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諷刺意義的上聯:「呂府姑娘,下口大過上口」,下聯更是一絕

2021-01-11 歷史在眼前

中國古代文人有一個絕活,就是對聯。在電視劇《鐵牙銅牙的紀曉嵐》中,小瀋陽和紀曉嵐的對抗往往是以對聯的形式進行的。字裡行間,神秘無處不在。當談話轉向時,往往是在殺人誅心。

很多西方學者對此總是深有感觸,認為中國古代文人是最優雅的,但也是最會打仗的。而且這種戰鬥方式往往蘊含著深刻的文學意味,堪稱一大特色。

可以被西方學者推崇。中國對聯自然是獨一無二的。歷史上有哪些充滿諷刺意味的精彩對聯?這些對聯的背後是什麼?

一、對聯的歷史。

所謂對聯,是指漢族的一種傳統文化,一般指寫在紙上或刻在竹木上的雙句。而且這類句子往往講究對仗、通順、協調,是漢語一字一聲的獨特藝術形式。

這種藝術最早出現在三國時期,因為史書記載明洪武時期,在江西蘆嶺地區出土了一個特大的鐵十字架。這個十字架上有三國孫權的年號,所以是三國孫權時代。這個物體上有奇妙的對聯。內容有::四海慶安瀾,鐵柱寶光留十字,萬民懷大澤,金爐香篆隔千秋。

這副對聯很精彩,很有中國文化特色,展現了那個時代的輝煌與繁榮。

但也有學者認為對聯最早起源於秦朝,當時稱之為符濤。棄舊迎新是早期人類的一種語言表達。但最早的對聯應該出現在唐代,譚禪學先生根據莫高窟佛經洞出土的斯坦因0610《文史識》對此有所論述。

而且對聯的歷史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階段。

最早的對聯講究對仗,一般用口語表達,在民間廣泛使用。後來到了先秦時期,對聯就到了對偶階段,開始講究工整的對句。當時流傳著非常美妙的古歌,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典型的二元性。

東漢時期,楹聯迎來了駢文階段,這一時期駢文盛行,並輔以對句,因此楹聯的形式也變得更加優美多彩。我們所學的《王騰亭集序》一文有奇妙的表現,如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這就是駢文二元性的經典。

後來到了唐代,對聯改變了很多,開始講究節奏之美。從此所有對聯都講究對仗和句式,獨具魅力。

到清代,紀曉嵐和小瀋陽在對聯上對峙,這已經是對聯文化的高潮。他們可以用任何形式表達,他們往往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忘記了自己想要的,但一切都變了。

第二,絕妙的對聯。

客觀來說,對聯是一種高雅文化,是一種真實的文學現象。但是文化也是現實的反映,所以很多精彩的對聯不僅體現在優美的表達上,還體現在語言的對抗上。

清代有這樣一副對聯,表現了當時對聯的風格。

在江淮一帶,有一個叫陸的富裕家庭。這個家雖然有錢有勢,但是有錢是無情的。而且家裡人眼光很亮,從小嬌生慣養,也養成了桀驁不馴的性格。

因為家庭的影響,加上我桀驁不馴的性格,這位小姐並沒有遵守儒家倫理,而是肆無忌憚,到處勾搭男人,做出了很多不光彩的事情。後來大家都知道這位小姐沒結婚的時候和一個男人私會,甚至還偷偷養了男寵。

