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關注「歌陶藝術工作室」 一起品味藝術人生
■廣告合作:oleolee (微信) 投稿請郵件:oleolee@aliyun.com
歌陶文化傳媒 聚焦自媒體行業包裝/運營/推廣 >
1
閣下在本文最下方與我們留言互動,我們會根據月留言次數留言量而選出一位最用心的朋友,公開選出後即可雲南茶園私人限量供應的普洱七子餅一份!
>>> 本活動截止5月15日,期待你的互動留言!<<<電視劇《清平樂》播出後,因劇中使用了大量宋人繪畫作品作為場景布置、人物形象高度還原繪畫作品中的人物原型、超強文人天團等等,受到人們廣泛關注。值得注意的是,劇中還有一個東西多次出現,大多穿插在宋仁宗與曹皇后的互動之間,那就是「飛白書」。看來宋仁宗和曹皇后都非常喜歡「飛白書」,為什麼二位都喜歡「飛白書」呢?
「飛白書」又稱「草篆」,是一種特殊的書法字體,其主要特徵是筆畫中夾雜著白絲和字勢有如飛動。這種書體據說由東漢時的書法家蔡邕創作而成,朱長文的《墨池編》和晏殊的《飛白書賦》皆有記載,大意為:漢靈帝熹平年間(公元172—177年),蔡邕奉詔作《聖皇篇》,寫成之後到鴻都門等候皇帝詔見,他在等候間隙見雜役拿著掃帚寫字,感到很有趣,回家之後多次嘗試創作而成,名之為「飛白書」。
自東漢蔡邕創作「飛白書」直至清代,史籍有記載此書體的書家約有57人,其中漢2人、三國3人、兩晉9人、南北朝8人、隋1人、唐14人,北宋12人,明1人、清7人,尤以唐和北宋最盛。唐代時期的「飛白書」主要流行於皇室和以皇室為中心的上流社會,如唐代的太宗、高宗、武則天等都是「飛白書」的行家,北宋時期的「飛白書」延續了唐代那種流行於上層社會的特點,不過在書藝上更臻完善。
說到北宋的「飛白書」,不得不提的就是宋太宗和宋仁宗,朱長文的《續書段》中認為:「飛白之法,始於蔡邕,工於羲、獻、肖子云,而大盛於二聖(宋太宗、宋仁宗)間。」也就是說「飛白書」雖是蔡邕創製,王羲之、王獻之等人建立書寫規範,但是直到宋太宗和宋仁宗時期才興盛起來,「飛白書」在北宋的興盛也的確離不開宋太宗和宋仁宗的提倡和身體力行。
宋太宗在雍熙三年(986年)才開始學習「飛白書」,這一年他已經47歲了,但是不久即創製出一軸賜宰相李昉等人,《玉海》中記載:「雍熙三年十月丙申朔,上出飛白書一軸賜宰臣李昉等。曰:『朕退朝之暇,未嘗虛度光陰,觀書之外嘗留意於真、草,近又學飛白書。此雖非帝王事業,然不猶愈於遊畋聲樂乎?』昉等頓首謝。」聖道二年(996年),宋太宗又寫「飛白書」賜臣下,《玉海》記載:「(宋太宗)出飛白書,四字佔四幅,廣袤數尺。先以一幅賜宰相呂端。」《玉海》中還記載了宋太宗「飛白書」與御書院的七軸刻石,可惜今已不存。
「飛白書」在北宋的流行,宋太宗可謂功不可沒,也多有對其「飛白書」的賞識者。南宋周必大的《太宗皇帝飛白秘閣頌》言:「奎畫一臨,萬目環視。翩翩乎龍翔而鳳翥,霏霏乎雲卷而霞舒。意欲斷而還連,勢疑飛而復止。肖形取類,曲盡萬態。窮神極變,中寓八法。自非多能填縱,疇克臻此。」雖然宋太宗習「飛白書」較晚,但從周必大的評價中可知,其作品飛動、飄逸、連綿、多變,水平應是不低的。歐陽修不僅寫過《宋太宗御書飛白》一文,而且醴陵縣登真寺失火,他專門強調此次大火致寺廟盡毀,只有宋太宗的飛白書完好無損,《歐陽文忠公集》記云:「其後登真大火,獨飛白書存」。
然而宋太宗並不是專習「飛白書」之人,而是「隸草外兼習飛白」,可見是在學習隸書和草書之餘學習的「飛白書」,能受到眾人好評實屬不易,為此他應該也付出了不少努力,朱長文的《墨池編》記載:「(宋太宗)萬機之暇,學書至於夜分……常語近臣曰『小草字學難究,飛白字勢難工,吾亦恐自此廢絕矣』」「飛白依小草書體,與隸書不同,朕好既久,遂盡其法」,由此可見宋太宗在「飛白書」上極盡功夫,可謂是北宋「飛白書」流行的開端,正如朱長文的《續書斷》中之言:「自古飛白罕有傳者,惟先帝(宋太宗)興之於已墜,永耀於將來。」
