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蓮》下檔了,陪伴李雪蓮走到最後的男人竟然是他……

2021-02-08 娛史通鑑

《我不是潘金蓮》下檔了。上映之初那麼多的節外生枝,讓大家都去關注5億票房、對賭協議等一些電影之外的話題。這會兒電影下檔了,該吵的架也都吵完了,該說的電影卻還沒幾個人認認真真說過。

農村婦女李雪蓮為了丈夫秦玉河多分一套單位的房子,設計「假離婚」。然而離婚之後的事情發展卻脫離了自己預設的軌道——丈夫真的變成了前夫,和新娶的老婆在新分的房子裡過上了神仙眷侶的生活。

劉雪蓮因此開始了長達20年的上訪生涯。在一次又一次的上訪中,李雪蓮已經不僅僅是李雪蓮了,她身上肩負的是五個女人的命運交織。


把李雪蓮變成「潘金蓮」的,或許是她那「不守承諾」的前夫秦玉河,但把她變成「竇娥」,變成「小白菜」,變成「白娘子」的,卻是她一層一層往上告的官員們。

在官員們看來,李雪蓮「難纏」,因為她背後的這幾個女人,「單拎出來都不好對付」。可是李雪蓮何嘗想當六月飛雪的竇娥,被誣陷致死的小白菜和雷峰塔底的白娘子呢?她不過就只是想有個人可以證明自己不是「潘金蓮」而已。

其實如果從「法理」角度出發的話,李雪蓮的上訴是沒有合法性可言的,她的行為擱現在倒是可以和那些「醫鬧」可以媲美,因為法庭之上只講證據,而她的離婚案唯一可以作為證據的,卻是一本明晃晃的離婚證。


可是電影如果也是像法律一般這麼講道理的話,就沒有意思了,生活也是。從《手機》到《天下無賊》到如今的《我不是潘金蓮》,荒誕現實主義一直是馮氏電影所推崇的。

在李雪蓮的荒誕故事中,出現了許多個男人。情感上有「殺千刀」的前夫秦玉河,有賣豬肉的老胡,還有讓她短暫獲得「第二春」的趙大頭;上訪這一條線索裡,又有法官王公道、法院院長荀正義、縣長史為民等等,這些人除了王公道位低官小,其他人都在李雪蓮第一次把狀高到「兩會」的時候丟了烏紗帽。


有人說,縣長史為民最冤,甚至比李雪蓮還冤。

李雪蓮的告狀在某種程度上是「不講道理的」——離婚是她提的,後悔的也是她,這其中哪怕百轉千回,也沒有哪一條法律可以用來支持她。李雪蓮有的只是委屈,可是史為民不一樣。他既不似荀正義、王公道這樣的推諉,也不像後來的馬文彬、鄭重一樣的使詐,他是有意關心李雪蓮的冤情的。


李雪蓮攔下史為民車的那天,是周末,他正趕著去參加一個現場剪彩的活動。電影裡他慌慌張張換了一件衣服從後門「逃跑」了。看起來,像被秦玉河拋棄、被荀正義推倒一樣,李雪蓮再一次被史為民甩掉了。


可是真相是什麼呢?真相是史為民匆忙換衣服間,還把李雪蓮的事情交代給了信訪局長。只不過被磨光耐心的李雪蓮沒有等到他的過問就起身去了北京。

幾個月後,史為民的烏紗帽沒了。《我不是潘金蓮》荒誕就荒誕在,因為一個農村婦女的「家庭委屈」,把一樁兩個人的事變成了一個縣城的事,又變成了一個省、一個國家的事了。

可是誰又能想到,陪伴李雪蓮走到最後的男人,既不是趙大頭也不是秦玉河,而是這個因為她丟了烏紗帽的史為民。


所有的仇恨到最後都會變成一股虛無的力量,也許20年來支撐著李雪蓮一直上訴的,最後只是胸口的那一股氣而已。所以當她內心一了百了以後,在史為民再次出現在她面前的時候,她甚至想不起來這個只有一面之緣的「仇人」。

然而史為民卻一眼認出了李雪蓮。

棄政從商後的史為民,日子過得不比從前差,裝扮卻早已褪去了官場上的那模式化的一套。但是有些東西,卻像基因一般,從此跟著史為民一輩子——相認後,李雪蓮給史為民倒茶,他手指的三下叩謝禮,那麼自然又那麼熟悉。這一套只存在於領導對下屬的禮節性的動作,即使過了20年,還沒變。


