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9:海瑞會見沈一石,沈一石奉旨賑災,惡人變成善人

2020-12-25 貝蓓影視

嚴黨終於想通了事情的原委,他們決定立刻改變策略,向絲綢大戶開刀,這樣才能保住民心,保住自己的位子。此時錦衣衛的朱七等人奉嘉靖帝之命疾馳浙江,而浙江打著宮裡的牌子賤買災民田地的事也報到了裕王府,裕王打算將嘉靖帝賞給李妃家的十萬匹絲綢還回去,李妃覺得不妥,裕王又急著要見徐階,高拱和張居正,但是李妃又認為情況不明,勸其不見,沒想到李妃的一番話徹底惹怒了裕王,裕王痛斥李妃,徐階,高拱和張居正來到了裕王府,並與裕王一同商議此事,張居認為此事確實匪夷所思,波譎雲詭,建議裕王靜觀其變,裕王聽後不禁後悔錯怪了李妃。

另一邊的海瑞帶著胡宗憲給他的親兵來到淳安碼頭會見沈一石,而今天的沈一石和往常截然不同,之前的沈一石一直是個身穿布衣行事低調的商人,而今天的他身穿紵羅綢緞招搖過市,這身打扮立刻就讓熟讀大明法典的海瑞抓住了破綻,申斥他商人是不可以穿紵羅綢緞的,而沈一石混跡官場多年,還是第一次遇到像海瑞這樣的官員,於是他立刻表明身份,說自己因為多年為織造局經商有功所以朝廷特例恩賜了他六品功名頂戴。可是海瑞一聽更生氣了,說如果你身為官員還打著織造局的名義來收田,這更加是為朝廷和皇上臉上抹黑,可是接下來沈一石的舉動卻讓海瑞震驚了,他命人放下了船上寫著織造局字樣燈籠下的絲綢帖子,上面赫然的寫著四個大字,奉旨賑災,沈一石把買田的糧賑濟了災民,這可真是峰迴路轉,一時間買田的變成了賑災,惡人變成了善人,沈一石對海瑞說自己知道地方遭災,官府拿不出那麼多糧來賑濟百姓,所以自己墊錢買糧借給朝廷,這讓海瑞大吃一驚,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一直厭惡的商人,現在竟然一出手就做到了官府做不到的兩難自解,但是他深知沈一石這樣做的背後一定有著更大的圖謀,但是對於眼下的狀況而言,海瑞也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先籤了字把糧借了下來,而沈一石在借糧給淳安之後,他又趕去建德把剩下的三成半糧食借給了王用汲。

這田眼見著買不成了,改稻為桑的計劃也肯定是黃了,而更糟糕的是何茂才派去淳安的兩個千戶也沒能殺人滅口尤其是擔心關在淳安的井上十四郎把事情捅出去,他們兩個 都得誅滅九族,於是鄭泌昌指使何茂才趕在胡宗憲之前逼海瑞交人,但是他並不是海瑞的對手,三言兩語就敗下陣來,正準備用蠻力給海瑞用刑,海瑞一聲令下,總督府的親兵就把何茂才的手下全都趕了出去。文說不過,武又打不過,何茂才只能好好的坐下來和海瑞商量,還苦口婆心地勸海瑞,你一個舉人四十多歲了,在官場到處跟人結仇這又是何苦呢,海瑞則回應道(情景),有很多人覺得海瑞一味剛直,無助安邦定國,但是海瑞以必死的決心救了淳安數十萬的百姓,這樣的膽識和胸襟,我們都難以望其項背,就連本來以為海瑞不可理喻的何茂才,這時的他也終於明白了海瑞這個人是不可戰勝的。海瑞看時機差不多了,如果這樣跟何茂才繼續耗下去,既救不了齊大柱他們,也會耽誤賑災,他順勢提出他已經查明了齊大柱他們從倭寇手裡買糧是不知者無罪,如果何茂才願意籤字認可這個定論,他便可以將真正的倭寇井上十四郎交給他帶回省裡,而被冤枉的齊大柱按律只應鞭笞二十,然後釋放。於是何茂才立刻籤了字,暗中命蔣,徐千戶殺了井上十四郎滅口。

鄭泌昌去找了楊金水,楊金水正準備讓從京城趕來的錦衣衛抓捕沈一石,但是聽說了沈一石把買田的糧賑濟了災民後,楊金水因恐自己密報失誤有欺君之罪,因此要將事情查個水落石出。不想鄭泌昌竟然裝死抵賴,無奈之下楊金水請出錦衣衛朱七,朱七一出,鄭泌昌為逃脫罪名,謊稱自己並不知道沈一石打什麼主意。鄭泌昌和楊金水二人又合謀,上書朝廷,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卸在了沈一石的身上。

朱七也向淳安老百姓暗訪到齊大柱通倭實屬冤枉,並且老百姓也十分感激嘉靖帝送糧賑災,以及裕王給他們派來的為民做主的海瑞,為了他們的安全,海瑞還舉薦他們去戚繼光的軍營為國效力,而百姓們也被海瑞的公正和恩義感動,終於答應了借糧改稻為桑。大明王朝9:海瑞會見沈一石,沈一石奉旨賑災,惡人變成善人

