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侯孝賢導演的電影《刺客聶隱娘》早前助侯導奪得第68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近日公映也備受矚目。
電影中來自唐傳奇的女俠聶隱娘「白日刺其人於都市,人莫能見」,讓人心生好奇:女俠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除了聶隱娘,中國古代武俠文學中還有哪些女俠?讓我們一起見識一下各朝各代的女俠們吧。
壹
【春秋戰國】
亂世出英雄,女俠亦出世
女俠代表:越處女
中國俠及俠文學源遠流長,《韓非子》語: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司馬遷《史記》中的《遊俠列傳》和《刺客列傳》開俠文學先河,刺客始激蕩歷史,影響後來女俠及女俠文學,「女俠」一詞最早見於宋劉斧《翰府名談》。
女俠第一人非戰國越女莫屬,也稱越處女(《劍俠傳》和《卅三劍客圖》中亦稱趙處女),金庸據此寫了《越女劍》。《吳越春秋》中,說越國有位處女擅使劍,越王派人去請她,越女路上與一位猿猴變的袁公比劍,後打得袁公變為白猿上樹跑了。越女對越王說,使劍要看上去像處女,一受攻擊便如受威脅的猛虎般迅速反應,還說了後發先至、全神貫注、出敵不意等原則,將「一人當百,百人當萬」,後越女「習之教軍士,當世莫勝越女之劍。」
越女與白猿比劍,後人訛傳為學劍於白猿,成為詩文典故,杜牧有詩:授圖黃石老,學劍白猿翁。《越女劍》中,越女阿青劍法亦從白猿處學來。
貳
【魏晉南北朝】
遊俠文學先河開,女俠多從志怪來
女俠代表:李寄、比丘尼
秦漢時期俠士形象盪氣迴腸,《史記》中荊軻、朱家、劇孟和郭解,行俠仗義,女俠倒是不多,女扮男裝、代父行軍的花木蘭算一個——她身上的勇氣和孝順是後來女俠標配。
魏晉時期女俠主要見於《搜神記》、《搜神後記》等志怪。自古英雄出少年,來自《搜神記》的李寄斬蛇為女俠標誌事件。東越閩中有座庸嶺,山上有大蛇「長七八丈大十餘圍」,鄉親每年送去童女祭祀,輪到將樂縣李誕,他家有六女,最小女名寄,要去父母不應,李寄就偷偷去,並求得好劍和咬蛇狗,李寄殺蛇過程聰明而勇敢:「將數石米餈,用蜜麥少灌之,以置穴口」,誘蛇出洞,在蛇吃餈粑的時候,放狗咬蛇,拿刀刺蛇,「蛇因踴出,至庭而死。」
《搜神後記》中《比丘尼》算是尼姑類女俠濫觴,說晉大司馬桓溫想奪權,後一尼姑來投奔他,尼姑每次洗澡用時不短,溫懷疑就偷窺,「見尼裸身揮刀,破腹出髒,斷截身首,支分臠切。」溫既奇怪又害怕,問尼姑,尼姑說:「你若想欺君奪權,下場就是身首異處,破腹掏心。」溫因此不敢胡作非為,終身為臣子,「尼後辭去,不知所在。」
現身說法警示桓溫不可犯上作亂,既符忠君思想,又有避免黎民亂世受苦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風範。事成身退,比丘尼為第一個功成隱居女俠。