這裡也不得不感嘆,史為民的扮演者,果然是趙立新啊。連手指都是戲。演技渾然天成,用在趙立新身上,一點也不過分。

趙立新其實很洋派,他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曾擔任瑞典國家話劇院導演、演員,並且同時精通四國語言。華語影視圈裡應該再難找出第二個擁有如此洋派背景的演員。


趙立新還很「出世」。讀詩,演話劇,挑戰演技、臺詞功底的事情,他一樣一樣去做,樂在其中。白襯衣、牛仔褲,微卷短髮,是他身體裡的大先生魯迅;傀儡、面具,是他想用來顛覆觀眾固定思維,感悟魯迅精神世界的現代意義的途徑。

別人不敢做的,趙立新都做了。


但是趙立新又很「傳統」,或是「入世」。無論是《羋月傳》裡的張儀,還是《曹操》裡的曹操,你可以透過趙立新的演繹看到角色身後的厚重歷史。


特別要提到趙立新的幾部明朝戲,結合歷史來欣賞一下他的表演。趙立新說:演員的最高精神是融入角色,代其行事。小鑑表示由衷的敬佩並且不能更贊同。


如果看過《大明王朝1566》,大家一定對趙立新在劇中扮演的官商沈一石印象深刻。沈一石這個角色雖然在商場打拼多年,但身上的商人氣反而越少越好;表面左右逢源,風度儒雅,但是內心苦楚,波濤洶湧。儒雅,淡然,深情而又精明,狡詐,重義。

沈一石就像是陽春白雪,渾身上下充滿了不食人間煙火的高冷氣質,明明是個沾滿銅臭味的商人,卻和勾心鬥角、苦心鑽營的那些官員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詩性而又世故。一舉一動都很有張力,很能體現人物的複雜性。

送一張沈一石寫真~~~



趙立新在說臺詞的時候都是順著眼的,很少看說話對象,渾身上下散發著一種「你離我遠點」的傲嬌氣質。

看看這眼神。

而在歷史上,內閣就是這麼地看不起以宦官和錦衣衛為代表的內官。在內閣的眼裡,這些人不過都是些聽皇帝擺布的偶人而已,又是自己掌握政治權力的一大障礙,自然對他們既瞧不起而又厭惡。而從趙立新在《繡春刀》裡扮演韓曠的眼睛裡,我們明明白白地讀出來了所有的信息。

這裡,我們也很少看到趙立新所扮演的韓曠拿正眼看人,尤其是面對趙靖忠和三兄弟的時候。

沈一石不看人,是因為他想離人間煙火越遠越好;而韓曠不看人,則是他根本看不起眼前的這些人。可以說,影片中的趙立新,從眼神、到肢體、到臺詞,已經徹頭徹尾穿越到了幾百年前的明朝。簡直是教科書般的詮釋。


在國安反間諜劇《於聲無處》中,趙立新飾演的「間諜」角色陳其乾入木三分。不但造型突破了以往的紳士形象,特意蓄起了八字鬍,在反派演技上也做了頗多功課,最終這部戲讓趙立新拿到了白玉蘭獎最佳男配角。


而在大熱的《中國式關係》裡,那個陰陰戳戳、唯唯諾諾的沈運,又讓趙立新成為了「婦女之友」。因為角色刻畫得生動,現在只要趙立新上街,還會有大媽追著喊「沈姑爺」……


強烈建議大家去看《於無聲處》,電視劇本身暫且不談!趙立新在裡面的演技真的是屌!炸!天!青年和中年完全兩種性格,毫無違和感。其中一段和親生兒子相認的感情戲我真是看哭出來,那種糾結的心理其他人演肯定假惺惺,他卻能駕馭得很完美。

他其實在話劇界的影響力勝過了電視劇領域。我看過他的枕頭人,那震撼無法用語言形容,總覺得覺得百老匯最頂級的演員也不過如此。


趙立新是百變的,每個角色都好像是他本人,其實卻又都不是。


《我不是潘金蓮》中,從出場時候那個坐在汽車後座小心翼翼喝粥的鏡頭開始,他就不是精通四國語言的洋派趙立新了,也不是《中國式關係》裡的沈運,更不是《羋月傳》裡的張儀了,他就是史為民——那個因為趕著去剪彩而「騙」了李雪蓮的史為民。


