜忌,自殺身死、紅娘子殉夫而亡一節,寫得盪氣迴腸,對李自成麾下人物的刻畫和褒貶,明顯受到了《甲申三百年祭》影響。小說對崇禎帝陰狠猜忌性格的刻畫和評價,更是直接秉持了左翼文化人自抗戰以來的批判態度。當時金庸身在香港,與大陸隔絕數載,而在行文中對晚明歷史的敘述與想像,仍然與《甲申三百年祭》及其一系列衍生文本高度類同。

1984年香港明河社出版的《笑傲江湖》。"文革"時期,《笑傲江湖》就在香港《明報》連載。


       此後,在「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之時創作的《笑傲江湖》則被金庸本人稱為「政治小說」,小說中權欲薰心的人物如左冷禪、嶽不群等,以及「日月神教」的肉麻口號和慘酷鬥爭,均暗指「文革」中的政治角力。值得玩味的是,小說雖未直接表明年代,但是通過種種暗示背景是在明代。

       但是,十年之後,在金庸的封筆之作《鹿鼎記》中,去政治化的明清之際歷史敘述體現得很明顯,儘管小說開頭對清代的文字獄弊政仍然有所批判,但矛頭指向的已經是經過藝術誇張的滿洲權臣鰲拜,而非整個清廷,更巧妙地避開了自晚清以來被反覆書寫的滿漢族群矛盾。另一方面,小說中康熙帝、吳三桂、李自成這些人物的道德形象都變得曖昧起來,反清復明的正義性在小說中被質疑,而吳三桂與李自成及虛構的李巖之子李西華之間的恩怨被敘述為感情糾葛,「漢奸」稱謂所隱含的現代民族主義,以及「農民革命」所附帶的階級分析,都被小說的傳奇故事所化解。

       小說結尾時,顧炎武、黃宗羲、呂留良、查繼佐等當世大儒竟然勸市井混混出身的韋小寶取清帝而代之,但又為韋小寶巧言拒絕。言談之間,形同鬧劇,含有極強的反諷意味,更是消解了「反清復明」的正當性及其背後的現實政治隱喻。

不必再打扮晚明史這個小姑娘

       與金庸小說中立場轉變相類似的是,曾經擔任胡金銓助手的香港導演徐克,在90年代為向胡金銓致敬而重新拍攝的《新龍門客棧》中,雖以明代為背景鋪陳故事情節,但重點展現的不是家國之思和文化救亡,而是男女主角在個人情慾與正義事業抉擇中所面臨的困境,因此設置在明代的背景顯得有些可有可無。