相關焦點

  • 大明王朝:浙江首富沈一石的死,為什麼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
    沈一石作為浙江首富,又跟織造局關係密切,且在關鍵時刻沒有打著織造局的牌子買田,而是改成了賑災,從一定程度上挽回了朝廷的臉面,也挽回了嘉靖帝的臉面,可是為什麼仍然沒有擺脫死亡呢?《大明王朝1566解密》67:大明王朝:為什麼說浙江首富沈一石的死,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
  • 大明王朝10:沈一石機關算盡,被高翰文抄家,自己走進火海
    譚綸將李時珍請到了淳安,並告知海瑞,海母及其家人也即將接到淳安,讓李時珍一面為淳安的災民防治疫情,一面為海瑞夫婦開出孕育的藥方,為海家留後。譚綸急於趕到前方抗倭軍營,臨行前與海瑞交代了時局,抵制「改稻為桑」徹底打亂了嚴黨的陣腳,沿海倭寇最近必定會有大舉動,東南即將會有大戰事。
  • 大明王朝11:沈一石留下多年帳冊,全部送往京城,嘉靖帝查帳
    朝廷為了抗倭軍需下令查抄沈一石家產,但是沈一石早就料到自己大限已至,先行點火自焚,令奉旨抄家的高翰文震驚的是,這位號稱江南第一首富早已被盤剝的所剩無幾,家裡現銀不到一萬兩,沈一石共有作坊二十五,織機三千,每日可織絲綢五百四十八匹,但庫存生絲僅能維持作坊織綢二十天,共計一萬零九百六十匹
  • 《大明王朝1566》沈一石的結局早已經註定
    在這部豆瓣評分高達9.7分的《大明王朝1566》中,江南首富沈一石用鼓敲了一曲《廣陵散》,曲畢後,當著高翰文的面轉身走進了火海,結束了自己的一生。沈一石表面上是江南首富,為織造局幹活,實際上他已經被榨乾了,所以他總是粗茶淡飯的過著他的日子。
  • 沈一石的結局
    文丨地產三哥1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
  • 《大明王朝1566》火了,富商沈一石結局令人唏噓
    大明王朝嘉靖四十餘年,江南巨賈富可敵國的沈一石倒臺了,殺身抄家。你可以說大快民心,因為他仗著做的是朝廷的生意,勾結官員,大發橫財。可往深處想,再結合現在,特別是去年首富黃光裕的倒掉,這戲意思就大了,悲劇的意味也出來。
  • 沈一石:這隻螞蟻,長大了——大明王朝(10集)深度影評(上)
    曾經在一段時間裡,沈一石是為大明做出過積極貢獻的,組織生產,提高效率,將農戶的蠶絲賣到西洋去,讓這天底下沒有了難做的買賣。就在沈一石及其本土團隊、東洋團隊坐等分錢的時候,就差三天,有人告訴沈,你這樣風險太大,得限制。沈一石激動了,我不僅要吃肉,還要立牌坊,說他願意為了桑農,讓他們再窮也要借錢給孩子過個生日,一錯再錯!沈一石你什麼意思?大義凜然的一錯再錯,潛臺詞就是一對再對,那麼沈一石你認為是誰錯了呢?
  • 大明王朝: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浙江毀堤淹田後的官場現形記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系列文章170 昨天寫了一篇大明王朝毀堤淹田之眾生相,大家反響還不錯,直通車:大明王朝:泯滅人性的毀堤淹田背後,揭示已經爛到根子的大明官場 今天,我們再來分析一下,毀堤淹田後的賑災現場,又是怎麼一出官場現形記?
  • 燦官解讀大明20 如果還有生路 誰會願意自尋死路?沈一石的悲劇
    可是經過跟胡宗憲的談話之後,變成了反對他們那種改法。高翰文態度的轉變,讓鄭泌昌他們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因為高翰文是嚴世蕃舉薦來的,在他們看來高翰文的態度就是嚴世蕃的態度。於是鄭泌昌通過高翰文的態度推斷出來,嚴世蕃迫於裕王給的壓力,是既讓他們完成改稻為桑,還不能激起民變。要是激起民變,則由他們擔責;而如果完不成改稻為桑,責任也由他們承擔。這就有點進退兩難了。
  • 大明王朝1566劇情概況
    [cp]大明王朝1566:2007年張黎導演歷史題材電視劇,陳寶國,黃志忠,王慶祥,倪大紅,王勁松,張志堅,趙立新,閆妮,張子健等主演。明嘉靖四十年,欽天監監正周雲逸因一冬無雪諫言朝廷開支無度,官府貪墨橫行,民不聊生,天怒人怨,被東廠提刑太監馮保打死於午門之外,二十年不上朝的朱厚熜違心下罪己詔,齋戒求雪。