其實原著裡,史為民才是主角。電影的改編自有一套她的邏輯,把原著裡那個荒誕的「上訪故事」變成一個更荒誕的「現代潘金蓮之竇娥冤」故事後,李雪蓮成了絕對的主角,但趙立新的史為民存在感依然強大。

「這麼曲折啊。」

在重逢後的小麵館裡,史為民終於聽完了李雪蓮「冤情」的前因後果,包括那個沒有出世的孩子。而如今的李雪蓮,不再有恨;如今的史為民,也不再是那個「青天大老爺」。一件本來一頓飯的時間就能聽完的故事,前前後後卻花了整整20年。


至此,李雪蓮到底是不是潘金蓮,李雪蓮和秦玉河到底是不是假離婚,對李雪蓮、對史為民都已經不重要了。生活不是做數學題,答案是永恆有效的。很多時候,當事件過了時效,答案就變得可有可無了。人們再說起來,也不過是打發個茶餘飯後的無聊時光。

不過史為民應該還是會遺憾吧。如果當年能夠抽出一點點時間,停下來好好聽聽李雪蓮的故事,恐怕他和李雪蓮的人生都會變得不一樣吧。只是這世上有太多的事情都不會有如果了。


仔細想想,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史為民。

並不是如他一樣位高權重,而是在傾聽上,我們做得太少了,特別是在父母面前,我們總將他們的關切視為「嘮叨」,將他們的求知慾視為「煩惱」,寧可自己關在房間裡和手機和電腦待一天,也不願意好好聽他們說話,更別提好好和他們說話了。

可是誰知道,今天被我們以各種理由搪塞迴避掉的對話,多少年以後會成為我們心中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呢。

