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閱讀丨劇透的藝術 by 馬伯庸

2021-02-08 讀書有疑

歡迎點擊上方的「讀書有疑」關注我們!讀書有疑,給你新鮮暢快的閱讀感受。微信號:doubtsinreading


文/馬伯庸

這世界有許多種藝術,有的讓人流淚;有的讓人流血;有的讓人流汗;也有的藝術讓人先流淚,再流汗,最後流血;也有的藝術讓人先流血,再流汗,再流淚——當然,後兩者不再討論範圍之內。

懷爾特·斯杜爾勳爵在他那本名聲昭著的《論我們時代的精神》給劇透作了一個定義:「劇透是一種高雅、精緻的,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沃納·海森堡在《哥本哈根:我與玻爾不得不說得故事》裡也提到:「我對核裂變原理的靈感,完全得益於劇透這一種智慧體操。劇透和核裂變的原理基本一樣:用劇透去撞擊閱讀的樂趣,讓它裂變,並釋放出雙倍劇透的樂趣。」

如你所見,以上的名人名言均屬偽造,但這並不影響劇透的正當性。

那麼,什麼是劇透呢?

是在1977年5月25日的美國37家電影院前高舉著牌子,告訴每一個買票的人:「黑勳爵是盧克的爸爸,他後來死了。」

是在1980年春節前夜的中國大陸,用大喇叭在胡同裡用最大分貝拜完年以後說:「許文強一出門就被亂槍打死。」

是在1999年《第六感》放映到一半的時候,對還在同情湯尼-科萊特的觀眾說:「死的其實是布魯斯-威利斯。」

是在1993年蹲在租漫畫店門口,告訴手裡捧著《金田一少年事件簿》的幸福少年們說:「悲戀湖殺人事件的兇手是遠野英治,他沒死,後來在《黑死蝶》裡又出現了。」

是在2004年用群發EMAIL的形式告訴郵件列表裡的每一個人:「聖杯就在羅浮宮裡,耶穌有後裔,是索菲婭。」

是在2005年拿到首發的《哈裡波特與混血王子》以後,先翻開目錄頁,然後打電話給等待中文版的朋友:「鄧不利多死了。」

關於哈裡波特,我有一位羅姓朋友作的更絕,他把自己的MSN名字改成「鄧不利多死了」,然後不停地上線和下線。於是所有人——包括完全不想被劇透的不幸人們——悲哀地看著屏幕上MSN提示窗口反覆提示「您的朋友『鄧不利多死了』已經上線……」

可見,神聖的劇透並不違背道德,事實上它達到了一個很高的道德境界:劇透把真相帶給人類——只不過時間稍微提早了那麼一陣罷了。當對方知道情節後那一瞬間的錯愕,真的,沒有比這更好的獎賞了,之前為了提前知道劇情而付出的一切辛苦都得到了回報。阿門。

從廣義的範圍來說,耶穌是第一個劇透者,他劇透了自己在未來的死亡,但是他還不夠徹底;而流傳最廣泛的劇透者並不是我、羅姓朋友、祝姓朋友或者任何一個單獨的個人,而是一個巨大的團夥:他們每天靠劇透為樂,並在各地設置分部,讓所有的人都第一時間被劇透到。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中國電視報》劇情簡介欄目。

沒有什麼比推理和懸疑更怕劇透了,它們就想是雪人畏懼太陽一樣畏懼劇透。我至今還記得我的第一次是在中學時。

那是一個夏日的黃昏,我的一位初中女同學一個人在教室裡安靜地翻閱著書卷,齊耳的短髮,細膩修長的手指輕輕擱在散發著香氣的書頁上。夕陽輕柔地照進來,把一切都塗成金黃色,蟬鳴聲聲。

