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國人的聖經

2020-12-26 騰訊網

《論語》的核心內容是「仁,義,禮,智,信」。大多以平凡樸素的事實,揭示出人生,社會的深刻道理。

《論語》認為,學問不僅是文化知識,還包括做人的經驗和做人的道理。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師",「吾日三省吾身"等。這說明知識必須同社會實踐相結合,學問再好形上學,誇誇其談,就不是真正的學問,學問再高,做人不講究道理,沒有德性,照樣不是有成就的人。

孔子認為,做人應該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出外尊敬兄長,行為謹慎,講究信用,廣泛愛護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之後還有剩餘精力的話,就用來好好做學問。

道德高尚的人要有智慧,智慧是一個人的聰明才智。《論語》中的智慧是講一個人的真才實學。有智慧的人像水一樣透明,自然,活潑,安祥;有智慧的人又像高山一樣崇高,偉大,謙虛,寧靜。有智慧的人樂觀豁達,興趣廣泛,立志高遠,謙遜平和。 聰明的人,他的智慧告訴他自己有獨立見解,獨立人格,所以任何環境的影響不了他,愚蠢約人,反正沒有智慧,,對環境不敏感,沒有感覺,所以也影響不了他。中間一類人不聰明也不笨,這類人就很容易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所以我們要做真正有智慧的人。

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應該誠實,信守諾言,忠信篤實,孔子把忠與信並提,認為忠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如果得不到別人的信任,什麼事都辦不成。信任又是互相的,要得到別人的信任首先要自己講信用。

