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24:高翰文頂撞上司為什麼沒被撤職?因為他有兩張牌!

2021-02-23 楊角風發作

上一期提到了高翰文和海瑞以及王用汲的第一次會面,三個人最終達成了一致意見,那就是朝堂之上決不能讓鄭泌昌、何茂才等人低價買老百姓的田地。

那麼作為他們的頂頭上司,鄭泌昌和何茂才會同意他們的要求嗎?

本期楊角風談大明王朝24:大明王朝高翰文就任知府後的第一次較量,終於明白啥叫最終解釋權

一、

大明王朝講到這裡,才真正進入到了正軌,我們的男一號海瑞也終於開始施展抱負了,那麼他的第一戰結局如何呢?

我們先分析一下現在的局勢:

浙江官員,以鄭泌昌和何茂才為主,他們是遵守朝廷下達的「以改兼賑,兩難自解」的方針同時進行兩項工作。一項是「賑濟災民」,一項是「改稻為桑」。其主要執行策略就是,不讓老百姓自救,讓他們必須賤價賣地,並同時撈一把。

胡宗憲,離京去江蘇借糧,半路截了高翰文,並通過跟他的對話,告訴他「改稻為桑」執行的實際困難,並暗示,如果浙江官員低價買地,最後百姓反了,高翰文第一個難辭其咎。

高翰文,半路本不想跟胡宗憲對話,結果聽了胡宗憲的話後,半信半疑地來到浙江。並在上堂之前跟海瑞和王用汲見了面,並最終達成了一致意見,堅決不能讓絲綢大戶賤價買地!

王用汲,其實比海瑞要樂觀一些,也知道浙江官場的難,跟海瑞的針鋒相對不同,他對高翰文要客氣的多。從另外一個側面也可以看出,王用汲此行確實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海瑞,擺明了就是來送死的。

海瑞,這次來浙江,本就知道問題的艱難,所以跟高翰文的第一次對話,還是採取的試探性方針。但最終通過海瑞的敲打和諷刺,高翰文的書生氣上來,說了一句:

「只望二位一片愛民之心,在堂上能堅持就好!」

至此,三位「背鍋俠」全部到齊,開始了他們的「背鍋」與「反背鍋」之戰……

二、

高翰文因為有了之前的鋪墊,心事重重的進了門,可以看出鄭泌昌還是站起來打了聲招呼並迎了迎的,可惜高翰文根本不鳥他,徑直走向了面對何茂才的座位。

氣氛就此凝固,作為浙江省的省委書記,主動給杭州市長打招呼,結果市長大人不理那套,直接就座,連讓一下的禮數都免了。當時鄭泌昌和何茂才的臉色相當不好看,若不是看在高翰文是嚴世藩舉薦的份上,估計就開罵了,由此也可以看出,今天這場會議,必然不會太順利。

既然海瑞和王用汲是「背鍋俠」,自然知道的越少越好,安安穩穩等著「背鍋」就是了,所以這次會議本就沒有淳安和建德兩個知縣的座位。說到底,在鄭泌昌和何茂才的心中,這次會議就是嚴黨內部會議,雜幹人等都得退下,何茂才發話:

「省裡議會從來沒有知縣與會的先例,定下來的事情讓他們幹就是了,你們下去吧……我說的話你們聽見沒有?下去!」

這時候的王用汲打算下去了,結果一看海瑞還在,立馬又停住了。

其實楊角風對王用汲頗具好感,這個人重義氣,有良知,雖然熟知官場道道,但並不隨波逐流。後來海瑞當欽差辦案時,王用汲也是緊跟他的步伐,以死相待,或許我們需要的正是像王用汲這樣的官員。

其實這種事,即使是敢於直言的海瑞,也沒辦法自己替自己求情的,只能寄希望於剛才與高翰文達成的一致,這也是考驗他們之間的友情的時候,果然高翰文給予了求情:

「事情要他們去做,就應該讓他們知道怎樣去做……」

這句話剛才王用汲對海瑞也講過,他是有執政經驗的,明白事情得靠我們去做,勸海瑞不用太著急。

正是高翰文的這句話,這才讓海瑞和王用汲有了參與會議旁聽的資格,記住,他們只有知情權,並沒有決策權!

三、

其實很多人看到這裡時,並不理解,為什麼鄭泌昌和何茂才會聽高翰文的意見呢?

這正是高翰文抓到的他們倆的軟肋,那就是事情必須還得由海瑞和王用汲去做,這也再次點出我們的主題,什麼叫「背鍋俠」?

