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些天結束的奧斯卡紅毯上,38歲的娜塔莉·波特曼穿著一件黑色鬥篷。一些時裝博主表示,這件黑長鬥篷顯得沉重,老氣,不夠美。但是,美不完全是娜塔莉·波特曼的目的,她希望引人注意的是,她的衣服上從上到下繡著幾位女導演的名字;這是她在表達自己「女權」的政治觀念。
今天,義大利另一位著名的女演員、女權者,則嚴厲地批評和質疑了娜塔莉·波特曼的動機。這種質疑,頗有意思。
1/3
娜塔莉·波特曼和丈夫一起踏上奧斯卡的紅毯,裡面的長裙,是Dior 2020春夏Haute Couture的及地長禮服,秀場上是全透明的,她修改加了黑色內襯;鬥篷罩衫來自2018春夏Haute Couture,胸前左襟的有一排金色刺繡,分別是8個姓氏:Scafaria、Wang、Gerwig、Diop、Heller、Matsoukas、Har』el、Sciamma,來自今年所有女性導演的遺珠之憾。
這些都是娜塔莉·波特曼喜歡的女導演,她們沒有獲得本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她用這個舉動,表達了不滿。
這些導演裡,蕾塔·格維格(Greta Gerwig),執導了《小婦人》;
梅麗娜·馬蘇卡斯(Melina Matsoukas),執導了 《皇后與瘦子》;
勞倫·斯卡法莉婭(Lorene Scafaria),執導了《舞女大盜》;
王子逸(Lulu Wang),執導了《別告訴她》;
瑪緹·迪歐普(Mati Diop), 執導了《大西洋》;
瑪麗埃爾·海勒(Marielle Heller),執導了《鄰裡美好的一天》;
阿爾瑪·哈勒(Alma Har'el),執導了《寶貝男孩》;
瑟琳·席馬安(Céline Sciamma),執導了《燃燒女子的畫像》……
娜塔莉·波特曼無懼於得罪奧斯卡的大膽行為,被人們稱為「力量行動」。
實際上,在奧斯卡92年的歷史中,只有5位女性導演獲得提名。2010年,凱薩琳·畢格羅(Kathryn Bigelow)憑藉《拆彈部隊》成為迄今為止唯一一位獲得最佳導演獎的女性。
娜塔莉·波特曼並不是第一次關注這件事,在2018年她與羅恩·霍華德一起主持金球獎最佳導演獎頒獎禮時,因為金球獎排除了最佳導演獎提名的女性,她在介紹五位男性候選人之前說,「這是所有被提名的男性。」這也是在工作允許的範圍內,她對這一現象的揶揄和不滿。
顯然,娜塔莉·波特曼說的是真問題。
而今天,義大利演員羅斯·麥高恩質疑娜塔莉·波特曼在奧斯卡紅毯儀式上的行為。她在Facebook上表示:
「對於我們這種真正幹事兒的人來說,簡直是侮辱。」
「娜塔莉·波特曼和奧斯卡『抗爭』得到了主流媒體的讚揚,稱其勇敢。勇敢?邊兒都不沾。更像是個女演員在表演自己的關心,她們很多人都是這麼幹的。我寫這些話不是酸,我是出於噁心。」
「娜塔莉,你如此漫長的職業生涯中,只和兩位女導演合作過,其中一位還是你自己。你的製片公司只僱傭了一位女導演——你自己。我把你單拎出來,是因為有一大堆女演員都在假裝自己在關心其他女性,而你是其中之一。這樣的女演員本應為女性發聲,但事實上什麼也沒幹。」
她還表示,娜塔莉的「奧斯卡抗議」根本沒有人在乎,這都是徒勞。
簡單地概括,就是說,娜塔莉·波特曼本人跟女導演合作太少,只是假裝關心。但卻得到了好名聲,這讓我噁心。
這番批評挺有意思的。它不是以男性為主的「外界」反對「女權」,而是同樣是打著「女權」旗號的女性、女明星,怎麼認同女權這個問題。
圖說:好萊塢從二十年前的「2000萬美元俱樂部」,直到這些年的最高薪酬的超級明星,幾乎全都是男性,女性即便上榜,也是叨陪末座。圖為2018年公布的《好萊塢一線明星片酬榜》
2/3
先來看看娜塔莉·波特曼本人的回應。她在媒體上的一份聲明中說:
「我同意麥高恩的看法,說我穿著印有女性名字的衣服是『勇敢的』是不準確的。勇敢這個詞讓我更強烈地聯想到那些過去幾周在巨大壓力下作證反對哈維·韋恩斯坦的女性。(這裡指的主是羅絲本人)」