在清朝的封建禮教下,這一舉動是極大的越軌,是對人倫的侵犯,難免被周圍人指指點點。可是大小姐利用了家裡的財富,不在乎別人的言論,還是一意孤行。

因此,一位學者給了她一副上聯,內容是:呂府姑娘,下口大於上口。

這對聯的意思很明確,明確指責女孩行為不檢。對聯的寫法雖然很簡單,但是對缺點很挑剔,直指重點,可謂殺人滅口。

但時過境遷,來自呂府的女孩其實是想結婚的,只是結婚的對象是一個叫許的惡霸。兩個人的結合可以用串通一氣來形容,造成人圍觀。

於是不久,書生又出來了,內容是:許之子,惡之人多,義之人少。

兩者結合:綠芙姑娘,下口大於上口。徐公子,惡人多,好人少。此聯上下工整,內容簡潔明了,前後對稱,必不可少。

很快,這副對聯就在他們結婚那天送給了他們。結果大家哄堂大笑。金很生氣,但因為這位學者沒有留下他的名字,他別無選擇,只好放棄。

後人點評:對聯的妙處在於殺人,殺人無汙言,卻處處傷重點,令人汗顏。

巧合的是,這並不是罵對聯史上唯一的一句話。例如,當時李太白有許多優秀的作品。

唐朝時,桀驁不馴,經常得罪包括楊、在內的高官。

同樣魯莽的楊深知李白文採高超,卻要在面前耍大刀,甚至還要用對聯諷刺。說:在伐木山上,兩隻猿猴問猴子怎麼砍鋸子。

暗示李白,叫他猴子,上躥下跳。

李太白既不生氣也不吵鬧,但他只是說:「一匹馬藏在泥裡,看看它是怎麼掙脫的。」

楊一聽,瞬間臉頰通紅,目瞪口呆。搞了半天,結果解決問題的人變成了野獸,而且還是在泥地裡打滾的野獸。

李太白的這句話可謂精彩。用一個人的方式,給另一個人的身體,很奇妙。

三、對聯的意義。

看完這些精彩的對聯,我們不僅要佩服它們的兩重性和諷刺性,還要看到它們背後的含義。

客觀來說,對聯是一門古老的哲學藝術,中國古代的太極就是一副非常好的對聯。正如曾仕強先生所說,一陰一陽是道,這是一種奇妙的哲學,具有對聯的內涵。

陰陽是一種對稱,是不斷進化的。對聯也是如此。通過句子的對稱和連接,演變出一種獨特的語言和文化,灑脫、優美、諷刺。

外國人總說中國隊連罵人都不帶髒字,中國文化能把人吹到極致,讓人覺得舒服,卻沒有意識到自己被罵了。但中國文化真正的魅力在於它的多變和浮躁,而不僅僅是罵人。

一個簡單的單詞包含多種圖像。比如一副對聯,上嘴和下嘴本來就是嘴,但是對聯簡單的字面意思,實際上已經變成了指責女性行為不端的全心論。

舉個例子,明明都是姓徐的,但簡單一句話,姓徐的惡霸和姓徐的很多人區別開來,再加上年輕的蕩婦,形成了勾結的組合。對聯對稱,壞人成雙成對,諷刺情緒在此。

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多變多變多變,深刻程度僅次於易經的演變,這是西方人無法理解的,需要深入研究的。

結論。

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不應該過度崇拜西方文化,貶低自己的文化。因為我們根本沒有學到祖先的全部智慧,祖先的智慧永遠不會過時。正如曾仕強先生所說,中國的書籍即使在幾千年後也不會過時。而西方的各種管理類的書,才10年就報銷了,差遠了。

況且從實際效果來說,中國古代的古典文化連罵人都領先西方,其他方面就更不用說了。因此,我們應該重拾對傳統文化的信心,對傳統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從而更好地面對現代生活,增強自己。