假如鄭泌昌和何茂才在這時直接罷免了,高翰文和海瑞以及王用汲的職務,那麼災區馬上斷糧,人民馬上餓死,或者逼反,那麼這個鍋誰去背?

所以,鄭泌昌和何茂才,雖然對這三個人不怎麼滿意,但是絕不能給他們免職,免了他們的職,背鍋的就成了自己了,他們才不會這樣傻!

如果,他們倆知道後來自己的小命就是死在海瑞手上的話,估計腸子都悔青了……

解決了縣一級的「背鍋俠」,那麼怎麼讓市一級的「背鍋俠」背起鍋來呢?

這就是鄭泌昌和何茂才的聰明之處,雖然他說了很多話,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在強調一點,那就是省裡面關於賑濟災民的大體方案都是:

「你給朝廷提的那個「以改兼賑,兩難自解」的方略……根據高府臺的這個方略,我們謀劃了好些日子,總算拿出了一個方案……」

看了沒有,每句話都緊扣高翰文提出的「以改兼賑,兩難自解」的方案說事。也就是說,最後由於低價買地,老百姓餓死或者反了的話,要麼是高翰文提出的方略有問題,要麼就是海瑞和王用汲這兩個知縣執行方略有問題。

這是一個坑,如果沒有之前胡宗憲的友情提示,高翰文很可能就栽在了第一道坎上……

四、

看完提案,海瑞是挨個看了一遍眾官員,擔心高翰文一口應允了,那時候就麻煩了,馬上站了起來要反對。

說到底,雖然之前在門房三個人達成了一致意見,但是海瑞並不放心這個嚴世藩的門人,直到高翰文提出了反對意見,他這才再次坐下。

這時候的高翰文之所以敢反對,就是因為他現在手握兩張牌:

第一張牌就是剛才提到的「背鍋俠」理論,要想這項政策落地,必須要有「背鍋」的人,也就是說,不管他怎麼制定政策,只要落地,就繞不開淳安知縣海瑞和建德知縣王用汲,也就繞不開杭州知府高翰文。

只要這三個人不同意執行,或者堅決不執行,他們這個「鍋」就扔不下去,所以他們也只能想方設法在不讓對方撂挑子的前提下,讓他們同意這項政策。

第二張牌就是高翰文的另一層身份,那就是「以改兼賑,兩難自解」政策的提出者,也就是最終解釋權也在他手上,所以他才敢反對:

「這個議案只有方略的前四個字,沒有後四個字……」

高翰文隨後巴拉巴拉說了一大通,總體意思就是說,這個方略的初衷絕對沒有問題,出問題的地方就在於執行上面。如果絲綢大戶可以壓低地價,那麼老百姓是賣還是不賣?朝廷是管還是不管?

鄭泌昌、何茂才你倆弱爆了,敢跟翰林院的知識分子玩文字遊戲,知道我高翰文就是所謂的專家、教授不?

最後政變一番後,何茂才徹底怒了,要參高翰文,高翰文更絕:

「不用參,你們現在就可以免我的職!」

這時候就彰顯團隊的重要性了,海瑞和王用汲趕緊跟上,要免職,就把我們三個都免了吧!

這下子徹底將了他們一軍,真的免職了怎麼解釋,如果只有一個高翰文,可以以他頂撞上級的理由,一個海瑞,可以以他沒有執政經驗的理由,再加上一個幹了好多年知縣的王用汲,怎麼解釋?

恐怕是你浙江省的方略出了問題吧?

更何況,他們還需要「背鍋俠」……

更何況,這項政策的最終解釋權在高翰文手中啊……

那麼,面對手握兩張牌的高翰文,鄭泌昌和何茂才又該怎麼對付呢?為什麼芸娘的一首《廣陵散》就讓高翰文中了「美人計」?關於這些問題,我們下回再講!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大明王朝,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原創文章,喜歡就關注吧!

前情回顧:大明王朝提以改兼賑的高翰文,是何原因導致他到任後又改變說法?

