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一石與高翰文——官僚資本的兩個側面

2021-02-13 觀星老道伽利略

相關閱讀:《大明王朝1566》講了個什麼故事

(圖解我就不掛了)

《大明王朝1566》是部神劇,神劇之神,在於傳「神」

一部優秀的藝術作品,是能夠激發共鳴的,共鳴也體現為共情

歷史類電視劇並非只有完全復刻歷史才能算優秀

關鍵看作者想表達什麼,能不能激發觀眾的共情

梵谷畫的土豆,畫得並不寫實,卻能成為永恆的經典

把人的皮膚畫得跟土豆一個色

庸俗的人看戲,會認為高翰文在劇集末尾正在成為另一個沈一石

這真是天大的誤解

高翰文與沈一石代表官僚資本下的兩種側面

關鍵詞一:沈一石

這個江南首富,為織造局當差的儒商,苦哇!著實一個苦!他可是大奸之人,老謀深算!智慧非凡!苟且織造局、浙江巡撫,當著宮裡的差,撈自己的錢!賺錢都賺到皇帝老子的頭上來了,此人真是膽大心細,不可小覷呀!上繳國稅之中,浙江就佔我大明的三分之一,而絲綢的買賣又是收入的重要來源,按此算來,沈一石實在獅子大口,家有金山了!他富,富得小心,富得謹慎,富得多慮,平日裡為人低調,粗茶布衣,要了那麼多錢,真不知圖了什麼!

百度百科裡寫的好:《大明王朝1566》中絲綢巨商沈一石,在生意場上和政治鬥爭的旋渦裡,練就了一身本領,他運籌帷幄,決勝千裡,來往於官場、商場、情場,如魚得水,遊刃有餘。盡顯一時之風光。古語說得好,得勝於斯,必敗於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在沈一石身上,我們看到了商人的智慧、商人的狂妄、商人的霸道、商人的無奈,以及商人在官場鬥爭中的最後下場。沈一石的命運無不與那個時代的政治和經濟制度息息相關。

大明朝從元末白銀荒的經濟廢墟中崛起

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驅逐元虜只是經濟破產下饑民起來反抗的政治口號

白蓮教也好紅蓮教也罷

聽聽就好

朱元璋沿用大量元代的體制規劃

也學習了元代的起名方式

大哉乾元

用一個中國古代並不存在的地名

「明」

來寄託他對新生國家的希望

大明是建立在商品貿易因白銀通縮崩潰基礎上的國家

從一開始就設計了一套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體制

隨著人口膨脹,短缺經濟成為主色調

短缺的背景下,從事商品販運的行商自然而然被列入重點打擊對象——原本就短缺,哪來的富餘物資販運。拿今天來舉例,假如一個富裕的中產家庭生活在窮鄉僻壤的小縣城,他們會抱怨有錢也買不著好產品、好服務;而不會抱怨行走商人賣的東西太貴。


有得買就不錯了


反之,如果一個貧困之家生活在喧囂繁榮的大都市,比如那些港仔,他們不會感恩於這個時代,只會怨恨商人東西賣得貴,多賺了三五鬥。而大明朝經濟體系自戶籍制度裡鹽戶和軍戶開始引起的崩潰,又給這個王朝早早抹上一層我們當代人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似曾相識的色彩。祖宗家法裡商人不得穿絲綢,潛規則默許下市鎮經濟大繁榮,甚至超過了宋代——大家都在裝傻。

明規則棄之不用潛規則大行其道


久而久之也就沒有對錯了


這也是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裡寫得最正確的一點


沈一石在明規則裡是個失敗人士,他雖然熟讀儒家經典,卻又考不中進士。進士都考不中,更談不上為官一方、權柄在握。沈一石又是潛規則裡面的成功人士,才學機敏、為人通達,發現機會就勇抱大腿,生意規模幾何級增長。作為經營管理者水平極高,開宗立派都毫無問題。然而他們的成就在明規則眼裡連個屁都不算,更毫無自保的權力。他們的人生理想,其實是曲線成功,最終擁有一套官服,甚至建立自己的小山頭。