好的演員總是回頭客很多的,這不,2017年趙立新定的兩部新戲,繼續和範冰冰馮小剛合作呢。

相關焦點

  • 《我不是潘金蓮》:馮小剛導演藝術的「三岔口」
    馮小剛憑藉《我不是潘金蓮》獲得第5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前日,第5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落下帷幕。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在收穫5項提名之後,最終由馮小剛捧回「最佳導演獎」。這一結果,無疑是對馮小剛的重大表彰,並適時緩解了他整個職業生涯對於「導演藝術」的焦慮。
  • 《我不是潘金蓮》,是荒誕無稽?還是另有深意?
    《我不是潘金蓮》裡面李雪蓮的故事剪不斷、理還亂,故事講完,餘音不絕。《我不是潘金蓮》有批判了這些醜態的存在,可除此之外李雪蓮的問題直到最後都沒有解決,是不了了之的,我們應該從李雪蓮的故事來看它的深度意義。法律之外的盲區,即有法律無法限制的自由,也有法律無法約束的風險。
  • 我不是潘金蓮:生命短暫,別總和爛事糾纏!
    全城熱點《我不是潘金蓮》終於走上了屏幕。「可能我告他,他就會知錯了回來我身邊了。」無比錯誤的挽留方式。而他的丈夫更加不值得去挽留。」、「我不是因為想依靠你而不勞而獲幸福生活,可是你從沒有給我半點鼓勵」、"我罵你不是因為我脾氣差,是你不理解我的付出"、「我為你付出並不是想要控制你,我只是想為你提供一個乾淨的環境但你卻把家都搞邋遢了,你不珍惜我對你的愛」、「我經常鬧小情緒不是想要折磨你,是你老是玩遊戲都不幫我分擔一下家務活」、「我不是潘金蓮,我並沒有想要謀害你或拖累你的意思
  • 觀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我不是施耐庵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海報            我不是施耐庵           文| 陳  鐳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別出心裁地採用了圓形畫幅,導演的用心其實不難理解。我們讚許他的態度,但恰恰又是這些處理,拉開了電影和原著小說的距離,因為李雪蓮不是潘金蓮,劉震雲也不是施耐庵。
  •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是一面鏡子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講的是一個名叫李雪蓮的農村婦女因為一次與丈夫的假離婚案而與前夫及各級官員爭鬥了二十年的故事,不僅折騰了別人,更是將自己折騰得不成人樣的故事。影片大部分鏡頭是一個圓,展現一個複雜糾紛的萬花筒般的世界,只有在事情豁然開朗時才變成傳統的方形屏幕。這一圓一方到底在暗示什麼?
  • 《我不是潘金蓮》真正的主角不是範冰冰,而是28個男人
    公認馮小剛是最能說,最會點炮的導演,不管多大膽的話他都說得出來;而李安則又是天字第一號老好人,人見人愛好學生,不會得罪任何人,沒有人會不喜歡他。以及主持人——我們最聰明的導演賈樟柯,不管為人還是拍戲,科長都是真聰明,不是假聰明(借用《我不是潘金蓮》的一個梗)。
  • 範冰冰 我不是潘金蓮,也不是包法利夫人.
    馮小剛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拿到了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最佳影片金貝殼大獎,範冰冰也憑藉李雪蓮這個角色一舉奪後。
  • 同是「告狀」,《我不是潘金蓮》和《秋菊打官司》有啥不一樣
    《秋菊打官司》海報《我不是潘金蓮》海報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時下正在熱映。因為故事和法律關係密切,自然引發了不少法律界人士的關注。秋菊四處「告狀」,想幫自己的男人討說法,解決村長踢人的問題;而《我不是潘金蓮》裡,李雪蓮只是為了糾正一句話,證明她不是潘金蓮,付出了十幾年的代價。無論是秋菊還是李雪蓮,她們的訴求和堅持一度無人理解。特別是李雪蓮四處上訴,最初為的竟然是「先證明離婚是假的,與前夫結婚,再與他離婚」。這樣的「折騰」到底是為了什麼?
  • 【娛樂】阿扣說影——《我不是潘金蓮》
    百度百科給的電影簡介是這樣的: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李雪蓮,為了糾正一句話,與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打了十年交道,在十多年時間裡,從鎮到縣,由市至省,再到首都,廣闊天地中,一路與形形色色的大男人鬥智鬥勇、周旋不斷。縣長史為民是李雪蓮第四次告狀時所找到的人,最終結果是他非但沒有幫上李雪蓮反而還被其拉下馬,並改變了一生的命運。
  • 【周二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是撕出來的好片嗎?進來看看你就明白了