叄
【隋唐】
武、俠、盜始結合,為愛私奔和功成隱居成標配
女俠代表:聶隱娘、車中女子、紉針女、賈人妻、荊十三娘、紅線、紅拂、板橋三娘子、謝小娥
隋唐時期名氣最著女俠即聶隱娘,在金庸注釋過的任渭長《卅三劍客圖》共有唐六位女俠,除聶隱娘,還有車中女子、紉針女、賈人妻、荊十三娘和紅線。
車中女子出自晚唐名字籍裡不詳的皇甫氏《原化記》,是一個女俠盜,自此女俠始與大盜聯繫:唐開元間,有吳郡人進京趕考。路遇兩位小夥子,小夥子假裝認識他,帶他到酒店吃飯。後一馬車來,捲簾見一女子,「年可十七八,容色甚佳。花梳滿髻,衣則絝素」,還帶著十幾個後生,問吳郡人有啥特長,他就飛簷走壁了幾步。女子說這厲害,並讓同坐後生各自獻技,「有於壁上行者,亦有手撮椽子行者,輕捷之戲,各呈數般,狀如飛鳥。」小夥子一看嚇得不知所措。後吳郡人的馬被小夥借走,次日宮廷發生竊案,官兵只抓到吳郡人的馬,就把他關到很深的地牢裡,後「忽見一物如鳥飛下,覺至身邊」,正是車中女子,把他救出。——這位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女飛賊盜亦有道,不傷無辜。
紉針女見於唐康駢《劇談錄》:京城有個土豪潘將軍住光德坊,常坐船去做生意,路上對一乞討僧很好,僧人就送他一串玉念珠,說不光保他發財,還能升官。後果然。土豪潘將軍就把念珠藏起來,後某天突然丟了,就和他朋友京兆府停解所由王超說,王超暗暗訪問,見一個「三鬟女子,可年十七八。衣裝襤褸,穿木屐,於道側槐樹下。值軍中少年蹴踘,接而送之,直高數丈」,覺得很懷疑並跟蹤,發現這個三鬟女子和她母親住在城北一短巷,做針線為生。王超於是盡力和她結納,聽說她母親姓王,就認少女作外甥女。少女家窮,常好幾天無米下鍋。王超常資助她們,偶爾少女卻拿出「水陸珍異」款待舅舅,如「吳中初進洞庭橘」,說有人從宮中拿的,王超更懷疑,常問少女念珠事,後少女承認是她與朋友開玩笑拿走,次日叫王超到慈恩寺塔院等候,見少女「疾若飛鳥,忽於相輪上舉手示超,歘然攜珠而下」,第三天王超去找少女,已人去屋空了。——這個女俠十分可愛,身懷絕技,卻安於做針線自食其力,與友人玩笑而盜將軍極貴重之玉念珠,平日貧寒靠人救助,卻不時盜來皇宮珍饈與貢橘。
賈人妻見於唐薛用弱《集異記》:唐餘千縣慰王立,因錯被貶官。「資財蕩盡」,在佛祠乞討。有天晚歸,偶同一個美少婦同路,兩人聊天發現情投意合,就在一起了。少婦勤勞持家,一年後生一子。兩年後某天,少婦很晚回來對王立說:我身負冤讎,一直在尋找仇人,今大仇得報,要離開京城。她把所有家產房屋都送給王立,「身如飛鳥」越牆而去。後又回來,說給兒子再餵一次奶再離開,王立再看,小孩已身首異處。賈人妻後杳無音信。——這位女俠一面是賢妻良母,能幹勤勞,一面是做事決絕無情之甚:靜待仇人出現,復仇後再殺親子,果斷冷酷非常人能想。