相關焦點

  • 大明王朝32:面對高翰文的妥協,王用汲發飆,海瑞落淚!
    《大明王朝1566解密》第32期:高翰文妥協,引來王用汲的義正言辭以及海瑞的淚水一、高翰文已經被拿下,只不過海瑞和王用汲並不知道,還在高府傻傻的等著呢。顯然王用汲已經開始擔心高翰文被拿下了,海瑞板著臉說再等等,再不回來就去巡撫衙門,去那裡幹嘛?
  • 大明王朝:為什麼高翰文請罪被押赴進京後「只有沉默才能出獄」?
    之所以他要把帳冊背給海瑞聽,其實就為了向海瑞揭開大明朝最大的黑暗點。背完後海瑞拍案而起,感慨一句:「官場之貪墨,一切皆始於內廷!」隨後,海瑞讓高翰文請罪後保持沉默,只有沉默才能出獄,那麼這又是為何呢?《大明王朝1566解密》第79期:大明王朝:高翰文向錦衣衛請罪,海瑞為何一再強調沉默才能出獄?
  • 如果能回到《大明王朝1566》,你會對高翰文說什麼?
    《大明王朝1566》裡有個高翰文,他本在翰林院當值,因為提出了「以改兼振,兩難自解」而被嚴世蕃重用, 「以改兼振,兩難自解」是什麼呢? 原來,朝廷為了賺錢,和外國商人定了10萬匹絲綢的生意,要織10萬匹絲綢,就需要大量的桑葉,沒有桑葉怎麼辦?
  • 大明王朝:你我皆凡人,詳解芸娘是如何對高翰文施展「仙人跳」?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87期——改稻為桑深度解析篇3: 前情回顧: 浙江毀堤淹田之後,朝廷派出了高翰文、海瑞、王用汲到浙江地方任職,以便實行高翰文的「以改兼賑、兩難自解」方略。
  • 大明王朝:一步走錯,滿盤皆輸,海瑞怎麼就莫名其妙通倭了呢?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88期——改稻為桑深度解析篇4:前情回顧:大明王朝:你我皆凡人,詳解芸娘是如何對高翰文施展「仙人跳
  • 大明王朝10:沈一石機關算盡,被高翰文抄家,自己走進火海
    譚綸急於趕到前方抗倭軍營,臨行前與海瑞交代了時局,抵制「改稻為桑」徹底打亂了嚴黨的陣腳,沿海倭寇最近必定會有大舉動,東南即將會有大戰事。而仗要打贏就要花錢,但是現在的國庫虧空,嘉靖帝還要靠嚴嵩父子支撐局面,他們如果拿不出錢便一定會拿有錢的開刀,據胡宗憲分析,眼下有巨財能填補國庫虧空的也只有沈一石這個富商了,朝廷拿他下手是遲早的事。
  • 大明王朝芸娘跟過4個男人,最後嫁給高翰文,對她最好的卻是李玄
    《大明王朝1566》中,芸娘可謂是一個傳奇人物了,她的一生裡,跟過四個男人。先被沈一石從揚州高價買來,然後又當做禮物送給楊金水楊公公,陪了楊公公好幾年,末了,楊公公又把她賜給自己的乾兒子李玄,陪侍了李玄一晚上。到末了,又跟著高翰文去了京城,並最終嫁給了高翰文,成為高翰文的妻子。
  • 《大明王朝1566》 第六集 高翰文的初勝
    高翰文來了卻並不自報家門,而是要試探這二人的反應,直接提問改稻為桑。 海瑞和王用汲其實已經猜出來高翰文身份,只是他不說破,這兩人自然也不便點破。 雖說二人都猜出他身份,但海瑞和王用汲的態度卻有天壤之別。
  • 大明王朝:呂芳得知楊金水變瘋消息,為什麼不報皇上卻去見芸娘?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07篇文章)楊金水變瘋的消息傳到京城,司禮監首席秉筆太監陳洪興奮不已,作為司禮監二把手,當然明白這是一次衝擊一把手的機遇,自然不會輕易放過。《大明王朝1566解密》第107期:大明王朝:楊金水變瘋,呂芳不急著報嘉靖帝,為何先去見了芸娘?一、黃錦到了精舍門口,看門的兩個小太監馬上下跪:「孫子們叩見黃公公!」
  • 《大明王朝1566》中國為什麼沒有自發形成資本主義?
    最近在三刷《大明王朝1566》,由於已基本了解劇情,甚至對一些臺詞都已經很熟悉,所以這一次看,多帶了些思考在裡面。其中一個思考是,劇情裡人人都在說,毀堤淹田後,大地主們會兼併土地,百姓們賤賣自己的田地,就算度過今年,明年也會因沒有田地而餓死,於是可能激起民變、造反抗議。
  • 沈一石與高翰文——官僚資本的兩個側面
    相關閱讀:《大明王朝1566》講了個什麼故事(圖解我就不掛了)《大明王朝1566