我抨然心動,帶著笑容走過去,向她問候:「你好。」她抬起頭來,露出文靜的微笑:「你好。」我注意到了書名是《十個小印地安人》。

「你第一次看?」

「嗯,剛開始看。」她有些羞澀地點了點頭,面色微紅。

「法官後來死了,但他是兇手」

我平靜地說完,以後揚長而去。

而劇透黨的敵人則是動作片。比如《虎膽龍威》系列,這幾乎沒什麼可透的,人人都知道布魯斯·威利斯最後會勝,但在那之前會被敵人打成狗。《007》系列也是沒什麼能透的,人人都知道他會在開頭日一個女人,在結尾時日一個女人,在中間日許多的男人。至於《洛奇》系列,你劇透以後對方的唯一冷漠回應就是:「哦,那傢伙又上場了麼?」

每一篇哲理性的短文,都會以一個發人深省的小故事結束,我也不例外。這個故事很短,但是很悲傷——我保證它就和《讀者》裡的小故事一樣感人肺腑。

故事的主角是我的一位朋友。出於隱私考慮,我不能透露李霽的姓名,姑且稱他為A吧。A是個住在新疆的漢人,北京讀書,每年回家要坐上五十幾個小時火車。

有一次聚會,A在席間忽然感慨,說現在市面上沒有任何一種電子娛樂設備能夠支撐全程,所以他決定今年回家帶一些耐讀的書。我們問他選了什麼書,A回答說《三國演義》。

「什麼?你竟然還沒看過《三國演義》?」

「沒怎麼認真讀過……」A老實地答道,渾然不覺他已經喚醒了惡魔。

周圍所有的人眼睛都紅了,大家彼此對視了一番,一起對他笑眯眯地說:「你知道嗎?諸葛亮後來死了。」

「我知道!」A完全抓狂了,他淚雨滂沱。

我從來沒如此快樂過,原來《三國演義》也是可以劇透的。


讀書有疑


嗨,這裡是讀書有疑。每天推薦新書、文摘、熱辣點評及經典短篇閱讀,文章選擇宗旨就是有趣、有品、有疑,歡迎訂閱本站。


喜歡本文請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把你的樂趣傳播給你的朋友ヽ(✿゚▽゚)ノ。

相關焦點

  • 《長安十二時辰》作者馬伯庸來紹興!他對大家說了啥?
    (右二)11月5日,網紅作家馬伯庸和其他幾位知名博主來到紹興採風,在「行走」中「品讀」紹興。一行人在八字橋,體驗了紹興非遺銅雕技藝,這也是契合了書中銀匠這一重要情節;下午,馬伯庸一行參訪宋六陵,了解南宋文化;到達印山越國王陵和蘭亭景區,尋訪歷史遺蹟。
  • 馬伯庸:感覺已經開始被網際網路拋棄了
    我們在周六上午見到了馬伯庸。在他合作出版社的辦公樓裡,休息日的辦公樓很空,只有營銷部的幾個員工圍著馬伯庸忙前忙後。進去時上一輪採訪剛結束,他們的採訪是在8點30分開始的,而這一個上午馬伯庸被安排了三個採訪,還有一個籤書。
  • 馬伯庸:在歷史的邊緣鑲嵌想像
    這個盛唐版本的「反恐二十四小時」原著小說出自作家馬伯庸之手,他原名馬力,目前共出版長篇小說九部,歷史紀實一部,短篇集四部,十餘部著作授權改編成影視遊戲作品,長篇系列小說《古董局中局》的電影版也已開機。馬伯庸素有「文學鬼才」之名,他的作品既有天馬行空的腦洞大開,也不乏嚴謹厚重的史料佐證。
  • 專訪馬伯庸:《長安十二時辰》改編最難在「速度」
    近期,關於《長安十二時辰》的話題層出不窮,為此記者「追根溯源」,專訪了處於創作源頭的原著作者馬伯庸,聽聽原著作者怎麼看劇版《刺客信條:長安》。作家:馬伯庸很多人知道,馬伯庸的《長安十二時辰》,其創作靈感是啟發於知乎上的一個問題——「如果你來給《刺客信條》寫劇情,你會把背景設定在哪裡?」
  • 馬伯庸:洛陽是我特別喜歡的文化古城
    就這部未播先火且和洛陽有莫大淵源的劇,記者獨家專訪了《風起洛陽》原著作者、著名作家馬伯庸,請他來談談他筆下的洛陽城、創作靈感以及有關文學的故事。馬伯庸:洛陽最大的特點,在於它有一條洛水橫貫其中,構成了建築、人與水的三位一體,這對城市生活和蘊藏其中的人文元素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柔其稜角,潤其氣韻,這是最值得去探討和渲染的獨到之處。
