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初平二年(191年),37歲的孫堅因攻打荊州牧劉表而被劉表的部下黃祖埋伏所殺。長子孫策當時僅虛歲十七。孫堅的侄子孫賁護送孫堅的遺體返回江東, 將孫堅葬在曲阿,在喪事結束後孫策舉家遷到江都。
初平四年(193年),孫策守孝事畢後,向袁術討要父親孫堅的舊部,但袁術只將孫堅舊部數千人中的一千多人交還給孫策統領。為了擺脫袁術的控制,孫策開始艱難的江東創業。
在揮師東進過程中,一路上,不斷有人來投,孫策的隊伍也不斷壯大,到吳景的駐地歷陽時,已有五六千人。孫策率部渡江進擊橫江、當利,相繼攻克,樊能、張英戰敗。接著,孫策連續出擊,所向披靡,沒人能抵擋他的鋒銳,而且孫策軍隊的軍紀嚴明,百姓們也都相當擁護。二十一歲的孫策在周瑜、程普和黃蓋等人的支持下,從歷陽渡江,首先打敗了牛渚營(今采石磯)的劉繇,奪得倉庫中所有糧食和兵器戰具。勢力越發強大,先後擊走劉繇、活捉王朗、襲取廬江、大敗黃祖、輕取豫章,在江東地區達到鼎盛。
《三國演義》十五回「一霎時挾死一將,喝死一將:自此人皆呼孫策為『小霸王』」。小霸王孫策的名號從此叫起。
然而,建安五年四月四日(200年5月5日),26歲的孫策在丹徒山中打獵不幸遇刺身亡。
關於孫策之死,正史《三國志》中記載的是:孫策被被許貢門客刺殺後傷勢嚴重,自知不久於人世,當時張結、周瑜皆不在身邊,於是把最信任的張昭和弟弟孫權請到榻前交代後事,孫策對張昭交代:「 中原正在大亂之中,憑我們吳、越的兵眾,三江的險固,足以觀其虎鬥成敗。你們好好輔佐我弟弟!千萬不要回到北方去。」隨後將印綬交予弟弟孫權,向他說出那段著名的遺言:「率領江東兵眾,決戰兩陣之間,,橫行爭衡天下,你不如我;但舉賢任能,使其各盡其心,用以保守江東,我不如你。」交代完後事,當夜孫策就傷重死去。而接過大權的孫權的確也做到「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雖未能統天下,卻建立了三國中國祚最長的東吳帝業。
許貢何許人?此人乃吳郡太守。據《江表傳》記載,許貢上表給漢帝,說孫策驍勇,應該召回京師,控制使用,免生後患。此表被孫策的密探獲得,孫策便責備許貢,並下令將其殺死。許貢死後,其門客潛藏在民間,尋機為他報仇,這次終於得手。
孫策之死的第二個說法廣為流傳,即被鬼嚇死。這個鬼是誰呢?是老神仙幹古(也作于吉)。很多人認為這是小說《三國演義》編的鬼故事,實際上還真不是。此說最早出自東晉時期的志怪故事集《搜神記》,裡面說幹吉受江東百姓崇拜,人氣很高,孫策心生嫉妒,殺了幹吉。幹吉被殺,將士哀惜,共藏其戶。當天夜裡更是天現異象,孫策則遭幹吉鬼魂索命而死。這一說法本來就出自神話志怪小說,不足為信,但因情節離奇精彩,歷來被人津津樂道,被《三國滴義》採用也是情理之中。
第三種說法出自《吳歷》記載,孫策雖然遺遇刺殺,但傷不致死,醫者給他治療後叮囑說,這次傷勢需要調養百日,自然可以恢復。孫策容貌俊美,在調養過程中,他偏偏忍不住去照鏡子,一看發現自己的臉已經被毀容他痛不欲生,撕心裂肺大吼:「面如此,尚可復建功立事乎?「說罷推開茶几仰天長嘯,竟至創口崩裂,血流不止當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