與宋太宗相比,宋仁宗在「飛白書」上的造詣可能更高一籌,歐陽修在其《歸田錄》中就滿是對宋仁宗「飛白書」的讚美,書中記載:「仁宗萬機之暇,無所玩好,惟親翰墨,而飛白尤為神妙。凡飛白以點畫象物形,而點最難工。至和(1054—1056年)中,有書待詔李唐卿撰飛白三百點以進,自謂窮盡物象,上亦頗佳之,乃特為『清浄(淨)』二字以賜之,其六點尤為奇絕,又出三百點外。」歐陽修不僅以「神妙」二字形容宋仁宗的「飛白書」,而且認為宋仁宗賜李唐卿「清浄(淨)」二字中的六點比李唐卿所寫「飛白書」中的三百點更為奇絕。《歸田錄》還記載:「明堂額御篆,以金填字,門額亦御飛白,皆皇佑中所書,神翰雄偉,勢若飛動。」歐陽修將宋仁宗的「飛白書」御書題匾以「神翰雄偉」和「勢若飛動」來形容,讚譽不可謂不高,他在路上遇到宋仁宗的「飛白書」,還專門作《宋仁宗御書飛白》一文對其大加讚賞:「治平四年夏五月,餘將赴亳,假道於汝陰,因得閱書於子履之室,而雲章爛然,輝映日月。為之正冠肅容,再拜而後敢仰視,蓋仁宗之御飛白也。」此外,晏殊也對宋仁宗的「飛白書」有過讚賞,他寫過四篇關於「飛白書」的文章,其中有三篇都是頌揚宋仁宗「飛白書」的,分別是《御飛白扇賦》《謝賜飛白書表》《御飛白書記》。歐陽修和晏殊一而再地對宋仁宗「飛白書」讚賞,可見宋仁宗「飛白書」造詣之高。
如宋太宗一樣,宋仁宗也常常將他的「飛白書」賜予臣下,《宋史·仁宗本紀》記載:「(張觀)平生書必為楷字,無一行草,仁宗飛白書『清』字賜觀,以賞其節。」「(仁宗至和七年)幸寶文閣,為飛白書,分賜從臣。」
受宋太宗和宋仁宗的影響,北宋皇室中也多有做「飛白書」之人,如宋真宗、曹皇后、趙唯吉、趙顥等。《佩文齋書畫譜》卷二十記載了宋真宗一事:「(宋真宗)一日見飛白筆,遂取試書,其體遒勁,有如夙習」,「有如夙習」之語可推測宋真宗並非經常寫「飛白書」之人,不過至少證明他寫過「飛白書」,「其體遒勁」證明他寫的還不錯。宋仁宗的第二位皇后曹皇后也擅「飛白書」,《宋史》記載慈聖光獻曹皇后:「性慈儉,重稼穡,常于禁苑種穀、親蠶,善飛帛書。」此處的「飛帛書」應該就是「飛白書」,有一種說法認為「飛帛書」是在帛上作書,不過「帛」從「白」從「巾」,是一種白色布條,與「白」相近,「飛帛書」應該就是「飛白書」。
宋仁宗和曹皇后在討論「飛白書」,《清平樂》電視劇截圖北宋時期,也有許多文人士大夫參與到「飛白書」的創作中來,查閱史料,有郭從義、錢唯演、陸經、張觀、李唐卿、仲翼、李瑋、文同、黃伯思等人,不過他們在「飛白書」上的藝術造詣應該超不過宋太宗和宋仁宗二人。一般的士人則很少有擅「飛白書」者,似乎「飛白書」是一種天生帶有「貴族」氣息的字體,結合「飛白書」自身的特點,可能有如下幾點原因:
一是書寫速度較快。寫這種字體不能用我們常見的圓筆裹鋒的手法,而應該用散筆或是排筆,就像鴻都門的雜役用掃帚刷牆一般,這種超越法度、揮灑自如的字體,在當時以讀書進身、經營仕途的讀書人那裡就不能這麼隨意了。
二是字體較大。這種字體要寫出絲絲飛白、宛若風動之感,只有往大寫才能充分展現它的美。字體較大,而紙張有限,那麼寫這種字體就要求言簡意賅,除了皇室或少數文人士大夫有這種閒情逸緻,想必其他人很少寫這種奢侈字體。此外,由於字體較大,花費也相對偏大,除了皇室和經濟寬裕的士大夫,其他人較難承擔。
三是多用於宮殿題匾。「飛白書」字體之大決定了其適合用於宮殿題匾,前文所述對宋太宗和宋仁宗二人「飛白書」的讚美,很多都是書於宮殿題匾之上。既然用作題寫宮殿匾額,一般人是很少有這種機會的,所以也不會去練習。
「飛白書」在宋太宗和宋仁宗時期走向興盛,但是在宋以後就迅速式微,一方面可能是「飛白書」自身特點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可能是人們對書法審美的轉變。
- 七子餅 -
歌 | 陶 | 藝 | 術
© 版權聲明
本文內容出自微信公眾號:GetaoAM,版權歸本站所有。
轉載請註明!
如有任何合作意向和疑問,請直接聯繫微信號:oleolee。
半人半我半自在,半俗半禪半隨緣。 朋友們,「歌陶藝術」歡迎你哦!記得在下方點讚並關注,同時把「歌陶藝術」分享給更多朋友吧,這裡是您心靈淨化的棲息地。
> 李老師歷史視頻影像回顧 <
【 2020年公眾號三月推薦 】
關注 | 歌陶藝術工作室三月公眾號推文檢索
【 2019年公眾號部分文章推薦 】
1
閣下在本文最下方與我們留言互動,我們會根據月留言次數留言量而選出一位最用心的朋友,公開選出後即可雲南茶園私人限量供應的普洱七子餅一份!詳情見本文末端。
>>> 本活動截止5月15日,期待你的互動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