  • 青春榜樣 | 王重陽:熱愛藝術的「非典型」學霸
    ◆ ◆ ◆ 發展興趣 :「藝術細胞是每個科研人員,甚至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搞科研的人不能太木訥,藝術可能是全宇宙都能共同欣賞的東西。「個人比較喜歡國內的馬伯庸和韓寒的書,最近讀了郝景芳和劉宇昆的短篇,另外,會特別關注各種榜單上的暢銷書和出版社的新書。」除了涉獵豐富的課外書,在電影上,王重陽也頗有想法。「一個人只能過一種人生,我們不可能上一秒在紐約,下一秒在倫敦。」有著幾百部電影閱片量的他說,「看電影對我而言是通過體味不同人生來豐富閱歷和健全人格。
  • 馬伯庸走進浦圖 暢談「十二星座在中國」
    圖片說明:馬伯庸在浦圖為讀者講解「十二星座在中國」。  曹之光 攝  旁徵博引地講故事,不失時機地掉書袋,將一個「輕飄飄」的社交話題,擴充得餘韻悠長,引人入勝。  他,就是去年憑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成功「出圈」,俘獲萬千粉絲的原著作者馬伯庸。這次他在浦圖的演講題目,同樣有著「數字梗」:「十二星座在中國」。「很多人都覺得十二星座的話題很時尚,是近代才從西方傳來,但其實它和中國的歷史文化淵源特別深。」馬伯庸說道,「上海是一座中西文化交匯的城市,我在這裡介紹和中西文化交融的話題,有著特別的意義。」
  • 我和馬伯庸諞了一下午
    全文4711字,閱讀時間約8分鐘最近《長安十二時辰》這麼火曲小薇走到哪都不由自主地把劇中長安城的場景與西安的現實景觀對照一番7月14日下午3點,當馬伯庸如約而至,坐下來與小薇對談,我發現他對西安的歷史可能比很多「老西安」還了解,說起名勝古蹟更是如數家珍。不過在小說中製造緊張氣氛的馬伯庸,卻說他每次來曲江,都會用一兩個時辰發呆。
  • 馬伯庸:在歷史的縫隙中創作 | 先生特稿
    現在的他很少再像小時候一樣,將它們捧在手裡仔細閱讀了,上百本泛黃甚至破損的舊書成為他文學夢想的見證者,被安然地放置在略顯擁擠的書架上。 早上 8 點多,他送兒子去上學後,順著早高峰的人流來到這裡,開始寫作,12 點吃午飯,然後繼續寫作到下午 5 點半,跟著晚高峰迴家。
  • 閱讀蘇河丨M50創意園,蘇河畔藝術策源地
    原創 SDPCUS 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編者按M50創意園曾以鮮活蓬勃的塗鴉藝術生態聞名全國,短短600餘米,卻是上海塗鴉的「大本營」。這裡先後引進了20個國家和地區的140餘戶藝術家工作室、畫廊、高等藝術教育以及各類文化創意機構,營造了蘇州河畔濃厚的藝術創意氣息。
  • 何建明、艾偉、馬伯庸亮相現場
    何建明、艾偉、馬伯庸受邀亮相現場,作了精彩的主題演講。在嘉賓主題演講環節,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浙江省作協主席艾偉和著名作家馬伯庸分別帶來了《海邊的城市,濤聲與讀書》、《在天上,在人間——閱讀和生活》和《讀書•做事》3個主題演講。在艾偉的《風和日麗》《婦女簡史》等作品中,大量寧波元素出現其中。「我在作品中虛構了一座南方小城『永城』,其實就是寧波。我的故事大多發生在寧波,這裡給我的小說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
  • 馬伯庸推《古董局中局3》 還原「民國第一盜案」
    通過大量閱讀汲取文物和歷史知識  馬伯庸擅長將枯燥晦澀的史料轉化成現代人喜聞樂見的作品,被定義為「歷史補白法」。《古董局中局3》除了普及大量古董鑑寶、造假的「乾貨」,與前兩本書不同的是,該書的情節與史實結合得更緊密。