  • 大明王朝:沈一石留下的帳冊,揭開明朝嘉靖帝統治下的陰暗!
    《大明王朝1566解密》第71期:上一期提到了沈一石的死,他的死可以說是劇中的一個小高潮,讓人倍感惋惜。
  • 「大明王朝1566」為什麼是一部聰明的劇?
    不管承認不承認,「帝制」這個觀念一直牢牢存在於我們的心底的陰暗角落,成為我們的潛意識,就像石頭下面的草,一遇到合適的機會就會冒出頭來。看看我們各個單位、公司、企業已當成或要當上的老總就知道。不過,大大小小的「皇帝」現在不叫「皇帝」,改稱「老大」。而且,我們打心眼裡都衷心渴望別人能早點「走出帝制」,以便自己可以不受顧忌的做「小皇帝」。
  • 大明王朝14:嘉靖帝下旨嚴查,海瑞手持聖旨,熱淚盈眶
    很快楊金水瘋了的消息傳到了司禮監,秉筆太監陳洪大呼反了,要直接上奏嘉靖帝,而秉筆太監黃錦建議還是先通報呂芳,呂芳深知楊金水的事情必定會牽連到他,於是他先命黃錦穩住嘉靖帝,然後自己連夜趕往北鎮撫司去見了沈一石一案的兩個證人,被軟禁的高翰文和一路跟著他來到京城的芸娘,詢問起沈一石是否留下了江南織造局的證據
  • 沈一石有可能完成自我救贖嗎?
    在《大明王朝1566》中,織造局官商沈一石是一位兼具個性與能力的人物(與這個故事人物相比,扮演者就半瓶子水了)。而沈一石最後落得一個投火自焚的悲慘結局就有點讓觀眾動容了,因為沈一石過的遠沒有劉新建那麼愜意。但是言他君還是要說,沈一石的悲慘結局還是跟他作死脫不開關係。
  • 大明王朝7:海瑞質問,眾人啞口無言,海瑞能否完成使命?
    海瑞的一番話懟的整個浙江潘臬司道啞口無言,而就在海瑞的嚴詞質問下,鄭何二人喪心病狂,在大堂之上與海瑞劍拔弩張。楊金水秘密返回浙江,得知鄭泌昌和何茂才一邊殺人,一邊讓沈一石打著宮裡的名義去賤買農民土地,明白這是往嘉靖帝頭上潑髒水,大驚之下用織造局的公函以八百裡加急直接把消息送到宮裡。
  • 大明王朝:張三丰血經一出,為什麼就代表著清流勝出,嚴黨倒臺?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36篇文章)很多人認為齊大柱這個人設是多餘的,是暴露狂,這條支線對主題沒啥作用,其實不然。嚴黨為什麼非要置齊大柱於死地,主要原因並不是真的恨齊大柱,而是要維持震懾力。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36期:大明王朝:清流派的絕地反擊,為什麼張三丰血經一出,嚴黨必倒?一、劇情走到現在這個程度,其實一直都在講一件事,那就是——倒嚴!嚴嵩把持朝政二十年,一味地逢迎嘉靖帝,而嘉靖帝作為回報,也適當給嚴黨分紅。
  • 盤點:《大明王朝1566》中出現的經典詩詞
    最近二刷了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順便又把劇本小說看了一遍,心中諸多感慨,就盤一下劇中出現的詩句。沈一石問四個妓女這是誰的詩,然後還要給作答者贖身。這種心思的根源還在芸娘那裡,他想給芸娘贖身,不想再讓芸娘留在織造局。另一面,沈一石掛著織造局燈籠前往淳安縣賑災,這一招是所有人都想不到的,他敢這樣做,就是要保全楊金水,保全楊金水就是保全芸娘。所以楊金水才會認芸娘為乾女兒,想把芸娘送還沈一石。但代價太大了,這個代價是沈一石自己也預估不到的。
  • 3星|《大明王朝1566》:架空歷史劇,主角的名字和結局是真的,情節大部分虛構
    大明王朝1566 (2007)導演: 張黎編劇: 劉和平
  • 沈一石與高翰文——官僚資本的兩個側面
    相關閱讀:《大明王朝1566》講了個什麼故事(圖解我就不掛了)《大明王朝1566
  • 多圖詳解《大明王朝》第十二集
    ▲嗯,引起朝堂震動,嘉靖暴怒,嚴黨差點被倒的「織造局買田」原來是「奉旨賑災」,這麼多糧船,並非用來買田,而是用來賑濟災民。若是賑災,那就不是往嘉靖身上潑髒水,而是往嘉靖臉上貼金啦。只是這樣的話,改稻為桑就更難了,幾乎不可能像原有計劃那樣由大戶賤買土地來改稻為桑了。▼海瑞心中不解,他強撐了一晚,帶著兵來扣押糧船,卻原來這糧船本就是來賑災的。但不管怎麼樣,對他來說是好事。他在船上看完了這些糧船的帳冊,便問出了心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