荊十三娘出自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唐進士趙中行家於溫州,以豪俠為事」,溫州女商人荊十三娘愛慕趙,就和他一起回揚州。趙講義氣,大把用十三娘的錢,十三娘「殊不介意」。他的朋友李三十九有一個心愛相好妓女,妓女父母嫌棄他,把妓女許了給諸葛殷。李三十九默默哭泣傷心。十三娘得知後,惋惜氣憤,對李三十九郎說:「此小事,我能為郎仇之。」不久,荊氏「以囊盛妓,兼致妓之父母首,歸於李」。後來十三娘與趙一起去了浙中,「不知所止」。——荊十三娘獨立、勇敢、仗義、乾脆:是商人,經濟獨立;勇敢去愛,愛慕趙進士就在一起;仗義,為友打抱不平;做事乾脆——為友人報仇後遠走高飛。
紅線出自唐末袁郊《甘澤謠》,王小波曾改寫成小說《萬壽寺》。紅線是潞州節度使薛嵩一個侍婢,「善彈阮,又通經文」。當時節度使軍閥割據,互相鬥爭,魏博節度使田承嗣說自己有熱毒風,想遷到涼快的潞州,薛嵩因此「日夜憂悶」。紅線見主人憂愁,說可解憂。某夜紅線「梳烏蠻髻,攢金鳳釵,衣紫繡短袍,系青絲輕履。胸前佩龍文匕首,額上書太乙神名」,前往戒備森嚴的田府。當晚薛嵩一直在喝酒等消息,不久「忽聞曉角吟風,一葉墜露,驚而試問,即紅線回矣」。說拿了田承嗣床頭金合(盒)為信,報告路上「晨飈動野,斜月在林」,說了田府裡面情況。薛嵩就寫書信給田承嗣說:昨夜有個人從元帥您床頭獲一金盒子,「不敢留駐,謹卻封納。」「專使星馳,夜半方到。」田承嗣等「捧承之時,驚怛絕倒。」於是河南河北地區平安下來,「而紅線辭去。紅線拜且泣,因偽醉離席,遂亡其所在。」——《紅線傳》流傳甚廣,因她通過巧妙行動消弭了一場兵災。
王小波還根據唐杜光庭《虯髯客傳》改寫成了《紅拂夜奔》,風塵俠妓紅拂僅憑一面之緣,就與時為布衣的李靖私奔。——紅拂勇敢追求愛情,兼具智慧美麗,獨立不隨流俗,令人嚮往。
除《卅三劍客圖》這六位女俠,唐代還有板橋三娘子和謝小娥值得一提:
板橋三娘子故事出自薛漁思《河東記》:唐汴州西有板橋店,店主叫三娘子,是寡婦,無兒女親屬。家富貴,「多驢畜」。有次許州客商趙季和去東都,路宿三娘子店。晚上聽見三娘子房間有動物叫。從縫中偷看到三娘子取出一耒耜,一木牛,一木人,放在灶臺上,含一口水噴它們,只見「小人則牽牛駕耒耜,遂耕床前一席地,來去數出。」又從柜子中取出一裹蕎麥,做成燒餅給客人做點心,季和嚇得馬上告別。在屋外偷看到其他客人「食燒餅未盡,忽一時踣地,作驢鳴,須臾皆變驢矣」。季和不告訴別人,只私底下求懂此法術之人。一月後季和從東都返回,快到板橋店時,偷偷準備大小如前燒餅,吃的時候偷換了燒餅,三娘子不知情吃了自己的燒餅,「才入口,三娘子據地作驢聲,即立變為驢。」季和自己做了店主,有天趕著三娘子變的驢出門,「忽見一老人,拍手大笑曰:板橋三娘子,何得作此形骸?」老人向趙季和求情,把三娘子變回人形。