圖說:2018年1月底,麥高恩出了《Brave 勇敢》一書,在書中披露了當年的性侵事件。不僅如此,她還透露了當年事發後,她就曾經告知了與她合作的男演員,對方在她面前表示了憤怒,卻在公眾面前選擇了沉默。
她表示:
「我確實與女導演的合作非常少,在我漫長的職業生涯中,我只有機會和女性導演合作過有限幾次,包括短片、廣告、MV以及長片電影。比如瑪麗亞·科恩、米拉·奈爾(《紐約,我愛你》)、麗貝卡·茲羅託斯基(《天文館》)、安娜·羅斯·霍爾默、索菲亞·科波拉與施林·奈沙等,還有我自己。不幸的是,我沒能拍成的影片,都是幽靈歷史了。」
「如果那些影片能拍攝,女性會在拍攝過程中面臨巨大挑戰。我曾體驗過幾次,想要幫女性導演找工作,但她們都被迫退出了那些項目,因為她們在工作中所要面臨的環境。在拍成之後,女性導演執導的電影也很難進入電影節,拿到發行機會,因為每一層都有看門的人。」
「我想要說的是,我做出過努力,我也會繼續做出努力。我目前還沒成功,但很有希望面對新的一天。」(以上來自於@時光網 的翻譯)
聽完,我只感覺,在好萊塢這樣光鮮靚麗的名利場之下,女性的生存之難。連她有這麼大話語權的一線明星,都無法得到實際的主導機會。
今天初大火的《早間新聞》,是一個講述電視臺高層性騷擾的電視劇,它是瑞茜·威瑟斯彭的公司製作的佳作。瑞茜·威瑟斯彭本人是奧斯卡影后,多年的一線明星,也是有名的女企業家。當瑞茜·威瑟斯彭成名後,她去跟好萊塢各大電影公司高層談拍女性影視劇,無一例外遭到拒絕,後來她只能自己成立製片公司。現在,我們知道的《消失的愛人》《大小謊言》《早間新聞》都出於這個公司旗下。
圖說:《早間新聞》
這個故事說出來,是很正能量;但是,從中也可以看出來,女性,女性視角的作品,極少,而且,要想實現,得靠自己。娜塔莉·波特曼的導演之路,不過就是在尚未成功之時的瑞茜·威瑟斯彭,她希望扶持女導演,沒有成功;她希望自己成為導演,也沒有成功;但是,她還在繼續做。從娜塔莉的回應中來看,好萊塢女性導演佔的比例如此之低,她仍然儘可能地與之合作(雖然其中有一些女導演被迫退出了項目),我覺得,她百分之百有立場表達她對女導演們的支持。只不過她仍然在路上而已。
而且,娜塔莉·波特曼還年輕,她以後能做的事還很多。
不管是在中國,還是美國,大眾對於公開表達自己政治觀念的女明星,都特別討厭(男明星這個風險就小多了)。比如說愛瑪·沃森,年少成名,她的生活對於大眾幾乎是透明的,基本上沒有黑料。但是,就是因為她表明自己是女權主義者,長年被罵成狗。娜塔莉波特曼,也被罵得很慘。當然,我也很不喜歡她的「素食主義」言論,這是她沒有科學素養的一種表現;但更多的人,罵的是她太「裝」,罵的是她挺女權的部分。
圖說:在布朗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後,艾瑪明確了自己的方向:要為女性權利發聲。2014年作為女權運動He For She的發起人和代表人,她第一次在聯合國發表了演講。
娜塔莉·波特曼並不是今天才關注女權的,她很早就批評過好萊塢的薪酬制度,她在2011年拍攝愛情電影《愛情無線牽》時片酬非常低,同劇男演員阿什頓·庫徹的片酬是她的3倍(此時,她已是演了《星球大戰》三部曲的一線女演員,同年獲得了奧斯卡影后),並公開表示「在多數的專業領域中,與男人相比,女人賺到的是『一美元裡的80美分』,但是在好萊塢我們賺到卻只有『30美分』。」
圖說:2018年坎城紅毯上,82位女性電影人一同踏上紅毯,許多人胸前都佩戴著50/50圖案的別針,呼籲2020年實現電影業男女同工同酬。這其中包括克裡斯汀·斯圖爾特、蕾雅·賽杜、海倫·米倫以及薩爾瑪·海耶克。
不要以為表明自己的「女權」立場不算「勇敢」。這樣就冒著得罪無數製片人,得罪奧斯卡的風險,被無數觀眾討厭的風險。你一個義大利的女明星,而且是身為女權主義者,為什麼討厭娜塔莉·波特曼?而不是討厭其他男明星?不是討厭更霸權、更侵犯女性的男明星,或者是更迎合男性的花瓶女明星?不就因為,只要說話,只要做事,就要風險,就會丟分嗎?如果連你這樣的女權主義者尚且討厭另一個女權主義者,男權們,該有多討厭娜塔莉·波特曼這樣的女權主義者啊?她冒著丟掉飯碗的風險,這不叫勇敢嗎?
