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人有一個絕活,就是對聯。在電視劇《鐵牙銅牙的紀曉嵐》中,小瀋陽和紀曉嵐的對抗往往是以對聯的形式進行的。字裡行間,神秘無處不在。當談話轉向時,往往是在殺人誅心。
很多西方學者對此總是深有感觸,認為中國古代文人是最優雅的,但也是最會打仗的。而且這種戰鬥方式往往蘊含著深刻的文學意味,堪稱一大特色。
可以被西方學者推崇。中國對聯自然是獨一無二的。歷史上有哪些充滿諷刺意味的精彩對聯?這些對聯的背後是什麼?
一、對聯的歷史。
所謂對聯,是指漢族的一種傳統文化,一般指寫在紙上或刻在竹木上的雙句。而且這類句子往往講究對仗、通順、協調,是漢語一字一聲的獨特藝術形式。
這種藝術最早出現在三國時期,因為史書記載明洪武時期,在江西蘆嶺地區出土了一個特大的鐵十字架。這個十字架上有三國孫權的年號,所以是三國孫權時代。這個物體上有奇妙的對聯。內容有::四海慶安瀾,鐵柱寶光留十字,萬民懷大澤,金爐香篆隔千秋。
這副對聯很精彩,很有中國文化特色,展現了那個時代的輝煌與繁榮。
但也有學者認為對聯最早起源於秦朝,當時稱之為符濤。棄舊迎新是早期人類的一種語言表達。但最早的對聯應該出現在唐代,譚禪學先生根據莫高窟佛經洞出土的斯坦因0610《文史識》對此有所論述。
而且對聯的歷史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階段。
最早的對聯講究對仗,一般用口語表達,在民間廣泛使用。後來到了先秦時期,對聯就到了對偶階段,開始講究工整的對句。當時流傳著非常美妙的古歌,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典型的二元性。
東漢時期,楹聯迎來了駢文階段,這一時期駢文盛行,並輔以對句,因此楹聯的形式也變得更加優美多彩。我們所學的《王騰亭集序》一文有奇妙的表現,如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這就是駢文二元性的經典。
後來到了唐代,對聯改變了很多,開始講究節奏之美。從此所有對聯都講究對仗和句式,獨具魅力。
到清代,紀曉嵐和小瀋陽在對聯上對峙,這已經是對聯文化的高潮。他們可以用任何形式表達,他們往往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忘記了自己想要的,但一切都變了。
第二,絕妙的對聯。
客觀來說,對聯是一種高雅文化,是一種真實的文學現象。但是文化也是現實的反映,所以很多精彩的對聯不僅體現在優美的表達上,還體現在語言的對抗上。
清代有這樣一副對聯,表現了當時對聯的風格。
在江淮一帶,有一個叫陸的富裕家庭。這個家雖然有錢有勢,但是有錢是無情的。而且家裡人眼光很亮,從小嬌生慣養,也養成了桀驁不馴的性格。
因為家庭的影響,加上我桀驁不馴的性格,這位小姐並沒有遵守儒家倫理,而是肆無忌憚,到處勾搭男人,做出了很多不光彩的事情。後來大家都知道這位小姐沒結婚的時候和一個男人私會,甚至還偷偷養了男寵。
在清朝的封建禮教下,這一舉動是極大的越軌,是對人倫的侵犯,難免被周圍人指指點點。可是大小姐利用了家裡的財富,不在乎別人的言論,還是一意孤行。
因此,一位學者給了她一副上聯,內容是:呂府姑娘,下口大於上口。
這對聯的意思很明確,明確指責女孩行為不檢。對聯的寫法雖然很簡單,但是對缺點很挑剔,直指重點,可謂殺人滅口。
但時過境遷,來自呂府的女孩其實是想結婚的,只是結婚的對象是一個叫許的惡霸。兩個人的結合可以用串通一氣來形容,造成人圍觀。
於是不久,書生又出來了,內容是:許之子,惡之人多,義之人少。
兩者結合:綠芙姑娘,下口大於上口。徐公子,惡人多,好人少。此聯上下工整,內容簡潔明了,前後對稱,必不可少。
很快,這副對聯就在他們結婚那天送給了他們。結果大家哄堂大笑。金很生氣,但因為這位學者沒有留下他的名字,他別無選擇,只好放棄。
後人點評:對聯的妙處在於殺人,殺人無汙言,卻處處傷重點,令人汗顏。
巧合的是,這並不是罵對聯史上唯一的一句話。例如,當時李太白有許多優秀的作品。
唐朝時,桀驁不馴,經常得罪包括楊、在內的高官。
同樣魯莽的楊深知李白文採高超,卻要在面前耍大刀,甚至還要用對聯諷刺。說:在伐木山上,兩隻猿猴問猴子怎麼砍鋸子。
暗示李白,叫他猴子,上躥下跳。
李太白既不生氣也不吵鬧,但他只是說:「一匹馬藏在泥裡,看看它是怎麼掙脫的。」
楊一聽,瞬間臉頰通紅,目瞪口呆。搞了半天,結果解決問題的人變成了野獸,而且還是在泥地裡打滾的野獸。
李太白的這句話可謂精彩。用一個人的方式,給另一個人的身體,很奇妙。
三、對聯的意義。
看完這些精彩的對聯,我們不僅要佩服它們的兩重性和諷刺性,還要看到它們背後的含義。
客觀來說,對聯是一門古老的哲學藝術,中國古代的太極就是一副非常好的對聯。正如曾仕強先生所說,一陰一陽是道,這是一種奇妙的哲學,具有對聯的內涵。
陰陽是一種對稱,是不斷進化的。對聯也是如此。通過句子的對稱和連接,演變出一種獨特的語言和文化,灑脫、優美、諷刺。
外國人總說中國隊連罵人都不帶髒字,中國文化能把人吹到極致,讓人覺得舒服,卻沒有意識到自己被罵了。但中國文化真正的魅力在於它的多變和浮躁,而不僅僅是罵人。
一個簡單的單詞包含多種圖像。比如一副對聯,上嘴和下嘴本來就是嘴,但是對聯簡單的字面意思,實際上已經變成了指責女性行為不端的全心論。
舉個例子,明明都是姓徐的,但簡單一句話,姓徐的惡霸和姓徐的很多人區別開來,再加上年輕的蕩婦,形成了勾結的組合。對聯對稱,壞人成雙成對,諷刺情緒在此。
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多變多變多變,深刻程度僅次於易經的演變,這是西方人無法理解的,需要深入研究的。
結論。
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不應該過度崇拜西方文化,貶低自己的文化。因為我們根本沒有學到祖先的全部智慧,祖先的智慧永遠不會過時。正如曾仕強先生所說,中國的書籍即使在幾千年後也不會過時。而西方的各種管理類的書,才10年就報銷了,差遠了。
況且從實際效果來說,中國古代的古典文化連罵人都領先西方,其他方面就更不用說了。因此,我們應該重拾對傳統文化的信心,對傳統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從而更好地面對現代生活,增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