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大明王朝1566》講了個什麼故事
(圖解我就不掛了)
《大明王朝1566》是部神劇,神劇之神,在於傳「神」
一部優秀的藝術作品,是能夠激發共鳴的,共鳴也體現為共情
歷史類電視劇並非只有完全復刻歷史才能算優秀
關鍵看作者想表達什麼,能不能激發觀眾的共情
梵谷畫的土豆,畫得並不寫實,卻能成為永恆的經典
把人的皮膚畫得跟土豆一個色
庸俗的人看戲,會認為高翰文在劇集末尾正在成為另一個沈一石
這真是天大的誤解
高翰文與沈一石代表官僚資本下的兩種側面
關鍵詞一:沈一石
百度百科裡寫的好:《大明王朝1566》中絲綢巨商沈一石,在生意場上和政治鬥爭的旋渦裡,練就了一身本領,他運籌帷幄,決勝千裡,來往於官場、商場、情場,如魚得水,遊刃有餘。盡顯一時之風光。古語說得好,得勝於斯,必敗於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在沈一石身上,我們看到了商人的智慧、商人的狂妄、商人的霸道、商人的無奈,以及商人在官場鬥爭中的最後下場。沈一石的命運無不與那個時代的政治和經濟制度息息相關。
大明朝從元末白銀荒的經濟廢墟中崛起
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驅逐元虜只是經濟破產下饑民起來反抗的政治口號
白蓮教也好紅蓮教也罷
聽聽就好
朱元璋沿用大量元代的體制規劃
也學習了元代的起名方式
大哉乾元
用一個中國古代並不存在的地名
「明」
來寄託他對新生國家的希望
大明是建立在商品貿易因白銀通縮崩潰基礎上的國家
從一開始就設計了一套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體制
隨著人口膨脹,短缺經濟成為主色調
短缺的背景下,從事商品販運的行商自然而然被列入重點打擊對象——原本就短缺,哪來的富餘物資販運。拿今天來舉例,假如一個富裕的中產家庭生活在窮鄉僻壤的小縣城,他們會抱怨有錢也買不著好產品、好服務;而不會抱怨行走商人賣的東西太貴。
有得買就不錯了
反之,如果一個貧困之家生活在喧囂繁榮的大都市,比如那些港仔,他們不會感恩於這個時代,只會怨恨商人東西賣得貴,多賺了三五鬥。而大明朝經濟體系自戶籍制度裡鹽戶和軍戶開始引起的崩潰,又給這個王朝早早抹上一層我們當代人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似曾相識的色彩。祖宗家法裡商人不得穿絲綢,潛規則默許下市鎮經濟大繁榮,甚至超過了宋代——大家都在裝傻。
明規則棄之不用潛規則大行其道
久而久之也就沒有對錯了
這也是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裡寫得最正確的一點
沈一石在明規則裡是個失敗人士,他雖然熟讀儒家經典,卻又考不中進士。進士都考不中,更談不上為官一方、權柄在握。沈一石又是潛規則裡面的成功人士,才學機敏、為人通達,發現機會就勇抱大腿,生意規模幾何級增長。作為經營管理者水平極高,開宗立派都毫無問題。然而他們的成就在明規則眼裡連個屁都不算,更毫無自保的權力。他們的人生理想,其實是曲線成功,最終擁有一套官服,甚至建立自己的小山頭。
他讓我想起來這類人
這類人高不可攀的壓頂泰山,就如同當年在廣場上
看熱鬧皮帶哥笑話的那個大爺
穿著一件老百姓以為地攤貨的頂級定製夾克
發呆
那才是司禮監派駐江南織造太監楊金水口中
「真正的貴人」
我在前段時間的文章中提到大爺的名字:
操盤南北車合併的那個男人來了
猜猜他是誰
關鍵詞二:高翰文
高翰文出身蘇南富戶,品學兼優,年紀輕輕科舉高中,同期中成績優異才能任翰林院編修。其後因為種種原因不能繼續做官,轉而在裕王妃的安排下踏入商界,與王妃的弟弟一起開創了高氏商業帝國。這類人與沈一石有本質的區別,首先他是「圈裡人」,雖然做的事情可能被很多當年的同學、同僚所不恥,但畢竟是自己人;其次他用不著抱大腿,是大腿在主動用他;其三他本人也才高八鬥,織造局的帳本看一遍就全能背住,胡宗憲驛站躲雨點撥他幾句道理就全聽明白了,悟道能力max,就算不做生意,炒個股票啥的對他毫無問題。
宮裡的真貴人們躺在金山上哭窮
空有大把權力無法有效變現
他們需要一個圈內人
替他們變現手中至高無上的權力資源
高翰文恰恰是這類人中的極品
不僅完成了組織上交予的任務
還能推陳出新十倍百倍地提升變現效率
化腐朽為神奇
他讓我想起了另一類人
不要擔心高翰文會成為下一個沈一石
高翰文是比沈一石更恐怖的存在
他們的能量不體現在社會輿論中的知名度
而體現為最終能浪費掉朝廷多少
擦屁股的紙
後記:知乎上有個問題,叫「中國宋元時期城市和工商業遠比歐洲發達,為何沒有像西歐那樣發展出資本主義萌芽?」。我以為,中國古代根本就沒有資本主義誕生的土壤,也從未產生過真正的資本主義萌芽,有的只是官僚資本。哪怕在號稱重農抑商的秦國,也出了呂不韋這種商人宰相,這在後世是不可想像的。中央集權兩千年,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孕育出高度發達的封建統治藝術,泰山壓頂之下商人因此沒有政治地位,生存都困難、談何發展。大一統體制下也沒有內貿的空間,一切皆可調配,官山海經濟也不允許民間商業集團坐大。官僚主義自上而下,到末期演化出官僚資本主義一直到……
2015年底,我開始在百度貼吧創作《大明王朝1566觀影圖解》,原本只是打發時間的遊戲,後來觀看的人越來越多,所幸繼續下去。2016年元旦後,最初因為躲A股熔斷,加上當時股票上的錢全部用來在北京買房子,也沒錢繼續搞投機,只能安心搞創作。再後來2016年兩會,劉村長版本的結構牛1.0開始啟動,我的創作重心又重新回到財經要聞分析上面。2017年以後,我脫下軍裝轉業回到地方工作,第一個孩子也出生了,由於工作和生活的巨大變動,就再也沒有時間和精力繼續對大明王朝這部神劇進行耗時費力做圖解的遊戲。
最近公眾號裡又來了一波從大明王朝那裡追過來的讀者,激起了我對當年創作的回憶,因此最近又寫了兩篇如果大家看得滿意,還請多多打賞轉發,以後我還可以繼續在此為大家詳解我對劇中各種人物設定劇情演化的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