       正是在娛樂化的通俗文學廣為傳布和嚴肅的學術研究日益精進的過程中,晚明歷史最終得以擺脫充滿戰爭與革命的20世紀中國政治的纏繞糾葛,回到書齋之內和市井閒談之中。

       1981年,僑寓北美的史學家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的中文版自序中,便特意強調此書與當代中國的政治現狀無關,只是就事論事地寫明代的人,明代的事,書中「凡舉有所議論臧否,都是針對16世紀的歷史而發的,如果我要對今人今事有所議論,自當秉筆直書」。至此之後,晚明史不但遠離了現實政治,也漸漸淡出了公眾視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陳寅恪的致命失誤(外一章)
    >陳寅恪先生是著名的史學大師,學問了得,但他一生的遭遇卻相當坎坷。陳寅恪寫完一部《柳如是別傳》後就離世了,四十多天後夫人唐篔也跟著走了。後來陳先生的表弟俞大維[151]在臺灣發表演講,提到這些事,泣不成聲。說起陳先生與夫人的相識,也是一段佳話。1928年初春的一天,陳寅恪與朋友閒聊,聽他說起在一個女教師家裡看到橫幅,署名「南注生」。朋友問,知不知道「南注生」是誰?陳寅恪驚訝道:「此人必灌陽唐景崧之孫女也。」
  • 緬懷:大師陳寅恪,在今天有什麼意義
    這三位都是大名鼎鼎,眾望所歸。唯獨第四位陳寅恪,在當時並不為世人所知。▲青年時期陳寅恪提名陳寅恪的是梁啓超,為此他還與清華校長曹雲祥有過一番舌戰。曹雲祥說:「陳寅恪一無大部頭的著作,二無博士學位,國學研究院的導師,怎麼能連這些都沒有呢?」梁啓超說:「 沒有學銜,沒有著作,就不能當國學院的教授嗎?
  • 被傅斯年稱為「三百年第一人」的陳寅恪,為何連個文憑都沒有?
    陳寅恪和胡適兩個人,一個是被稱為「三百年來最博學的人」,一個則是「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的第一人」。兩個人在當世時都得到了當世人的公認,但我們發現兩個人好像都沒有留下什麼大部頭、照耀千古的著作,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第一個說陳寅恪「三百年第一人」的人是傅斯年,傅斯年說:「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 蓋世奇才陳寅恪: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但不管是哪一派,誰都不敢瞧不起陳寅恪,這在學術界堪稱傳奇。每天上課,他都先在黑板上寫好要講的重點,然後坐到椅子上,閉著眼睛開始講課。他在課上也叫學生朗讀課文,哪怕讀錯一個字,都必須停下重讀。再小的脫漏也逃不過陳寅恪的耳朵,那些文章典籍就像長在他心裡一樣。1944年12月12日,成都的清晨霧濃陰冷,陳寅恪突然眼前漆黑,什麼都看不見了。這時候他想到的第一件事,竟是打發大女兒流求趕緊去通知學生今天上不了課了。
  • 陳寅恪曾和魯迅住過一個宿舍,為何對他隻字不提?晚年說出原因
    戴望舒,李四光,沈從文,郭沫若,就連親弟弟周作人他也沒放過,和梁實秋的論戰更是持續了八年之久,堪稱「曠古爍今」。但罵了這麼多人,魯迅卻從來沒罵過陳寅恪。在我們的印象中,陳寅恪作為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似乎是一個「舊式」的人物。而魯迅,則是一個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很「新潮」的角色。這樣的兩個人,會有什麼交集呢?
  • 郭沫若明明可以葬入八寶山,為何骨灰撒在山西大寨?郭沫若臨終說了...
    新中國成立後,很多人開國元勳、著名人物等都葬入了八寶山。然而,我們發現最有資格葬入八寶山的郭沫若,卻沒有選擇這裡作為自己的長眠之地,這是為何? 郭沫若身上有爭議,可這並不能掩蓋他的才能,他是罕見的全才,集科學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詩人、作家、劇作家、評論家各類桂冠於一身。
  • 金庸電影,為何鮮有佳作?
    近來關於緬懷金庸先生的文字實在不少,對於我來說,金庸其人其作,自知了解尚淺,所以不敢多言,只在這裡再談談一個老話題—— 金庸武俠小說風靡華人世界,為何根據它們改編的金庸武俠電影的影響力卻遠不如電視劇? 就大眾流行和普及度而言,內地對金庸及武俠小說的認識,很大程度上與八十年代前後港臺拍攝的同名電視劇密不可分。
  • 金庸大俠為何對「表哥」耿耿於懷、吐槽不斷
    比如,他們從令狐衝身上搜出笑傲江湖的曲譜,都能當成「闢邪劍譜」。 《雪山飛狐》中,胡夫人的表哥杜希孟,欲將胡家的刀譜據為己有,人品渣渣。 《天龍八部》中,王語嫣的表哥慕容復,號稱南慕容,和北喬峰齊名。結果,只要遇到高手,就被揍一頓。最後不僅弄丟了如花似玉的表妹,也弄丟了智商——直接瘋了。
  • 李斌|論郭沫若《武則天》中的「歷史真實」
    以陳寅恪為代表的學者認為,武則天代表山東、江左人士破壞了「關中本位政策」,而翦伯贊、劉凌等學者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認為武則天代表了中小地主階層對大地主利益的挑戰。 1954年,郭沫若擔任召集人的《歷史研究》創刊號刊發隋唐史研究權威陳寅恪的《記唐代之李武韋楊婚姻集團》,該文認為:「武氏掌握政權,固不少重大過失,然在歷史上實有進步之意義,蓋北朝之局勢由此而一變也。」
  • 今天不了解陳寅恪,便不知自由為何物