他讓我想起來這類人



這類人高不可攀的壓頂泰山,就如同當年在廣場上

看熱鬧皮帶哥笑話的那個大爺

穿著一件老百姓以為地攤貨的頂級定製夾克

發呆

那才是司禮監派駐江南織造太監楊金水口中

「真正的貴人」


我在前段時間的文章中提到大爺的名字:

操盤南北車合併的那個男人來了

猜猜他是誰


關鍵詞二:高翰文

高翰文出身蘇南富戶,品學兼優,年紀輕輕科舉高中,同期中成績優異才能任翰林院編修。其後因為種種原因不能繼續做官,轉而在裕王妃的安排下踏入商界,與王妃的弟弟一起開創了高氏商業帝國。這類人與沈一石有本質的區別,首先他是「圈裡人」,雖然做的事情可能被很多當年的同學、同僚所不恥,但畢竟是自己人;其次他用不著抱大腿,是大腿在主動用他;其三他本人也才高八鬥,織造局的帳本看一遍就全能背住,胡宗憲驛站躲雨點撥他幾句道理就全聽明白了,悟道能力max,就算不做生意,炒個股票啥的對他毫無問題。

宮裡的真貴人們躺在金山上哭窮

空有大把權力無法有效變現

他們需要一個圈內人

替他們變現手中至高無上的權力資源

高翰文恰恰是這類人中的極品

不僅完成了組織上交予的任務

還能推陳出新十倍百倍地提升變現效率

化腐朽為神奇


他讓我想起了另一類人

不要擔心高翰文會成為下一個沈一石

高翰文是比沈一石更恐怖的存在


他們的能量不體現在社會輿論中的知名度


而體現為最終能浪費掉朝廷多少


擦屁股的紙


後記:知乎上有個問題,叫「中國宋元時期城市和工商業遠比歐洲發達,為何沒有像西歐那樣發展出資本主義萌芽?」。我以為,中國古代根本就沒有資本主義誕生的土壤,也從未產生過真正的資本主義萌芽,有的只是官僚資本。哪怕在號稱重農抑商的秦國,也出了呂不韋這種商人宰相,這在後世是不可想像的。中央集權兩千年,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孕育出高度發達的封建統治藝術,泰山壓頂之下商人因此沒有政治地位,生存都困難、談何發展。大一統體制下也沒有內貿的空間,一切皆可調配,官山海經濟也不允許民間商業集團坐大。官僚主義自上而下,到末期演化出官僚資本主義一直到……

2015年底,我開始在百度貼吧創作《大明王朝1566觀影圖解》,原本只是打發時間的遊戲,後來觀看的人越來越多,所幸繼續下去。2016年元旦後,最初因為躲A股熔斷,加上當時股票上的錢全部用來在北京買房子,也沒錢繼續搞投機,只能安心搞創作。再後來2016年兩會,劉村長版本的結構牛1.0開始啟動,我的創作重心又重新回到財經要聞分析上面。2017年以後,我脫下軍裝轉業回到地方工作,第一個孩子也出生了,由於工作和生活的巨大變動,就再也沒有時間和精力繼續對大明王朝這部神劇進行耗時費力做圖解的遊戲。

最近公眾號裡又來了一波從大明王朝那裡追過來的讀者,激起了我對當年創作的回憶,因此最近又寫了兩篇如果大家看得滿意,還請多多打賞轉發,以後我還可以繼續在此為大家詳解我對劇中各種人物設定劇情演化的心得體會。