相關焦點

  • 如何讀聖經?
    map 就是地圖,聖經就是我們人生的地圖,用m-a-p-s 這四個英文字母,我來解釋四個點。第一個點是M。M 就是stands for manuscript。就是說,聖經是你研究的manuscript,叫作版本。版本不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什麼書齋出了一個版本,或者這個書樓出了一個版本。我們現在說的這個manuscript,這個版本,就是原來的那些「手稿」。
  • 於丹老師:《論語》心得 01
    《論語》,流傳2500多年,影響世代中國人,它的經典語句,每一個中國人耳熟能詳。《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於丹老師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古典文化,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 01  天地人之道學習了於丹老師的《論語》心得使我受益非淺。於丹老師對《論語》從七個方面進行了拆講與分析。
  • 學習《論語》等古文,吟誦是必不可少的
    《論語》在中華傳統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不僅是中國人,即便許多外國人,也為《論語》的精大博深所傾倒。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過程中,《論語》成為傳播中華文化,展示中國文明的精髓。在央視某檔節目中,曾有一位來自古巴的小夥,用流利的中文,聲情並茂地朗誦《論語》,作為嘉賓的一位著名演員說,他聽到這位小夥的朗誦,既激動又慚愧,自己從小到大到竟然沒有讀到過《論語》。這位演員的經歷大概不是個例。
  • 盤點《論語》中的名言警句,就知道儒家對中國人的影響有多大
    我雖然摘錄了《論語》的部分詞句,但在我看來,論語的每一句都是精雕細琢的名言警句,也許你沒度過論語,但是你會發現,中國人的文化和思想,都可以在《論語》中找到。
  • 半部《論語》治天下……
    熟讀《論語》及儒家經典,然後躍上某個平臺,並有機會參與治理天下,一直都是中國讀書人的崇高理想。但中國讀《論語》的人多,有機會用世者少之又少,「治天下」之說多半屬於書生們的自嘲或自慰罷了。 事實上,真正影響並決定了中國人精神氣質的就是孔子。他就是中華民族文化性格的底色——從這個角度講,是孔子創造並主宰了中華民族,他就是我們的「上帝」。
  • 第一個用雕版印刷《聖經》中文全譯本的人是誰?
    赴東方國度傳教前,一個叫做容三德(YongSamTak)的中國人成為他的漢語啟蒙老師。「……達成目標(掌握漢語)之後,你要儘快將這項成就轉變對於全世界有益的事——也許你有此榮幸編纂一部較以前更為全面、正確的漢語詞典……」此外,倫敦會還希望馬禮遜把《聖經》翻譯成「世界上1/3人所講的中文」。
  • 黎鳴:《論語》中的好聽話成不了國人的好品質,為什麼?
    除非是符合客觀自然規律的「必然性」和「普遍性」的人類真理性和真實性的話語,否則,任何漂亮的「好聽話」,都將不可能被稱作是人類真正有價值的可實踐的「知識」性的話語。很顯然,《論語》之中的幾乎所有「子曰」的「好聽話」,可以說,全都談不上具有任何客觀的「必然性」和「普遍性」的最基本屬性。
  • 論語 | 顏淵篇第五
    近幾十年來,大家攻擊中國文化幾千年來受這兩句話的影響太大,說中國人喜歡講宿命論,受了這種思想的阻礙,所以沒有進步。實際上這是中國文化,東方文化,人生哲學中最高的哲學。「命」是什麼?「天」又是什麼?在中國哲學中是大問題。後世的觀念,對於所謂「命」,以為就是算八字的那個「命」、看相的那個「命」、宿命論的那個「命」,這就弄錯了。
  • 《論語》不是博物館裡的陳列品——讀周志文《論語講析》
    這是婦孺皆知的《論語》開篇第一章。看似平易,卻蘊含奧義。周志文先生在《論語講析》(活字文化·北京出版社2019年10月)中獨闢蹊徑,把這三句話視為一個整體,給出了與眾不同的解釋。說「不同」,卻又不給人標新立異的感覺,相反,不論贊成與否,過目之後都會覺得他的詮解於理可通:《論語》以此篇此章為首,或是偶然,或有深意。
  • 《於丹「論語心得」》讀書筆記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
  • 《論語》名句賞析:百裡挑一的女孩名字,個個出自文學典故
    中國人起名自古即有「文論語,武周易」之說。 中國人的名字很有文化內涵,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拜《論語》所賜。這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名字來源於論語文雅氣質的句子,二是起名遵循《論語》彰顯文化內涵的美學傳統。比如,陳毅,開國元帥,名字出自《論語》:「士不可不弘毅」。
  • 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 論語熙解
    音頻作者為熙華國學院學員張亦弛小朋友和他媽媽,以《論語熙解》為底本演繹,歡迎訂閱喜馬拉雅電臺《
  • 莫把《論語》作書讀,這個外國人這樣讀孔子
    但你是否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外國人該怎麼讀論語?美國儒者羅思文教授四十多年來研究、講授《論語》,他認為《論語》最重要的本質,不是作為一本儒家哲學開宗立派的哲學經典,去探索哲學之「道」。相反,《論語》恰恰是要人拋棄純粹的思辨、理論和教條,而是通過人生的實踐來獲得真正的知、理和道。
  • 新教中文聖經譯本
    在美國樂可門基金會資助下,由國人自譯,自1972年開始,據聯合聖經公會第二版希臘文聖經(1966)及德國聖經公會之希伯來文聖經(1977)翻譯,以忠於原文並採用現代語體為原則進行翻譯,由環球聖經公會會長容保羅為首的三十多位中國翻譯家組成的委員會,由鮑會園作序並為環球聖經公會榮譽顧問。——介於「直譯」「活譯」之間。
  • 《論語》名句起名:豔美絕倫的女寶寶名,讓愛常伴著我們
    《論語》編纂者主要是仲弓、子遊、子夏、子貢,是孔門弟子集體智慧的結晶。他們憂慮師道失傳,和少數留在魯國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完成。一、《論語》中豔美絕倫的女寶寶名古人云:「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古人起名都有引經據典的習慣。
  • 鼠寶寶名字推薦:10個論語才高八鬥的小寶寶名,魅力滿滿
    中國人起名自古即有「文論語,武周易」之說。 中國人的名字很有文化內涵,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拜《論語》所賜。這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名字來源於論語文雅氣質的句子,二是起名遵循《論語》彰顯文化內涵的美學傳統。比如,陳毅,開國元帥,名字出自《論語》:「士不可不弘毅」。
  • 從孔子的《論語》來解讀,我們的優秀品質
    我們很早就知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那麼這裡的「仁」該如何理解呢,今天我們從《論語》出發來了解一下。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者,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專訪|周志文:只要有文明存在,《論語》絕不會消失的
    《論語》是中國人必讀的一本書,因為它是塑造中國文化最重要的一個基礎。歷史上,註解《論語》的書非常多,近人錢穆、楊伯峻、李澤厚、李零等都有新的讀解,甚至為此引發爭議。市面上幾乎每隔一陣就會出現新的闡發,臺灣大學中文系周志文教授的《論語講析》(北京出版社2019年10月版)即是其中之一。周先生說他從醞釀、構思到準備,斷斷續續花了三四十年的光景,書中確有新的見解。
  • 男寶女寶取名:20個論語穎悟絕人的小孩名,歡迎入坑
    《論語》是中國現傳揚並學習的古代著作之一,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 「語錄體」 。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與《詩》、《書》、《禮》、《易》、《春秋》等「五經」,總稱「四書五經」。一、穎悟絕人的小孩名古人云:「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古人起名都有引經據典的習慣。
  • 《論語讀解》:樂羊食子與程畿守義
    「仁」是儒學的核心價值追求,因此在《論語》中多次出現,這裡是第一次。 朱熹受程頤影響,主張本句有不同的斷句方式,其認為孝悌不是「仁之本」,而是「為仁之本」。所謂的「為仁」,指「行仁」,即仁道的實踐。行仁從踐行孝悌開始,這個沒問題;但是說孝悌是仁的根本、基礎,也同樣能說得通,實在沒必要把理學那套性、用、理之類的概念、框架強加於《論語》之上。 有若這句話的核心意思是說:一個人在家裡要孝順父母、敬愛兄長;人能孝悌,則心氣和順,不好犯上,則必然不好作亂,整個社會就進入了仁道的狀態了。君子凡事都專心用力於根本,根本確立,其道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