  • 《大明王朝1566》。
    大明王朝1566嚴嵩讓小閣老將奏疏呈給皇帝,趁著皇帝在裕王府內看小皇孫,直接呈上去,並且讓皇帝當場給出旨意,這時候裕王就算想讓高拱和張居正他們掣肘,這時候沒想明白沒說話,之後也不會再敢說。裕王派譚綸到浙江說服浙江總督胡宗憲站在他們這一邊,延緩改稻為桑的國策,不要幫嚴嵩借國策之名圖私利。
  • 《大明王朝1566》深度影評(5)—高翰文,翰林自古出庸官
    很多事就是這麼隨機,不會因為你是大人物,就能避免。人心似水,嚴嵩做出錯誤判斷也許師徒聯手,改變嚴世蕃激進的策略,硬壓著大戶按市價去收桑田,關鍵時刻少從皇帝身上拔毛,嚴家倒臺還能拖一拖。但一切都只能如果了,正因為拿掉了胡宗憲,嚴世蕃的團隊更加肆無忌憚,因為中飽私囊的私心太重,所以出手一次比一次狠,最後都敢通倭了。
  • 大明王朝: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浙江毀堤淹田後的官場現形記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系列文章170 昨天寫了一篇大明王朝毀堤淹田之眾生相,大家反響還不錯,直通車:大明王朝:泯滅人性的毀堤淹田背後,揭示已經爛到根子的大明官場 今天,我們再來分析一下,毀堤淹田後的賑災現場,又是怎麼一出官場現形記?
  • 《大明王朝1566》沈一石的結局早已經註定
    在這部豆瓣評分高達9.7分的《大明王朝1566》中,江南首富沈一石用鼓敲了一曲《廣陵散》,曲畢後,當著高翰文的面轉身走進了火海,結束了自己的一生。沈一石表面上是江南首富,為織造局幹活,實際上他已經被榨乾了,所以他總是粗茶淡飯的過著他的日子。
  • 3星|《大明王朝1566》:架空歷史劇,主角的名字和結局是真的,情節大部分虛構
    大明王朝1566 (2007)導演: 張黎編劇: 劉和平
  • 大明王朝:張三丰血經一出,為什麼就代表著清流勝出,嚴黨倒臺?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36篇文章)很多人認為齊大柱這個人設是多餘的,是暴露狂,這條支線對主題沒啥作用,其實不然。嚴黨為什麼非要置齊大柱於死地,主要原因並不是真的恨齊大柱,而是要維持震懾力。那麼嘉靖帝為什麼選擇相信血經為真,並最終以此為由,幹掉了嚴黨呢?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36期:大明王朝:清流派的絕地反擊,為什麼張三丰血經一出,嚴黨必倒?一、劇情走到現在這個程度,其實一直都在講一件事,那就是——倒嚴!
  • 《大明王朝1566》十三年後何以還能這麼火?
    這一點,在他拍《大明王朝1566》之前的另一部作品《走向共和》中,實力就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證明。而編劇劉和平就更不用說了,他之前擔任編劇的《雍正王朝》,《李衛當官》等作品中,對封建社會的種種弊病進行深刻的揭露嘲諷,對各個階層人物的塑造,可謂爐火純青。張黎和劉和平這二位「頂尖高手」的強強聯合,其實等於為《大明王朝1566》這部劇的質量,預先做好了保證。
  • 大明王朝:沈一石留下的帳冊,揭開明朝嘉靖帝統治下的陰暗!
    尤其是他留下的一封信,更是塑造了他有情有義,無可奈何,又悲催的形象:「侯非侯,王非王,千乘萬騎歸邙山。狡兔死,良弓藏;我之後,君復傷!一曲《廣陵散》,再奏待芸娘!」他的死對他來說是一種解脫,對其他的人來講,反而成了負擔……《大明王朝1566解密》第71期:大明王朝:沈一石自焚後留下的帳冊,揭開嘉靖朝鮮為人知的秘密!
  • 大明王朝11:沈一石留下多年帳冊,全部送往京城,嘉靖帝查帳
    高翰文查抄沈一石的帳冊和家財的下落,竟然一無所獲,便與同來的錦衣衛分頭趕往巡撫衙門和織造局,而此時的鄭泌昌和何茂才正在火燒帳冊,毀滅證據,將高翰文擋在了巡撫衙門外。但是讓鄭泌昌和何茂才萬萬沒想到的是楊金水還有同樣的四口木箱,裝著沈一石二十年來所有的帳冊,原封不動的要送往京城交給呂芳,上奏嘉靖帝。