  • 「劇透」用英語怎麼說
    這部影評包含劇透它的動詞形式是spoil例句Please don't spoil.請別劇透且看情景對話收聽語音戳這裡▼Yoshi: Do not watch <Neighbors2>. It sucks.
  • 馬伯庸《古董局中局》系列大結局!
    但讓人想不到的是,這部延續了4年的《古董局中局》最初的緣起竟是馬伯庸自己的一次上當受騙的經歷。「我2005年在潘家園買了一本《推背圖》,(據說是)洪武年間的!對方開價300元,我150元拿走,還以為佔了大便宜。結果給懂行的朋友一看,那本書是用茶和醋浸泡過,做舊,直接坑我這種棒槌(菜鳥)。」馬伯庸說,幾乎就從那次起,自己開始對古董行當產生了興趣。
  • 命運書寫者:十二款歐美文字冒險遊戲丨觸樂
    (以下內容有輕度劇透。)遊戲圍繞著「救孩子,找兇手」的主題,幾條線索以電影敘事中平行蒙太奇的手法發展,玩家在遊戲內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對結局產生影響。你操作父親時,摁錯了幾個QTE,就會被投入大牢,失去親手救出兒子的機會。或者你操作FBI探員時,調查不利,還未沒有找到充足的線索,就被人一槍結果性命。然後他們的劇情就真的結束了。
  • 理解短篇寫作藝術,先從學會尋找生活的趣味開始
    短篇小說作為藝術形式一種,常常被作為第一選擇拿來討論寫作問題,不僅因為無數知名作家大多會以短篇寫作來進入文壇,更因其涉及的戲劇性、風格化、語言感等問題能夠更快與寫作愛好者展開討論。就像在新年第一期的思南讀書會上,李浩、黃德海、木葉三位青年評論家為百年中國選出十個短篇而無法達成一致,對沈從文短篇小說的語言藝術三個人也有著不同方向的評價,李浩認為沈從文的語言偏於黏滯感,而這恰是黃德海認為優勢所在,木葉則認為沈從文可能是最接近契訶夫的中國作家。
  • 馬伯庸新作《兩京十五日》以歷史事件串接「運河文化」
    近日,馬伯庸現身北京西西弗書店,與記者聊了聊創作背後那些事兒。 這與前作《長安十二時辰》極為相似,史實同樣僅來源於五代十國的王仁裕寫的《開元天寶遺事安祿山事跡》,書中有一句話「騎士張小敬先射國忠落馬」,在馬伯庸的筆下,騎士張小敬變成了《長安十二時辰》裡不良帥張小敬。 馬伯庸總能從浩瀚的史料中,發掘出大量不為人知的細節,巨細無遺地呈現在讀者的、眼前。
  • 對話大咖|馬伯庸:重慶很有未來城市的感覺
    去年,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大熱,由雷佳音、李現等主演的電影《古董局中局》也將與觀眾見面,這兩部影視劇都改編自作家馬伯庸的作品。近日,馬伯庸帶著新書《兩京十五日》到重慶西西弗書店與讀者見面,並做客「重慶發布對話大咖」。馬伯庸說,重慶很有未來城市的感覺,是一個很有科幻感的城市,未來有機會也會把重慶元素寫進小說中。重慶發布:您經常在微博上分享、關注各種美食,這次到重慶來有沒有打卡重慶的美食?
  • 馬伯庸的《古董局中局》到底有多少局?
    提起馬伯庸,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去年爆火的易烊千璽弟弟主演的《長安十二時辰》,但是誰能想到,這麼優秀的原著作品《長安十二時辰》的靈感,居然是來自知乎上的一個問題&34;就是因為馬伯庸這天馬行空的神奇腦洞,所以很多讀者稱他為&34;。
  • 馬伯庸小說合集-《長安十二時辰》
    ▲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kindle閱讀資源」資源請在「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