相關焦點

  • 呂家姑娘結婚,秀才送絕妙對聯:下口大過上口
    但他天性剛直,對一些歪風邪氣總是看不順眼,手裡雖沒權沒錢,但他會寫對聯,常常用對聯當武器,諷刺那些貪官汙吏、土豪劣紳。有一個大戶人家家裡有喜事,這本來是件好事,但是由於新人雙方的特殊性,讓這件事就變得有意思了。新娘家裡姓呂,靠坑蒙拐騙起家的,平時欺壓鄉裡,無惡不作。
  • 經典對聯:上聯「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吳」, 下聯實在對不出!
    據說明太祖朱元璋雖然沒上過學,但是喜歡別人稱讚他為讀書人,畢竟沒有什麼皇帝喜歡讓別人說是文盲吧,朱元璋在攻打陳友諒的時候,來到了曾經的吳地,心中發出感慨,便說了一個上聯:「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吳」。這個對聯也是很有意思,因為「天上口」組成了「吞」,而「天下口」組成了「吳」這是典型的拆字聯,此上聯一出,身邊的人也都是對朱元璋非常佩服。但是朱元璋也想找一個下聯啊。
  • 上聯:一口為口,二口為呂,三口為品下聯其實更經典
    十口思君,思君思國思社稷;八目共賞,賞花賞月賞秋香。這是周星馳導演在《唐伯虎點秋香》一劇中的一個經典對話。那段「唐伯虎」和書生的對話,不僅給人們帶來了歡聲笑語,也極大的展現了漢語的魅力。對聯是中國的一個傳統文化,每逢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口貼上一副對聯。
  • 老漁夫一上聯:「水漲船高,蠢子無知稱竿縮」,下聯千古絕對
    對聯作為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組成一部分,自古就受到了歷朝歷代才子們的喜愛和追捧,閒暇時,約上三五個好友,往茶館一坐,借景生題,對上幾幅,既解了無趣,
  • 上聯:一日為日,二日為昌,三日為晶,下聯是什麼
    上聯:一日為日,二日為昌,三日為晶,有人說下聯太絕了,你知道是什麼嗎?宋朝時期的蘇東坡是一個清心寡欲的詩人,尤其喜歡吟詩作賦和遊山玩水,雖然世事艱難,但心境依然坦然。在被貶官後,別人都是傷心難過,而他卻研製出了東坡肉,靠味覺的滿足來撫慰自己靈魂的不安,這樣的自在心態值得壓力大的現代人學習。
  • 華羅庚出上聯「三強韓魏趙」,難倒眾人,下聯一出更是經典
    中國的傳統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其中的對聯文化更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在歷史上一直散發出耀眼的光輝。古代文人墨客聚集在一起,除了吟詩就是以對對聯的方式互相增進感情,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歷史上出名的對聯數不勝數,對聯的名人我們也能如數家珍。比如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蘇東坡,明代的唐伯虎、解縉,還有清代的紀曉嵐、鄭板橋等等。現如今人們也經常用對聯來表達自己美好的願望,不論是給長輩祝壽寫的壽聯,還是親朋好友結婚我們送上的喜聯,甚至是開業的時候寫的開業聯等等,無不是傳統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的完美應用。
  • 棺材店的一副上聯:「人無千歲壽」,大才子對出下聯,很有哲理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對聯文化更是意義深遠。早期的對聯被稱為楹聯,一般都是寫在桃符之上,後來造紙術發明後,對聯都用筆墨紙硯代替,這樣一來對聯的傳承變得更廣泛了。 對聯的種類有很多,比如諧音聯、拆字聯、疊字聯、重字聯等等,每一種區分,都有一定的規則限制。
  • 少女一上聯:「對對鴛鴦鳥易散」,採藥郎一下聯,抱得美人歸
    ,不管能不能中,至少能一睹孟小姐的芳容,隨即,孟小姐貼出了一個上聯上聯:北鬥七星,水底連天十四點孟小姐這上聯出的很巧妙,北鬥七星,倒映在水中也是七點,連天相加,便是十四點,看似簡單,實則難度頗高,此聯一出,在場的一眾才子紛紛絞盡腦汁,苦思冥想,可是大半天過去,愣是沒人對出下聯來,場面頓時有些安靜,孟員外更是當場愣了一下
  • 鄭板橋罵和尚為「禿驢」,上聯「鳳來禾下鳥飛去」,下聯更是絕配
    對聯不僅僅講究對仗工整,一副高深的經典佳對,往往都讓人玩味其中,或能感悟出深刻的道理,或能從中發現什麼隱藏的含義,對聯可以說是一種高級的文字遊戲,文人墨客對其更是喜愛有加。歷史上有關對聯的趣事有很多,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一說清代鄭板橋的對聯趣事,細細品讀,實在讓人忍俊不禁。
  • 朱元璋出上聯:老子天下第一,才子接出下聯,為何被殺?