相關焦點

  • 大明王朝10:沈一石機關算盡,被高翰文抄家,自己走進火海
    楊金水正在等著沈一石的交代,沈一石卻依然平和,原來他也有隱情的,他向楊金水揭開了一路以來他的諸般苦心謀劃,沈一石說自己和楊金水一開始就錯了,最終導致滿盤皆輸,本來改稻為桑如果能夠順利進行,的確是可以替朝廷補上虧空的,自己雖然賺不到錢,但是多了那麼多桑田再過幾年總是能把錢再賺回來的,但是癥結就出在大明朝的官場已經腐敗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自己買了田,產了絲織成綢,一多半要去補國庫的虧空,剩下的利潤還要給鄭泌昌
  • 大明王朝:你我皆凡人,詳解芸娘是如何對高翰文施展「仙人跳」?
    去找沈一石,就兩個目的,一是打聽一下沈一石到底還有多少錢,能否按照高翰文講的30石一畝的價格買田? 「告訴你們老闆,弄得不好,就準備三十石稻穀買一畝田吧!」 如果不成,沈一石自己根本解決不了問題,那就讓他解決掉提出問題的那個人!
  • 大明王朝11:沈一石留下多年帳冊,全部送往京城,嘉靖帝查帳
    高翰文查抄沈一石的帳冊和家財的下落,竟然一無所獲,便與同來的錦衣衛分頭趕往巡撫衙門和織造局,而此時的鄭泌昌和何茂才正在火燒帳冊,毀滅證據,將高翰文擋在了巡撫衙門外。但是讓鄭泌昌和何茂才萬萬沒想到的是楊金水還有同樣的四口木箱,裝著沈一石二十年來所有的帳冊,原封不動的要送往京城交給呂芳,上奏嘉靖帝。
  • 《大明王朝1566》沈一石的結局早已經註定
    在這部豆瓣評分高達9.7分的《大明王朝1566》中,江南首富沈一石用鼓敲了一曲《廣陵散》,曲畢後,當著高翰文的面轉身走進了火海,結束了自己的一生。沈一石表面上是江南首富,為織造局幹活,實際上他已經被榨乾了,所以他總是粗茶淡飯的過著他的日子。
  • 大明王朝芸娘跟過4個男人,最後嫁給高翰文,對她最好的卻是李玄
    先被沈一石從揚州高價買來,然後又當做禮物送給楊金水楊公公,陪了楊公公好幾年,末了,楊公公又把她賜給自己的乾兒子李玄,陪侍了李玄一晚上。到末了,又跟著高翰文去了京城,並最終嫁給了高翰文,成為高翰文的妻子。這四個她跟過的男人,每個都對她付出過真情,但如果要說誰對她最好,可能很多人會選高翰文或沈一石。
  • 沈一石有可能完成自我救贖嗎?
    而沈一石最後落得一個投火自焚的悲慘結局就有點讓觀眾動容了,因為沈一石過的遠沒有劉新建那麼愜意。但是言他君還是要說,沈一石的悲慘結局還是跟他作死脫不開關係。人殺了,新官上任了,改稻為桑的國策還是要推行的。
  • 沈一石的悲劇
    在上期視頻中提到,高翰文在任職路上被胡宗憲攔下。經過一番談話,讓高翰文改變了對改稻為桑這件事的態度。之前高翰文在嚴世蕃面前立下了軍令狀,一年之內一定在浙江完成改稻為桑。可是經過跟胡宗憲的談話之後,變成了反對他們那種改法。
  • 大明王朝:為什麼高翰文請罪被押赴進京後「只有沉默才能出獄」?
    海瑞聽完就意識到了這段帳冊的重要性,所以才一再強調高翰文,進了京一句話都不要說,只有這樣才能出獄。其實他所謂的一句話不說,就是指關於沈一石帳冊中這一段的話,一句都不要說!這之間的爭鬥就不多說了,總之高翰文自赴任一來,就沒遇見過一件好事,僅有的一次好事,還是被沈一石聯合芸娘,玩了一場「仙人跳」!等到後來查抄沈一石府上,沒有抄出銀兩來,耽誤了彌補國庫虧空和抗倭大業,鄭泌昌和何茂才仍然是要高翰文去頂罪。但是,他們倆打算讓高翰文頂的罪,和後來胡宗憲和海瑞建議頂的罪是完全不同的。
  • 《大明王朝1566》 第六集 高翰文的初勝
    現在田被淹了,有災民自發組織買田,居然浙江官場管住不讓買,這就說明浙江官場從上到下,就是要逼迫災民賤賣田地,而且必須賣給指定的大商人沈一石。 這裡多說兩句,就是東西方的商業社會發展有什麼不同。 西方社會,由於長期的封建制,導致政府非常弱勢,根本無力統治市場,商人要想擴大市場,保證市場的穩定,就需要自己進行武裝。