不要說別人努力毫無作用,以娜塔莉·波特曼的世界知名度,意味著,她說的話就是能傳遍整個好萊塢,讓所有的人聽到;一個普通女演員,努力十倍、一百倍,也達不到人家的效果。
3/3
羅絲·麥高恩是一名演員,也是一名女權主義者。她是MeToo運動的領軍人物之一,也是揭露哈維·韋恩斯坦性侵醜聞的女性中一員。羅絲曾怒批好萊塢有些支持MeToo的女性只是為了表面好看,並非真正支持,並批評好萊塢「充滿虛偽的左派」,「好萊塢是垃圾,這些人知道自己深層次是如此,但反正他們的生活很空虛,這是他們獲得的懲罰。」
她罵梅麗爾·斯特裡普虛偽,不可能不知道韋恩斯坦的事。
她還號召抵制電影,稱自己絕不再看電影或再演戲。她還將電影比作兒童色情片:「它會搞亂你的頭腦,我想如果人們能認清電影們給自己注入的毒素,他們會瘋的。」
圖說:This Changes Everything
確實,MeToo運動是一項可以載入女權運動史冊的女性運動。羅絲·麥高恩對好萊塢的虛偽的怦擊,也沒錯。她可以表達她的看法,但是我並不同意。
以前我們分析過,男性根本沒有資格指定「什麼是男人心目中理想的女權主義者」,這種「女權鑑定資格證」是誰頒發給你的?你們哪來的臉,指定什麼樣的女權才是你喜歡的女權?真女權和偽女權的界線,是由你們來劃定的嗎?
但是,如果這個號稱掌握的女權鑑定「金錢」的人,是女性呢?尤其她本身也是女權、有點影響力的女權呢?很多人就迷糊了,就覺得,對對對,她有資格指定符合她標準的人為女權,把「偽女權」的額頭上打上一個」false」的戳記。
並不這樣的。
圖說:在Metoo運動中麥高恩發文說,「 我和多位在韋恩斯坦魔掌下活過來的,早已放棄我們的強姦犯受到法律制裁的希望。20年前我發誓會糾正這個錯誤,今天我們距離正義得到伸張又邁進一步。」
假設說,羅絲·麥高恩在MeToo這件事上,成為第一個揭開盅的人之一,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那也並不能說別人為女導演發聲,開自己的公司,並且自己嘗試當女導演,就是噁心。只有跟從你的道路的女權,才是你批准的女權嗎?
圖說:韋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因被近百名女星和圈中工作女性指控不同程度性侵事件,終以強姦罪名被捕。
實際上,如果娜塔莉·波特曼不作這件事,不表明她的立場的話,幾乎沒有人發現,這麼多有影響力的片子裡面卻沒有一個女導演的提名,這麼多年來一直如此,一直如此,但只有今年,才成為話題。這就是娜塔莉·波特曼說出來的意義。
常年以來,所有人,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一直忽略了女導演、女製片人、女性在好萊塢、在電影業中的力量,羅絲·麥高恩,有批評過他們或她們嗎?沒有。但是,因為娜塔莉·波特曼提出來了,羅絲·麥高恩就把所有矛頭指向她,說她令人感到噁心——因為,娜塔莉·波特曼尚沒有力量推翻整個好萊塢的機制,所以娜塔莉·波特曼沒有做事,所以娜塔莉·波特曼沒有資格說話,所以娜塔莉·波特曼說了,就是虛偽、噁心。
圖說:麥高恩在推特上懟梅姨
「假裝關心女性」也是一個沒有辦法證偽的帽子。這句話可以套用在任何人身上。
想一想,我們中國的輿論場上,也經常出現這個問題:經常有一部分女權主義者,把所有火力對準另一群女權主義者,認為她們(也可能有他們)虛偽,噁心,因為她們做的,達不到這一群人心目中期待的女權標準。女權應該做的事,有千千萬萬條,比如說,反性騷擾,反工作權力不平等,反對財產權不平等,反對話語權的消失,反對女性話語的篡改,反對教育的不平等,反婚育霸權,等等。
但我很納悶的是,經常有「女權主義者」自發成為女權鑑定者,要求給女性們劃分陣營;最典型的是,誰不反婚反育,就不配當女權。這種方式是希望把女權運動的話語權定於她一人之尊,精力就放在攻擊別的女性虛偽、不夠真女權上了。
圖說:梅姨主演的《鐵娘子》
所以,羅絲·麥高恩儘管站出來指責韋恩斯坦,但她批評梅麗爾·斯特裡普和娜塔莉·波特曼的火力更足。嫌娜塔利·波特曼的表達太刻意?當然刻意了。難道那些女導演的名字是自己跑到到衣服上去的嗎?這是她深思熟慮之後,找到的一種又優美,又引人注意,又能表達自己關注女性權利的最好方式呀。
如果羅絲·麥高恩的意思是,不符合她期待的女名流呼籲女性權利都是虛偽的,都「不是真正關心女性」的話,那誰能符合她的期待?由她來篩選嗎?其餘的閉嘴嗎?
不要說羅絲·麥高恩,哪怕是有一位比她聲望高一百倍的女明星搞女權,也不應該有這個權力來分配女權的話語,把她不喜歡的人嘴捂住。
每個人做對的事,爭取自己最感興趣的、最希望爭取的權利,就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