    一個農村婦女李雪蓮,和丈夫為了房子假離婚,卻被丈夫背叛,變成了真離婚。更不能忍的,是前夫還戳穿她婚前就不是處女,是現代潘金蓮。至於那些一門心思想睡李雪蓮的男人們,比如郭濤演的趙大頭,看起來齷齪,對性的渴望甚至都不加隱藏,可是齷齪裡,未必沒有人情,趙大頭的勸告是唯一一次打動過李雪蓮的:上訪是跟仇人過,而結婚是跟親人過。
  • 《我不是潘金蓮》:用荒誕終結荒誕——人情世故 主要人物譜
    被污衊成潘金蓮這事,可比離婚真假嚴重多了;離婚真假,馬上就顯得不重要了。以前糾纏過去是為了證明離婚的真假,現在糾纏過去還為了證明她不是潘金蓮;過去說這事純粹為了懲罰秦玉河,現在說這事還為了證明李雪蓮的清白。問題的複雜性在於,李雪蓮是不是潘金蓮這事,是由她跟秦玉河離婚的真假引起的;或者,為了證明李雪蓮不是潘金蓮,先得回頭說清楚離婚的真假。
  •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到底演了個什麼意思?
    範冰冰主演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演繹了一個名叫李雪蓮的農村婦女因為和丈夫秦玉河的離婚糾紛而打官司上訪的事情。但是離婚手續辦好後,秦玉河就反悔了,乘機拋棄了李雪蓮,還說李雪蓮是潘金蓮,讓李雪蓮恨的牙根痒痒,氣憤不已,心有不甘,鬧了幾十年,到處去告狀。
  • 《我不是潘金蓮》⑨ | 婚姻可以不幸,但女人一定要有錢
    來北京找李雪蓮,賈聰明本不想來,王公道像縣長鄭重逼他一樣,訓斥賈聰明: 「你哪能不去北京呢,你是始作俑者呀。不是你,今年整個法院都跟找人沒關係。你為一己之私,毀的不是你自己,而是整個法院,你還想躲?」 又說:「不是你去不去尋人的問題,是你尋到尋不到的問題。
  • 〖本周新片〗《我不是潘金蓮》《勇士之門》《阿拉丁》一定要「雨!露!均!沾!」
    ▲宰相背後的秘密《我不是潘金蓮》11月18日《我不是潘金蓮》全國公映,許多人都在等著這一天。無疑的是,這將成為電影史的一個傳奇。馮導表示「很多所謂的當代電影講的是美化了的現實生活,而《我不是潘金蓮》這個故事反映了21世紀最開始的人文環境,非常真實的展現了我們所處的環境和人際關係」。
  • 《我不是潘金蓮》:每個想證明自己的人,都曾弄丟過自己
    關於人生的詮釋,剛上映的《我不是潘金蓮》這部圓幕電影,以特有的荒誕表現手法,上演了一個農村婦女李雪蓮的人生縮影,也觸發了我們面對人生或關係中不如意的省思。惱羞成怒的李雪蓮本想把丈夫殺了,後來不僅沒人幫他,經人提醒覺得殺人並不解恨,才想到用告狀來折磨對方,沒想到最終卻折磨了她自己。第一次告狀就敗訴了,她突然想明白了,離婚本是兩個人的事,只要找秦玉河問清楚,只要他認這個離婚是假的,她的心裡就可以就此作罷。可秦玉河當著一桌人面,羞辱她「你不是李雪蓮,你是潘金蓮」,把李雪蓮徹底激怒了。
  • 《我不是潘金蓮》:聰明的女人,從不糾纏
    她就是《我不是潘金蓮》中的主人公——李雪蓮。她的悲慘經歷,帶給了我們3個人生啟示,一起來看。李雪蓮認識到上訪難以奏效,她找到秦玉河,讓她親口承認當初離婚是假的,然後,放下所有的恩怨,所有的一切一筆勾銷。她就重新找個丈夫,帶上女兒,踏踏實實過新的日子,重新開闢一個新的未來。但這時,渣男卻又給李雪蓮扣了一頂「潘金蓮」的帽子,指責李雪蓮結婚前與別人發生過關係。就因為這一句話,李雪蓮決定赴北京上訪。
  • 《我不是潘金蓮》:為賭一口氣賠上十年,卑微討好換不來理想婚姻
    馮小剛在拍攝《我不是潘金蓮》地時候提到這部電影中的官場環境和主角們的生存狀態,不無遺憾的總結道:「這個故事既不可能發生在美國,也不可能發生在朝鮮」——事實的確如此,在對於粗糲的現實主義官場的諷刺電影中,《我不是潘金蓮》無疑是近年來同類題材電影中最為局限性的一個,而這部作品在本身反應出來的關於官場的諷刺和藐視中,又濃烈的柔和著時代背景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凝固。
  • 《我不是潘金蓮》非偶發,假離婚變真離婚?離婚冷靜期跟你說no
    我想從另外一個「假離婚」的角度,說說我自己對離婚冷靜期的看法。《我不是潘金蓮》劇照2016年,馮小剛導演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螢屏大熱。但是,事實上,在離婚中,還真實存在一些以「假離婚」為名行「真離婚」目標的現象,而且在一些案例當中,竟然將此作為了一種離婚的「策略」。
  • ​《我不是潘金蓮》⑧ | 為什麼有些女人,總是遇見「渣男」
    回到飯館,欲推房門,聽見趙大頭在裡面說話,原來他已經買車票回來了。 李雪蓮準備推門進去,又聽他在手機裡跟人吵架,便不禁停在門口。 趙大頭:「不是老給你打電話,我把事給你落實了,你把我的事落實了沒有?」
  • 法官律師炮轟《我不是潘金蓮》:有多處法律硬傷
    這幾天,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大熱,引得圈內圈外人聲鼎沸。然而,這部看上去很接地氣、很「真實」的影片,遭到了徐州經開區人民法院審監庭庭長李曉梅法官、北京嶽成律師事務所鄭好律師的實名炮轟,稱電影存在法律硬傷。  昨日,成都商報記者聯繫上李曉梅法官,她坦言自己從事多年審判監督工作,長期把關審查錯案,對案件審理工作較為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