  • 大明王朝32:面對高翰文的妥協,王用汲發飆,海瑞落淚!
    《大明王朝1566解密》第32期:上一期講了高翰文被芸娘「仙人跳」的整個過程,可以看出,沈一石從內心並不想做這麼骯髒的事情,芸娘同樣如此
  • 大明王朝:沈一石留下的帳冊,揭開明朝嘉靖帝統治下的陰暗!
    他的死對他來說是一種解脫,對其他的人來講,反而成了負擔……《大明王朝1566解密》第71期:大明王朝:沈一石自焚後留下的帳冊,揭開嘉靖朝鮮為人知的秘密!一、杭州知府高翰文並沒有阻止沈一石的死,一方面他無法阻攔,另一方面,他從內心還是認可沈一石這個知音的。
  • 《大明王朝1566》深度影評(5)—高翰文,翰林自古出庸官
    明代的精英貴族、新任杭州知府高翰文出場了,一位善談心性、理學大家的年輕才俊。為什麼趁著年輕,要甘於吃苦,衝在一線,因為只有這樣成長起來的人,才有真知識。脫離了實踐的理論,只能是空想,沒有任何意義,比如我們高翰文的「兩難自解」。在象牙塔裡成長起來的幹部,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歷練,像高翰文一樣。沒有實際做事的經驗,思考問題就會片面。
  • 老劇《大明王朝》中最狠的角色並非沈一石,而是毀堤淹田的鄭泌昌
    但是要論起來誰最狠,相信很多人會選擇江南織造局的棉布絲綢商人,沈一石。因為此人一介布衣,為了求生居然敢驚動皇帝,可以說是膽大包天。但是在我看來,有一個角色更狠,那就是浙江當地的父母官,浙江布政使鄭泌昌!
  • 大明王朝9:海瑞會見沈一石,沈一石奉旨賑災,惡人變成善人
    另一邊的海瑞帶著胡宗憲給他的親兵來到淳安碼頭會見沈一石,而今天的沈一石和往常截然不同,之前的沈一石一直是個身穿布衣行事低調的商人,而今天的他身穿紵羅綢緞招搖過市,這身打扮立刻就讓熟讀大明法典的海瑞抓住了破綻,申斥他商人是不可以穿紵羅綢緞的,而沈一石混跡官場多年,還是第一次遇到像海瑞這樣的官員,於是他立刻表明身份,說自己因為多年為織造局經商有功所以朝廷特例恩賜了他六品功名頂戴
  • 《大明王朝1566》火了,富商沈一石結局令人唏噓
    大明王朝嘉靖四十餘年,江南巨賈富可敵國的沈一石倒臺了,殺身抄家。你可以說大快民心,因為他仗著做的是朝廷的生意,勾結官員,大發橫財。可往深處想,再結合現在,特別是去年首富黃光裕的倒掉,這戲意思就大了,悲劇的意味也出來。
  • 大明王朝24:高翰文頂撞上司為什麼沒被撤職?因為他有兩張牌!
    胡宗憲,離京去江蘇借糧,半路截了高翰文,並通過跟他的對話,告訴他「改稻為桑」執行的實際困難,並暗示,如果浙江官員低價買地,最後百姓反了,高翰文第一個難辭其咎。高翰文,半路本不想跟胡宗憲對話,結果聽了胡宗憲的話後,半信半疑地來到浙江。並在上堂之前跟海瑞和王用汲見了面,並最終達成了一致意見,堅決不能讓絲綢大戶賤價買地!
  • 沈一石的結局
    文丨地產三哥1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的沈一石最後自焚了
  • 高翰文——理想主義者的道德困境
    正文:       我叫高翰文,是大明翰林院練習時長兩年半的編修,喜歡琴,棋,書,畫,music。作為蘇南世家子弟,我從小就深入學習並貫徹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指導思想,但現實卻讓我只能呆在國家圖書館編書,終於有一天,我發現了一個可以實現治國理想的機會,於是我冒頭了,再然後,我就差點沒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