謝小娥這位女俠出自寫過《南柯太守》的唐李公佐《謝小娥傳》:「小娥姓謝氏,豫章人,八歲喪母,嫁歷陽俠士段居貞」。小娥十四歲「父與夫俱為盜所殺」,小娥逃脫後,夢見父親對她說「殺我者,車中猴,門東草。又數日,復夢其夫謂曰:殺我者,禾中走,一日夫。」小娥不明白,逢人便問,後被告知「殺汝父是申蘭,殺汝夫是申春。」小娥就把申蘭申春四字寫在衣服裡,發誓殺掉二人。後小娥女扮男裝,有天碰到申蘭家請傭人,便應聘在那做了兩年多傭人,未露餡。有天下午,「蘭與春會,群賊畢至,酣飲。」等其他人走了,「春沉醉,臥於內室,蘭亦露寢於庭。小娥潛鎖春於內,抽佩刀,先斷蘭首,呼號鄰人並至。春擒於內,蘭死於外」。並且小娥對蘭、春的餘黨也「暗記其名,悉擒就戮」。報完仇後,小娥出家為尼。——女扮男裝、落水被救、字謎猜名、手刃賊首、機智鬥群賊等橋段,多為後人武俠小說模仿。
肆
【宋元明清】
女俠除了俠義,也有忠節
女俠代表:解洵婦、聶書兒
宋元清代武俠傳奇小說進入另一個高峰,很多改寫唐小說人物戲劇,不過也難以逾越唐女俠小說的豐富詭奇,有的還加入道德教化在裡面,失色不少。
解洵婦,也是《卅三劍客圖》主角之一,出於《劍俠傳》中《解洵娶婦》:「解潛與其弟洵,素相友愛。」靖康之亂,解洵困在金人佔領區,很窮苦,後來娶了一個妾,「奩裝豐厚」,後解洵重陽想念前妻想要回去,「水宿山行,防閒營護,皆此婦力也。」解潛當時因軍功做了大官,聽弟弟說回來是妾的助力,就見弟弟娶的妾,見其「眉宇秀茹,言詞明慧」,更加敬重。後天氣熱,解潛又給弟弟蓋了新房,並送了四個妾。洵怕妾不容,欲推辭。「婦曰:正需也。」後洵喜新厭舊,妾不高興。一天兩人喝酒吵架,妾說,「汝不記昔年乞食趙魏時事乎?非我力,已為餓莩矣。一旦得志,便爾忘恩。」解洵發怒「連奮拳毆其胸。妾笑著不動」,後「翻然起,燈燭陡暗,冷風襲人有聲。四妾怖而僕。少焉,燈復明,洵已橫屍地上,喪其首。」四個新妾也不見了,解潛派三千人去抓捕,毫無所獲。
解洵婦不但是賢內助,而且能容妾,奈何丈夫忘恩負義,忍受打罵而終殺之,也算快意恩仇了。
沈起鳳《諧鐸》卷十一《青衣捕盜》中,有位女俠名叫「聶書兒」,不但功夫好生了得,還忠心護主並最後做了主人之妾,為其生子,滿滿的正能量呀:粵東某公,為河塘臬憲。有位姓聶的,被人命案誣衊。公為其昭雪,聶家獻女兒聶書兒為婢女,聶書兒不喜歡做一般女子會的家務和女紅。當時有個強盜叫賽張青劉標,「善用流星彈,一發五丸,無不奇中。」還有個大盜叫「鐵拐子朱健,善用一鐵拐,曾擊真武殿前石鼓,碎若粉。橫行綠林。」公知道,就戒備出行。一天黃昏,強盜截道,侍從懼怕。「聶書兒從容進曰:麼麼鼠輩,何敢犯大人駕?賊狗奴,識得河南聶書兒否?」強盜生氣發一彈,書兒右手接;又一彈,左手接;第三彈,牙齒咬住;第四彈,書兒仰臥馬背,以雙蓮瓣戲夾其丸。第五彈書兒用腳下夾住的丸打出對抗,「鏗然有聲,去三十步遠。」另一盜解鐵拐上前,「書兒手奪之,曲作三四,盤揉若軟綿,擲諸地」,笑著說:你娘的灶下棍棒,也拿來嚇人,笑死人。「兩盜失色。書兒即出手中丸,左右彈,兩盜盡斃」。
「俠義每多屠狗輩,由來俠女出風塵。」自晚清民國已降,隨著手槍等新式武器出現,使用冷兵器的俠客們無用武之地,武俠文學也寫不出新意。不過見義勇為、打抱不平、知恩圖報、為國為民這些俠義精神仍然為讀者所推崇。
作者|熊奇俠
編輯|鍵盤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