    但無論哪一派,對陳寅恪都是恭恭敬敬的。他的學問深不可測,高不可攀。《劍橋中國史》在提到他時,給予了異乎尋常的褒獎,「解釋這一時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個大貢獻,是偉大的中國史學家陳寅恪做出的,他提出的唐代制度大的觀點,遠比以往任何觀點都紮實、嚴謹和令人信服。」
  • 陳寅恪:沒有文憑,卻是300年來全中國最博學的人
    但不管是哪一派,誰都不敢瞧不起陳寅恪,這在學術界堪稱傳奇。成都電力供應不足,燈光昏暗,又時不時停電,陳寅恪備課與寫作都十分吃力,就連學生的考試分數,也只能讓大女兒流求幫忙謄到成績單的表格中。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目光朦朧之中,他竟然先後出版了《隋唐制度淵源論稿》、《唐代政治史論稿》。每天上課,他都先在黑板上寫好要講的重點,然後坐到椅子上,閉著眼睛開始講課。他在課上也叫學生朗讀課文,哪怕讀錯一個字,都必須停下重讀。
  • 陳寅恪:中國近三百年來最博學的怪才!
    當時的清華國學研究院是非常有名的高級學術機構,不論後來的有志者如何想重建這樣的機構,實際上誰也沒有重建起來。在「四大導師」這樣的名師面前,培養了很多了不起的第一流學人。趙萬裡、徐中舒、姜亮夫、劉盼遂等後來的大學者,都是當時國學研究院的高才生。他們在這裡的學習生活非常愉快,師生之間,如沐春風。陳寅恪曾經寫過一副對聯給他的學生,說他們是「南海聖人再傳弟子;大清皇帝同學少年」。
  • 胡金銓,一個武俠電影愛好者遲早會遇到的大師
    這是一件極為困難的工作,因為當突破到戲曲的範疇之外,便沒有太多可以借鑑的前人基礎了,雖然外國的電影技術已經足夠發達,但是他們並不懂得江湖內涵,中國人有金庸、古龍這樣的大師,但是他們卻不具備足夠的電影知識。這個時候一個人站了出來,他名叫胡金銓,說到這位導演現如今很多觀眾多少有點生疏了。
  • 陳寅恪成「網紅」是鬧劇?為何易中天評論說:勸君莫讀陳寅恪
    ——陳寅恪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陳寅恪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可見陳寅恪先生的才識淵博。陳寅恪先生長期致力於研究史學,想要從古代歷史上積累經驗,揚長避短。陳寅恪的一生可謂傳奇。在青年時本深受器重,卻因為戰的爆發顛沛流離。
  • 劍膽琴心——胡金銓
    三人對比之下,更顯示出胡金銓東方式的純粹,僅就美術風格而言,黑澤明與張藝謀都是油畫派,黑澤明最推崇梵·高,而張藝謀則是在看到一幅列維坦的真跡後才無奈地放棄了繪畫,改行攝影。兩人的視覺都極張揚,濃烈奔放,如迎面潑來的顏料桶。
  • 陳寅恪逝世50周年: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其中我們看到的是文人的風骨,學者的堅韌,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說 ,「獨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須爭的,且須以生死力爭。……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這也正是他一生的追求。紀念陳寅恪,不僅在瞻仰他的學識,更在紀念他的獨立精神,尤其在今天這樣一個變動不居、浮光掠影的時代裡,更應謹記陳寅恪先生的獨立精神,自由號召。謹以此文紀念陳寅恪先生。
  • 《東方不敗》往事:被金庸討厭的武俠經典
    從戲份來說,東方不敗原本是金庸小說中的邊緣人物,成為絕世高手,是引刀自宮的結果。林青霞版之後的東方不敗,大多數都在削弱引刀自宮的事實。比如在2013版《笑傲江湖》中,直接刪除了引刀自宮的情節,將東方不敗變成女扮男裝的孤兒。
  • 文史評論| 郭沫若:「做學問的革命家」
    郭沫若在研究先秦諸子思想時也做了充分準備:「秦、漢以前的材料,差不多被我澈(原文如此——引者)底剿翻了。考古學上的、文獻學上的、文字學、音韻學、因明學,就我所能涉獵的範圍內,我都作了儘可能的準備和耕耘。」在集校《管子》時,郭沫若廣泛收集各種版本,並四處調閱各種稿本,先後收集17種宋明版《管子》,以及自朱熹以來中日兩國有關《管子》校注、研究的著作近50種,在資料佔有上遠遠超越了學界前輩。
  • 金庸為何最愛小昭?
    金庸曾在《倚天屠龍記》的後記中說:「我自己心中,最愛小昭。只可惜不能讓她跟張無忌在一起,想起來常常有些惆悵。」雖然他未曾言明原因,我們卻可以在故事裡找到答案。金庸筆下這麼多的完美女性人物,每一個都出落的非常漂亮,為何金庸卻偏偏喜歡小昭呢?說起來,這小昭雖出身名門,但幼年便被寄養他人,後來小小年紀,還被自己的母親派去做臥底,想來所獲得的母愛不多。
  • 郭沫若罵魯迅:衣冠禽獸,魯迅用五個字對郭沫若回擊,中肯又貼切
    郭沫若郭沫若與魯迅都是民國時期無人不曉的大文豪,他們身上有許多共同之處,比如都曾經赴日留學、棄醫從文;都積極參加了新文化運動;都是中國現代文化的奠基人與現代思想的解放先驅;也同樣都遭受了包辦婚姻。這種感情以現今的目光來看,都是難以被人們接受的禁忌之戀,更不要說民國時期了。所以郭沫若在得知此事後,原本由於政治原因,魯迅的一些"舊社會"文字就受到了批判,與他不合。這下更是直接罵魯迅是"衣冠禽獸"。誰知魯迅知道後,也沒生氣,十分冷靜的回擊了郭沫若"才子加流氓"這5個字,貼切的讓人無法反駁。郭沫若的才華不必多言,這"流氓"又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