    朱元璋的童年充滿悲劇色彩,家裡窮得叮噹響,父母很早就去世了,走投無路的朱元璋見識了舅舅的冷嘲熱諷和掃地出門,為了能夠混口飯吃,朱元璋來到廟裡做個和尚。和尚的日子也並不是吃穿不愁,朱元璋也要自己出去化緣,說白了和叫花子要飯沒什麼區別。
  • 一對新人成親,女方出一上聯:「有水有田方有米」,下聯太經典了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在五千年的長河中,充滿智慧的老祖先創造出了許許多多的優秀文化,它們啟迪著人們的思維,增添了無限樂趣,讓人們不管是在朋友聚會時,
  • 老闆娘出上聯:「鴻是江邊鳥」,男員工的下聯,真是太精彩了!
    不過有心跟他們開個玩笑,為難一下他們:呀,吃點喝點倒沒啥,可也不能白吃白喝啊,這樣吧,我出三個上聯,你們誰能對出下聯,今晚吃的喝的算我的!我再封個大紅包,怎麼樣?大廚和兩個跑堂的帥哥一聽這話,相互望了一眼,點頭應允。背地裡都在摩拳擦掌,準備一展才能!
  • 師爺為公共廁所寫了一副對聯,上聯:來人不蹲就站,下聯更是一絕
    上聯是一個"死"字,至於下聯,大家可能認為一定對應著"生",實則不然,下聯寫的是一個倒著的"生",這幅對聯想要傳達的意思是:寧可站著被處死,也不願跪著苟且偷生,簡簡單單兩個字,就把中華民族寧死不屈的頑強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有這種篇幅短只有兩個字的對聯,肯定也有比較長的對聯,清末一位叫做鍾雲舫的文人,就寫了一副長達1612個字的對聯,堪稱是歷史上最長的一副對聯。
  • 千古絕對:上聯「紙上畫龍龍不動」, 下聯實在是經典!
    也有些對聯是一個人出上聯讓別人想下聯。這種對聯往往非常有意思。比如說古代佛印和蘇小妹之間就有一個對聯非常有意思,有一天佛印找到蘇軾,大誇佛法無邊。而蘇小妹在一旁實在看不下去了於是就說「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意思非常簡單,就是在諷刺佛印。而佛印當然也聽出這裡面的畫外音了。於是便說「女卑為婢,女又可稱奴」。在明朝的時候,江南的四大才子相聚在一起。他們來到了一座寺廟裡面。
  • 千金小姐一上聯:「南海觀音,遊到信宜收貴子」,窮秀才下聯絕對
    說到對聯,相信中國人都不會陌生,特別是老一輩的人,他們對對聯更是有著深厚的感情,以前家庭條件不富裕,每逢春節來臨,都要找幾幅有意義的對聯,親自動手寫上,然後紅紅火火的貼在大門上,期待著來年五穀豐登,風調雨順。
  • 上聯「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生生不斷」,同學群對的下聯精彩
    對聯不僅是一種文化形式,更是一種百玩不厭的文字遊戲。古今天下,不論是文人士子,還是販夫走卒,或者說是上班打工族,閒暇之餘,都喜歡對幾個趣味對聯。很明顯,該上聯是從一個網絡聯句改編而來的,一共有13個字,分為4小句,前面三小句都以「生」字結尾,最後一小句以「生」字疊字開頭,並組成一個意義非凡的成語,字面上連貫通順。
  • 傲嬌書生出上聯:「白水泉三口為品」,牧羊女巧對,書生自嘆不如
    而後這一說法也得到了世界紀錄協會的認證,他們對外宣布世界上最早的春聯就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經過發展,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歡通過對聯切磋文採,而且還有一些大文豪學有所成後都想證明一下自己的才學,因而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文學故事。
  • 人強命不強,求上聯,對聯皇帝朱元璋,皇帝乾隆的絕聯至今無下聯
    天上口,志在吞吳 上聯出自劉伯溫,下聯出自朱元璋,這是一副豪氣萬丈的對聯,融遠大的理想與志向於其中,一張貼出來就能起到鼓舞人心增強鬥志的作用,把愛好應用到事業上,可見朱元璋的高明。
  • 上聯:上對下聯,聯聯妙對
    上聯:上對下聯,聯聯妙對;下聯:???對聯小知識:對聯,俗稱對子,由兩句對偶句組成,它起源於五代十國時期,是中文語言一種特有的藝術形式,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對聯作為一種學問,有很多講究,下面,我就簡要的和朋友們介紹一下。
  • 古今四十副絕妙對聯,最後一個下聯無人對出
    吳雖有口只談天。9、雲鎖高山,哪個尖峰得出;日穿漏壁,這條光棍難拿。10、一史不通難做吏,二人相聚總由天。11、上鉤為老,下鉤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二人是天,一人是大,天大人情,人情大過天。12、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讀否?老總管,生南方,來北地,那個東西還在嗎?13、升官發財,請走別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